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荐书第51期】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在W和X之间:不可能的人生拼图

2018-03-16 btr 上河卓远文化

- 每周荐书第52期 -

 - 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 -

《人生拼图版》

[法] 乔治·佩雷克 (Georges Perec) 著

丁雪英 / 连燕堂  译

湖岸 /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2月

ISBN 9787508681061


可 点 击 阅 读 原 文 购 买


乔治·佩雷克 (Georges Perec)


这部小说的场景设置在巴黎十七区西蒙-克鲁贝利埃街十一号的一幢十层公寓楼,讲述了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和故事。

这幢公寓楼被作者纵向剖开,将房间、楼道、电梯、地下室划分成一个横竖各10格的国际象棋棋盘,除左下角的格子之外,其余99个格子分别对应书中的一章。作者从四楼楼道开始,依次描绘每个格子中的物品、人物、故事,描写的顺序按照国际象棋中马步的走法,绝不重复,故事最终在四楼最左侧的房间结束。整部小说按照严密的数学结构,有条不紊地描绘了1468个人物包罗万象的生活。

作者佩雷克将小说设置成这种无以复加的烦琐结构,使读者如堕迷雾、不辨东西,但是一旦理解了这种结构,即撤去了作者安放在小说中的“脚手架”之后,读者就会发现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那些或感人至深、或玄妙有趣、或意味悠长的故事。

可视为小说主人公的有三位:亿万富翁巴特尔布思决心用50年时间完成一项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拼图板计划,手工艺天才温克勒持续20年负责为他制作拼图板,画家瓦莱纳则要把公寓楼的百年故事呈现在一幅巨型画作上。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楼房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光怪陆离的遭遇缓缓呈现出来,充满了人生的真实和谎言、幸福和忧愁。总之,它涉及到了当代社会生活里人们所关注的一切题材,从而形成了一部集各类小说体裁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巨著,被人们誉为堪与《人间喜剧》《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比肩的杰作。

生与死融为一体,没有进化,也没有命运,只有存在。




在W和X之间:不可能的人生拼图

文 | btr


乔治·佩雷克深谙通过对文本施加限制(contraintes)以激发想象力的魔法。身为潜在文学工场(OULIPO,一译“乌力波”)的核心成员,他在1969年出版的小说《消失》(La Disparition)中令法语里最常用的元音字母“e”彻底消失。小说中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消失,而他们的死,正是因为无法说出限制所禁止的那些带有e的词。作为呼应,佩雷克在1972年出版了《重现》(Les Revenentes),这次他只使用元音字母e。这两种互斥的限制使《消失》和《重现》两本书里的词语完全不同。

但乔治·佩雷克最先锋、最宏伟、最精妙、也最具可读性的小说却是1978年出版的晚期作品《人生拼图版》(La Vie mode d'emploi)——可直译为《生活使用说明》。在这本由99个章节构成的长达500多页的巨著中,佩雷克将创作生涯早期较直接的文本游戏与中期的非典型自传性写作手法以更内化、更隐蔽的方式融入表面看来颇为现实主义的画卷般的当代巴黎公寓故事里,以其独特的小说结构、叙事手法和时而透出隐喻色彩的故事情节宣示了都市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同为乌力波成员的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盛赞《人生拼图版》是“小说史中的最后一次伟大事件”;而佩雷克的传记作者及英文译者大卫·贝洛斯(David Bellos)则称该书是佩雷克“一生著作登峰造极的成就,它结合了更古老的技艺传统以及对新事物的不懈追求,从而使文学再一次成为可能。”

Sol Steinberg:The Art of Living

在1974年出版的《空间的种类》(Espèces d'espaces)一书中《公寓楼》的章节里,佩雷克第一次提出了对《人生拼图板》的构想:“我想象一栋巴黎公寓楼的立面被卸除——类似于勒萨日的《瘸腿魔鬼》掀开屋顶,或《源氏物语》中的围棋场景——于是,从底楼到阁楼的所有房间皆立刻、同时可见。”佩雷克指出这一灵感的主要来源是索尔·斯坦伯格(Sol Steinberg)在《生活的艺术》(The Art of Living)的一幅画,“仅仅是公寓楼里的家具和发生的情节就很让人晕眩了。”

《人生拼图版》的确是一部关于空间的小说。巴黎第十七区西蒙·克鲁贝利埃街十一号的这栋公寓楼既是虚构的又无处不在:这当然是现实地图上并不存在的街道和公寓,但读者可以轻易地在这栋虚构的公寓楼里看见与自己所住的公寓楼类似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乃至阶级和权力结构。而这一切,恰恰是通过乌力波式的限制所创建的小说结构实现的:佩雷克将这栋公寓的立面视为10x10的棋盘式空间,每一章节对应一格(至于为何只有99章,答案藏在第51章里)。自四楼楼道始,采用国际象棋里的“马步”移动,不重复地抵达棋盘里的所有方格,最后到达四楼(相对而言的)主人公巴特尔布思的房间。因此,《人生拼图版》的叙事结构并非线性的或依照主题或公寓楼里的人际关系组织,而是在由数学建构的网状结构里兜兜转转,故事有时会中断,隔几十页再继续,一如即使在楼道这个公共空间中都没有多少交集的人们彼此疏离的生活。在《人生拼图版》中,公寓楼成了当代生活的转喻,叙事的结构和内容巧妙地统一了起来。

事实上,“马步”只是《人生拼图版》的诸多乌力波限制之一。佩雷克为整部小说设计了一整套相当繁复的限制规则:两两一组,他一共设定了42个限制(或者说“变量”)——包括动作、引用、人数、角色、墙壁、家具、年龄与性别、动物、颜色、首饰、书、饮料、食物等——并为每个限制预设了十个值(valeur)。在写每个章节时,他都会为这四十二个变量各取一个值写进小说里。佩雷克以一种数学家般的严谨,严格遵循这些限制,却又在文本中不露痕迹。以引文为例,福楼拜、卡尔维诺、卡夫卡、普鲁斯特、博尔赫斯、格诺、鲁塞尔、纳博科夫、弗洛伊德等作家的引文被改头换面地暗藏入每一章节中(每章两条),却并未用引号突出——它们与叙事无缝相连,只供最博学的文学读者(或论文作者)第N次阅读时做寻宝游戏之用。

如同社交媒体上“用42个值写一个故事”般的写作游戏,《人生拼图版》的故事万花筒由此变得令人眼花缭乱。对考古学、数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史等学科皆有研究的佩雷克,以传统说书人般的精湛技艺构建了一幅充满细节的、宇宙般的故事拼图。仿佛当代《一千零一夜》,《人生拼图版》在最表层可以被视作充满日常生活细节的故事会欣赏。而在众多故事里(新版中译本末尾还列出了所有故事的索引),巴特尔布思的故事既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也是揭示小说方法和实质的元故事。这位“对钱财的普通用法已不再动心”的百万富翁决心实施一项耗时五十年的宏伟计划:先花十年学习水彩画;再花二十年周游世界,每半个月画一幅海景画,并将画作寄给拼图制作师切割成750块的拼图板;最后再花二十年通过拼图复原海景画,并把完成后的拼图画纸揭下寄回画那幅画的地方用褪色溶剂销毁。这位主动选择的西西弗斯式的人物渴望不留痕迹地达成毫无用处的非理性的完美,直至变得近乎失明。《人生拼图版》关于拼图版制作及拼图过程的描述可谓详尽,它们常常也可被当作关于小说写作本身的指涉。而前言中的这段话更像全书创作手法的精辟总结:“制作拼图版的工匠设想各种难题,让拼图者解决。他不是用随意性来扰乱线索,而是以狡猾、陷阱、幻觉来取代随意性……”

《人生拼图版》的结尾尤其意味深长:

“1975年6月23日晚上,瞬间就是八点钟。巴特尔布思坐在他的拼图版前,永远离开了人世。桌子上摆着他的第四百三十九副拼图版,已经拼出的图案是黄色的天空,可是中间留下一个黑影;还缺一块板块。空缺的形状正好是X,而死者手中拿的一块拼版形状却是W。这真是长期以来人们早就预料到的对他的一种讽刺。”

在W和X之间,乔治·佩雷克以一个谜一般的开放式结尾既又一次强调了全书的后现代性(碎片已无法还原成完整的图景,拼图之不可能内置于整个游戏/生活中),又为自己的整体创作中构建了微妙的互文,即如果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的话——《W或童年回忆》(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中含义丰富的W,《我出生了》(Je suis né)中佩雷克潜在的犹太性,字母W和M的镜像关系,乃至法语里字母W被读作“双V”以及“X”是正反两个V的叠加,如此种种——或这个谜样的结尾会成为勾连佩雷克整体创作的一把钥匙。

-授权转载-


点击以下标题可跳至前期荐书

每周荐书第1期 贝克特《梦中佳人至庸女》

每周荐书第2期 福柯《说真话的勇气》

每周荐书第3期 纳博科夫《尼古拉·果戈里》

每周荐书第4期 阿甘本《论友爱》

每周荐书第5期 阿甘本《神圣人》

每周荐书第6期《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

每周荐书第7期 卡佛《需要时,就给我电话》

每周荐书第8期 尤瑟纳尔 《虔诚的回忆》

每周荐书第9期 德勒兹《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每周荐书第10期 彼得•盖伊《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每周荐书第11期 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每周荐书第12期 莫里斯•布朗肖《无尽的谈话》

每周荐书第13期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每周荐书第14期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向》

每周荐书第15期 于贝尔·达米施《云的理论》

每周荐书第16期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剖析》

每周荐书第17期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每周荐书第18期 萨缪尔·贝克特《碎片集:杂谈及一个戏剧片段》

每周荐书第19期 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

每周荐书第20期 尤瑟纳尔《北方档案》

每周荐书第21期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你说“喂”之前》

每周荐书第22期 克洛德·西蒙《四次讲座》

每周荐书第23期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每周荐书第24期 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

每周荐书第25期 汉斯•贝尔廷《脸的历史》

每周荐书第26期 尤瑟纳尔《何谓永恒》

每周荐书第27期 罗伯特·休斯《绝对批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评论》

每周荐书第28期 迪迪埃·埃里蓬《米歇尔•福柯传》

每周荐书第29期 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

每周荐书第30期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每周荐书第31期 伊塔洛·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每周荐书第32期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每周荐书第33期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每周荐书第34期 吉奥乔·阿甘本《剩余的时间》

每周荐书第35期 马克·罗斯科《艺术何为》

每周荐书第36期 乔治·巴塔耶《内在体验》

每周荐书第37期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每周荐书第38期 保罗·H.弗莱《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

每周荐书第39期 罗兰·巴特《恋人絮语》

每周荐书第40期 特里·伊格尔顿《如何读诗》

每周荐书第41期 莫里斯·梅洛-庞蒂 《世界的散文》

每周荐书第42期《导读布朗肖》

每周荐书第43期 A. S.拜厄特《论历史与故事》

每周荐书第44期 奥克塔维奥•帕斯《泥淖之子》

每周荐书第45期 保罗·策兰《罂粟与记忆》

每周荐书第46期 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

每周荐书第47期 安瑟姆·基弗《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每周荐书第48期 卢契亚诺•贝里奥《记忆未来》

每周荐书第49期 谢默斯·希尼 《希尼三十年文选》

每周荐书第50期 翁托南‧阿铎《剧场及其复象》

每周荐书第51期 辛波丝卡《给所有昨日的诗》


点击可查看:


2017年,上河都做了哪些好书 | 年度总结

 


编辑 | LY


投稿信箱:shzycult@126.com

-----------------------------------------------


读,就是不断地成为。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