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家安,今天是和你一起共读的第41天,一起读书,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这周我们共读的书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上一章卡尼曼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时,不能任由系统1做决定,尽可能让系统2参与进来。同时掌握系统1认知偏差的相关知识,从而避免掉进框架效应出不来。一个是体验效用,一个是决策效用。这两个概念如何理解?在过去100年里,经济学家只用“效用”这一个词来表示人们痛苦或快乐的体验,而在卡尼曼看来,这两种效用只能叫“体验效用”。而经济学家还想表达“想要能力”的时候,没有发明其他词。而卡尼曼将这种想要什么能力叫做“决策效用”。这样我们就知道,体验效用是人的经历,体验和过程。如果你第二次问同一个人,你还想不要有之前的某种体验,这时候所做的选择和决定,就是“决策效用”。也就是说,卡尼曼将“效用”一词细化了,拓展了,变了体验效用和决策效用两种。人是痛苦还是快乐,是可以通过测量以及人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患者A和B分钟做结肠镜检查,同时记录他们的痛苦程度。患者A检查用时8分钟结束,患者B用时24分钟。从图片阴影部分可以看出,患者B比患者A的痛苦时间长,而且阴影部面积也更大。我们可以推测,患者B应该比患者A更加痛苦,这一点不言而喻,换了谁也不想做B,而想做A。但测试结束时,实验人员要求患者A和B评估整个痛苦的过程。如果痛苦程度是0到10,他们谁的痛苦体验分值什么更高呢?结果出乎意料,A的痛苦平均值是7.5,而B的痛苦平均值是4.5。A比B感觉自己更痛苦。这是为什么?这里就要看到他们是如何体验自身痛苦的,按理说,A用时短,应该痛苦少一些,为什么反而比B用时更长的更痛苦呢?原来患者体验痛苦的结果是被简化了的,他们将做结肠镜检查最痛苦的时刻,与最后结束时的痛苦体验相加,做了加权平均。现在再来看患者A和B的痛苦数值就一目了然了。痛苦程度平均值=(最痛苦程度+结束时痛苦程度)/2
患者A痛苦程度平均值=(8+7)/2=7.5
患者B痛苦程度平均值=(8+1)/2=4.5
很明显,患者A比B感觉更痛苦。这一过程让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峰终定律: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这一结论对患者的意义在哪里?结论就是,相对于患者A和B,最痛苦的程度可能是一样的,都是8,但最后结束检查时,如何让痛苦程度降到最低,患者对痛苦的记忆就会下降。如果医生问患者A和B,做这测试疼吗?他们的经验自我一定会说疼,他们都经历了最疼的阶段。但是如果医生问他们,总体感觉如何呢?他们会调用记忆自我,患者A会说,疼,因为他们痛苦平均值是7.5;而患者B会说,还能忍受,他的记忆自我感受的痛苦平均值是4.5。可见两个自我给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现在看来,经验自我更容易记住最痛苦的时刻,而记忆自我会采用峰终定律,总结衡量自己的感受和痛苦程度。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体验效用和决策效用有区别。如果让患者A和B再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估计A听到B的讲述之后,下一次会体验用时24分钟的检查,而不是8分钟的检查。由此我们看出,体验效用和决策效用是不协调的。如果人们愿意选择忍受较长时间的痛苦,则说明他们的决策出了问题。虽然他们记忆自我给出还能忍受的回答,但我们知道,24分钟时长的痛苦,一定大于8分钟时间长的痛苦。但是峰终定律我们也不能忘记,更不能忽视,这是为什么系统1会做出错误决策的原因之一。记忆自我和体验自我给出不一样的答案,而记忆自我更持久,更长期,它会为系统1提供更多的方案,而体验自我已经在时间中被冲淡,淡化了。
2023·读书计划
行动·2023
共读书合集
第1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思考,快与慢》共读回看
第01天:共读构想
第02天:共读路线图
第03天:系统1和系统2
第04天:主角和配角
第05天: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
第06天:启动效应
第07天:你的直觉可能是错觉
第08天: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第09天:字母B与数字13
第10天:第1周讲书复盘
第11天:我们如何做判断
第12天: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第13天: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第14天:锚定效应生活中随处可见
第15天:科学的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第16天:焦虑情绪与人生风险
第17天:第2周讲书复盘
第18天:你猜,孩子从谁那里继承的遗产最多
第19天: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第20天: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第21天: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
第22天:如何让直觉预测的更恰当有效
第23天:“ 知道 ”的错觉
第24天:第 3 周讲书复盘
第25天: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家安:自我探索者、长期主义者、知识创作者。以文字方式重启自己,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和你一起,读书、发现、思考、记录、陪伴。微信:sja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