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士道》61 - 灭谛(解脱-(一)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 /(三)无住涅槃)

上师的召唤 行愿人间 2023-05-16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二章 中士道



第四节  灭谛

 

    总的来说,烦恼分两种:一种是俱生烦恼,是生生世世带来的那种烦恼,就是贪、嗔、痴;另一种是分别烦恼,就是现世生起的各种烦恼。

    烦恼的对治力就是三士道。整个三士道就是对治烦恼的方法,如果能够精进修行,经常思惟,就能够把烦恼压住。烦恼不会起作用,好像是没有烦恼的感觉,会很开心。但是,如果遇到了大的违缘,还是会起一点点烦恼。只有证悟了空性,依靠空性智慧,才能彻底断掉烦恼。就像一棵树,把根拔掉,枝叶就不再会长了。

    人有八万四千烦恼,断一分烦恼就会增加一分快乐,如果断掉了八万四千烦恼,整个三界众生的快乐加起来,也比不上这种快乐!而且这是永恒的大乐,这时,才真正地是离苦得乐了。 



一、解脱  

    解脱就是解除了生死流转的束缚,脱离了轮回的痛苦。

    解脱的梵文是涅槃。涅槃又称为般涅槃,汉译为圆寂,意思是圆满寂静。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圆寂的本意是说明解脱后的境界,后来把出家人死亡也尊称为圆寂。

    涅槃有三种: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


(一)有余涅槃  

    修行人在没圆寂之前就解脱了,就叫有余涅槃。这里的圆寂就是指修行人今世的死亡。

    就是说,已经断了烦恼,但是人还活着,肉身还在,这时的解脱就叫有余涅槃。比如说舍利子、目犍连这些圣者,他们刚刚遇到释迦牟尼佛时,就是普通人,佛给他们传法后,他们通过修行断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从他们成为阿罗汉的那天到圆寂之前的阶段,就叫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

    不但断了烦恼,解脱了,而且连前世的业带来的身体也没有了,就是无余涅槃。也就是说,圆寂后,放下了肉身,带着智慧意识光体走了,就是无余涅槃。舍利子、目犍连这些阿罗汉目前就处在无余涅槃中。

    具体地说,圆寂后,灵魂和肉身分离了,肉身就坏灭了。灵魂离开肉身时,会变成八岁孩子一样大小的智慧光体。灵魂待在智慧光体里,智慧光体是永恒的,不会病、不会老、不会死,更不会再重新受生,真正地从生、老、病、死里解脱了。

    在密宗里,如果修行者坚持修密法,身体里就会慢慢形成一个智慧光体,修到断烦恼之后,这个智慧光体已然成形。继续修,到了一定的层次后,智慧光体可以跑到体外,需要度化众生时,可以重新回到肉身,再讲经传法。智慧光体也可以去他方净土度化众生,普通人看不到智慧光体,度化层次比较高的菩萨时,菩萨们可以看到。如果智慧光体跑到体外后,看到自己的肉身又老又脆弱,不想再回到身体里时,肉身就示现圆寂了;想回到身体里,还是可以回。

    有些阿罗汉能活几百年,是因为肉身还可以继续用,并且这些阿罗汉暂时还不愿意舍弃肉身,就继续住世了几百年。如果智慧光体放弃了肉身,阿罗汉就进入无余涅盘了。

(三)无住涅槃

    无住涅槃是大乘的涅槃,就是佛的果位才有的涅槃。这里就不详细讲了,留到以后慢慢讲。 


    以上讲的就是中士道,又叫解脱道,修的是自己解脱的法门。

    中士道的解脱法门可以使很多众生得到解脱,但是不能度化所有的众生,因为修解脱道的人不具备度化一切众生的能力。比如说,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取得了智慧光体后,会常常入定,入灭定、乐定,定中非常快乐。所以,阿罗汉一旦入定了,会在定中待很久,甚至几万个劫。这时,如果有人求助,阿罗汉是听不到的。

    阿罗汉没入定时,以他的愿力和福报的力量,有缘众生自然会得到某些救助、某种加持。   

    佛陀圆寂后,印度的一位国王得知佛陀圆寂的消息,非常伤心,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就来看望这位国王。迦叶尊者骑着大象来到王宫,国王去迎接迦叶尊者,也骑着大象,他看到了迦叶尊者,就马上从大象上跳下来顶礼,迦叶尊者用神通一下子就接住了他,对他说:“幸好我今天没入定,要不然你会摔伤的。

    另外,阿罗汉只是断了烦恼障,还没断所知障。所以,阿罗汉的能力和神通有限,不能度化所有的众生。

    有个叫华杰的老人,八十多岁了想出家,去找舍利子,舍利子用神通看了一下说:“你没有出家的缘份。”目犍连看后也说了同样的话,最后,五百罗汉都这么说。他想:“家里不要我,寺院里也不要我,我的业力真重,不如死掉算了”,就要自杀。这时,佛阻止了他,佛说:“你出家的缘份是几千个劫前种下的,阿罗汉看不出来。”佛接着说:“几千个劫前,你是树上的一只虫,掉到树下的小溪里,顺着水流绕了经轮一圈,这就是你出家的因缘。

    华杰老人出家后,又去请求佛陀说:“我想看看前世是什么样的。”佛说:“你随我来。”就把他带到海中的一个小岛上,岛上遍布着巨大的骨头。佛说:“你前世是一种很大的鱼,这就是你前世的尸骨。”他听到后心想:“我前世居然变成了这样大的动物,那应该杀过多少生命啊,业障太重了,难怪阿罗汉都看不出我出家的缘份。”就生起了出离心,后来就解脱了。

    像华杰老人这种出家的因缘,阿罗汉是看不出来的,因为阿罗汉的能力有限,看不到久远劫前的事。另外,阿罗汉也不具备度化众生的菩提心,所以,不能度化所有的众生。

    

往期连载:

《三士道》1 - 道次第的传承

《三士道》2 - 宗喀巴大师

《三士道》3 -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三士道》4 - 道次第的其他著述

《三士道》5 - 上师及传戒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6 - 大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7 - 密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8 - 亲近上师(如何亲近/供养侍奉功德-上)

《三士道》9 - 亲近上师(供养侍奉功德-下/虔诚信敬功德-上)

《三士道》10 - 亲近上师(虔诚信敬功德-下/塑造上师像功德/思念祈请功德)

《三士道》11 - 亲近上师(当佛礼敬功德)/不敬上师的罪业(身罪业/语罪业-上)

《三士道》12 - 不敬上师的罪业(语罪业-下/意罪业-上)

《三士道》13 - 不敬上师的罪业(意罪业-下)

《三士道》14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功德 树立信心)

《三士道》15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恩德 激发敬心)

《三士道》16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上)

《三士道》17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中)

《三士道》18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下)

《三士道》19 - 弟子的德相和要求

《三士道》20 - 暇满人身(什么是暇满人身)

《三士道》21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可贵性/得到暇满人身的条件)

《三士道》22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珍惜暇满人身)

《三士道》23 - 正确认识佛法心要

《三士道》24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一)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25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都帮不上)

《三士道》26 - 人生无常(临终之相的差别/如何成就人生无常观)

《三士道》27 - 三恶道苦(堕三恶道的理由/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上)

《三士道》28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下)

《三士道》29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二)饿鬼道的苦(三)畜生道的苦)

《三士道》30 - 皈依(皈依三宝的因/皈依的皈依量-上)

《三士道》31 - 皈依(皈依的皈依量-下)

《三士道》32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上)

《三士道》33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中)

《三士道》34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下)

《三士道》35 - 因果(认识因果-上)

《三士道》36 - 因果(认识因果-下)

《三士道》37 - 因果(十业道-十恶业的果报)

《三士道》38 - 因果(十业道-如何消除业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总结)

《三士道》39 - 中士道

《三士道》40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上)

《三士道》41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下/(二)八苦-上)

《三士道》42 - 苦谛(认识苦 -(二)八苦-下)

《三士道》43 - 苦谛(认识苦 -(三)三苦/(四)阿修罗道的苦)

《三士道》44 - 苦谛(认识苦 -(五)天道的苦)

《三士道》45 - 集谛(烦恼 -性质/危害/(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上)

《三士道》46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中)

《三士道》47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下)

《三士道》48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上)

《三士道》49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中)

《三士道》50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下)

《三士道》51 - 集谛(烦恼 -(四)根源/(五)生起的因缘/(六)过患)

《三士道》52 - 集谛(业/死 -(一)死缘/(二)业的触发/(三)死亡前后的注意事项)

《三士道》53 - 集谛(中阴)

《三士道》54 - 集谛(生)/道谛(总述-(一)资粮道)

《三士道》55 - 道谛(总述-(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学道)

《三士道》56 - 道谛(十二缘起)

《三士道》57 - 道谛(戒定慧-(一)戒律)

《三士道》58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上)

《三士道》59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中)

《三士道》60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下/(三)智慧)



三士道(下) 目录: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三士道是终生的修行,事部班之前最起码要看三遍,读三遍,对菩提道次第有一个印象,以后慢慢读得越多越会深入。三士道不仅仅是加行班,事部班时还是要读,到了般若班还是要读,到了密宗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还是要读,是终生的修行。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