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都会|城市交响曲

菲林计划 2022-03-15


等你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开 篇

作为一个早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会,柏林的全盛时期是1920年代(魏玛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思想风起云涌,艺术异彩纷呈,被称为“黄金的20年代”。


柏林—城市交响曲



1927年,德国的沃尔特·鲁特曼《柏林—大城市交响曲》以一部“城市MV”记录了1926年的德国柏林,成为整个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实验纪录片。


这座充满了活力与激情的“大都会”成为了20世纪的城市奇迹,影片中流动的生活轨迹交织出一曲浩瀚的“视觉的交响乐”。


《柏林—大城市交响曲》


 同一年,弗里茨·朗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造就了历史上造价最为昂贵的无声电影——《大都会》。影片中高度发达的机械世界是无法掌控的科技灾难的预言,以马克思主义为起点,以基督教精神为终点的表现主义话语诉说着对城市乌托邦的思考与恐惧。



 “大都会”的形象在各种文艺作品中成为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地标。那么,百年之前这座奇迹之城的纷繁璀璨是否还飘扬在这柏林苍穹下呢?


“大都会”的摩天楼之梦

德国的第一个摩天楼竞赛于1920年5月举办,然而关于摩天楼的讨论却远远早于这个时间,要追溯到1908年的“大柏林”设计竞赛。当时,柏林加上城郊人口共计380万,“大柏林”竞赛旨在设计一座5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一个统一的、雄伟的解决方案,既能够满足交通需求,又可以满足美观、公共卫生和经济需求。”

 

竞赛期待可以提高工人阶级居住条件、创造绿地空间、解决内城交通问题。获奖方案直至1910年方才颁布,评选出一至四等奖。其中,获得四等奖的建筑师Bruno Schimtz团队提出了波茨坦广场的摩天楼方案。


Bruno Schmitz团队, Groß-Berlin竞赛



Schimtz受到法国巴黎布扎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方案极具纪念性。这个竞赛终没有得到实施,但它已经掀起了大都会形态和城市新建筑的讨论。

1912年,“Berlins dritte Dimenstion”的概念见报。极力拥护如北美城市摩天楼一般的高层建筑。



一战结束后,德国建筑师流露出对摩天楼的狂热。建筑师们等陆续发表其摩天楼设计方案。


Otto Kohtz 政府大楼, 1920




德语中的“Hochhaus”(高层建筑)已不足以表达城市新建筑的含义,便出现了一个新词汇:Traumhäuser(梦想之房)来描述德国的摩天楼。

1921年的弗里德里希大街摩天楼设计竞赛,作为较早期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摩天楼竞赛,征集到144份作品。



因建筑许可和资金问题,此项目被终止。但这次竞赛意义深远的层面在于它不仅彻底拉开了摩天楼设计的帷幕,而且把德意志的摩天楼之梦带入了世界建筑舞台。



1922年,紧随弗里德里希大街的竞赛之后,建筑师Mies做了一个玻璃摩天楼方案,在远渡重洋的彼岸实践着自己的钢骨玻璃之梦。


密斯,玻璃摩天楼方案模型, 1922



德国这一时期的思想来源,非常显著的受到美国芝加哥、纽约的摩天楼影响,经过“本土化”改造,出现了大都会建筑的“同一性”趋势和“表现主义”思潮的涌现。

在以柏林为代表的大城市,人们在精神上冷漠、相互厌恶和陌生化,甚至会因为过紧的交往而产生敌意和争斗,因此都市人都带上了同一的、冷漠的面具。个体与社会之间、独立性与同一性之间的矛盾,在大城市建筑上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20世纪的“表现主义”先后出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电影中。电影中的建筑受到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构想的城市新建筑方案的影响,在弗里茨·朗的《大都会》中的“未来城市”场景里可寻见踪迹。


《大都会》中的未来城市建筑


《大都会》电影海报



同为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迥异于《大都会》里的建筑形式。《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表现了一战战败给德国民众处带来痛苦和反思,有着强夸张甚至扭曲的造型、抒发强烈情感的表现主义绘画盛行。

 

三位表现主义画家为影片中的建筑和街道做布景,剧中夸张的人物造型、尖耸的倾斜的建筑和街道,以及诡异的故事,不仅在当时引起极大的社会轰动与反响,且对后世的电影产生深远影响。“电影应当是活的图画”——这句话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的布景


如果说《大都会》的“科幻式”布景受到建筑的影响,那么《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夸张的、具有舞台效果的布景来无疑自于表现主义绘画。

20世纪初的德国建筑师对大都会建筑的畅想,绝大多数都可以归为“表现主义建筑”,但由于建筑材料、建造技术的局限以及经济衰退的状况,许多表现主义建筑方案几乎从诞生时就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梦幻。而真正的“表现主义”建筑停留也将永存于纸上。

1920年代的表现主义绘画、电影和建筑,催生于同样的社会和时代。《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不是一部毫无内涵的恐怖片,《大都会》也不只是提供一个未来城市幻想的科幻片。前者所讲述的战后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后者所阐释的阶级对立的矛盾,直指当下的社会。电影艺术成为了大都会意识形态的载体。


大都会生活与公共建筑

1920年代的柏林,大都会生活丰富多彩。一战之后,经济慢慢回暖,这个城市像一个巨大的机器,其运转需要大量的人和大量的工作,同时,文化生活变得繁荣起来。


一方面,建筑师对摩天楼进行了畅想;而另一方面,“现世的”建筑:工厂、城市住宅、办公建筑和文化娱乐建筑被大量需求并建造。


此时,最“迷人”的建筑当属柏林的大剧院。此建筑建于一战之后,作为进入20年代的序曲,是建成的表现主义建筑的巅峰之作。


柏林大剧院观演厅



当时,柏林人把这个剧院叫做“钟乳石洞”。只可惜,后人无缘亲自瞻赏这建筑了。剧院营业仅仅一个季度,就宣告破产。它先是被弃用,而后被改建,最终被拆毁了。


随后,另一个剧院设计“节日剧院”继续着表现主义的狂热。


节日剧院


战后的第一个影院建筑,有着新古典主义气质的外观和表现主义的内部空间的建筑。从放映大厅肋骨状装饰的天花,可以看到曲线和曲面营造出的强烈空间氛围。


电影院放映厅和走廊


正如在电影《大都会》中可以看到城市摩天楼的幻想,这些“现世的”宏伟的城市新建筑也可以在影片《柏林—大城市交响曲》中寻见其身影。


《柏林—大城市交响曲》


梦幻憧憬和繁华兴荣都只是大都会的闪耀之面。1920年代的柏林,也许是一个非常独特而珍贵的历史时期,因为那蓬勃的文化,夺目的建筑。


1928年的电影《在灯笼下》是对大都市生活的残酷批判。这部剧情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柏林的故事:女主人公在年轻时为追随美好的爱情逃离家,在大都市生活中经历种种磨难和迷失,沦为舞女、妓女,最终独自在街头悲惨的死去。

作品中人们开始思考,建筑师若只是断章取义的把文艺作品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极度“客观”的抽离出意识形态的语境,大都会和新建筑都只是在拥抱歌舞升平的梦想罢了。


来自遥远处的想象

时至今日,穿梭于柏林的广场、街巷之中,我们常常会想,虽然这座昔日的大都会现今并无异常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也似乎没有最先锋最“in”的艺术涌现,然而今天的柏林仍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其它政治、经济、艺术之都的人们。

二战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创伤,许多历史建筑、街道和广场尺度都已无迹可寻。但是,我仍会试图去寻找,曾经出现在小说中、电影中、绘画中的那些故事、那些浮华、那些苦痛……


    赞 赏    


 往期阅读 


 人物 

许鞍华 | 李安 | 胡金铨 | 安哲罗普洛斯

昆汀·塔伦蒂诺宫崎骏肖斯塔科维奇

巴斯特·基顿奥逊·威尔斯王家卫


 电影·文化 

 戛纳 | 华语电影 | 新生代电影 | 武侠片

韩国电影突围史 | 韩国电影·民主运动

戛纳盛宴·中国电影|戛纳·美国电影

戛纳·苏联电影戛纳·西班牙电影

戛纳盛宴·波兰电影青春片|死亡

波兰电影海报学派诗电影 | 镜子

 先锋派电影海斯法典|台湾电影沉浮

中外电影交流史|赛博朋克出轨心理学

艺术·政治·道德紫色


 影志 

《看不见的客人》| 《猩球崛起3》

《海边的曼彻斯特》 | 《赛德克·巴莱》

《The Six》《索尔之子》《起风了》

《敦刻尔克》《釜山行》《黑天鹅》

《踏血寻梅》|《战狼2》 | 《玉子》|  《异形》

《一念无明》 | 《生吃》 | 《迷雾》 | 《之后》

冈仁波齐》 | 《猜火车》 《错乱的一代》

《昨天》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 《英雄》

《比海更深》《攻壳机动队》 | 《月光男孩》

《钢琴家》 | 《夜行动物》 | 《时时刻刻》

《太阳照常升起》 |《热血高校》 |  《倩女幽魂》

《绝美之城》 |《海上钢琴师》 | 《开罗紫玫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