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旧书店

张健民 太原道 2020-02-09

上世纪60年代老太原城里有几个不成规模但让人难忘的旧书店。


离家最近的是从解放路和羊市街十字路口向东行数步就看见的一家旧书店,那个位置后来拆掉盖起楼房,如今是个影楼。一间旧式门面房,里面很深。进门右手,一位老先生,眼深陷,长眉毛,面色白净,个子不高,目光犀利,在油漆斑驳的矮桌子后面收款盖核销章。靠墙三面旧书架直抵顶棚。看店的几位老先生俱是瘦骨嶙峋。后来知道这是区政协办的“扶贫”工程。旧书门类甚多,都可继续使用。这儿也没有线装本,或者有收藏价值的老版书,涌进门的都是学生或者为省钱买便宜的普通读者。当时一月伙食费不过9元人民币,挤出三五元已属不易,所以来转转买些学习参考书,大约每本35角。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一本1928年巴黎出版给旅行到法国的苏联人写的《情景对话》,用俄语字母标出法语句子的发音,很适用。32开红色布皮,原价6个法郎,卖5角。

 

有意思的是十多年后的1977年,我在一所中学教书,竟然遇到当初这间旧书店里那位收款的梁艺夫老先生。老先生是咱省陵川县人,上世纪30年代大学毕业后曾在北平报馆做事,后来回太原谋生,对于老太原的逸闻逸事,了解好多。1996年编辑出版的《太原南城文史资料》第三辑上有梁先生写的掌故文章〈旧中国的太原琐忆〉,从姓名所围的黑框,知道彼时梁先生已经去世。先生代课时已年逾古稀,腿脚不灵,住在并州饭店西面新南X条简易楼,每日坐11路公交车上下班,没有问先生因何出来挣如此微薄代课费。后来知道,先生属于宗教界(基督教青年会)人士,统战对象,生前为区政协委员,文革初倍受冲击,生活无着,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生活在穷困中。老先生知识渊博,典故多,给我们切实的帮助,我们成为十分谈得拢的"忘年交"。到上世纪80年代,我已不在中学,听人说老先生也回到基督教会,还专门抽一天到桥头街看望他,并借得几本闲书看,再后来就没有机会联系了。现在笔者手头所存小笔记本上还留有1977年时先生亲书绝句一首:"是非憎爱世偏多,难以强求奈我何。宽却肚肠迎笑骂,敞开胸襟之涤波。艺夫自述"

 

因为离家较远而不常去的一家旧书店在今天三墙街从柳北进去马路西头的2层楼里,现在早就拆的没有影子了。那里有书画和老版的明清线装书,价格不菲。文革来了,全当牛鬼蛇神处理掉了,书店也彻底关张。到上世纪末,太原城只留下海子边新华书店拐角楼上一家旧书店,其实也卖打折的新版书,再后来改做网吧,销声匿迹。如今找旧书,只能周末上南宫地摊搜求。

 

旧书一大来源是单位图书馆淘汰的书。机构变动,分分合合,旧书占了地方又不生效益,是真正的鸡肋:弃之可惜,留下无用。许多书被主管一句话打发给了收旧书报的,或许还能变点加班补助。一些能够较原始地、较忠实地反映历史的材料,不可避免地流失到旧书摊上。如上世纪50~70年代被划定为"内部资料"的经济计划、统计资料等等。研究者可以把这些资料作为那个时代的轨迹保存起来。笔者只化2元钱便买到一本"文革"中供有关部门使用的从1949年到1972年的粮食供应政策文件汇编,就是说明计划经济的很好例证。另有一些当初作为"内部交流"印刷出版的书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经济学说史教研室编写的《“资本论”典故注释》(初稿)由人大出版社1963年印出,也很有参考价值,在书市用5元即买到,令人喜出望外。

 

收藏意义上的"淘书",是对那些经济上有实力,既有时间又有兴趣的人而言的癖好。平常人,通过寻访旧书,在这里与往事相遇,也能自得其乐。比如过去年轻时候想读但没有时间读的书,如今已经很少或不再出版,只好寻觅旧书;过去因为上学或因为“运动”,当时没能看见过的书如今被发现,当然想补着读;找过去读过还想再读一遍的书,也只能求助于旧书摊;有时还特别想对照着看一看旧版与新版的区别,分析原因,明晰事理。旧版书比新版书自然更接近历史。教书匠偏爱地摊访书。原因之一无疑是囊中羞涩,动辄数十元甚至数百元的新书价格让工薪阶层望而却步。另外,教学和研究需要大量历史资料,在单位图书馆却很难找到。由于政治方面的影响,有相当书籍在"运动"中不断被"清理"更让人徒唤奈何。旧书市场上,品种繁多,价格也好商量。据分析,收书卖书的商人因为难以博学,对旧书的定价有时不免盲目,这就给我们留下些回旋的余地。在地摊淘书,竟有许多意外收获,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也。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 难以忘怀的馒头巷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与事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