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
太阳病,病名。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一、术语阐释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二、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三、病理机制
风寒外袭;少阴寒胜伤阳,正气抗邪,阳气恢复,祛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1、太阳经证
分为三型
⑴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⑵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⑶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
分为二型
⑴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⑵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四、治则方药
1、太阳经证治法
⑴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⑵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⑶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⑴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⑵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⑴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⑵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⑶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⑷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⑸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3、经络与时辰
十二经脉
1、手太阳小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手少阳三焦经
4、手太阴肺经
5、手少阴心经
6、手厥阴心包经
7、足太阳膀胱经
8、足阳明胃经
9、足少阳胆经
10、足太阴脾经
11、足少阴肾经
12、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
1、任脉
2、督脉
3、冲脉
4、带脉
5、阳维脉
6、阴维脉
7、阳跷脉
8、阴跷脉
2、交会穴
3、背俞穴
4、募穴(十二募穴)
5、十二募穴歌诀
6、八会穴
7、八会穴歌
8、八脉交会穴
9、下合穴
1、原穴(十二原穴)
2、原穴动力
3、原穴的原理
4、原穴的应用
5、郄穴(十六郄穴)
6、郄穴的应用
7、十六郄穴歌
8、五输穴
9、经穴
10、奇穴
1、阿是穴
2、阿是穴的位置
3、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4、阿是穴的临床运用
5、阿是穴的基本性能
1、经络简介
2、经脉简介
3、络脉简介
5、浮络简介
6、孙络简介
1、经络-根与结
2、经络-标与本
3、经络-气街
4、经络-四海
5、腧穴的作用
6、腧穴的主治规律
7、腧穴的定位方法
1、十二皮部简介
2、十二经别简介
4、十二经筋的病变
6、十二经筋的分布
7、十二经别(六合)
9、十五络脉走向
10、十五络穴歌
1、十二经脉简介
3、十二经脉的名称
7、十二经脉分布简介
1、奇经八脉简介
3、奇经八脉-八穴歌
4、奇经八脉的作用
5、奇经八脉的特点
8、奇经八脉名称
1、经络辨证
2、经络的定义
3、经络的系统组成
4、现代经络
5、经络的生理功能
6、经络的临床应用
7、经络的循行走向
8、经络的循经传感
9、经络的作用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中医学
1、中医学简介
2、中医史
3、中医治病的实质
5、中医的起源
6、中医的历代称呼
藏象学说
1、藏象学说简介
2、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4、藏象五系统
5、脏腑关系
精气学说
2、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1、阴阳简介
2、阴阳特性
3、阴阳变化
4、阴阳属性
5、阴阳关系
6、阴阳临床应用
7、阴阳相倚
8、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中医五行简介
2、五行归类的方法
3、五行的相乘、相侮
4、五行的相生、相克
5、五行的制化、胜复
6、五行的母子相及
7、五行指点
9、中医五行归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