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邦的作品不可能是一门门大炮,舒曼和我们都夸张了肖邦和音乐自身。

2016-10-17 肖复兴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43b4sdx0&width=500&height=375&auto=0安宁演奏肖邦《升C小调夜曲》

编者按:曾经,肖邦(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的诞辰有争议——曾经被认为是2月22日——但忌日没有争议。他是带着伟大的音乐家的头衔离开这个世界的,但他的音乐,自诞生之日起,从未离开这个世界。其实,肖邦是不需要过生日和忌日的,不像很多作曲家只有这两个日子才被人记起,肖邦每天都在被人聆听、传播与唠叨。但他毕竟还是有生日和忌日的,所以在这两天,大家会尤其怀念肖邦。就乐迷而言,这两个日子哪个更重要呢?就今天而言,生日是充满喜悦的,但忌日其实也并令人特别悲伤,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肖邦。不过就我而言,生日还是比忌日重要,因为肖邦的音乐每天都在新生,而从未死去。其实每五年一届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开始也是安排在了肖邦生日——当时还认为他是2月22日出生——后来因为这个季节实在是寒冷,就改到了10月的忌日。这样也好,就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属于肖邦其人的忌日里,表达一份哀思吧!肖邦其人有生有死,也有祖国,但肖邦的音乐超越了人的局限和国家的樊笼,是源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绝对精神。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了肖复兴老师的《聆听肖邦》,在我们这个“早报取代了晨祷”时代,“聆听肖邦”未尝不是很多人最具神性的人生时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243q51dq&width=500&height=375&auto=0Thibaudet演奏肖邦《降E大调夜曲》

聆听肖邦

   很长时间,国外出版的肖邦的传记颇多,大多关注的是他和乔治·桑的浪漫之情。而我国对他的宣传,大多在于他出国之前带走一只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去世时嘱托一定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被人们各取所需,肢解,分离……像一副扑克牌,被任意洗过牌后,你可以取出一张红桃三说这就是肖邦,你也可以取出一张梅花A说这才是肖邦。


推荐阅读
丨还原一个真正的肖邦

 如同一枚镍币有着不同的两面一样,我们当然可以在某一时刻突出一面。我们特别爱这样做。像买肉一样,今天红烧便想切一块五花肉,明天清炒就想切一块瘦肉。

 人尤其是敏感的艺术家,其实不止是镍币的两面。他要复杂得多。他的作品的蕴涵比本人更要复杂曲折得多。音乐,推而广之艺术,正因如此才有着魅力,是不可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我不大相信后人做的任何传记,因为不可能没有揣测、臆想而不偏离客观的真实;我更不相信自己为自己做的自传,心理学家早就说过:“无论什么样的自传,都不会不包括自我辩护。”更何况,任何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座埋藏自己秘密的坟墓,是到死也不会对别人讲的。要了解或走近一位艺术家。只有面向他的作品。


带你进入作曲家舒曼的乐评世界

 舒曼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被经常引用:“如果北方那个专制的沙皇知道肖邦的作品里面,就在最简单的波兰农民的玛祖卡舞曲的旋律里面,都有他的可怕的敌人在威胁着他,他一定会禁止肖邦的音乐在他统治的区域里得到演出的机会。肖邦的作品好比一门门隐藏在花丛里面的大炮。”舒曼的音乐评论是非常有见地的,可这段话说得太过了。将艺术作品比成武器,是我们在一段时间里特别爱说的话,似乎不像是舒曼讲的。事实上,沙皇一直在欣赏、拉拢着肖邦,在肖邦童年的时候赠送他钻石戒指,在肖邦后期还授予他“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肖邦的作品不可能是一门门大炮。舒曼和我们都夸张了肖邦和音乐自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781pbbi0&width=500&height=375&auto=0Evgeny Kissin演奏《肖邦革命练习曲》

 说出一种花的颜色,是可笑的,因为一种花绝对不是一种颜色。说出一朵花的颜色,同样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一朵花的颜色是纯粹的一种色彩,即便是一种白,还分月白、奶白、绿白、黄白、牙白……只能说它主要的色彩罢了。

 肖邦的主要色彩是什么?革命?激昂?缠绵?温柔?忧郁如水?优美似梦?

 在我看来,肖邦主要是以他的优美之中略带一种沉思、伤感和梦幻色彩,而使他的音乐走进我们的心中。

 他的优美,不是绚烂之极的一天云锦,更不是甜甜蜜蜜的无穷无尽的耳边絮语;他不是华托式的豪华的美,也不是瓦格纳气势磅礴的美,他是一种薄雾笼罩或晨曦初露的田园的美,是一种月光融融或细雨淅沥的夜色的美。

 他的沉思,并不深刻,这倒不仅因为他只爱读伏尔泰,不大读别的著作。这是他的天性。他命中注定不是那种高歌击筑、碧血蓝天、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勇士,他做不出拜伦、裴多菲高扬起战旗冲锋在刀光剑影之中的举动。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他说过:在这样的战斗中,他能做的是当一名鼓手。他也缺乏贝多芬对于命运刻骨铭心的思考。他没有贝多芬宽阔的大脑门。

 他的伤感和梦幻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里,有些作品,他把对祖国和爱人的情感融合在他的旋律中。但有许多作品,他独对的是他的爱人,是他自己的喃喃自语。他并不过多宣泄自己个人的痛苦,而只将它化为一种略带伤感的苦橄榄,轻轻地品味,缓缓地飘曳,幽幽地蔓延。而且,他把它融化进他的梦幻之中,使得那梦幻不那么轻飘,像在一片种满苦艾的草地中,撒上星星点点的蓝色的勿忘我和金色的矢车菊的小花。

 在肖邦的夜曲里,给人的就是这样的恬静,即使有暂短的不安和骚动,也只是一瞬间的闪现,然后马上又归于星月交辉、夜月交融的柔美之中。他总是将他忧悒的沉思、抑郁的悲哀、踯躅的徘徊、深刻的怀念……融化进他柔情而明朗的旋律之中。即使是如火的情感,也被他处理得温柔蕴藉,深藏在他那独特的一碧万顷的湖水之中。即使是暴风骤雨,也被他一柄小伞统统收敛起来,滴出一支支雨珠项链的童话。如果说那真是一种境界,便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说那真是一幅画,便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在市声喧嚣时,不宜听肖邦;在欲念躁动时,也不宜听肖邦。因此,在商业街的高音喇叭里,在精品屋的舒缓音乐里,甚至在灯光柔媚的咖啡厅里,都不会听到肖邦。肖邦,只适合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听,尤其是听肖邦的夜曲。肖邦的夜曲和肖邦本人一样幽宛动人。肖邦的夜曲其实就是肖邦的内心独白。肖邦的夜曲其实就是肖邦的一页页日记。肖邦的夜曲是一张温柔的网,打捞上来明静的夜色,也打捞上来你逝去的岁月和自己快要磨成老茧的心和已经风干成瘦筋筋肉一样的情感。

 肖邦的一生里,没有创作出一部交响乐和歌剧,他的最大部头便是那两首钢琴协奏曲了,这是他同别的音乐家无法相比的。

 肖邦的一生里,创作出的所有作品,都是钢琴曲,他用他全部的生命致力于他最热爱的钢琴音乐之中,从未心有旁骛,专一而专制,也是别的音乐家同他无法比拟的。

 我不知道这在音乐史中是不是绝无仅有的例子?一个音乐家,在他的艺术走向成熟的时候,一般都想尝试一下交响乐和歌剧,就像一个作家在他写了些短篇、中篇小说之后,都想染指长篇小说—样。在一般人们的评价和意识里,辉煌的交响乐、歌剧和长篇小说才是一个大师的标志,是艺术的里程碑。

 肖邦一生反对炫耀的艺术效果,反对众多的乐器淹没他心爱的钢琴,这从他的那两首协奏曲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乐队始终只是配角。他的好朋友、法国著名的画家德拉克洛瓦曾经讲过肖邦这样对他阐述自己的思想:“我们一会儿采用小号,一会儿长笛,这是干嘛?……如果音响企图取作品的思想而代之,那这种音响是该受指责的。”而当德拉克洛瓦的画风中出现众多热闹炫目的色彩和线条时,肖邦对此格外警惕。单纯、纯朴,一直是肖邦艺术追求的信条。他自己说过:“纯朴发挥了它的全部魅力,它是艺术臻于最高境界的标志。”这话说得太明确不过了。因此,他不会背弃自己这个信条,去让他认为最能够同时又最适合这种标志的钢琴让位于交响乐和歌剧。

 这只是我的解释。而且,这解释也未见得说得通。难道交响乐和歌剧就一定同纯朴相违背吗?乐器的众多,就一定不单纯而华而不实吗?

德拉克洛瓦笔下的肖邦

 当然,我们可以说肖邦太过于偏执,似乎世上的音乐只剩下钢琴一种了。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肖邦的偏执,在众多舆论面前,在众多劝说面前,乃至在众多诱惑面前,他始终恪守自己的信条,绝不动摇,绝不背叛,更不用说蓬随风转了。

 我只能这样自己说服着自己。其实,我到底还是没有说服自己。肖邦的一生生活已经被人说了个透,就留下这么一点悬念吧。

 其实,肖邦是个谜。

本文摘自肖复兴老师的《音乐笔记》,欢迎文末留言谈谈你对肖邦的感悟。往期肖邦:1、钱仁康译文丨肖邦的叙事曲的诗意解读丨第一首丨如能熟悉肖邦灵感的来源,正确地理解和解释这些作品中任何一首的创作实践就很容易了;2、傅雷译丨傅聪老师杰维埃基丨关于表达肖邦作品的一些感想丨“在肖邦作品中,没有一个小节没有音乐,没有一个小句只求效果或卖弄技巧。” 3、每年“七夕”肖邦都会来这里丨诺昂时期的肖邦心理与其创作丨他的代表作中三分之二都是在诺昂完成的,诺昂是他生命绽放之地,是一次新生;4、肖邦最后的巴黎音乐会曲目丨肖邦的音乐及其与乔治·桑的情缘丨她曾向友人倾吐道:“他病的太重了,以致他的爱只能是柏拉图式的。” 5、高贵的肖邦丨“他的音乐引领人们向内心不熟悉的地方去旅行,向音乐启示的新一心路探寻。至今魅力不减,感动着无数的人。” 6、那个时代最骄傲最富于诗意的灵魂丨肖邦《c小调夜曲》丨夜曲的起源及其与小夜曲的区别;7、音乐短札丨《肖邦在巴黎》前言丨既然他“通过音乐向世界表达了他想诉说的一切”,为何我们对这个人知道的还那么少? 8、焦元溥对话傅聪丨你能想象肖邦承受的痛苦吗丨早期肖邦是李后主丨后期的意境变成李商隐了;9、对肖邦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的心理学分析丨附《肖邦传》作者加沃蒂的文字说明;10、于润洋丨悲情肖邦丨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


肖邦研究必读

欢迎关注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加入古典群请联系微信17098908309

音乐会门票转让群开放

点击阅读原文,查阅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作曲家:【古典+爵士】摇摆巴赫音乐会“音乐”是人类喜乐之源丨哈农库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与口》(BWV147)【研究】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观点】富特温格勒评价巴赫的音乐【巴赫专家】不用眼睛看天堂:管风琴家瓦尔哈【访谈】邓泰山:巴赫会是我的最后一座高峰321巴赫生日快乐丨他的音乐使我感到愉快丨我们可以安静的吃草啦【小传】巴赫养成记(上)【小传】巴赫养成记(下)【历史】“巴赫是父亲,我们是孩子”:C.P.E巴赫论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丨看完《马太》后,黑格尔说:“从欣赏伟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价值,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天才般的坚定和博学。”【周末乐谈】巴赫与灵魂的虔诚【音乐资源】巴赫作品目录(改编自维瓦尔第的作品说明)【贝多芬专题】《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分析音乐父亲节丨看贝多芬的父亲是如何培养贝多芬的音乐兴趣的【笔记】席夫讲座: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每晚古典讲堂丨席夫讲解贝多芬丨上海大师班否定的浪漫旅程丨贝多芬与《英雄》丨他的作品唤起对无限的渴望丨打开通往不可能之域的冲动【贝多芬专辑】贝多芬晚期的音乐把听众变成了诠释家【研究】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哈农库特的天鹅之歌丨贝多芬的《命运》与“命运”无关?【比较】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六版本演绎比较【论文】严宝瑜:贝多芬在中国的接受史初探(一)【脑洞】王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德国民法典必看丨耳聋的贝多芬指挥《欢乐颂》的视频?【唱片】重听拉杜·鲁普的贝多芬【音乐研究】朗陶尔米:“论舒伯特与贝多芬” (摘自《傅雷家书》)【主题】保罗·亨利·朗论莫扎特(一)/杨燕迪译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专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优雅与脆弱丨她不会刻意求新求变丨只是诚挚地面对内心之美。【视频】莫扎特《D小调安魂曲》【视频】莫扎特250周年萨尔茨堡节日庆典音乐会【作曲家专题】莫扎特的作品 :不象他的生活,而象他的灵魂【研究】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上)【研究】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下)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教会了乐器歌唱”,聆听郎朗的《莫扎特》【版本】莫扎特《安魂曲》版本比较音乐父亲节丨看莫扎特的父亲是如何规划莫扎特的音乐教育的电影中的莫扎特丨让子弹飞丨走出非洲丨莫扎特完成的天鹅之歌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分析】莫扎特《安魂曲》详细分析【城市】莫扎特在维也纳【纪念】卡尔•巴特:论莫扎特的自由——莫扎特诞辰260周年!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不强迫自己孩子听莫扎特丨《陈丹青音乐笔记》选读丨霍洛维茨之死【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痛哭之日”的创作特点【视频】莫扎特声乐作品音乐会【视频】莫扎特歌剧《魔笛》看“灵魂属于贝多芬”的舒伯特的公众号多久更新一次?朱晓玫演绎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二重奏)【音乐与城市】贡布里希:舒伯特与他那个时代的维也纳【音乐资料】罗伯特·温特上音舒伯特讲座:第一讲:“舒伯特的维也纳”詹姆斯·列文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D667)》夸斯托夫的舒伯特《冬之旅》(Winterreise)【作品】舒伯特《菩提树》(D911:5)用音乐倾诉内心深处的温柔呢喃: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男高音翁德里希丨自然地歌唱无需特殊技巧丨舒伯特《致音乐》丨莫扎特《魔笛》丨作曲家是如何创作的丨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体现在哪些方面丨 音乐真的能够提高人的品格吗?崇高音乐就能使人心向善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