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所有你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走

豆豆 爱予星球 2024-04-06










FROM 爱予编辑部 ✍️INTRODUCE


- Hello -


大家好~刚刚过去的6月份,爱予星球社群举办了“人生故事写作营”,在社群里招募了8位写作者,在整个社群的聚光灯下进行公开写作。这期写作营诞生了一位“最勤奋担当”——豆豆。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豆豆就创作了9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每一篇都有几千字的篇幅,选题横跨女性主题、工作意义、哲学思考。带着真实的重量,这些沉甸甸的文字背后是她对生活细节最精准的捕捉。


今天这篇推送,我们为大家精选了豆豆在6月写作营里的三个主题写作——“女性的处境值得讨论吗?,“快乐能够永存吗?”,“工作的意义在何处?”


在这些文字里,豆豆用锋利的观察和细腻的描述,记录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带领我们走入她的内心世界。一起来体验豆豆这份鲜活的生命力吧!





—— 鳕鱼




WRITING女性是一种处境



“我想当我们说女性是一种处境的时候,可能我们在说女性不是生而为女性的。我们今天描述的男性的女性,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从来都是一个文化的规定,都是一个想象,都是一个等级阶序,而在这个等级阶序当中女性就是处在较低的位置上。”


“(女性的性别经验)理论上是平等的,在你自己的认知中也是平等的,但是事实上你时时刻刻遭遇着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如此的琐屑,如此的微不足道,你自己都耻于去谈论它,但是你又强烈地感觉到它,像衣服上有一根刺,它会不断地刺到你,难道这个值得诉说吗?或者难道这个值得讨论吗?”

(更多内容,详见理想国文章:“戴锦华×周轶君:女性是一种处境”)



图源豆豆|日落盛筵




 服美役?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问我爸爸一些问题。



豆:“你会羡慕身材比你好的男人吗?或者长相比你帅的男人吗?”

我爸(后续简称光头)想了下:“好像没有过。”

有点惊讶地:“啊?那你觉得哪个男明星帅呢?”

光头想了很久:“如果一定要举例的话,老一点的话,费翔,年轻一点的,和成龙拍新警察故事的那个。”

继续跟进,“那你会很羡慕他们的长相和身材吗?”

光头:“没有,完全没有。”

不死心:“那你们男人互相比较什么?事业成就?收入?家庭?”

光头:“差不多,这些都会比较”

豆:“👌”



男性对外表并不如女性那么重视,可能来自于文化教导“夸男孩聪明,夸女孩漂亮”,男孩更少遭受“容貌羞辱”,也就无需为之付出加倍的金钱、时间、精力和情绪,或者用流行语简括——无需“服美役”。


“服美役”贯穿我短短三十余年的生命经验的始终;从学生时代的“班花”评选,到浸淫于消费主义的工作期间,我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情绪,从大牌护肤品到医美,从美妆到纹眉/种睫毛/头皮养护/发型打理/spa……女孩子要可焦虑的地方可就多了去了,我曾经和朋友笑称,赚的越多花的越多,总有一项你无法拒绝的。


自我列举了一下“服美役”对我自身的心理暗示,尝试一下剖析底层需求,以及是否需要保留:



【1】干净清爽自己也舒服,“身体舒适”

【2】化妆精神些,也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社交礼节”

【3】身材挺拔纤细是自律的体现,“意志力”

【4】注重打扮有助于体现品味个性,“审美情趣”

【5】出入高档商场购物代表我的薪资水平,“消费能力/社会地位”

【6】穿着得体说不定能转角遇到爱和机会,“机遇捕获/期待跃升”



哎,这样列举和剖析背后的需求,前1-4项还ok,5/6的分析,有些难以启齿的虚荣和浅薄,但咋办呢?我确实就是有这样的一面。


我能完全拒绝“服美役”嘛?


有点难,我目前只能说,素颜出门ok,头发不再染烫ok,不买新衣服ok(更多是金钱焦虑)。


当然你也可以说,不在乎不就行了吗?那你再品品“处境”一词,处于xx境地。就像“内卷”一样,身在其中,不得不卷。可能,我还需要继续修炼吧。




言情小说中的浪漫爱


统计了一下我在晋江看过的言情小说——2010年-2023年至今12余年间,共收藏了218篇,平均每年18篇,合计阅读8,391万字,单篇平均38万字,按照开文日期来看:


2010~2014年大学期间,共阅读122篇,平均每年30篇,单篇平均32万字

2015年研究生期间,共阅读18篇,平均每年18篇,单篇平均47万字

2016~2020年,共阅读70篇,平均每年14篇,单篇平均49万字

2021~2023年,共阅读8篇,平均每年3篇,单篇平均33万字


虽然难以启齿,但言情小说无疑寄托了女性对于理想男性的想象和期许,以及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爱情观”的塑造和女性视角的“性教育”功能。


古早一些的言情小说,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模仿湾湾的古言小本子,比如早一点的席绢、古灵,甚至可以追溯到琼瑶。男女形象一般比较单一,男主都是有勇有谋,强悍不屈的,而女主呢,一般都是美貌惊人,开场出身不佳没有关系,但是作者的金手指会给她安排一个给力的身世,还是紫薇认父小蝌蚪找妈妈那个熟悉的味道。


总的来说,女主在这个阶段,整体还是“被仰慕/追求/保护”的被动者角色。这个阶段的爱情观,更多的是追逐与被追逐。这个阶段的性教育,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让人觉得不适,作者会安排“男主强暴女主”的戏码,女性的性初体验非常糟糕,性更多是为了征服。


后来,从“西风东渐”到“东风西渐”的过程,大陆言情反哺湾湾甚至进发全球华语圈,其实也就发生在大陆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这几年。


小言男强女弱的形势逐渐松动,出现了“双强”“相爱相杀”的标签,女性的轮廓开始清晰,在社会地位的设定上,她有着清晰的成长脉络和各异的职业生活追求,男主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资源给予者,也开始出现“小奶(狼)狗”或者养成系的设定,女性在爱情追逐中开始反客为主,而男主欣赏进而爱上女主的因素展现也更多元化,可以是单纯的见色起意,也可以是为她的专业度、勃勃生机或者永不言弃的坚韧所折服沦陷,读者更愿意看“拉扯角力”的过程而非“征服一边倒”的结果;女主也开始从男主身上获取“情绪价值”并大胆“说爱”(包含性需求)。



图源豆豆|读书的女孩



此前一直诟病的“圣父”“圣母”形象也被抛弃,作者试图去捕捉更多样的人性特征,男性角色可以脆弱、犹疑、逃避,甚至“狗”,女性角色也可以狡狯、不羁、自私、需索无度。故事无需都是大团圆的结局,男女分分合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个阶段的言情小说,于我,不再只是向往和追求,更像是一种观察与体会,我可能还是会自我带入书中的男女,知道是虚空,但会想猜测、想象甚至分析在这个设定背景下,人物的行为、选择、挣扎和欲望。


这样一说,追小说追的就是“信念”二字呀。


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现当代女性拒绝“服美役”,拒绝被物化。女性不是男性的伴生物,也不是在男性凝视之下的所谓“完美意象”。“她”是一个“人”,拥有从出生到死亡,自始自终的成长经历,是具有着复杂的灵魂、多面性的、活生生的独立个体。


但目前革命还未成功,女性仍需努力。




WRITING快乐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快乐是个古老的话题,人的一生中都在寻找并企图留存这个东西。快乐对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去探讨和挖掘的。




快乐能够永存吗?


在我29岁生日那天,爸爸的生日祝福是“希望女儿能够每天快乐”,巧的是我爸爸的微信昵称也是“快乐人生”。我当时和他说“每天好难”,他说“那就尽量大部分时间快乐吧”。


我无法厘清我为何说每天快乐好难。我印象中,可以被定义为“快乐”的片段,这些都是瞬间,都很短暂。快乐在我这就像猫咪的尾巴一样,你可能只是偶然间能够触抚到它,但它滑不溜手,动若脱兔。


但现实的快乐和回忆的快乐,总还是隔着些什么,让你看不真切。我们试图用各类东西将快乐留存,但这些快乐的代偿品,当然远不如原始的快乐本身,或受限于笔力,或受限于视角,或受限于“人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自己每一秒都在变化,那你上一秒的快乐又怎么可能完美复制呢?




肤浅的快乐是快乐吗?


“浅层欲望”得到满足所带来的快乐,譬如:一逞口舌之快(吵架吵赢了)、保暖、口腹、性欲、财富等等,和人的五感或者动物本能相关。这样的快乐,一向被视为需求层次最底层的,是普通人可得的,也是转瞬即逝的。


我在青春期有一度很爱说脏话,觉得自己是个超级酷的中学生,会骂人且善用诡辩噎得别人无话可说。但有一次,总被我欺负的堂弟,一反沉默的常态,回敬我了一句“每天就只会说‘搞笑’,你还有别的词吗?”我哑口无言,脑子突然一片空白,发现我之前捉弄和欺压他时所积攒的那一点点快乐被一把点燃,什么都没有了,我突然感到一阵空虚,快乐荡然无存。




快乐 VS 幸福


就我个人而言,快乐是情绪的瞬间,而幸福是种状态,多个快乐的叠加也许会带来幸福的体验,但幸福一定不仅仅包含快乐。


我尝试去百度一下“快乐”这个词,百度释意--“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所以,它认为快乐是愉快、满足、舒适的感受。


那“幸福”呢?--“幸福,是一种能够长期存在的平和、舒畅的精神状态”,这和我的理解大差不差,平和、舒畅的持续性状态。


我们在祝福的时候,总是习惯会把两者叠加使用。快乐幸福,快乐似乎能够接引幸福,但是否也暗含着我们默认,快乐是转瞬即逝的,幸福才是西天取经的彼岸。


这时候,“及时行乐”的观点就会蹦出来,告诉我们快乐转瞬即逝,我们只需要抓住它、享受它就好了。疫情解封后,大家开始疯了一样出行,即使已知晓经济在下行,也尝试淄博烧烤,好像不吃就会落于人后。


“活在当下”在现实的语境被误读,更像是榨取每一分每一秒的价值,然后把它最大化,我们希图通过外界的一切去犒劳自己干枯的心灵,需要塞得满当当,最好一条缝隙也不留,留一寸都像是对“快乐至上”的亵渎。




延迟满足是能带来更多的快乐吗?


中国人喜欢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文化似乎默认,延迟满足的快乐是更加高级的快乐。


家长的阶段性目标是“孩子上大学”、“孩子结婚”、“孩子生娃”,如果三项都完成了,他们的养育责任差不多都尽到,可以功成身退了。而上大学这个节点是最容易观察且具有普适性的,家长几乎都会将大学作为一个人生的小山峰,去引诱孩子“先吃苦”,“现在辛苦点上大学就好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在孩子有限的社会经历里,上大学就像进了伊甸园,有无限的快乐和自由,于是发奋学习向那个终点进发、努力。


我不知道会不会很多人和我有相同的看法,大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和自由,但,这哪里是山峰啊,这连个小山包都不算。登上去之后,你会发现,这应许的快乐可能只有在大学第一年的时候,而后扑面而来的拼绩点、跑社团、考语言、找实习,哪个都不会让你喘息。而最重要的,你会发现高考确实是最公平的方式,到大学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大家的起点真的不一样,人与人的参差,就这么明明白白地被摆到了我的眼前。


我在延迟满足上算是比较有体会的,我总是会给自己设计很多,“我只要再坚持一下,再忍一忍,我就可以...”的行动方针。在我偶有惊觉,被自己“精神控制”的瞬间,那时候我会迷茫地问自己“这样的坚持有意义吗?”,“忍是可持续的嘛?”,“结果真的是我想要的,会不会背道而驰?”


有时候我们会给“忍耐”赋予更高级的使命,比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更高的利益”,“这只是我实现目的的手段”等等,但在忍的过程中,我会做出很多自我补偿的行为,在痛苦压抑中寻找一丝丝愉悦和解脱,又开始尝试短暂的快乐,比如消费、炫耀、吐槽八卦等等。


远处的快乐似乎越来越渺远,像是海市蜃楼一般。然后我开始厌烦这为追逐快乐而带来的心脏过山车,延迟满足终究没有走到快乐的终点。




极乐世界到底在哪?


人类是那么自大的生物,万物之灵长,他不甘心不服气呀,为了获得自己“快乐”的虚幻,不仅会让自己劳神劳心,甚至不惜压迫,摧毁别人的家园、亲友、国家。人类创造了那么多的快乐代餐,去追求极乐世界的存在。


但无论是哪个宗教或思想,都会告诉我们,反求诸己,快乐在自己的心里。


图源豆豆|永宁寺-佛首




WRITING是谁还在叩问工作的意义



我曾用三个词去形容过工作--“无归属感、逃兵、自我施压”。


我研究生那年参加的一次教会组织的感恩节活动,去到美国当地人家里共进感恩节大餐,主人家在纽约上州有一栋房子。


餐前主人家介绍自己的孩子们,他说,这个女儿是护士,she is brilliant and dedicated to her work,we're proud of her... 我感受到一种满满的信任感。女儿选择了这个职业并全力以赴,家人支持并以她为荣。


当时除我以外还有两个男生被邀请,都是理工科的硕士生,我们介绍了自己的专业,但对于未来的职业,只有干巴巴的“engineer/analyst”可以概括。我也咀嚼不出那时自己的情绪,到底是茫然、失望还是羞愧。




工作前三年:春风得意却不可持续


回国后入职某公司,是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选择。因为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第一个项目即被选入了本地的龙头企业支持项目,相对其他同期的小伙伴需要每周出差且在多个项目中周旋,我可以只专注于一个项目且离家又近、食堂还好吃,可以说运气极好。


工作前三年,虽然强度很大但我兴致极高,团队氛围也好,第三年的伊始便被力挺晋升。当时的我非常自信,在晋升后培训的案例分析环节,也带领着组员完全按照我的框架逻辑去一一落地,最后所呈现的汇报一举夺冠,可说是志得意满。


工作第三年一般是大家选择往外跳的集中性年份,具备了一定的项目经验技巧又对高强度长期出差的工作厌烦,那正是往外看看的好时候,正如历史经验表明,在那一年有多位同期选择了离职。


而我,虽然工作绩效评级不错,但经历了连续数月没日没夜的加班熬夜,偶发性的偏头疼,也让我逐渐对这个工作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怀疑。




悠闲放纵的过渡年


在同在一家公司的好友的建议下,我去她所在的后台部门借调一年,相比我之前所在的前台,强度低很多。我本来计划利用这借调期的“过渡年”,往外多看看投简历,跳出原行业的圈子,但突如其来的下班时光并未被我好好利用,每日回家吃饭、散步、刷电脑,6月和同事组团去学了个10天游泳速成班。


在工作上,而团队氛围依然很好,在好友的帮助下和以往优异绩效的加持下,上司、同级和团队的下属都对我有一层天然的滤镜,“她”不管做什么都很厉害、“她”就是有想法,等等,而我也沉浸在被信任、被仰慕的虚幻中,按时交差,点卯下班。


若我现在回忆,我会形容当时存在一种“懒汉”心态、一种有时限的暂时体验感,我不需要多花额外的精力去学习和进步。我妈事后回看,点评我被那段时间给“养废了”。




重回前线:无休止的自我施压


一年期限到后,项目忙碌的前哨战即将到来,我最终还是被调回b市带新的项目。这次就没有之前那么幸运了,完全陌生的合作方、团队、细分行业,纷至沓来重叠交错的项目排期,职位越高责任范畴越大,一切重头开始,我进入了大半年的灰暗期。


那半年,我无数次流泪,质问自己前一年到底在干什么,为何不认真找工作,不然何至于此。虽大行业相类, 但完全相异的盈利模式和风险评估逻辑,我不得不白天在客户处谦逊联络、为新入职的小同事解答疑惑,晚上加班加点地熟悉往年资料并消化新项目信息,总算是磕磕巴巴地取得了客户的信赖也顺利获得了前哨战的阶段性成果。


回家度假期时,妈妈感受到我的山雨欲来,陪我在江边栈道反反复复走,陪我指着江边的水杉林,想着水鸭一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陪我去步行桥的这头走到那头。妈妈和我说“你不能把压力全部给自己,你会憋死的,他是你的领导,就该承受一部分压力”。


你看,“自我施压”就是我工作中“毫无意义但反复出现”的阴暗面,后面还会不断出现。


最忙的时候终于来了,我开始没日没夜地加班,在那时,我才发现自己并不擅长于管理下属。是的,我已经从小朋友变成那个假想敌,我成为了那个“无能狂怒”的人;每一次训斥完小同事,我都感觉自己被掏空了,我努力抑制住自己,以防口不择言说出人身攻击的词语,但又担心不够严厉无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每次发完火,我都会陷入自我批判,后悔、心累,我的情绪逐渐脱离了掌控,暴躁易怒。


孤独感像粘稠厚重的油漆般,恶狠狠、密不透风地糊上我的天空,想呐喊,但却发现自己失了声。


咖啡喝得越来越狠,一天两杯甚至三杯,和办公楼下的咖啡师姑娘也成了熟人,好像只有和她闲聊的那刻我才是个正常人,能够自然而然地表达,无需思前想后,三缄其口。


又是一年的次峰期,状态依然没有好转,项目上人员起起落落,疫情反复居家。而我,在一场大雨后,愤而提交了辞职信。




辞职进入甲方,迎来至暗时刻


其后发生的一切有些巧合的不可思议,好友开始面试某大厂,并向猎头推荐了我,而我也顺利在一个月内完成了面试获取了offer,完成乙方向甲方的转换。


尤记得当时我另外一位做hr的好友,劝我三思,认为大厂文化氛围可能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冲击。谁知,一语成谶,进入大厂后,我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怀着极其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我和好友陆续搬到D市,各自租下了上班5分钟但是远高于市价的公寓,开始了跨城打工人的生活。对于这段工作经历,我已经无数次在深度对话、朋友聊天、父母散步进行了复述,多到作为讲的人,自己都觉得腻烦,像一个祥林嫂呢!而讲述情绪,从一开始的愤愤不平、声泪俱下,到中间的遗憾,再到后面的平静,似乎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那时可能每天都在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职位、配得上这个平台,当我觉得自己稍微有点成果和进步时,没有肯定更别提表扬,一次次的锤压,我从未感受到自己那么“缺爱缺肯定”,我像一个乞求糖果的小孩一样,卑微而可笑。我变得麻木,不断交替着暴起、打击、麻木的循环,身心俱疲。


每个周末晚上都是我最低落的时刻,我会心悸得满屋子乱走。随着夕阳沉落,我体内残留不多的能量也气若游丝,看到别人写的工作总结,每个字都能看懂但我心虚得好像是个局外人。每天10点上班,走路5分钟,而我每天8点半就起床洗漱完毕了,做好早餐边吃边看书,是我缓解焦虑的唯一方式。


那时我和上司形容自己的状态,像一只被拴在中心木柱上的骡子,绕着圈把绳子越绕越紧,被绑缚在柱子上快要窒息。


我决定离开时,我给出的理由是“我觉得自己在放松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好的状态”,我和曾共事的同事说“当断则断”。我很感激当时做出决定的自己,放过了自己,斩断了那根绳子。


而后一切似乎都轻松了,我开始穿自己喜爱的漂亮裙子,开始规律健身瑜伽,开始一个人游玩D市周边的景点,直至离开。




在无限游戏中,重新思考工作意义


而今我依然在叩问工作的意义。上个月参加爱予星球社群里的“无限游戏工作坊”,我写下这样一些话——


无限游戏就是找寻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暂且称之为“本命”。工作是达到或者支撑这个“本命”的方法和途径。


对我而言,描述这个本命最接近的词汇是“连接”和“创造”


在我目前的认知里,我仍然需要一份工作,但我需要给我自己留足够的时间,去做我需要的创造。也许,工作只是我的助力,帮助我寻找到我需要投身的领域,给我一些可供学习的经验和平台。面对工作,我需要去汲取它带给我的“好处”,比如说学习的平台、稳定的生活和经济基础,而不是投入它的晋升路径,把自己变成高级打工人。


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本体”连接,带着充沛的能量去创造。我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我还与世界连接着,而不是一颗无意识的浮尘,只能随着风暴拨弄翻滚。


最终,我们一定还是要去走上自己的创造的,不创作就会枯萎。而工作,就是在山重水复之中,寻找那通往自己“本命”的洞口吧。


总之就是,尽情折腾吧。我相信所有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走。


图源豆豆|雁荡山-回首




 ·END· 



「爱予星球」🌏 社群畅快报名啦!

 费用:💰2499/年

(扫码支付年票,登陆星球,来和我们一起玩!)



文字 | 豆豆

排版 | 世鸿


爱予文章库


01

大框架和方法论系列

如何从有限游戏到无限游戏?

人生六个需求层次,从自我走向世界

人际关系四种基础模型,付出给予动态平衡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要义:关注需求,创造连接

原生家庭的四个阶段,从课题分离到养育自己

02

自我成长干货引路

《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到底是啥?

- 用好四重人格感知力,从小我到高我

情绪觉察实战演习,深入头脑限制性信念

改变自我行动力:如何为自己制定承诺?

影响圈与关注圈,把握当下的思维框架

创作力的进化指南,从流动到跃迁

深度连接的基础魔法:三重境界的倾听

03

主理人生命故事

丹喵:离开纽约这五个月

丹喵:我滑雪是因为恐惧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丹喵:我做了一场人际关系探索实验

- 丹喵:爱予星球诞生记

丹喵:卖掉新泽西的房子去旅居

乐之:我不想再习惯优秀了

乐之:辞职去学甜点,黄油是自由的味道

Effie:当我把工作变成创造性的生命洪流

04

十日内观全系列

美国特拉华州,第一次十日内观体验手记

墨西哥,第二次十日内观故事

都江堰,第一次十日内观播客访谈

观呼吸基础指南

05

爱予社群伙伴生命故事

南瓜:辞职后,我不用再着急去哪了

晓庆:当我走上爱的英雄之旅

竹石:妈妈离世后,我重新思考死亡

06

轻松一刻:读书、游记与随笔

- 《约翰.克里斯朵夫》by罗曼.罗兰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洪堡的生命故事

《灵感、创造力与系统革新》创造力改变世界

墨西哥冲浪手记,蓝色海岸下的正午阳光

改变创作思路,打完坐后福至心灵的时刻

- 东京三日,别开生面的线上生日宴

函馆一周,随缘旅途中的奇迹

07

你好,陌生人(共写营文字合集)

看到爸爸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只需要存在,这就是全部的意义

我希望,我可以永远有一份去试试的勇气

每周末有一天,我们都会带全家人去野餐

二十多岁时,我也曾对生活窒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