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南华寺礼六祖,本来面目菩提性——第四届同学聚会
一、本来面目,菩提自性
2019年5月30日早上,天下着毛毛细雨。万行法师安排旅游大巴车,陪同第四届学友一起从东华禅寺出发,去朝礼南华寺。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镇曲江区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南华寺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沿袭至今。因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禅师在此弘法,也被称为“六祖道场”。
南华寺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组成。除了灵照塔、六祖殿外,其各它殿都是1934年后,由近代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募化重修。(注释1)
大巴车到达韶关南华寺,住在无尽庵的第四届本科尼众学友能弘法师热情地到南华寺大门口来迎接学友,带领大家参拜南华寺。第四届学友们依次参拜南华寺的各殿堂,虔诚礼拜。大家来到六祖肉身殿,顶礼三位肉身祖师:六祖惠能禅师、憨山禅师、丹田禅师。
今日是笔者第二次来朝礼南华寺,顶礼六祖惠能禅师。1995年7月我和母亲曾朝礼过南华寺,至今还记得那年见到六祖肉身时的感动。那时,我正在参禅、参公案,阅读中国禅宗祖师们的传记与语录,正读到《六祖坛经》与大珠慧海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在南华寺,于墙上见到六祖的言教:“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刹时,心中一片光明,照天耀地。
二、六祖惠能禅师简介
被尊为中国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禅师,对中国佛教禅宗一脉的推广与弘化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禅师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脉并建立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下面,根据《六祖坛经》等资料,简介如下:
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禅师(公元638—713年),俗姓卢,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其父早亡,家境贫困,惠能以砍柴、卖柴奉养自己母亲。在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诵念《金刚经》,于是萌发修学参悟佛法之心。
公元670年他离家求法,672年惠能到黄梅东山寺参礼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法偈,得五祖弘忍禅师的认可。于是,五祖夜授《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悟。五祖弘忍禅师密传禅宗“衣钵、信物”给惠能,为禅宗第六祖。为避其他僧众争抢祖师衣钵之患,惠能隐居五年。之后,到南海(今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在正月十五日,于印宗法师座下剃度落发。二月初八日西京的智光律师为惠能授比丘具足戒,此时惠能30岁。惠能受戒后,就在法性寺广开法宴,弘扬禅宗。由于印宗法师对惠能很赞赏,加上他作为五祖衣钵传人的身份,所以受到广州缁素的敬重。次年春,惠能禅师去曹溪宝林寺(今南华禅寺),“印宗法师与缁白送者千余人”。曹溪属韶州,距离广州七百多里。
韶州(今广东韶关)刺使韦璩久仰慕惠能禅师,请他讲法,听众超过千人。六祖惠能禅师在曹溪大倡禅宗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主流。六祖所说的法语,由其弟子法海法师记录,整理为《六祖法宝坛经》传于后世。六祖惠能禅师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中。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惠能禅师圆寂,终年七十六岁。
那么,关于六祖惠能禅师的一生,历史记录的资料是否正确呢?这次参观,我们有幸亲眼看到了“龙朔元年”六祖惠能禅师的“坠腰石”,特别拍照,分享大众。根据六祖惠能禅师“坠腰石”的年代,推算其一生的弘法时间。笔者建议:可参考印顺导师著作《中国禅宗史》中的推定:
贞观十二年 | (638) | 出生 | |
龙朔元年 | (661) | 去黄梅礼弘忍 | 24岁 |
龙朔二年 | (662)起 | 隐居五年 | 25至29岁 |
乾封二年 | (667) | 在广州受戒 | 30岁 |
先天二年 | (713) | 圆寂 | 76岁 |
三、六祖的思想和宗风
1、见性成佛为宗
《六祖法宝坛经》的主要内容有:
“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揭示一切众生本有“菩提般若之智”。于是,立“定慧不二”;“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顿悟见性”。即以般若、定慧、三昧等,明心、见性。开示本性“念念无住”,修“无念”法门。
“授无相戒”:直示众生身心中,自性佛,自性三宝,自性忏,自性自度等。表明了佛不外求的意趣,而答释疑问“功德在法身,净土在自心”,也符合这点。
2、六祖的思想根源
六祖惠能大师继承东山“即心是佛”,树立“见性成佛”。起初,达摩大师的“真性”禅,是《楞伽经》的如来藏说;四祖道信禅师以《楞伽经》的“佛心”,融合《文殊说般若经》的“念佛心是佛”;六祖惠能大师再融合《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见性成佛”,其内涵就更广大,本质还是一脉相传的“如来藏说”。但不同于《楞伽经》的“无我如来藏”。《大般涅槃经》认为“如来藏即是我”,倾向于“神我论”(常住不变、清净自在、周遍、离相等),所以惠能禅师的“见性成佛”具有更浓厚的“真我”特色,更加通俗简易,也就更加适应中国普世人心。
3、修行方法
六祖在《坛经》中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来指导修行。六祖解说到:
无相:“无相,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比如看心就着於心相,看净就着於净相;这会障自本性,所以要离相。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显性体的清净,“自性”是以无相为体的。
无住:“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引《肇论》)。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身色(属于“南方宗旨”)。念念时中,於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以无住为本(引《维摩诘经》)”。以人的“本性”念念不绝,法的“自性”也就念念不住(三世迁流)。但是众生念念系缚,往来生死。体悟自性不住,一切法也无所住,即“顿”得解脱。惠能大师据此批评“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的禅法。他说:“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无念:“於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於自念上离境,不於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与“南方宗旨”有关)”。一般以为“无念”是没有念,断绝一切心念。惠能认为这种“空心不思”是错的,人死了才没有念。他的“无念”是“於自念上离境,不於法上念生”。人的念是被境相(法)所役使的“妄念”,所以要“无念”,即不依境起,不逐境转。
进一步解释:“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念”从“真如”(“性”)起,本来解脱。当体见“自性”(见无念),虽能见能听(自性的用),但念念解脱(性自空寂)。不立“境”和“念”二相,不落能所。不但没有“于上有念”的有念,也没有“不于法上念生”的无念,即正念现前。
“无念”是从自己身心(本性念念不住)中去见性。虽以“自性”为生命当体,但不说“性在作用”。这里把“无念”解说为“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肯定自性起用的“念”,属于“南方宗旨”;它具有“神我”的倾向,接近胜论派的思想,胜论派便是主张以呼吸和瞬目等相,来证明有“我”。
4、念般若,不念佛
《坛经》的主题 “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文殊说般若经》说修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五祖门下一般是“念佛名、令净心”。《坛经》大梵寺传禅时,六祖教弟子“净心”(他自己“净神”良久才说话)、“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是口念的。五祖门下的念佛是念“一字佛”(《文殊般若经》作“一佛”),是以念念在心启悟自己的觉性。
六祖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代替念佛。六祖不说“佛”而直指“般若”:“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一般人向外觅“佛”的他力摄受;六祖的禅是直探一切(发愿、忏悔、归依、佛)的根本,直从自身本有的“菩提般若”去悟得。他说:“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重于自性佛,自归依佛,见自法性三身佛。这是从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从而开示本有般若而显示,所以他主张“念般若”。
六祖对“一行三昧”的解释也不同于一般。《坛经》说:“一行三昧中,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受到《起信论》的影响,六祖认为“直心”——行住坐卧无不是“一行三昧”,这是针对“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的禅者;批评他们重于坐禅,重于除妄;东山传的“一行三昧”便是这种念佛、净心的方式。
无论是以一行三昧念“一字佛”,还是六祖以见性为宗念“般若”,都不是念佛名号、求往生净土。《坛经》韦使君问: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西方净土?
六祖认为:“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由此可知,六祖惠能禅师彻底主张“自净、自作”,不提倡求阿弥陀佛的他力摄受。当时,中国禅风就是如此。(注释2)
四、古无尽庵,法传无尽
之后,由能弘法师带领陪同,第四届同学参观了南华寺尼众师修行的道场——古无尽庵。
无尽庵,据说为唐初无尽藏尼所建造。从唐朝至今,经几次迁建。据清修《曹溪通志》卷六《憨山大师中兴曹溪录》载:“泉右一小岭,如舌状,右一锅钳,即右颔,古为无尽尼所居之庵。”据《虚云和尚年谱》载:“按无尽藏尼,为六祖最初护法,其庵址似在卓锡泉右边,憨山祖师曾经重修,倾废已久……。”根据以上所载资料考证,卓锡泉西侧,今新建的虚云和尚纪念堂,即古无尽庵之旧址。
无尽庵,曾几次迁址修建。虚云老和尚中兴南华寺时,考虑庵与寺太近,于僧尼修行不便,故于民国三十年(1941)在寺东约二公里许之柏树下村,购得几间民房,经修茸后曰:“古无尽庵”,移南华寺尼众于此修行。
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时,无尽庵的屋子分给了农民。后又将无尽庵,迁至寺东约一公里之海会塔。1957年考虑便于南华寺的管理,将无尽庵尼师们全数住入南华禅寺内。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南华禅寺得以重新开放,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僧尼日增。住持惟因大和尚考虑尼众清修问题,决定募化重建无尽庵。当时,得到香港般若精舍比丘尼性智法师概捐港币拾万圆为倡及各众信的捐助,解决了资金问题。于1986年在离寺西约150米处选址兴建,1987年竣工。新建古无尽庵总面积3千多平方米。其间中轴线分别为:天王殿、大殿、无尽藏尼殿。四周分别为:客堂、斋堂、库房、香积厨、寮房和厕所。其中,除香积厨与厕所外,其余均为二层楼混合结构。(注释3)
五、曹溪文化与丹霞地貌
中午,大家在南华寺用餐。餐后,大家冒着细雨,带着浓浓的禅意来到曹溪文化小镇,一起合影。
接着,万行法师陪着同学们去乘坐游船,看丹霞地貌。中途,看见岸上有一座寺院,咨询开船的船长:“那是何寺?”船长说:“阿弥陀佛寺。”
于是,万行法师联系经寺院允许,我们的游船上岸去阿弥陀佛寺。这是丹霞山上搬迁到此修建的尼众寺院,有着弥陀净土宗道场的特色。尼师们在经堂听净土经,有一位尼师接待我们。参观大约十多分钟,我们回到船上。到码头上岸后,学友们开始道别。有学友赶车回自己的寺院,我乘万行法师安排的车去广州机场回澳洲。还有部分同学,回东华禅寺住,明天才返程。
六、法雨遍布润众生
从1989年的养正院到预科班、本科班,三十年一晃而过,大家从年少到白头,如梦如幻如电。这四日,同学相聚一堂,仿佛又回到无忧无虑的闽院时光。学友们的变化都有些大:以前天真的学友,依旧爱说爱笑,独立承担教化一方的重任;也有开朗的,转为沉闷寡言……。出家真的不易,如今学友们住持一方,弘法利生都很辛苦。学友同窗,在此依依惜别,正如第四届学友了然法师在群中告别道:
聚罗浮,祝道友常坐狮子座。访东华,续同窗情意,论三十载只争朝夕。拜南华,缅怀古德先贤,承担如来家业。碧水青山,留不住弘化一方的脚步,大家各自珍重!
最后,深深地祝福师友们:都是闽院妙老院长的“那片云”——“法雨遍布润众生”,在法界弘扬佛陀正法,润泽无量无数有缘众生。接引众生趋向善行,离苦得乐,达证涅槃圣道。(注释4)
释行愿
注释:
1、南华寺简介,网络资料。
2、《六祖坛经》,网络版本。
3、无尽庵简介,网络资料。
4、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老院长妙老言教:“我不知你们哪块云,将来会下雨。”。
————————————————
点击查看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
相聚在罗浮山延祥古寺,恭贺门净法师晋院庆典——闽院第四届同学聚会
【缅怀·联谊·继承·发展】首届闽院校友联谊会巡礼之三——参观南普陀寺各部门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被虏僧说法,令饿马垂泪】:马鸣菩萨与《佛所行赞》——《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二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忆佛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