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盖世汽车研究院:中国车企,搅动东南亚的“鲶鱼”

陈玮玮 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2024-11-28

更多报告资源,请加微信(gasgoo2019)联系咨询

东南亚地区2022年GDP达到3.6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五大、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受益于贸易协定,中国向东南亚整车出口关税已逐渐降低,BEV税率已基本下降到与日韩同一水平;同时泰国、印尼等头部国家以市场换技术,意图借矿产资源或现有供应链优势在电动汽车产业链取得一席之地。鉴于这一背景,盖世汽车重点从东南亚市场现状和企业出海进展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企业开发东南亚市场的策略建议。



东南亚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整车、零部件领域均为日系深度占据。


日本车企自上世纪60年代起开拓东南亚市场,经过长期耕耘已将当地建设成为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目前日系在东南亚拥有最大的燃油车产能,韩系现代则在印尼投建新能源工厂,定位向欧美出口。



在零部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也同样是日系供应商,例如电装、爱信精机、矢崎等,同时欧美零部件巨头如博世、大陆、佛吉亚、采埃孚、江森自控等也在加速进入。东南亚汽车生产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等主要从日本进口,本地生产零部件类型多数是需求量大、技术层次较低、较高污染或原料资源丰富的中低端产品如轮胎、金属加工件等,并出口美国、日本等国。



东南亚国家众多,按照汽车市场规模可划分为 3 个等级:


• 50万辆以上市场:印尼、泰国、马来西亚,2022年总销量262万辆,占比75%,三国均为右舵市场;


• 10~50万辆市场:越南、菲律宾,占比22%;


• 10万辆以下市场:包括富裕小国新加坡、文莱和落后国家柬埔寨、缅甸等,占比3%。


东南亚区域汽车产能除满足本地需求,还向外出口。泰国和印尼是主要的生产国,出口辐射东盟、澳大利亚、中东等市场



市场偏好方面,由于泰国在消费税上显著向皮卡倾斜,且泰国地形复杂,皮卡对路况适应性强,一车多用属性满足出行、农产品运输、旅游服务需求,从而受到当地青睐。在印尼,则是MPV具备购置税费优势,且印尼崇尚“几世同堂”的家庭观念,MPV因能满足大家庭用车需求而广受偏好。马来西亚则由于本土品牌在本国政策保护下更具价格竞争力,主要生产小型、紧凑型轿车,从而使得马来西亚市场以轿车为主。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东南亚多个国家均在购置、使用和车企生产环节给予激励措施,并提出了中长期新能源发展目标。头部三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在2021~2022年期间密集实施关税减免、税费减免、直接补贴等多种BEV购置激励政策,为中国车企产品导入带来机遇。



市场展望方面,东南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车市潜力得到长期保障,但长期受日系垄断缺乏竞争造成市场低配高价,消费能力收到抑制。中国车企将凭借电动化和智能化优势,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市场活力。叠加当地政府以市场换技术打造电动汽车本土产业链,助力新能源市场长期发展。预计2025年东南亚汽车销量将接近400万辆,中国品牌市占率有望达到15%;2030年东南亚汽车销量将接近500万辆。


中国企业出海进展:头部自主车企牵引零部件协同出海,电池产业链加速落户印尼


2020~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连续三年高速增长,东南亚是2022年的第四大出口市场。中国乘用车对东南亚出口目的国以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为主,目前上汽、吉利、比亚迪出海销量相对领先;五菱则扎根印尼市场,基于本地工厂生产运营。车企布局方面,上汽、长城均与旗下零部件企业协同出海,零部件出海企业过往多集中在金属加工领域,近年受印尼镍矿资源丰富吸引,除动力电池企业外,前驱体与正极材料领域龙头也扎堆布局印尼,并与上下游企业合资投建项目。



出海策略建议:业务布局考虑当地政策和资源优势,运营管理注重文化认同与本地团队建设


业务布局方面,重点考虑 ① 对印尼和泰国重点推动混动、纯电车型出口和本地化项目建设同步发展,产能辐射东南亚市场;协同区域资源,建设完整的动力电池、驱动系统、底盘、汽车电子等零部件的供应配套体系。② 对其它国家市场重点拓展出口贸易模式


运营管理方面,建议注重 ① 构建品牌文化认同和完整的服务体系 ② 借助新零售模式打破传统经销模式竞争壁垒 ③ 合理利用本地职业管理团队、本土经验成熟的人才、本地有影响力的合作企业


/ 获取完整报告 /


欢迎扫码订购

盖世汽车研究院年度服务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2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3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4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5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6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7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8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9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10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2版)

11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12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13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2版)

14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15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16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17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2版)

18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19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20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21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22

ADAS产业报告(2022版)

23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2版)

24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25

人机共驾时代HMI发展趋势(2022版)


自动驾驶

1

港口场景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2

汽车智能底盘报告(2023版)

3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4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5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6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7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8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9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10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11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12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13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14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乘用车混动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2

800V高压平台产业技术报告(2023版)

3

新能源汽车BMS研究报告 (2023版)

4

车身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 (2023版)

5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3版)

6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报告(2023版) 

7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研究报告(2023版) 

8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9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10

氢燃料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1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2022版)

12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13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14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5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2版)

16

动力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7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18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市场分析

1

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2023版)

2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3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

4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5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2022版)

6

2022年国内疫情对汽车产业发展影响评估

7

俄乌局势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


其他

1

汽车产业碳中和行动与思考(2022版)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情报


盖世汽车研习社



联系咨询

电话:021-39586121

微信:gasgoo2019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给我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