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 | 坐着双层公交看城市日长夜大

湖州发布 2023-01-12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



全文3173字,阅读约1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蒋国梁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虽说天气是越来越热了,还好,周末阴天,适合低碳生活。




绿色出行,公交优先。我想在西南公交枢纽坐车到附近乡下走走,按一直以来自游自说的习惯,无论哪班车先到,只要是往城外开的就坐上去。等了片刻,来了一辆红色双层旅游公交车,这车近期在街头看到过的,但一直没上车体验。本无明确目的地的我,立马转换线路跳了上去,图个不算新鲜的时髦、看个熟悉的陌生风景。


由于是起点站,就我一个人上车,于是成了这趟车的第一个和暂时唯一的乘客,自嘲是坐包车呢。



既然是尚属鲜见的双层旅游公交车,刷卡后便直接走上二层。宽敞的车厢里,所有的位置任我选,我先在后排坐定,拍个车厢座位照,然后移位到最前排C位。这里视野开阔,左右、前方一览无遗,便开始聚精会神看四方,偶尔拍个照。后来发了微信朋友圈,有人留言:“以前湖州城里曾出现过双层旅游公交车”,被他提点,我想起来多年前似乎有过昙花一现;有人说我是“登高望远”,确实,貌似站在马路中心航拍和俯瞰美丽湖州,有全景感和层次度。



这是一辆拥有全景天窗玻璃的双层旅游公交车,今年2月17日投放运营,从西南公交枢纽站出发,沿交通大楼东(第六空间国际家居)、交通大楼、南太湖医院、清河嘉园南、星汇半岛、浅水湾站驶来。



这周边高楼林立的七个车站一带原是道场乡双渎、外庄、东南浜等的农村,是近一二十年开发的西南片区,著名的双渎雪藕就产于这一带。唐代诗人韩愈点赞“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疴痊。”以前,这里池塘、湖漾、沼泽星罗棋布,土质肥沃,最宜种藕。《湖州府志》:“产双渎最佳”,有“吉林人参双渎藕”之称,其产量约占浙江省的四分之一以上,所谓“湖藕” 指以双渎为代表的“双渎雪藕”。早些年,我家邻居有女先是上山下乡、后嫁于双渎人家,来往一趟好似很遥远,产藕季节能吃到他们送进城的雪藕。



还在回味双渎雪藕之时,车已停靠车站新村(民泰银行),就是湖州人常说的老汽车站,太熟悉不过了。那时除了水路轮船,公路客车唯一进出湖州城就是在这里N次上下车。我的记忆里,这是真正进出城的节点之一。听老辈人讲,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湖州通了公路客运汽车,也就有了车站,最早的汽车站在一字桥和早已拆掉的驿西桥北堍处,后北移至老车站南面,1961年再北移至现在的老车站,2007年迁至外环西路新造的浙北高速客运中心,该中心拆掉后,又分设高铁汽车总站和东门绿色车站。



红色双层旅游公交车像一道风景线,一路驶去,来不及拍照,430多米长的车站路一闪而过,左拐就进入了南街。从这里开始,陆续有乘客上车,都奔着二层来了。底层情况我看不见,二层不一会儿就坐满了人,大多是大人带着小孩,有的是带着长辈,说是见识一下双层旅游公交车的观光味道,再就是带孩子到终点站的动物世界去度周末。


岁月流转,古韵悠长,南街从唐朝仪凤三年(678)仪凤桥建成就有了此街,不过,明代称仪凤桥街,民国后期定为一等街巷,后来短期叫过解放路、江南工贸大街,1981年复名南街,仅指仪凤桥到车站路这一段,约580多米,是一个历史时期南北进出城的主干道。顺着车窗向北望去,南街已由多条街路组成,就是原南街,延伸了观凤巷、新仓前、虹门口,打通了鸿禧寺巷、宋家巷、三元洞府、安定书院、箬帽巷、益民路、连家巷等的断头路,基本笔直顺畅,俨然是一条1000多米长的联合体了,是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大通道,改观了1986年以前宽度才五六米、两边是弄堂深宅和破旧店面的逼仄旧貌。


湖州南街 史洪振摄于1981年4月


南街的风霜写在记忆里,有三件小事印象还是那么深:一是我六岁暑假,清早醒来不见了奶奶,上一天她还答应我乘汽车转火车到徐州我叔叔家去。当得知奶奶已出发了,便瞒过大人,独自从三元洞府家里出走,也不知道怎么会认路的,经爱山街、黄沙路,转观凤巷、南街、车站路,寻到汽车站,找了个遍,确认班车都开出后安然走回家;二是1986年的一天,途经小西街和南街,被车、人堵住了,来了个逆向思维,这么多年了,会不会拓宽?到单位后马上联系有关部门,得知正有此意,便上门采访,算是第一个报道了这项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拆迁拓宽工程;三是原母校爱山小学、现浙北购物中心门口那棵600多年古银杏树,成了整条新南街几乎唯一留存的历史遗迹,尽管“心似双丝网”,也是“心中有千千结。




红色双层旅游公交车先后停靠了中医院、仪凤桥、浙北大厦、城图广场四个站后,走完了新南街,从连家巷路左转弯,驶过青铜大桥,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龙溪乡和白雀乡接合部,算是出城到乡下去了。


看着高大雄伟的青铜大桥,又想起了那些老故事。这里是原湖城六城门的迎禧门,也叫青塘门,是因为城门内设有青铜冶坊,以青铜煅造刀剑、箭簇和制作烛台、灯盏等而闻名,故民间又呼青铜门。在离城门百步之遥,不知何年何月,在溪流上建有一座一洞桥梁,名“吊桥”。到了明成化九年(1473),新建五洞石拱桥,因在城门附近,故名迎禧桥。在桥的北面,早在元至元初,建有青塘(清棠)桥,又称青铜桥。自从开设城门,有了世称西来驿道的官塘和桥梁后,不仅成为城里百姓游弁山、仁王寺、黄龙洞等地的必经之路,也为进出和货物的水陆运输带来了便利。1957年,为了治理水患,拓宽了环城河(龙溪港),老石拱桥被拆除,从此,两岸的人来人往靠摆渡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95年,在原迎禧桥的旧址上,建成了现在的钢筋混泥土青铜大桥,长167米,宽30米,高6.5米,还原了昔日两岸往来的方便。


上了桥,正前方的仁皇山愈加清晰。透过右侧车窗,桥北堍有唐代《茶经》作者陆羽的故居青塘别业,这是《茶经》最后成书之所,当然这是本世纪初重建的。



路以桥命名,过了桥往西北开就是青铜路了。作为城市历史来讲只是最近二十多年里的事了。停靠民政大楼、公安大楼站,跨过旄儿港上的凤凰大桥,就是现在的网红打卡地仁皇山公园东站。山似巨凤,羽翰青翠,龙飞凤舞,此山原名凤凰山,主峰海拔约211米。唐肃宗时,文喜禅师在凤凰山建仁王寺,山以寺名,凤凰山就有了一个具宗教文化印记的名号仁王山。在没有凤凰大桥前,到此山须远远地绕行。现在由于地理优势,已融入新城,它不仅是城市的绿肺,也是市民家门口标志性景点之一。




双层旅游公交车从这里开过去,就基本上沿着北郊的山脉走了,比如潜山公园、潜山新村、国贸仁皇站,在将军山与同心路交界处出青铜路,足足有5公里多。接下去紧傍弁山山脉,数十种苗木和太湖石废矿,构成了景观带与道路相结合的高颜值弁山大道。不远处山上的黄龙洞、黄龙宫等历史遗存,是我青少年时郊游的必选之地。去年秋天,我特意来观赏过这里的落叶步道,迷人的秋色配上各色原汁原味的小品,引得众人前来踏秋、留影。



过了原本闭塞的吴家墩、太史湾、杨潭、渔山村站,前方便是度假区管委会、古木艺术馆、月亮广场站。小梅口太湖大道上的仿古城门两侧小山,是春秋时吴筑三城之一的邱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仿佛也在俯瞰距今6000多年的沧桑巨变。蜿蜒向前,更是这些年重点打造的滨湖新区,已形成了集旅游、购物、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还是我省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中心地带,学生时代春秋游常常光顾。



继续左转,经金融小镇(图影桥)站,该是长兴县地界了,最有名的是这里有座规模颇大的陈湾石矿,曾经看到过山上放炮采石。2016年开始,涅磐成了今天的太湖龙之梦乐园。



双层旅游公交车陆续在龙之梦钻石酒店、太湖古镇水秀区、嬉水世界停车场站上下客。接着就是终点站龙之梦动物世界站了,我随二层众多的乘客慢慢走下楼梯,在一层下了车。



一个多小时,我从“乡村”出发,竖穿中心城区,又进入“乡村”。城市在日长夜大,车轮足足穿行30个站,让人尽情阅看城市商贸区、仁皇山景区、太湖景区和龙之梦景区,掠影高楼大厦、蓊郁山峰,仰望白鹭飞过,好似水彩蜡笔和万花筒在作画,绘出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那一路彩虹。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楼挺
编辑:黄娟娟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七彩祥云照菰城摄影:陈晓娟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