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S.艾略特诗6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T.S.爱略特(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是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代表性诗作《荒原》展现了现代心灵的困顿,《四个四重奏》则让他以“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成为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创作成熟期的作品。全诗由四首长诗组成,分别为《燃毁的诺顿》《东库克》《干塞尔维其斯》和《小吉丁》,每首诗又分为五个部分。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想是《四个四重奏》的哲学背景,艾略特在诗中呈现了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过去与未来、生与死等一系列二元论思想,试图找到解决二元矛盾的途径。借用“四重奏”这一音乐学概念,他将诗与乐完美结合,在他笔下,词汇化成一个个灵巧的音符,诗句长短的变化激发出音乐的节奏感。
从《四个四重奏》到《荒原》,艾略特经过长期实验,完成了诗歌革新,丰富了英诗传统。正如加德纳指出的,艾略特作为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接纳了所在时代的语言,用于诗歌创造性的转化。他通过听觉想象力穿透思想和情感的意识层面,使每个语词充满活力,“将过去被抹杀的意义、陈腐的意义、当下的意义、新奇的意义、最古老的意义和最现代的意义熔为一炉。”从而将诗歌语言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不同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全新诗体。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几位著名的文人即是诗人又是文艺评论家,T.S.爱略特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在某些方面爱略特胜于庞德,可以说在二十年代是爱略特开创了新文学的潮流,创造了新的文学理论。早在本世纪初爱略特就已经成为令人喁目备受尊敬的大诗人了,他的文学评论有很大的影响。《荒原》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爱略特本人是十九世纪末一位态出的新英格兰家族的后裔。他出生于密西西比州圣路易斯。其祖父是个牧师,创办过一所大学,自任校长。他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早年写过传统的宗教诗。爱略特的家庭一宜保持着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的传统,新英格兰的宗教、哲学、文学传统是爱略特的一个思想渊源。童年爱略特进入波士中学,大学就读于哈费,学习文学和哲学。在校时崇尚古典主义和新人文主义者欧文。当年哈费大学有一伙人推崇伊丽莎白时代与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文学,推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印度的玄学,爱略特深受影响,曾担任过《倡导杂志》的编辑。爱略特早期的创作效仿法国的象征派。离开哈费之后。爱略特去欧洲完成他的博士论文。在英留学期间研究布拉德的哲学。布拉德认为“实践是有限的……人是残缺与幻象的堆砌物。人的感受是形式的,缺乏统一,思想与灵魂互相排斥,思维与存在井不统一”。所以当时爱略特的博士论文命题就是“意识的孤独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爱略特不得不滞留在伦敦,无法回哈费参加博士答辩。定居伦敦,他在中、小学中任教两年(1915-1917),后进入伦敦一家银行做了八年职员(1917-1925)。1917年爱略特与庞德结识,以后不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普鲁福罗克暨其他》。后爱略特又担任《自我》杂志的编辑,发表过《传统与个人才能》等重要文学评论。其次爱略特还担任《评论员》杂志编辑,通过该杂志爱略特发表了早期许多评论文章和重要观点。1922年他发表了长诗《荒原》以就给该报主笔庞德。《荒原》确立了战后诗的基调,主题抨击现代西方文化的没落,抒发现代人的幻灭感。除主题之外,该诗也反映了爱略特个人生活的倾向和精神的自我解救。其后他写过一些宗教和政论诗。1927年爱略特加入英国籍,改信英国天主教:从一个世俗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禁欲主义者《四重泰四阒》写于1936-1943年,是诗人表现宗教主题的最主要的诗,探索个人与大众,超尘脱俗寻求永恒的安慰。
爱略特后一段时期主要从事散文和剧本的写作,他渴望自己以此返回现代舞台中来。爱略特的第一个剧本是《教堂里的谋杀者》(1935),当时获得一定的成功。此后相继问世的剧本有《家庭重逢》(1939) 《鸡尾酒会》(1950)、《虔诚的职员》(1964)和《政界元老》(1958)。虽然爱略特写的是剧本,但字里行问依然散发着抒情诗的韵味。
爱略特本人具有强烈的反浪漫主义的倾向,这在他的论文集的《圣林》(1920)中昭然若揭。他极力抨击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古典作家。他创立了释义诗-……即新哲理诗。爱略特的文学观点造就了一个丹尼,也影响了英美现代诗的风格。1948年爱略特荣唐英国骑士勋章和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爱略特的声望开始有所下降,但他的一些主要作品当今在世界文坛中仍享有盛名。尤其是《荒原》,依然是对本世纪诗歌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部伟大杰作,依然拥有它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善于把自己藏匿在诗句背后,不断变换面具和语气。诗中的“我”大都是戏剧人物,不是直抒胸臆的作者本人。但是总的看来他偏爱一种萎靡不振、无可奈何同时又不失幽默的声音。这一特点确实使一般读者难以理解艾略特的早期诗歌。艾略特的诗作往往没有通盘谋划好的思想脉络,他数次开玩笑地引用拜伦《唐璜》中的诗行为自己辩解:“我当然不敢号称我十分懂得/当我想露一手时自己的用意。”在论文《玄学派诗人》里他还表达了这样的高见:当代诗人的作品肯定是费解的,我们文化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然会对诗人的敏感性产生作用,“诗人必须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秩序来表达意义”。
艾略特认为,在诗歌创作中有种“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它们不同于常人熟悉的秩序和逻辑,因为诗人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读者应该听任诗中的意象自行进入他那处于敏感状态的记忆之中,不必考察那些意象用得是否得当,最终自然会收到很好的鉴赏效果。表现这种“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最为充分的大概就是奠定艾略特现代派主将地位的《荒原》。
《四个四重奏》是探讨永恒和时间的哲理诗,但是诗人并不使用纯粹抽象的概念,他带领读者在具体的历史中探索永恒与时间的辩证关系。《四个四重奏》的用语普通正规而又十分精确。对语言异常敏感的艾略特常会词不达意,他在《东科克尔村》里把写诗比为“与词语和意义的难以忍受的扭斗”。艾略特对自己的信仰和创作始终不敢心安理得,他担心语言会因使用不当而退化,这必然会影响到我们思想感情的品质。
T·S·艾略特曾经将自己概括为“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国国教高教会派”,这三个标签简明易懂,并不需要详细说明,因为它们都指向保守主义。他的保守主义实际上又根源于他思想深处相当严格的“确定论”,以及个性上过于诚实的自我意识,他不会轻易地接受混沌、朦胧和不可知的事物。从这方面说,保守主义代表着他与崇尚自由的现代价值体系保持的距离,一个不亢不卑的距离。 
他的批评在一种谦逊的外表下包裹着不容反驳的结论,非常地言之有物、条理分明和实用有效。任何读者通过他的批评都能学会理解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诗或不喜欢的散文。他的批评很少掺入个人感情,他为诗人分类用的是“大和小”,而不是喜欢和厌恶。他在批评上的功绩就在于建立起一种非常客观和可靠的鉴别标准,使现代批评迈上能够对一切进行量化的轨道。




推荐阅读:

狄兰·托马斯《通过绿色的茎管催动花朵的力》

王尔德《歌》

艾米莉·狄金森诗4首

狄金森《在冬季的午后》

狄金森《我是小人物》

狄金森《篱笆那边》

狄金森《成功》

王尔德《黄色交响曲》

王尔德《济慈情书被拍卖有感》

王尔德《林中》

狄金森诗20首

狄金森《灵魂选定她的同伴》

狄金森《晨昏》

狄金森《随着剧痛之后》

狄金森《我为美而死》

狄金森《我见过垂死的眼睛》

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步等死神》

狄金森《造一个草原》

叶芝《长久沉默之后》

叶芝《驶向拜占庭》

叶芝《丽达与天鹅》

叶芝《茵纳斯弗利岛》

叶芝《失去的东西》

贝克凯尔《杂记簿·诗16首》

贝克尔诗15首

彼得·霍恩诗14首

威廉·燕卜荪《南岳之秋》

绍莱·麦克林诗8首

雨果诗13首

阿蒂拉·尤若夫诗17首

君特·格拉斯诗9首

狄兰·托马斯诗10首

莱奥帕尔迪诗13首

贡恰·门德斯诗10首

彭斯诗14首

翁加雷蒂诗17首

王尔德诗18首

万叶集·杂歌

瓦雷里诗12首

特瓦尔多夫斯基《在澡堂里》

叶芝《在学童中间》

叶芝《疯女珍妮与主教对话》

叶芝《白鸟》

费尔南多·佩索阿诗19首

泰戈尔《故事诗集》

拉塞尔《延续》

斯托尔尼诗9首

罗伯特·布里吉斯诗7首

奥斯卡·王尔德《晨的印象》

恰佑比《当我们还像树苗那样幼小的时候》

乌尔法特《自由的微风》

霍普金斯诗5首

斯温本诗6首

威廉·莫里斯诗2首

乔治·梅瑞狄斯《我们的船失事的日子里》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3首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诗6首

贡戈拉诗5首

泰戈尔《边沿集》

安德鲁·马韦尔诗9首

约翰·德莱顿诗6首


中国要荒内 人寰宇宙荣 弦望如朝夕 宁嗟蜀道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