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炫耀的终结? ——疫情期间的一些生活方式反思

黄厚石 天台学设 2021-06-17

迟迟没有开学

小伙伴们心情怎么样呀?

是不是万分想念校园生活呢?

天台学设从今日起

重新营业啦!

今日给大家带来黄老师的文章

《炫耀的终结?——疫情期间的一些生活方式反思》


作者简介:

黄厚石

日常生活的观察员,

设计历史的思考者;

写自己愿读的书,

做自己想看的文章。




炫耀的终结?

 ——疫情期间的一些生活方式反思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恰巧也是最近我和家人讨论过的一个“小”问题,就是“疫情过后,中国的离婚率和结婚率哪一个会增加?”文章最后的结论就是两者都有可能。作者认为在灾难来临之时,当人们不得不直面死亡的威胁,备受死亡焦虑的折磨,会更加坚决地来推进那些悬而未决的人生大事。就好像很多灾难影片的结尾那样,当主人公们从困境中坚强地走出来,他们一定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同时,对于那些经历困难岁月的人来说,他们也会更加清楚地明白一个事实:什么才是生命所必须的!在大年初二那天,我也急忙忙地跑到超市去囤积物资。很显然,哪个货架空了,哪个商品就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前两天还大受欢迎的节日礼盒一下子就被弃如敝履了,它们包含着太多不需要的冗余空间。这些空间曾经象征着关系和面子,而现在,它们都被丢弃在货架的角落里。营养品、保健品更是无人问津,此刻,人们的焦虑来自生死,而非广告商们处心积虑宣告的优越感和莫须有的健康与寿命。这个时候,无人关心眼前的商品由谁代言,也没人在意商品的包装是否设计得令人满意。人们拿起柴米油盐,扔掉“锦上添花”;人们像战士出征一样,仔细筛选保全性命的战斗必需品;又或者如逃难一般,胡乱啄起些“金银细软”,扔在现实和虚拟的购物车里。
家里的物资从来没有如此充裕过,应该说是充满了必要的冗余。
在家中“闭关”的那些日子里,我们紧紧地盯着那些电商平台的发货轨迹,一心一意地“关心粮食和蔬菜”;而那些曾热切关注过的服装店铺发来的促销讯息,就好像遥远的天外之声一样虚无缥缈、很不真实。此刻,它们已然失去了诱惑力。在一个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新衣服更是失去了意义。准确地说,任何“炫耀”都失去了它曾经被赋予的符号价值!同样,“多余的”财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失效(此处的“多余”并非指储蓄,而是指那些满足基本生存之外的浪费性资本)。此刻,你无法夸耀你的名车可以停靠在故宫的大殿前面,更无法得意于自己身处某个豪华游艇的游泳池内。如果此刻你恰巧在国外度假,就好像那些去国外“避难”的明星那样,那最好还是不要发朋友圈了。但是,如果不发朋友圈,那度假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灾难性的春天,一个无比艰难的春天,更是一个寻找生命意义的春天!虽然当医务人员还在前线奋力拼搏的同时,我们来谈论“创伤后成长”还为时尚早,但是这样的重大事件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生活方式,而这种影响恰恰发源于此类事件的刺激和启发。
在各大网站上,人们已经开始从各个角度分析这次严重的突发性事件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或者开始讨论疫情过后产业和消费的后续发展。我无法做出经济层面的宏观预测,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谈谈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在疫情的影响下,可能发生的改变。
 
电商的胜利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那些日子里,我下载了几乎所有主要的网络购物APP,考验他们正常发货的能力。最后,家人选择了一个平时从未使用过的生鲜配送电商平台来购买生活必须品。同时,其他的电商平台也没有被放弃,毕竟多一个渠道就多一个机会。虽然并不指望在这些APP上买到口罩等稀缺物资,但是基本的消费都能满足。表面上看,这和我们平时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网络生活好像并无不不同。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更多的人。比如老年人群体,平时去菜场购物是他们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疫情正在悄悄改变这一切。
电商具有的效率优势、点对点的无接触或少接触的特点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虽然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电商的服务也趋于奔溃,被更为严格的配给服务所替代。但这种配给在服务方式上和电商并无区别,只不过提供服务的人发生了变化。因此,长远来看,已经在中国根深叶茂的电商还有提升服务、获得更大发展的可能性。随着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电商应对类似“黑天鹅”事件时的能力也同样拥有提升的空间。
美国作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的基本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如果一个事物在冲击中没有被击毁,相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那它就具有反脆弱性。在我看来,电商在此次疫情中就体现出了反脆弱性,它没有被疫情吞噬,反而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一面。并且电商服务和小区的物业服务、政府的临时管制之间也可以很好的兼容,相互补充。
天台读书会今年原本准备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塔勒布的《反脆弱》,他也是《黑天鹅》的作者。
当疫情结束的时候,我手机上安装的APP一个也不会被删掉,我已经熟悉了它们的操作、了解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甚至习惯于在上面签到、收金币、种花、养狗;而且,我们很有可能不再会去杂乱无章、气味不佳的菜场买菜了。菜场和超市在疫情过后,将受到电商进一步的冲击。对于前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们必须在竞争中转型,变得更加小型化、多样化,并在电商的帮助下和社区融合。
 
理想的居所
俗话说:你有再多的房子,你也只能住其中一个!疫情之中更是如此。在城市中,许多人都被全家封闭在一个居所中不能外出,这样的生活让人们对居所产生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一位网友在网上如是说:“等疫情结束了,第一要换老公,第二要换房子”,后面又追加了一句“如果换不了老公,也要换房子”。在她详细叙述前因后果之后,大家方才明白其中缘由。原来小两口在上海买了一套小房子,没有客厅,只有一个小餐厅、两间小卧室和一个小卫生间。过年期间,小两口把老人接来过年,接着就是在家闭关,一大家子都快被这小空间逼疯了!
虽然很多网友评论她“矫情”,但其实我们何尝又不是如此。平时我们只是觉得家里“就差一个房间”,现在由于不能外出,空间就变得更为重要了。对于我来说,此刻最为羡慕的就是能有一个院子或者一个露台。因此,有人评论说疫情过后,房地产市场在短时间内会崩盘。对此,我倒不这么看。疫情也许会给房地产市场的转型带来一些灵感。疫情让人们注意到,原来居住的品质如此重要。居所不仅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还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家庭场所,更应该是一个和自然之间进行最大程度接触的地方。
马路边上的宣传横幅,在疫情期间,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足不出户”,这个“户”就变得极其重要了。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居所太过于奢侈,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生活方式。但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需要改变观念的地方,更是房地产开发商需要改变观念的地方。我居住的小区并不算高档奢侈,设计师为一楼设计了院子,为二楼设计了大阳台,为四楼、五楼设计了不同的露台。我当时没能买到这样的户型,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没想到几年入住下来,小区的变化堪称“灾难性”的。院子、阳台、露台几乎都被封成玻璃阳光房,甚至有被砌成砖房的。业主在实现面积最大化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谓充满了设计智慧。然而,这些“扣”出来的面积和房间真的有用吗?真的提高了居住的品质吗?显然,在疫情导致的特殊居住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应该反思,有时候并不是资金限制了生活品质的提高,而是无处不在的利益追求压抑了品质的需求,并给予设计师和开发商错误的消费反馈,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反过来说,设计师和开放商也应该改变思路和观念。他们应该在当下非常单调、雷同的户型和整体建筑布局中进行创新,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甚至创造出消费需求。那种好的设计就等于奢侈品的观念应该被抛弃,相反,它们应该成为产品的基本要求。这些大道理,其实设计者们都懂。但是在现实中,开放商每提高一点点居住的品质,就在广告中大加宣传,并将其塑造为所谓成功人士的品质生活;与此同时,消费者就要为此付出不成比例的巨大资金。我们需要改变的正是这种追逐暴利的观念。
 
本真的生活
我去年曾用一整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实验,就是一年不买新衣服。这也算是一个“做一年”的“行为艺术”吧!结果,实验虽然成功地完成了,但是一看支付宝账单,好像花的钱并没有少多少!然而,疫情的到来却让我和周围所有人都被迫过上了一种质朴的、本真的生活。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开销都用来维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最近网上曾有网友提出过一个问题,就是当疫情结束后,会不会迎来一波所谓的“报复性”消费。显然,很多人摩拳擦掌,等着疫情结束后“大打出手”,好好地饕餮一把。但是餐饮方面的“报复性”消费实在是有其限度,像自助餐一样,即便火力全开你又能吃掉多少?仅仅只能帮助一些餐厅回血罢了。而同时,这种“本真的”生活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即有些消费品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不仅浪费钱财,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马路边提醒大家切莫着急摘口罩聚集的宣传横幅,与此同时,人们也受到鼓励,开始参与各种消费了。
比如,在这次疫情中人人喊打的“野味”。但我们不要忘了,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消费虽然不会带来类似的病毒和疫情,但其本质上和“野味”并无不同,都是过度的消费,都违背了“本真”的生活,和“野味”消费拥有相同的基础和土壤,都起源于人类的贪婪和炫耀。我们也许可以将其称为精神的“病毒”,它们和野味中蕴含的病毒一样,平时被我们忽略似乎无毒无害,却在不断地侵蚀我们的身体。
我们都知道,贪婪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这种精神的“病毒”与人类共存,几乎无法杜绝,我们至今也未找到某种一劳永逸的“疫苗”。你永远无法阻止有人开着奔驰驶入故宫,甚至也无法杜绝别人非要去吃果子狸或者蝙蝠,因为他(她)们早已失去了生命的本真,错以为炫耀是快乐之源。而这一切并非是个人现象,它源自媒体的谋划、商业的阴谋,却表现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时代趋势。
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当灾难突然来袭,这些曾被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所批判的消费阴谋从纸面上突然跳跃下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得见、摸得到,让我们反思它的合理性。消灭贪欲几无可能,但是人们在疫情中,却可能在被迫之下远离诱惑,更接近本真生活,感受物质生活之外早已久违的生活意义。
当我们排除那些多余的消费品之后,我们豁然发现,自己生活质量也许并未减损;相反,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精神生活方面,反而更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那些摆弄瓜子壳的无聊举动不过是网上的噱头,而阅读、音乐、绘画这些在网络时代被经常被抛弃的传统休闲娱乐方式才是打发时间的正经方式。而各种手工制作也逐渐体现出传统的优势,能在枯燥的业余生活中收获些许成就感。而已经拥有这些技能的人突然再次发现自己的优势,即这些技能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度过困难而简单的生活,而它们本身就是生活的本体,是珍贵的“心流”。
 
笔者疫情期间与孩子共同完成的手工艺,疫情开启了全国人民的“家庭模式”!
在此刻,一切多余的东西变得更加“多余”;所有本真的东西显得越发“本真”。“真”和“假”之间毫无遮掩、泾渭分明。
就在刚才,一则短信发到我手机上来,提醒我近期本市发生多起购买口罩的诈骗案!原来,“真”的东西,也会有“假”的。但至少,我们当下只关心本真,远离炫耀。

 

 

2020年2月27日星期四   南京






往期推送:


【303所】当我在贴海报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303所】降噪与降燥:华为Freebuds3主观使用体验

【303所】关于大师的偏题——曹雪芹的风筝

【303所】入戏与出戏

【303所】逃不出的方圆

【303所】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设计师(下)
【303所】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设计师(上)
【303所】鸡毛与蒜皮
【303所】包豪斯的“一百年”和“一年”——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下)
【303所】包豪斯的“一百年”和“一年”——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上)
【303所】学习的秘密——送给孩子和家长的儿童节礼物(附极简书单)
【303所】看见《看不见的城市》
【303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03所】瘾
【303所】由巴黎圣母院大火想到的
【303所】从叶灵凤与鲁迅的设计骂战讲起
【303所】“制造”与“智造”的浮沉——流动营生工具造物思想的变迁
【303所】致马先生们——中国的设计批评从未消沉
【303所】中外动画电影海报专题赏析 | 从《大闹天宫》到《大圣归来》
【303所】聊聊食堂那些事
【303所】遥远的现实 ——中国九十年代社会心理中的机器人现象
【303所】当我在逛菜市场时我在看什么
【303所】一个设计师的死
【303所】“关系美学”——未来设计的一种价值导向
【303所】尊老不爱幼——论中国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匮乏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三)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二)
【303所】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包豪斯?——《包豪斯》舞台剧的创作初衷与多维叙事
【303所】色彩艺术力 | 和丰翼的孩子们一起玩色彩!——吴丽丹
【303所】冲锋衣和SUV
【303所】哥特式的浪漫与惊悚——以电影《猩红山峰》为例
【303所】从此认识一个一个朱赢椿
【303所】邪恶的设计谱系——黄厚石
【303所】中外动画电影海报专题赏析 | 鬼才今敏
【303所】现代设计策展史研究:1888英国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首展
【303所】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白色的汽车——黄厚石
【303所】遇到杠精后的两个小时——李鑫
【303所】铠甲里的弱者——孙海燕
【303所】论包浆——黄厚石
【303所】一个设计学的故事——陈剑杰
【303所】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卡通警察?——黄厚石
【303所】投稿作品:小诗《除夕》——张炎



撰写:黄厚石

编辑:杨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