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彼得·霍恩诗14首

南非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彼得·霍恩(Peter Horn,1934- )是南非著名的左翼诗人、批评家、学者,他生于捷克,长于德国、青年时移民南非,1967年创办先锋诗刊《俄斐》,探索根非洲本土的现代诗歌道路。早期作品沉郁、内省,后抛弃唯美和修饰的主流诗学,以一个国际主义知识分子的姿态,为南非抗议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朗诵诗和传单诗,被誉为“南非的聂鲁达”。






五 四 文 学 传 统 在 新 时 期 文 学 中
得 到 怎 样 的 继 承 和 发 扬

五四文学传统可以归结为人的自我意识和文学审美意识的觉醒,即思想启蒙焕发下“人”和“文”的自觉。新时期文学在逐渐摆脱政治文化专制主义的过程中,主要在这两个层面上接续起了五四文学的现代精神传统。
新时期文学“人”和“文”的自觉首先表现在创作主体现代启蒙意识的复苏和发展上,这引发了新语境中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现实批判意识、文化反思意识等相互关联的五四文学精神内核的深化。现代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创作主体看到了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种种遭遇和存在状态。伤痕文学是对人在专制高压下的痛苦遭遇的情感控诉和话语宣泄;反思文学则以理性眼光审视人所具有的文化劣根性并提出了种种文化治疗方案;改革文学把触角伸向社会现实并希望作品可以产生实在的社会效应以对现实发言;“新写实”虽在表面上放弃了对现实的情感评价,但对现实的细致描述却反映出创作主体深隐的现实关怀和人性追求;作为主旋律的反腐文学、官场文学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也体现出作者关怀民生疾苦的强烈批判情怀;常被批评为躲避现实和过分追求写作技巧的先锋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也都具有着象征性和寓言式的强烈现实旨归的。相比“五四”,新时期文学在更多维度上丰富和深化了现代启蒙意识烛照下“人的文学”的内涵。
另外,新时期文学在审美层面达到了文体大解放。这得益于对五四文学开放意识的承传,也是现代“人”的个性意识在审美层面的文学话语表达。新时期伊始,朦胧诗和现代派文学开始对象征、暗示及意识流、黑色幽默等手法进行借鉴;而域外的现代文学观念及具体创作手法更是对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产生了整体与具体层面的双重影响,这点可以从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普遍借用,先锋文学在叙事层面的颠覆性写作以及整体历史观和历史本质主义在新历史小说中的破裂等各方面看到。文学自身特性得到普遍尊重,语言意识的审美自觉使文体探索成为创作主体的个体性行为,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整体追求。不仅原有的各体文学(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得到了大发展,而且具有高度审美内蕴的诗化小说、散文诗、诗剧等文学混合体也走向了繁荣。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外文学交流融会的语境中,新时期文学话语的思想理论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深化,文学批评的自由化、多元化意识成为自觉,文学公共自由空间得以形成。这和“人”和“文”的双重自觉一起,深化了新时期文学本体意义上的审美个性化和文学民族性的话语自觉意识,并逐步走向成熟。



1990 年 代 人 文 精 神 讨 论 的 背 景 与 意 义

1990年代发生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知识分子操起自己独有的话语权力介入生活的一种努力。这场讨论发端于上海学术界,继而波及到整个知识界,被公认为1990年代中国最热门的思想话题。
1990年代中国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世俗化,责任感萎缩;二是1990年代以来知识界、学术界格外沉闷,人文科学研究不景气;三是文学失血走向平庸,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意识丧失。这些问题引起了一些人文知识者的忧虑,他们深感社会所应具有的高尚的人文精神失落了。于是,一场呼唤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也开始在知识界酝酿起来。在这种背景下,王晓明等率先在《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王朔和张艺谋,由两人的走红联想到文艺界人文精神的失落,从此“人文精神”成为席卷全国的重要话题。
人文精神大讨论主要围绕两个焦点问题展开: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以及如何评价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一是重建人文精神的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人文精神的悲观者认为,当下情境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不容否认的现实,而一些“媚俗”和“自娱”的文艺,就是人文精神危机的形象表征。而一些乐观者则认为,新的时代其实为新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契机,而这种新的人文精神就是“人对自身的关注和关怀”,是尊重个人自由,个体可以利用一切条件,特别是凭借市场经济所提供的机遇,充分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虽然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承担责任等这些观念是相同的。这次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当代一批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忧国忧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情怀,尽管其中一些具体观点仍可再商榷,但这种情怀总是难能可贵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同时,这次人文精神大讨论也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当下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产生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提示人文知识分子看清自身的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是有益的。而人文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话语权力的恪守和张扬,也体现出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需要,因此倡导和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文知识分子对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艺术生产的世俗化以及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评诚然有过激之处,但这种批判无疑是有意义的。我们既要看到市场经济中的世俗化对文化专制主义的解构作用,也应该看到如果任由世俗化发展,将会造成整个社会物欲泛滥,从而使整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萎靡不振,丧失创新能力。而一个健全的社会也应具有作为制衡世俗化极端发展的重要机制和批判反思的维度。  



推荐阅读:

狄金森诗20首

高银诗13首

古今和歌集:羁旅歌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选段)

洛尔迦诗11首

普希金诗11首

乔治·赫伯特诗2首

罗伯特·赫里克诗2首

席勒诗7首

勒内·夏尔《粉碎诗篇》

王尔德诗10首

王尔德《伊底斯的副歌》

保罗·策兰诗14首

保罗·默顿诗9首

康拉特·爱肯诗3首

洛勃特·弗洛斯特诗3首

马拉美诗4首

伊达奴谣曲20首

博尔赫斯诗12首

古今和歌集:离别歌

荷尔德林诗10首

华兹华斯《迈克尔》

诺拉·尼高纳尔诗6首

惠特曼诗12首

阿赫玛托娃《北方哀歌》

阿赫玛托娃《爱情》

阿赫玛托娃《黝黑的少年沿着林荫道漫步》

阿赫玛托娃《有个声音呼唤着我》

阿赫玛托娃《亲爱的,不要把我的信揉作一团》

阿赫玛托娃《最后一次相见》

别德内《指路的星星》

荷尔德林诗15首

威廉·莎士比亚诗20首

约翰·多恩诗4首

托马斯·纳什《春》

克里斯托弗·马娄诗3首

爱德蒙·斯宾塞《贺新婚曲》

爱德蒙·斯宾塞《爱情小唱》

英国中古民谣6首

安娜·阿赫玛托娃《战争风云》

艾梅·罗蕙尔诗6首

希尔达·杜立德尔诗5首

约翰·莱曼诗2首

伊凡林·史考德《构图》

亨褒特·吴尔甫诗2首

D.H.劳伦斯诗2首

劳尔夫·霍琪森诗2首

卡尔·桑德堡诗7首

里尔克诗11首

莎士比亚商籁体十四行诗集

里尔克诗9首

里尔克诗13首

里尔克《给一位朋友的安魂曲》

迈克尔·朗礼诗15首

里尔克诗5首

里尔克诗7首

庞德诗5首

里尔克《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里尔克诗5首

里尔克《黑猫》

里尔克《西班牙舞女》

里尔克《死亡的经验》

里尔克《一个妇女的命运》

里尔克《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


正气绕宫楼 皇居信上游 远冈延圣祚 平地载神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