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与浅:物以类聚
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有情众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聚集呢?因为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才聚会(巴利:Parisā会众、协会)在一起。
例如:喜欢禅坐的人,聚在禅堂或禅坐中心;喜欢学佛的人,聚在念佛堂;喜欢吃的人,聚在餐馆和厨房,或进行厨艺大赛;爱唱歌的人,聚在唱歌的地方,或建歌唱团;爱跳舞的人,聚在舞厅或会所;喜欢运动的人,聚在公园或运动场。这些因爱好相同而聚集在一起人群,形成不同的社团、组织、会所等机构。
巴利有一个词,Dhatu界=类聚在⼀起。“界”就是物以类聚,类聚在一起,叫“界”。我们常用的一些词,例如:文化界、艺术界、宗教界、哲学界、文学界、佛教界等都有一个“界”字。大家聚集在一起,开展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社交方式。
那么,这些聚会的人群,集会时有没有风险呢?有,每年新闻报道都有相关消息,大家可查阅,这里就不赘述。
请点击聆听,行愿恭录
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参加不同的聚会,因聚会的安全而引发一堆社会问题。例如:每天下午下班后,澳洲一些人喜欢去酒吧喝酒,城市一条街差不多都是咖啡馆、酒馆、餐馆。只要你稍晚路过那儿,你千万小心,因为你遇见的几乎都是酒醉者和酒疯子。有时黄昏,笔者去殡仪馆诵经,路过酒街。诵经完八点多回程,乘巴士、火车时,车上除了警察、以及个别正常者外,几乎都是酒鬼、吸毒者,情形令人不安和恐怖。
关于团体聚众的问题,我们应选择去参加好的社团活动,自利利他。所谓“好团体”,就是那些有“深度的社团”,这样给自己的人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成长机会。
笔者觉得有必要把佛陀对社团的开示,摘录出来,与师友们,一起分享。当然,佛陀的开示主要是对座下出家众的教导,要求会比较严格,水准比较高。可能内容不太适合一般不学佛的社会人士,请大家自由选择阅读:
在增支部2集43经(庄春江译)中,佛陀说:
“比丘们!有这二种团体,哪二种呢?浅的团体与深的团体。
比丘们!而什么是浅的团体呢?比丘们!这里,那个团体中的比丘们是掉举的、高慢的、浮躁的、饶舌的、闲聊的、念已忘失的、不正知、不得定而心散乱、诸根不控制的,比丘们!这被称为浅的团体。
比丘们!而什么是深的团体呢?比丘们!这里,那个团体中的比丘们是不掉举的、不高慢的、不浮躁的、不饶舌的、不闲聊的、念已现起、正知、得定而心一境、诸根已防护,比丘们!这被称为深的团体。
比丘们!这是二种团体。比丘们!这二种团体中,这是最高的,即:深的团体。”
从上面经文可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深的团体和肤浅的团体”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肤浅的团体,是这样的:掉举的,喜欢掉举的,大家聚在一起。掉举者,有如下特色:心浮动、高慢、浮躁,舌头转动不停,爱讲话、爱闲聊,常常忘失自己正念。不正知、没有定(samadhi三昧),心很散乱。他们的诸根不受控制,眼睛看到喜欢的,就冲上去,想办法占有,贪、瞋、痴不断生起。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完全失控。这群人聚在一起,都是肤浅的。
深度的团体,是这样的:认真践行佛陀正法的修行者,不掉举的、不⾼慢的、不浮躁的、不饶舌的、不闲聊的、念已现前、正知、得定⽽⼼⼀境、诸根已防护。
以上,分享了个人心得。那么,请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属于哪一种团体,哪一种聚众?是肤浅的,还是有深度的?
希望发愿解脱生死,广度众生的老实修行者,属于深度的团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最后,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趋向解脱,达证涅槃圣道!
行愿
点击查看:★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2021年文集 2020年文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专辑 | 2019—2016文集 【人间佛教·礼仪篇】 |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完
————————————————
点击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