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叶集·杂歌

日本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万叶集》成书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下来的。它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汉诗的窠臼,用日本民族语言,把不定型的古歌谣发展为定型的民族化、个性化的诗歌形式,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
《万叶集》同时也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明证。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遣唐使”来唐情况的诗歌。
日本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与日本历史时期的划分相统一,日本的文化史也经历了自6世纪初推古王朝建立以来的飞鸟文化、奈良文化、平安文化、镰仓文化、室町文化、安土桃山文化和江户文化时期。作为日本文化迅速发产展的奈良时期,无论是从政治制度、文物典章到民间习俗、生活方式,大多都染上了浓重的唐代文化的色彩,当时的贵族们醉心于对唐文化的仿效并以此作为身份的象征,因此我们习惯把它称作“唐风文化”,然而事实上这时的文化更孕育着之后日本文化逐渐独立和发展的无限生机。
从风格上看,《万叶集》受唐风影响,《古今集》则带有更多的日本特色,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比如《万叶集》受唐诗影响,吟咏的是花草多是牡丹、梅花一类;而在《古今集》中则转为欣赏樱花、红叶。对于诸如“昙花一现”、“烟消云散”的事物,中国人是不屑的,而在《古今集》中吟咏的则是飘零无寄的红叶、转瞬即逝的晨露等。熊熊燃烧的金阁寺和伫立不倒的万里长城;三日即落的樱花和凌寒怒放的梅花,这是民族审美的差异。当然,艺术并没有国界。





唐纳德·巴塞尔姆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 1931-1989),当代美国最为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1931年4月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从小爱看电影,10岁时就立志要当作家。巴塞尔姆的父亲是休斯敦大学的教授,建筑师,信奉极简主义的现代派建筑观点,小唐纳德一生都在重写和修正父亲的观点。巴塞尔姆曾就读于休斯敦大学,大学期间当过学报《美洲豹》(Cougar )的编辑和《休斯敦邮报》(Houston Post )的记者。1953年,巴塞尔姆参加了美国陆军,但就在他到达朝鲜当天,停战协议签署了。返回美国后,他曾在休斯敦大学任教,此间阅读了大量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著作,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影响颇大。20世纪60年代初,他离开休斯敦大学去了纽约,担任《位置》(Locations )杂志(只出版了两期)的执行主编,该杂志曾刊登加斯、贝娄、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等的作品。1963年5月30日,他在《纽约客》(New Yorker )上发表了处女作《人之面孔》(L'Lapse ),从此开始了写作生涯。 巴塞尔姆曾出版10部短篇小说集、4部长篇小说,包括《白雪公主》(Snow White , 1967),《亡父》(The Dead Father , 1975)、《天堂》(Paradise , 1986),以及他去世后出版的《国王》(The King , 1990)。

巴塞尔姆熟谙后结构主义理论和当代语言学,是非常具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他曾经在短篇小说《看见月亮了吗?》(“See the Moon?”, 1968)中借叙述人之口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碎片是我唯一信任的形式。”他常常用拼贴法把取自传统童话、文学作品、社会现实等等看似毫无意义的碎片以黑色幽默的手法粘贴在一起,甚至有些书看起来全是“废话”。但这些废话正是后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就像他在《白雪公主》中所说,“我们喜欢里面有大量废话的书,它们显得不那么切题,能给人一种正在发生什么事的‘感觉’。……通过阅读每一行字本身……能够获得一种已经读过它们,已经‘完成’它们的感觉。”巴塞尔姆之所以钟情于碎片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后现代的世界,一切宏大、统一、理性的整体都瓦解了,碎片正是现实的反映。就如评论家在评论巴塞尔姆时所说,“片段可能是某些人物信任的唯一形式;但那难道不是为了一个整体,谁知道呢,甚或是一个意义的需要吗?那个‘只信得过片段’的叙述人是这样讲的:‘我希望哪一天这些纪念物能够交融、模糊——可能衔接才是恰当的词——成为美轮美奂的某个玩意儿。’”其实,在所有先锋的、极端的写作形式实验的背后,在所有碎片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衔接”的冲动,在充满了嘲讽和颠覆的解构背后,仍然存在重构的野心。



推荐阅读:

雪莱诗11首

勒内·夏尔《形式分享》

帕克夫人诗5首

勒·克莱乔《云住寺,秋雨》

约翰·克莱尔《初恋》

露西莱尔·克里夫顿《也许》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19首

保罗·策兰诗21首

布罗茨基诗9首

艾米莉·狄金森诗16首

安娜·阿赫玛托娃《子夜诗抄》

安娜·阿赫玛托娃《没有英雄人物的叙事诗》

安娜·阿赫玛托娃《北方哀歌》

安娜·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叶芝诗25首

罗宾逊·杰弗斯诗17首

安娜·阿赫玛托娃《野蔷薇开花了》

塔布拉答诗6首

艾略特诗5首

托马斯·哈代诗8首

托马斯·哈代诗2首

勒韦尔迪诗20首

茨威格《威尼斯日出》

里尔克《奥尔弗斯》

霍夫曼斯塔尔《生命之歌》

霍夫曼斯塔尔《早春》

马雷《绝对普通之虹》

詹姆斯·麦考莱《在霍恩谷》

里尔克诗20首

鲁米诗19首

普希金诗21首

马林·索雷斯库诗22首

泰戈尔《叶盘集》

屠格涅夫散文诗31首

菲利普·锡德尼诗19首

鲁米诗8首

泰戈尔《爱者之贻》

乔治·鲍威林诗12首

黑塞《流浪者的宿处》

黑塞《赠一位中国歌女》

朱迪斯·赖特《列车旅程》

戴维·坎贝尔《夜播》

霍普《鸟的殒亡》

霍普《普罗米修斯被释》

保罗·策兰诗27首

萨迪诗3首赏析

艾德温·摩根诗11首

博尔赫斯《IN MEMORIAM A.R.》

戴夫·史密斯诗4首

琳达·格蕾格诗5首

普希金《寄西伯利亚》

雅努什·苏伯尔诗9首

阿米亥诗27首

杰玛·戈尔加诗9首

瑾·瓦伦丁诗2首

亥每·沙丙士诗5首

迈克尔·朗利诗6首

帕斯卡·葩蒂诗8首

沙比尔·巴努海《are you the river or am i》

约翰·古什洛夫斯基诗5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17首

唐纳德·霍尔诗30首

帕斯卡·葩蒂诗2首

乔伊·哈尔乔诗2首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只恐长江水 尽是儿女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