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边随笔||陈潭:互联网时代公共领域的意义追寻

南方治理 2024-06-27



互联网时代公共领域的意义追寻

陈潭

 互联网是现代人类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方式,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理论体系,把这两件事物契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本来就相当有趣。当网络社会成为当今人类活动和互动的一个主要域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不能处于一个几近失语的不在场状态。诚然,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上没有计算机和网络工具的出现,马克思也不曾预料当今世界所经历的这场以互联网为生产力革命要素的巨大变革,但通过对网络社会中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却发现所有的网络行为都是现实行为的镜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资源的自由使用,人们的交往空间不断地扩大,交往行动的频率不断地加快和增多,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和交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交往路径,开启了网络交往时代的先河。

 网络公共空间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网络这个“可能的世界”里,人们可以享用商务、体育、娱乐、健康、天气、旅行、新闻等各式各样的信息套餐。在这个“可能的世界”里,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深度地影响着国家和国际的政治生活。网络就像是一面镜子,将现实社会的空间变小、时间变短,出现了之前现实社会所前所未见的形态。但镜像终归是对现实的反映,所有的网络行为都是现实主体所做出的行为,所有的网络问题都需要在现实中解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时代给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后发赶超的可能,因为不成熟的现实市民社会即使在一个“可能”的网络公共领域平台,也总会展现其不成熟的地方。

《寻找公共领域的意义世界》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研究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敲门砖。市民社会是源自于西方的一个古老概念,它经历了以亚里士多德、洛克等为代表的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以黑格尔、马克思为代表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和以葛兰西和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三个阶段的发展。理论的阐释总是基于当时的现实语境,中国的市民社会发展与西方经典的市民社会发展流程必然不同。中国市民社会一方面先天不足,即过长时间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于社会空间的挤压,另一方面后天营养不良,没有经过真正的市民社会的流程培育。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市民社会的萌芽,经济系统的延伸带来了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的扩展,恰恰是这种延伸和扩展给中国市民社会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在国家和政府的许可下,逐渐以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态势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网络的诞生将人类带入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的应用大大增强了市民社会的力量,并给现实的公共权威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扁平化成为了市民社会成长和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寻找公共领域的意义世界》尝试建构一种马克思的社会叙事研究框架用以理顺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逻辑。在这个框架中,作者提取能够解释事物发展顺序中主体、制度环境、关系三个要素作为研究网络公共领域的逻辑线索。希望从时间的历史剖面找到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发展的方向,从空间的现实剖面找到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发展的偏颇,通过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的相交,考察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共领域是如何作为市民社会操练场和试验田。

      基于这样的设计,作者希望于网络公共领域能够为中国的市民社会发展提供反哺之力,同时也希望中国的市民社会在与网络公共领域的互动中能够在与国家良性呼应,并有一点新的变化,有一些更大的空间。显然,新生事物终归在运行千年的社会存量面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适应,但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发展将近20年,中国的公民实践一次次进步,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公共事务讨论和商议的重要场所,一个有一般规则、一定的道德约束且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力的场域基本形成。与之相辅相成,中国政府也乐于看到网络公共领域的良性发展趋势,在基于稳定所必需的规制之下,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理性支撑和规则性支持。

 让人颇感欣喜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解释网络现象和解决网络问题上面呈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在场”不仅仅意味着网络公共领域研究回归到了一种传统的分析视角和学术原点,同时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如今,学科之间的跨界和融合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样式与新常态,多学科介入、多方法融合的问题导向式研究显示出强大的学术生命力。也许,这种马克思主义公共领域理论或者空间政治理论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憾,但是它并不妨碍这种研究给予后来者更多的启迪和想象,我也希望本书作者和其他后来者能够再往前一步、再往深一点。

 需要说明的是,《寻找公共领域的意义世界》是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晓博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胡晓是鄙人在中南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期间指导的8名毕业博士生之一,也是截止目前为止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都由鄙人担任指导教师的唯一研究生。他于2003年自长沙远赴沈阳入读东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7年由东北大学保送至中南大学,在鄙人的门下修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课程,2009年报读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并唯吾不弃继续由鄙人指导,直至2013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且留校任教。由于对晚年生活气候的强烈需求而贴近老家南下的缘故,鄙人对诸多博士研究生疏于指教,不免成为了执业生涯中的终生憾事。然而,胡晓博士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工于学器,是一位有功底、有思想、有前景的青年学者,为岳麓山下草根学术部落“斯为盛学社”创新团队的学术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留校任教几年来,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团队的培养当中,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热爱和投入让我依稀看见了自己青年时段的矫健身影,这是一个青年教师应当做和必须做的基础工作,这种细致的、作坊式的师徒传承会让师生学习激情持续发酵,会让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会让学术生命得以自由繁衍。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我也希望胡晓博士能够通过自身的勤奋和努力在学术的原野上不断耕耘、不断产出丰硕的果实!

 学术是学术人生命中的艰难旅程,它需要学术从业者孤独而又寂寞的持续耕犁。一篇论文,一部著作,都是一字一句思考、凝练、敲打而成的,没有高速,没有捷径,有时会删除掉生活当中多年来形成的兴趣和爱好,有时也会导致亲朋好友的不解和疏离。如同“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作文著书的感受只有历经者才会有这种母胎般深刻的体验。诚愿《寻找公共领域的意义世界》一书能让读者分享作者“怀胎”的艰辛、“分娩”的痛楚和成长的喜悦。

 是为序!



来源|《南国政治学人文库》系列之一:《寻找公共领域的意义世界》,胡晓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
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
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珠江会讲||第34期:疫情之下的瑞士观察
珠江会讲||第35期: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相关链接
征稿启事||“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征稿启事||“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
征稿启事||《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南边随笔||陈潭:后现代批判、话语理论及其反思
南边随笔||陈潭:强化制度治疫技术治疫全民治疫
第一观点||陈潭:面向ICT时代的疫情治理革命
南边报告||黄鑫: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报告
全球治理||于洪君:靠“家里蹲”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南边随笔||陈坤山:培元塔和它背后的历史演义
南边评论||易富贤:人口与老龄化视角下的各国抗疫
南边评论||何瑞豪: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第一观点||姚华松:防疫之外我们还能收获什么“硬核”
南边随笔||刘杰等:《满江红·冷春战疫》
谷琶资讯||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资治一鉴||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常宁
第一观点||陈升等:当下疫情防控的问题、对策与启示
南边随笔||2020年2月2日:我们的一句话
资治一鉴||帝国生物战:瘟疫肆虐两千年
健康治理||后半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打开方式
智慧治理||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
湾区治理||广东:2019怎么样?2020怎么干?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和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毕生事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确立中国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始创于2019年,在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吸纳海内外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整合而成。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珠三角政府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珠江流域生态治理、泛珠三角健康治理、南中国海安全治理等五大方面,致力于建设成为“经世致用、咨政育人”的地方高校特色智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