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完了刷手机,我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effieloves 爱予星球 2024-04-06


🎵




#1



“Hey Effie,感觉最近生活不错哦,恭喜你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


“哈哈,谢谢C教练!我倒是希望生活可以平顺一点,确实,最近发生好多事情,总感觉要做的事很多......”


“听到你说倒是希望生活可以平顺一点...我是不是听到了一丝不确定呀?”


“天呐!是的,虽然我现在做的都是我主动选择,并且擅长的事情,但总有一种没有休息好的感觉。忙忙碌碌一天,剩下就是刷刷手机,小憩一下,然后回归工作。”


“嗯...这听起来像什么?”


“哈哈,不瞒你说,这听起来,像是我以前上班的时候,除了做的事我更喜欢外,那种累累的,需要搞定、完成事情的感觉,没什么差别。”我开始察觉到自己的沮丧。


“嗯,听起来,像是你在busy managing your life(忙碌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此图即当时听到“managing管理”时我的内心状态)


以上这段,来自于我和我自己的教练在一次聊天中,被她说中心事的一刻。




#2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一点儿没察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竟是又回到了之前上班的时候,进入工作-休息-工作-休息的【无意识】循环。


虽然工作内容全部都是自己喜欢的,但似乎身体却承受了这个循环的弊端,开始这儿出现一些症状,那儿出现一些问题。但又因为不是什么大问题,就被我狠狠心忽略了。


所以,当我的教练指出这个重现的模式时,我大为惊讶。



//


时间回到两年前,我在纽约做着一份收入丰厚,晋升渠道清晰的管理咨询工作。这份工作的核心在于项目管理与执行,和客户关系的维护。


对内,我需要与项目高级负责人沟通,制定和完善项目计划,并带领和指导初级分析师完成项目细分的模块化任务;对外,我需要与客户方联系人积极沟通,协调并开展会议,汇报项目进度及根据会议结果调整项目进程。


生活中随性的我,在这份工作中却展现出了我自己都不甚熟悉的一面:高效、稳定、高度关注细节和信息的梳理和分类能力。同事们还因此开玩笑地称呼我为“efficient Effie”(高效Effie)。


在咨询公司以咨询师单位时间计费的商业模式下,我的高效无疑是符合各方利益的。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熟悉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做事习惯,并在公司和各利益方的正向反馈之下像旋转陀螺一般工作。我的记事本上永远有待完成事项,而每天随着情况变化,又会有新的待完成事项添加进来。会议和会议之间,我永远都在盘算着,这15分钟或30分钟的时间,我可以check off(完成)几个清单上的事情,并为在短时间内解决一个事项而沾沾自喜。


(图源:网络


一天过去,我会为自己终于迎来了属于我自己的时间而开心,开始想尽办法填满这部分时间,比如打开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一直看到半夜2、3点也舍不得入睡;又或者,会刷着手机,在几个平时常用的app间窜来窜去,期待刷到某一个令人心有戚戚焉的帖子,如若没有,手上刷着的动作却停不下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有在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


有次爸妈来美国,他俩看着我一整天都坐在一个地方,打电话、在电脑上敲字、打电话、在电脑上敲字,直到晚上累瘫在沙发上,刷着手机什么都不想动的时候,两人表示十分地不解。


但那时的我反而觉得,这不就是我“高效”工作的体现吗?工作中,大家不都这样吗?


(图源:网络


这就是当我处在“管理”模式时的状态。


而当我进入这样的状态,我仿佛钻进了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只要我像陀螺一样旋转,快速、高效地管理好我手头上需要做事情,我就能够心安自得地离开,钻进自己的安乐小窝,随心所欲地徜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在这样的状态里时间久了,我的行为模式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这种【管理-享乐】的状态,就仿佛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有一些时刻压力大的时刻,会让我觉得——天呐!这些待办事项什么时候是个头?但又会有另一些时刻,享受一个项目的完成带来的成就感。如此反反复复,我像一只小仓鼠,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跑跑跑,以为只要跑地够快,就会有时间慢下来享受我屯的精神食物啦~


(图源:网络


#3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发出疑问:这种状态看起来还蛮充实的呀?有什么问题吗?


是啊,在做管理咨询那两年,我也感受到这种矛盾:一边觉得确实很充实,时间仿佛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工作的时候拼命干活,结束了之后就是留给自己的享乐时间。但被牺牲的睡眠,和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贪图享乐,永不满足,刷手机停不下来,以及持续处在“亚健康”的身体状态,都在提醒我,好像有哪里不对,我似乎被某种“限制性情境”给困住了。


我觉察了我的生命模式,似乎是这样的——我拼命管理我的工作和生活,似乎只是为了结束工作后可以尽情享乐。而“享乐”其实并不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生命状态,只是因为在工作中被动高效做事而感到消耗后,想要补偿自己所做出的被动选择。


这种本末倒置的生命状态,是我的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


但那个时候,当我意识到有什么不太对时,我却将眼光更多地朝向外部世界,试图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来找到问题的解法。


比如,我开始认定,咨询工作的职业路线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决定换掉这份工作,在新的工作和团队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准备好辞职,我被开了?(点击可看)一文中,我描述过新的岗位有多么适合自己,与新工作也确实有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而当蜜月期过去后,这个我早已习惯的“管理”模式就又开始自如地运行起来。


而且因为新的工作不如原来咨询工作的强度高,我越来越感到内心的空虚,又不断地想要向外寻找、突破,想要找到更多的事情,来试图让我这只陀螺再次高速运转起来。而每每当这只旋转的陀螺高速转动过后,陷入疲惫时,我便能够再次心安理得地陷入享乐的温柔乡,一拖再拖睡眠时间,似乎只有这样,我的精神生活在人为“延长”的时间里才是精彩的,丰富的。


于是我再次产生了离职的想法。


认为这种状态,是一个固定的职业道路和团队带来的,如果我能够完全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不必向任何人汇报和负责,是不是就可以进入真正完整、自如、平衡的生命状态了呢?


可是当我再次离开这份工作,完全踏上属于自己的创造人生之路时,这个旧有的模式又再一次如鬼魅般浸润在我的生活中。我又进入了这个熟悉的循环,又开始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地做事、做事、做事。


直到我的教练点出这个模式后,我突然间醍醐灌顶——我这才意识到,这种模式跟外面的工作没有关系,而是属于我自身的一层“金钟罩”。试图通过“管理”来达到享乐的目的,这是我反复掉入的生命陷阱。这个陷阱是我不断为自己创造的,与外面的工作环境没有关系。




#4




从这个“管理-享乐”的金钟罩里走出来,要靠我自己。


我开始更加主动地觉察一切跟这个金钟罩有关的情绪和念头。我发现,这个“管理-享乐”的模式,还可以被细分为几个总是重复出现的情绪和行为。比如:


●●●


我总是对自己不够高产和有效率而产生评判,所以在划拉手机、读“闲书”的时候会感到愧疚,在没有“创作”的时候,我会感到自责。这种自责会让我进一步钻到手机和“闲书”里,把它看作我的舒适空间和“快乐之地”,这样我就不必想任何事情了。


对自己高产和有效率的评判,有时会转化成一种强烈的驱动力,让我高效完成许多工作,甚至无视自己的身体需求,进入过度工作的状态。然后我会为自己过度工作的行为找各种理由,辩解它的合理性,比如说这是我的服务心态驱动的,或者,我是在一种“创造”的生命状态里。


有时觉察到这种过度工作的状态,我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迫切的渴望“躺平”,并对自己说——我需要过一个更简单的生活,不要给自己找那么多事儿,于是会更加放纵自己在“享乐”和刷手机中迷失自己。


会埋怨自己还不够好,比如,没有花更多时间冥想、锻炼、照顾自己身体等等。于是我会刻意在日程表上留一些“休闲”时间,用来与自己连接,最后却用它来过度睡眠,或在享乐中被动地度过时间。


沉浸在“享乐”模式中时,我会只想宅在家里,很容易在生活中错过一些新的活动和机会,或者一些对我重要的探索和冒险,我一边在心里有些焦虑不安,总感觉失去了什么,一边又会找借口,说比如“呆在家里也没关系”,或者“我可以下次再做这件事”。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已经能够意识到这个“金钟罩”的力量了。


在人生教练的语境中,我将这个“金钟罩”称之为【限制性状态(context)】。通过我自己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认识到限制性状态的一大特色:无限循环。


(图源:自制)


这种状态的限制性效应在于:只要在这个状态中,我们就一定会有评判、抱怨、评估和自以为是的真相产生,而为了克服这些念头,又会驱动我们产生补偿行为,而正是这些行为又加强了评判、抱怨等念头,从而促使我们长长久久地困在这个限制性状态中,不得而出。


那么,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也会产生更深的疑问:既然这些限制性状态如此难以识别和打破,我们又能对此做些什么呢?


(图源:网络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处在限制性状态中的我们,就好像一直在戴着一副有滤镜的眼镜生活着,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通过滤镜展示出的选择。而意识到这副眼镜的存在,就给了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的契机。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埋怨自己处在这样的状态,又或者费尽心思找出这样的限制性状态出现的原因。更为积极有力的选择,是直面它,然后通过刻意的觉察练习,让自己随时注意到这副眼镜的折射出的世界,从而做出新的选择。




#5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


当我觉察到自己的限制性状态之后,我便可以选择摘掉这副眼镜,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状态。


(图源:自制)


我意识到,之前的自己,一直在通过快速高效地管理生活,来达到能够安心享乐的目的。而摘掉墨镜的自己很快就意识到,单纯的“享乐”,早已不再是我最渴望的生命状态。


之前我之所以会沉迷享乐的模式,是因为在忙碌的工作中,手头总有大量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停地消耗着自己,“享乐”只是对这种消耗的一种补偿措施而已。


但是当下的我,已经不再有之前工作模式的束缚,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是我真正拥有热情和认同的事情——教练事业,和爱予星球主理人的身份。


我开始想,为什么我会对教练事业和爱予星球有如此强烈的归属感?有两个字如同指南针一样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觉察】。


是的,觉察。教练事业和爱予星球的存在,能让我时时处于对自己的觉察之中,觉察自己在支持不同类型的客户升起的念头,觉察自己在利他事业中的种种起心动念。


于是,我深刻的领悟到,【觉察】而非【享乐】,是我希望自己的生命洪流在徐徐展开之中带领我前行的方向。以觉察为中心点,以教练和爱予星球的事业为支撑,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做出了新的选择:【主动创造空间去练习和增强觉察】。


那么哪些事情是可以服务于这一新的选择呢?我发现在当下的生活里,有三件事我可以带着全新的心态去尝试:冥想,睡眠,阅读。


(图源:自制)


这三件事情,看着都是我日常中已经在做的事情,可能各位看官会发出“就这?”的声音。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过去的我,同样这三件事,我却只是把它们当作待办清单中的一项要去划掉的事务,来进行“管理”而已。而这一次,我想试试带着 “主动创造空间去练习和增强觉察”的心态,重新选择一下自己做这些事的状态。



//



于是,我开始练习在每一件事的头尾都加入一段冥想时间,特别是在进出教练状态的前后,几乎雷打不动地会有至少8分钟的冥想时间。而仅仅是这一个小调整,就已经让我能够更有觉知地选择下一件要做的事情,而不是顺着待办清单一件接一件地机械完成而已。


阅读也变得更有趣了。之前阅读更多是带着消费者的观念去消费新知,获得头脑上的满足感。而现在会更有意识地用创造者视角来阅读。比如速读完某教练或心智成长类工具类书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后,立即找机会运用到自己的教练实践或爱予星球的活动设计中,将新的认知辅助实践便会迅速得到反馈,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对自己的觉察。


而睡眠部分,不得不承认,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时会因为能量低需要很多睡眠,有时能量高时还是会入睡地晚一些。而且作为女性,我意识到经期本身也是自己能量产生变化时不可控的部分。我常常会在经期到来前感受到几乎无法改善的低能量状态,也会因为自己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感到深深的无力。



●●●



但目前,我开始对自己这些状态有了更多的接纳和允许。我也意识到,改善限制性状态并不是一夕之功,这也是为什么教练对话的效果,也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调试,增强觉察。


我开始试着在低能量期主动给自己更多关怀。比如,当我意识到自己处在能量低的状态中时,我会给自己划定一些“最低要求(bare minimum)”的事务,可能一天让自己完成一到两件事情就很好了,而不是眼光向外,想着自己为什么做不到想做的其他的六七件事情。


(图源: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更深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


真正的自我关怀,并非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以享乐为目的无限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在对自己升起的念头清楚明了的情况下,看见念头背后,来自身体、情感、社交或精神层面的需求,并对它们做到不忽视、不压抑、不盲从。在觉察之后,主动做出选择,并对选择的结果负责。


同时,我也更深地理解了我很尊敬的一位作家、演讲者和社会工作者布雷妮·布朗(Brené Brown)曾说过的——“每个人都在尽其所能地做到最好了。”


(图源:网络)


因为经历过反复进入低能量期的体验,也在与客户的对话中体会到他们在低潮期的挣扎,我开始更多地接纳和允许这些自然而然到来的低谷期。我们与自然一样,在不同的时间单位(诸如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甚至一天之内)都会产生高高低低的能量变化,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最真实,最自然的体验。




#6



上个月,我有幸亲自采访了《臣服实验》的作者迈克尔·辛格。我们在访谈中聊到“小我(ego)”的问题,就用辛格充满智慧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图为我与辛格的采访|采访和相关讨论即将在爱予星球社群上线,欢迎届时关注!)


辛格在访谈中教会我的是,生活本身是最伟大的老师。当我们积极去与生活互动时,会发现那些一直以来在心里困住我们的东西,那些被几十年的岁月所积累的“金钟罩”模式,总是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当我们学会不再向外归因,而是向内觉察到“金钟罩”的存在,就是走向全新生命状态的开始了。


这条路并不容易走。我想我们都经历过面临那似乎无法撼动的“金钟罩”,内心的批判、沮丧、失落——不停的跟自己说,天呐,我怎么又这个样子了!


在访谈中聊到这个问题,辛格说,不要去纠结小我的产生,也不要去批判自己的模式,接受“金钟罩”的存在,并带着兴奋、好奇的眼光去看待——哇,原来我还有这个模式在,感谢生活让我升起觉察,我又可以重新做出选择了!


愿我们都能带着对自己无限的接纳与觉察,继续在向内探索这条路上走下去。


如果你在这条路上你也察觉到自己可能处在某种限制性状态中,需要专业教练的支持,我会一直在这里陪伴着你。





咨询Effie个人的教练业务,扫码并注明“教练对话”




「爱予星球」🌏 社群开放报名啦!

 费用:💰549/年



 /可参与/ 


➩ 每周:线上内观共修,走近更深的自己

➩ 每周:文字工作坊 + 主题打卡,深度学习和实践一套自我成长的思维方法

➩ 每周:2-3次爱予独家设计的6人“游戏圈”,用同理倾听、深度对话、即兴表演的方式,创造连接与成长

➩ 每月:社群报名与主理人1v1深度对话

➩ 每月:共写 & 深度对话,在爱予星球社群内部匹配伙伴,共同创造更深刻的连接




 欢迎下方扫码购买年票登陆星球与大家一起玩耍吧~



文字 | Effie Cao排版 | 世鸿



爱予文章库


01

大框架和方法论系列

如何从有限游戏到无限游戏?

人生六个需求层次,从自我走向世界

人际关系四种基础模型,付出给予动态平衡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要义:关注需求,创造连接

原生家庭的四个阶段,从课题分离到养育自己

02

自我成长干货引路

《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到底是啥?

- 用好四重人格感知力,从小我到高我

情绪觉察实战演习,深入头脑限制性信念

改变自我行动力:如何为自己制定承诺?

影响圈与关注圈,把握当下的思维框架

创作力的进化指南,从流动到跃迁

深度连接的基础魔法:三重境界的倾听

03

主理人生命故事

丹喵:离开纽约这五个月

丹喵:我滑雪是因为恐惧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丹喵:我做了一场人际关系探索实验

- 丹喵:爱予星球诞生记

丹喵:卖掉新泽西的房子去旅居

乐之:我不想再习惯优秀了

乐之:辞职去学甜点,黄油是自由的味道

Effie:当我把工作变成创造性的生命洪流

04

十日内观全系列

美国特拉华州,第一次十日内观体验手记

墨西哥,第二次十日内观故事

都江堰,第一次十日内观播客访谈

观呼吸基础指南

05

爱予社群伙伴生命故事

南瓜:辞职后,我不用再着急去哪了

晓庆:当我走上爱的英雄之旅

竹石:妈妈离世后,我重新思考死亡

06

轻松一刻:读书、游记与随笔

- 《约翰.克里斯朵夫》by罗曼.罗兰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洪堡的生命故事

《灵感、创造力与系统革新》创造力改变世界

墨西哥冲浪手记,蓝色海岸下的正午阳光

改变创作思路,打完坐后福至心灵的时刻

- 东京三日,别开生面的线上生日宴

函馆一周,随缘旅途中的奇迹

07

你好,陌生人(共写营文字合集)

看到爸爸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只需要存在,这就是全部的意义

我希望,我可以永远有一份去试试的勇气

每周末有一天,我们都会带全家人去野餐

二十多岁时,我也曾对生活窒息



↓ 关于我们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