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仲景用方,煎服法不同,你想过为什么吗?

中医宝典 2020-02-16

寻找好中医,你附近或看过的好中医 >>>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中医宝典】热文排行


导读

本文系统的梳理了仲景方剂的煎药法,分为三个大方面,并列举了很多代表方剂,很是详细,给我们以方剂用法上的巨大启发,相信经过触类旁通,这些有效的煎药法,可以不止用于经方,还可以用于后世的很多方剂。各位书友是否有类似的经验呢?欢迎留言分享。

来源:中医书友会

张仲景对煎药法的掌握和运用

作者/王有奎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把煎药的方法作为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加以重视。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以下简称“两书”)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多种煎药方法,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现分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煎药方法


两书中所采取的煎药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水煎服:以水煎中药,煮沸,使煎液为原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去渣后温服。这是一般最常用的煎药方法。在这里还有两种值得注意的情况:

一是以微火煎药,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方即是全药以微火煎煮;一是以多量水加入药中进行久煎,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前者因主药桂枝辛香,微火煎药而保存其辛香发散的作用;后者是因炙甘草汤为滋补的方剂,非久煎不能将药力煎出,只有通过久煎才能发挥其调补心脉的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对辛香解表的药物应微火少煎,对滋养补益的药物应久煎取效。不能对任何药都用一般的煎药方法。


2.去渣再煎:这也是两书中常用的一种煎药方法。如柴胡汤类的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泻心汤类的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百合汤类的百合地黄汤、滑石代赭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黄汤以及旋复代赭汤等都是采用这种煎法的。这是以水煎方中诸药,去渣后再进行煎煮的一种方法。


也有将方中的药物分别煎煮,去渣后将药液混合再煎。如百合汤类就是采用这种煎法的。从两书中应用去渣再煎的方剂来看,可以归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为应用这种煎法的多是和剂。柴胡汤类是和解少阳、和解表里,泻心汤类是和胃、调和寒热,百合汤类是调和阴阳,旋复代赭汤也是和胃之剂。


二为应用这种煎法的方剂都具有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作用。柴胡汤类是以人参与柴、芩同用,泻心汤类是以人参与芩、连、干姜这种辛开苦降的药同用,百合汤类是以百合与滑石、知母等同用,旋复代赭石汤是以人参与旋复花、代赭石同用。都是以扶正与清热、散邪、泻痞药物同用。


另外,去渣再煎可使药物煎的时间长,药液浓缩,药力和缓持久,起到调和的作用。如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治上热下寒的方剂。虽然和生姜、半夏、甘草三泻心汤一样,都是以芩连与干姜同用,但前者采取了一般水煎服的方法,干姜之热与芩连之寒温下清上,互不影响,以主治上热下寒之证。后者采取了去渣再煎的方法,干姜之热与芩、连之寒相互削弱,而突出了辛(干姜)开、苦(芩、连)降、泻痞和胃的作用。药物虽同而产生的作用不同,全在煎药法上的差别。


3.分煎(渍)合服:这种方法是将方中的药物分别煎(或渍)成汤液,再将其汤液混合在一起温服。这种方法是在病人同时患有两种不同病理的证候,须在一个方剂产生两种不同功能时应用。可使方中两类药所产生的两种功能同时起作用而互不影响。


如附子泻心汤证,病人既患有实热痞证,表现为“心下痞”,又卫阳虚而“恶寒汗出”,所以采取将芩、连、大黄“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再服。”其他如治寒疝兼有表证的乌头桂枝汤等也是这种制法。


4.渍药绞汁:这种方法是以麻沸汤或酒将药浸泡一定的时间,绞取其汁服用。因未经煎煮,它的清热散结的作用就强,适用于邪热郁结的症候。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即以麻沸汤渍大黄、黄连后绞去渣,分温再服。


5.煎煮丸药:这种方法是以水煮丸药,连渣服用。这样可使猛烈的药物产生缓和而持久的作用。如大陷胸丸、抵当丸等都是采取了这种煎法的。


尤在泾在论大陷胸丸时说:“按汤者荡也。荡涤邪秽欲使其净尽也。丸者,缓也。和理脏腑,不欲其速下也。大陷胸丸以荡涤之体为和缓之用,盖以其邪结在胸而至如柔痉状,则非峻药不能逐之,而又不可以急剂一下而尽。故变汤为丸,煮而并渣服之,乃峻药缓用之法,峻则能任破坚荡实之任,缓则能尽除上迄下之邪也。”


二、药物的先煎后下


1.先煎药:在“两书”中先煎药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对必须久煎才能将药力煎出的药物或方中主药,药量独重的药物都需先煎。如酸枣仁汤中的主药酸枣仁,重用至二升,方中其它药为一、二两;苓桂甘枣汤中的茯苓,重用至半斤,其它药最多者为四两,所以这两方中的酸枣仁,茯苓均先煎。


②药物通过先煎多煮可使其作用缓和持久。如茵陈蒿汤中的茵陈,先煎可使茵陈清湿热,除黄疸的作用留恋不去,使湿热黄疸尽去不遗。甘草粉蜜汤中的甘草先煎增加了缓急的作用。


⑧通过先煎以消除药物的副作用。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先煎去沫,可消除麻黄服后使人心烦的副作用。


2.后入药:在“两书”中后入药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有的药药力容易煎出或溶解,多煮反会影响疗效。如芒硝、戎盐,不但药力容易煎出,而且后入少煎还可以保存其咸性以发挥咸寒软坚与下达通便的作用。所以两书中凡用到芒硝,戎盐的方剂,多采取后入的方法。又如一些具有轻清宣扬作用的药物,煎久也会影响药物的这种作用,所以必须后入,如栀子豉汤中的豆豉就是后入的。


其它如阿胶,胶饴,在“两书”的方中都是微火使其溶于汤中即可,煎久反而会贴在锅底,影响疗效。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的猪胆汁、人尿是待方中其他药煎好后混入汤液中,以保存其清热的作用。


②后入少煎可使某些药物的作用增强,加快。如大承气汤中的大黄都是后入,增强了大黄攻泻燥屎的作用,而且使之很快发挥药力以达到急下存阴的目的。又如桃花汤中的赤石脂后入,即可很快产生固涩的作用以治疗滑泻无度。


某方某药用哪种煎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方剂的作用而决定,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大承气汤是急下存阴的方剂,所以大黄后入。调胃承气汤是以泻实热为主,故大黄与方中其它药同时煎煮。


三、煎药的溶媒


“两书”中的处方汤剂,并不是都是用水作溶媒的,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溶媒:


1.酒:用酒煎药或渍泡药物,可起到活气血,通经络的作用,以主治气滞血瘀的患者,借酒疏通畅达的功能,引诸药行于周身的经络血脉,以消除体内的瘀滞。如“两书”中的下瘀血汤,红兰花酒方均是以酒煎药顿服;胶艾汤是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服三升。防己地黄汤是以酒浸泡防己、防风、桂枝、甘草一宿,绞取其汁,与地黄汁混合后服用。


2.苦酒:即是醋,味酸有收敛和去瘀的作用,而且可引导诸药入厥阴肝经。如主治黄汗的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即是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是取苦酒收敛止汗的作用;乌梅丸是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是取其将药力引入厥阴肝经的作用。


3.蜜:蜜能润燥,可解燥热之毒,并能缓其药性,使药力和缓持久,如乌头汤、乌头桂枝汤、乌头煎、大半夏汤等方均是以蜜煎药,但煎法还不尽相同。


如乌头汤是以川乌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其余四味则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内蜜煎中,更煎之。乌头煎的煎法是乌头大者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


大半夏汤则是“右三味(半夏、人参、白蜜)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对于用蜜煎药的意义,如魏念庭论大半夏汤时所说:“白蜜和中润燥,服法久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润,俾粘腻之性流连于胃底,不速下行,而半夏人参之力,可以徐徐斡旋于中,其意固微矣哉”。又如赵以德论乌头汤时所说:“······蜜煎以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并制乌头燥热之毒也”。


4.浆水:即洗米的水。其作用如尤在径所说:“甘酸调汁引气,止呕吐”。程云来说浆水可“调理脏腑”。所以半夏干姜散是以浆水煎药顿服。蜀漆散,赤小豆当归散均是以浆水送服。(另外,矾石汤是以矾石用浆水煎煮,取药液浸脚。)


5.泉水、井花水(井花水是在清晨先汲的井泉水):主要是取其清凉沽净的意思。如《金匮要略》中”除热瘫痫“的风引汤即是以井花水煮药的。而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等即是以泉水煎药的。


从以上所述可见,古人在煎药方法方面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种方法,为我们临床提高疗效和研究中药的制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本文摘自《新中医》1980年第四期。作者/王有奎

【中医宝典】热文排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中医宝典】热文推荐 >>>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