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华大学陈祥贵教授团队文献汇总

团队投稿 科学私享 2022-10-07

ScienceShare科学私享

西华大学陈祥贵教授团队文献汇总

导  读

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团队由陈祥贵教授带头,研究领域主要是围绕食品中营养和危害成分展开,主要开展食品中功能性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品质与特性的表征技术及新靶点研究,药食两用资源的研究与开发,食品中有害成分的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开发。该团队2021年入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近五年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和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等20多个项目研究,完成了20余项企业合作开发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陈祥贵教授团队的研究,我们汇总了其团队近三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

西华大学陈祥贵、马里兰大学王芹:重组 GRIP32 作为蛋白质-多酚致浊模型的新型致浊蛋白的表征以及模型中多糖防止浑浊的形成


2020年10月5日,西华大学杨潇、陈祥贵*(通讯作者)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王芹*(通讯作者)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区,IF: 4.952)合作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recombinant GRIP32 as a novel haze protein for protein-polyphenol haze models and prevention of haze formation with polysaccharides in the models”的研究论文。


致浊蛋白是葡萄酒和透明饮料中后浑浊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植物来源的致浊蛋白(富含植物的碱性氨基酸)在涉及蛋白与多酚的后浑浊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防止浑浊形成的策略。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葡萄蛋白中筛选出含12.50%组氨酸、28.13%甘氨酸、16.41%谷氨酸和1.56%精氨酸的葡萄成熟相关蛋白样蛋白(GRIP),并对其进行重组表达、纯化和表征。重组GRIP32(rGRIP32)可以被吸附剂(即膨润土和高岭土)有效去除,或被蛋白酶(即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水解。原花青素 (PCs) 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 被证明可与 rGRIP32 形成混浊。使用 rGRIP32 在 25 °C 和 pH 5.0 下建立了蛋白质-多酚致浊模型。包括果胶、黄原胶和瓜尔胶在内的多糖被证明可以抑制由 rGRIP32 引起的浑浊。微量热泳动(MST)测定为蛋白质和多酚结合形成浑浊提供了新的证据,并证明了基于多糖的后浑浊预防机制包括多酚的竞争性结合和形成多糖-多酚-蛋白三元复合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wt.2020.110317

2

西华大学陈祥贵、麻省大学肖航:三种食物来源的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特征及其潜在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2021年4月21日,西华大学杨潇、陈祥贵*(通讯作者)与美国麻省大学肖航*(通讯作者)Food & Function(1区,IF: 5.396)合作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insoluble dietary fiber from three food sources and their potential hypoglycemic and hypolipidemic effects”的研究论文。


膳食纤维是改善人体健康和控制热量摄入的重要营养素,常被用于生产功能性食品。在这项研究中,对三种来源(金针菇、胡萝卜和燕麦)的不溶性膳食纤维 (IDF) 进行了表征,并在体外和体内测定了它们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三种来源的 IDF 具有不同的形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三种来源的IDF样品具有相似的活性基团,但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TGA/DSC)结果表明燕麦IDF主要含有纤维素,金针菇IDF和胡萝卜IDF含有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三种IDF中,胡萝卜IDF具有较强的持水性、膨胀性、吸附油和胆酸盐的能力;金针菇IDF具有较强的葡萄糖吸附能力和抑制脂肪消化的能力;而燕麦IDF具有更强的胆固醇吸附能力。三种IDF均未显示出对淀粉消化的显着抑制。小鼠喂养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来源的IDF均能改善葡萄糖耐量并抑制脂肪负荷后血脂的升高。因此,本研究从三个来源证明了IDF的功能意义,为其在以维持健康血糖和血脂水平为目标的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9/D1FO00521A


3

西华大学杨潇、马里兰大学王芹:含有酪蛋白的纳米靶向递送系统中负载的咖啡酸苯乙酯:物理化学表征、体外释放和结合机制


2021年6月23日,西华大学魏雪林、杨潇*(通讯作者)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王芹*(通讯作者)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区,IF: 4.952)合作发表了题为“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loaded in nano-targeted delivery system with casein: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in vitro release, and binding mechanisms”的研究论文。


咖啡酸苯乙酯(CAPE)是一种具有有益生物活性的酚类物质。然而,低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其应用。在这项研究中,使用酪蛋白、海藻酸钠 (NaAlg) 和 Ca2+构建了用于 CAPE 的纳米级靶向递送系统。表征了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封装效率和形态。体外pH 值和储存稳定性研究了释放速率,以及 CAPE 和酪蛋白之间的结合机制。结果表明,Ca-casein-CAPE-NaAlg纳米粒子具有均匀的粒径(211±5.1 nm)、较高的包封率(96±3.98%)和负载能力(7.0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和圆二色性 (CD) 分析证实了 CAPE 和酪蛋白通过疏水相互作用的结合。纳米颗粒在 pH 5.5-7.0 中保持稳定并在室温下储存 4 周。纳米颗粒在体外有效防止胃蛋白酶对 CAPE 的消化. 疏水相互作用是维持CAPE与酪蛋白结合的主要机制。纳米颗粒中 CAPE 与酪蛋白的摩尔比约为 7.72-8.36:1。因此,新开发的纳米粒子有望成为有效提高低水溶性生物活性化合物在功能性食品和膳食补充剂中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递送系统。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wt.2021.111938

4

西华大学黄玉坤、陈祥贵:采用UHPLC-MS/MS同时测定中国传统调味品郫县豆瓣中8种生物胺


2021年8月,西华大学黄玉坤(第一作者)、陈祥贵(通讯作者)Food Chemistry(大类1区,IF=7.514)发表了题为“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eight biogenic amine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diment Pixian Douban using UHPLC-MS/MS”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构建了同时测定郫县豆瓣中8种生物胺(BAs)的UHPLC-MS/MS方法。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00 μg/L(精胺的线性范围为8-1000 μg/L),相关系数为0.9955-0.9987,检出限为0.11-5.5 μg/L。回收率以及日间和日内精密度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适用于郫县豆瓣中BAs的分析。该方法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同时测定郫县豆瓣中8种BAs的高效性和准确性,也可以为进一步探索和控制郫县豆瓣BAs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1.129423

5

西华大学黄玉坤、陈祥贵:基于滚动圆放大和富G sDNA/Tb3+(Ⅲ)发光增强的敏感适体传感器用于食品中氧氟沙星的检测


2021年11月,西华大学黄玉坤(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陈祥贵(通讯作者)Talanta(大类2区,小类1区,IF=6.057)发表了题为“A sensitive aptasensor based on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and G-rich ssDNA/terbium (III)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for ofloxacin detection in food”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研究了探究了G-三联体(G-triplex,G3)与Tb3+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基于G3对Tb3+的敏化,提出了一种均相的利用RCA扩增G3序列敏化Tb3+发光的OFL检测方法。当OFL存在时,核酸适配体对OFL识别触发RCA反应,获得含有大量重复的G3序列的RCA产物,加入的Tb3+与RCA产物生成G3/Tb3+发光复合物。在最佳条件下,本方法的检测限为0.18 pmol/L,线性范围为5-1000 pmol/L,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鱼肉和虾肉样品中有较好的回收率。该方法表现出灵敏,可靠和特异的检测性能,并拓展了核酸适配体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TALANTA.2021.122783

6

西华大学黄玉坤:分子对接技术在食品科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综述


2020年1月,西华大学黄玉坤、陈祥贵(共同通讯作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大类2区,IF=3.713)发表了题为“Recent developments in molecular docking technology applied in food science: a review”的综述文章。


该文章研究了分子对接技术在食品科学中应用进展。分子对接是一种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理论模拟方法,它研究分子(如配体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机平台预测其结合模式和亲和力。这项技术在药物化学中作为一种有前途的手段,如基于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被科学界的研究人员所接受。近年来,涉及食品基质中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各种基础研究逐渐兴起。分子对接的显著优势,如预测实验,因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潜力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章介绍了分子对接的理论和软件开发,并强调了其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应用,包括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此外,该文章还进一步总结了分子对接的运行机制,为分子对接的应用提供了有效支撑。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ijfs.14325

7

西华大学黄玉坤、陈祥贵:基于滚环扩增和磁分离构建检测氧氟沙星的时间分辨发光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2020年5月,西华大学黄玉坤(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陈祥贵(通讯作者)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大类2区,IF=4.157)发表了题为“A time-resolved luminescence aptasensor of ofloxacin based on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and magnetic separation”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研究了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的新型检测探针在OFL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结合磁分离富集技术、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技术建立了灵敏、可靠的新型分析检测方法。磁处理分离和浓缩OFL简化了实验步骤,时间分辨发光避免了样品的背景噪声,提供了稳定的发光的优势。在最佳条件下,OFL的浓度与发光强度在5×10-11~5×10-8mol/L范围内呈对数线性关系(R2=0.9988),检出限为32.1 pmol/L。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鸡肉和猪肉中OFL的测定,回收率为72.5%~100%,重复性好,为丰富食品安全技术种类和提高食品安全技术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7/s00216-020-02708-3

8

西华大学黄玉坤:基于纳米材料的食品包装的最新发展


2018年12月,西华大学黄玉坤(第一作者)Nanomaterials(大类2区,IF=5.076)发表了题为“Recent Developments in Food Packaging Based on Nanomaterials”的综述文章。


该文章总结了近三年关于食品包装纳米材料的新发展的研究成果。包括两类纳米材料(即无机和有机)。介绍了每种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物理和化学特性、生物活性以及在食品系统中的应用和安全评估。还强调了某些活性纳米材料对细菌的可能抗菌机制以及它们的健康问题。报告最后对食品包装中的纳米材料功能化进行了展望。这为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有效支撑。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3390/nano8100830

9

西华大学陈祥贵教授、马里兰大学王芹教授:ssDNA核酸适配体对纳米酶的调控机制及纳米酶-适体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2022年2月8日,西华大学王力均、陈祥贵*(通讯作者)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王芹*(通讯作者)FOODS(2区,IF=4.35)合作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Mechanism of ssDNA Aptamer in Nanozymes and Application of Nanozyme-Based Aptasensors in Food Safety”的封面综述论文。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病原菌、毒素、杀虫剂、兽药、重金属和非法添加剂等频繁被报道污染各种各样食品,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对大量食品样本进行现场和快速筛选目的,亟需建立新的快速检测方法。由于纳米酶和核酸适配体的优越的性能,以纳米酶和核酸适配体为元件构建的适体传感器在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显著提高,被认为是极具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快速检测方法。近年来,我们目睹了一系列基于纳米酶-适配体的食品污染物分析检测策略,特别是基于ssDNA调控纳米酶活性的新型检测方法。因此,本文对纳米酶-适体传感器在食品安全的应用做全面综述。首先,系统地探讨了不同因素对ssDNA调控纳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实现精确调控各种检测方法中纳米酶活性。在此基础上,依据纳米酶和适配体的互作模式,将纳米酶-适体传感器分为四种模式进行了讨论(基于ssDNA提高纳米酶活性的检测模式;基于ssDNA抑制纳米酶活性的检测模式;纳米酶作为信号标记的检测模式和其他模式)。最后,对纳米酶-适体传感方法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的探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3390/foods11040544

10

西华大学陈祥贵和黄玉坤:基于Fe3O4@Cu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三明治”寡核苷酸杂交高灵敏检测四环素的研究


2022年1月,西华大学王力均、黄玉坤*(通讯作者)与陈祥贵*(通讯作者)Microchimica Acta(2区,IF=5.833)发表了题为“A novel colorimetric aptasensor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etracycline based on the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Fe3O4@Cu nanoparticles and a "sandwich" oligonucleotide hybridization”的研究论文。


四环素类抗生素(TC)的过度使用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常见的仪器检测方法存在仪器昂贵、操作复杂、耗时耗力等缺点,因此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简单的四环素检测方法迫在眉睫。首先在温和的条件下合成了Fe3O4@Cu纳米颗粒,并用SEM、TEM、XRD和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了进一步评价。再次,利用Fe3O4@Cu纳米颗粒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核酸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TC检测比色核酸传感器。在没有TC存在的条件下,TC适配体通过DNA杂交技术分别其两端互补的两条链在96孔板上形成一个三明治状结构(与部分TC适配体的氨基修饰短互补序列(cDNA1),TC适配体,与TC适配体的5'端长互补序列(cDNA2))。大量Fe3O4@Cu纳米酶吸附在cDNA1、TC适配体和cDNA2上。再加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过氧化氢(H2O2),溶液的蓝色随TC浓度的增加呈线性降低,检测限为0.91 ng/L (0.91 μg/kg),浓度范围为10-3~103 μg/L。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牛奶样品中TC的检测。该方法对牛奶中TC的高灵敏度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7/s00604-022-05195-8

11

多酚鞣花酸对热处理过程中鸡卵清白蛋白类淀粉样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2019年9月27日,西华大学严春俊、周拯*(通讯作者)Food Hydrocolloids(1区,IF: 7.053)发表了题为“Ellagic acid can act as a chaperone and suppress the heat-induced amyloid-like aggregation of ovalbumin”的研究论文。


卵清蛋白(OVA)是存在于蛋白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它具有均衡的氨基酸组成,可作为许多食品的优良蛋白质来源。由加热引起的卵清蛋白的淀粉样聚集影响了其功能特性并不利于其在相关饮料产品中的使用。这项工作通过荧光淬灭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鞣花酸(Ellagic acid, EA)和卵清白蛋白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硫黄素T荧光实验结果表明鞣花酸与卵清白蛋白的结合可以抑制热诱导的淀粉样聚集。通过1-苯胺基萘-8-磺酸(ANS)荧光检测,加热后鞣花酸结合的卵清白蛋白暴露的疏水表面较之纤维化聚集的卵清白蛋白类淀粉样纤维明显减少。进一步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鞣花酸对加热处理后的卵清白蛋白的粒径大小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加热处理后的卵清白蛋白形成了类淀粉样聚集体,其平均尺寸约为660 nm,而加入鞣花酸的卵清白蛋白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则保持了可溶性的寡聚体结构,其粒径约为35 nm。综上所述,这项工作报告了鞣花酸对加热诱导的卵清白蛋白类淀粉样聚集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为卵清蛋白在饮料产业中的相关应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hyd.2019.105408

12

多酚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朊蛋白错误折叠的抑制作用


2021年1月15日,西华大学严春俊、周拯*(通讯作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区,IF: 5.162)发表了题为“Ellagic acid and pentagalloylglucose are potential inhibitors of prion protein fibrillization”的研究论文。


朊病毒疾病是由细胞朊蛋白(PrPC)构象转变为异常病理朊蛋白(PrPSc)引起的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朊病毒疾病具有散发型、遗传型及感染型多种形式。在这项工作中,作者研究了鞣花酸(Ellagic acid, EA)和五没食子酰葡萄糖 (pentagalloylglucose, PGG)对朊蛋白纤维化聚集的影响。荧光猝灭实验表明,EA和PGG均可与天然人朊蛋白特异性相互作用,结合亲和力分别为1.92 × 105和 2.36 × 105 L·mol-1。以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EA及PPG与已发现的具有抑制活性的小分子药物具有重叠的朊蛋白表面结合位点。硫黄素-T荧光结果表明EA或PPG与单体天然态朊蛋白的结合可以有效抑制其纤维化的成核过程,减缓纤维化聚集的延伸速率, 减少朊蛋白病理性纤维的产量。EA和PGG也可能导致朊蛋白纤维的降解。圆二色光谱结果表明,与富含β片层结构的朊蛋白纤维化聚集相比,EA或PPG结合朊蛋白可以保留更多的α-螺旋结构。在EA或PGG存在下朊蛋白更加倾向于形成细胞毒性较弱的无定形聚集结构。这种朊蛋白的特殊聚集体对蛋白酶K消化的抗性较低,同时具有显著降低的细胞毒性。此这两种天然多酚可能是预防和治疗朊病毒疾病的潜在前药分子。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

13

磷酸化修饰改性对核桃分离蛋白溶解度及乳化活性的影响


2021年2月20日,西华大学严春俊、周拯*(通讯作者)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区,IF: 4.952)发表了题为“Solubility and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phosphorylated walnut protein isolate extracted by sodium trimetaphosphate”的研究论文。


核桃分离蛋白(Walnut protein isolate, WPI)的低溶解度和不良的乳化性能极大地影响了其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在这项工作中,作者以三偏磷酸钠(STMP)在不同的pH值(7.0、9.0和11.0)下从脱脂核桃粉中直接提取得到磷酸化修饰的核桃分离蛋白。STMP提取的磷酸化核桃分离蛋白(P-WPI)的磷含量比碱提取的核桃分离蛋白(A-WPI)高约7-10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提取得到的核桃分离蛋白的磷酸化。利用FTIR和圆二色法(CD)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研究表明,与A-WPI相比,磷酸化P-WPI含有相对更多的α-螺旋和更少的β-片层结构。磷酸化修饰改变了核桃分离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和表面电荷,导致P-WPI的溶解度得到显著提高。此外,P-WPI的乳化性能明显增强,表现为乳化活性指数(EAI)增加2.5-4倍,乳化稳定性指数(ESI)最高增加6倍。由P-WPI稳定的乳剂表现出相对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表面电荷。该研究表明,磷酸化修饰可以有效地调节核桃分离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电荷,从而大大改善其溶解性和乳化能力。为核桃蛋白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方法同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CN202010908852.6)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lwt.2021.111117

陈祥贵

陈祥贵,男,1967年10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原院长,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安全生产(食品)专家组成员,四川省食品安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营养支持委员会理事,四川省绿色食品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四川省专利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人,《食品科学》、《食品安全质量与检测学报》等期刊杂志审稿专家,四川省劳动模范。长期从事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保健、食品/药物生物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部项目2项,省部级纵向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发表各类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出版教材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杨 潇

杨 潇,男, 1981年6月生,博士,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医物证与法医毒物司法鉴定授权签字人,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色谱分会理事,四川省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食品中功能性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食品中有害成分的检测技术及监控工艺;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食品品质变化的表征技术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并担任《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食品科学》、《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杂志审稿人。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

黄玉坤

黄玉坤,女,1987年3月生,博士,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西华大学青年学者后备人才。2015年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一直从事食品安全与检测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五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Food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食品与机械》、《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期刊杂志审稿专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4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主编教材1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周 拯

周 拯,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点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蛋白质的错误折叠机理及抑制剂研究。结合学院特点,逐步聚焦于食品蛋白质结构、改性及功能性研究等方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围绕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多篇。

王力均

王力均,女,博士、西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1月毕业于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前往美国阿肯色大学进行联合博士培养。主要从事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和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方法)。在Food Chemistry, Food Control,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担任《Food chemistry》、《Food Analytical Methods》、《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等期刊审稿人,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免责声明:「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水平有限,仅供学术交流,本平台不主张原文的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献解读或作者简历如有疏漏之处,我们深表歉意,请作者团队及时联系我们(微信号:scienceshare-001),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或撤稿重发,感谢您的谅解!


已推送专家团队

(点击专家姓名,查阅团队进展)

宋焕禄

徐 岩

熊善柏

杨宏顺

刘 源

张晓鸣

夏文水

刘仲华

李 斌

罗永康

继红

田怀香

曾 亮

迟玉杰

张 慜

张宇昊

张春晖

王道营

谢 晶

孙宝国

许正宏

Mónica Flores

孔保华

孙大文

孙庆杰

徐宝才

刘书成

刘敦华

陆柏益

张德权

秦 文

王 强

张 燕

刘映前



点击标题    查阅专栏 ▼

团队进展

食品即时IF

食品高被引

学术大事记

重磅解读

前沿热点 

特刊征稿

综述大全

食品风味

食品发酵

茶叶研究

酒类研究

肉品加工

水产加工

果蔬加工

乳品加工

粮油加工

食品保鲜

食品智造

乳液递送

代谢组学

感官组学

蛋白组学

脂质组学

分子对接

纳米技术

加工新技术

食品3D打印

英文书籍

中文书籍

风味书籍

今日荐书

益生菌

肠道菌群

软件教程

封面文章

非热加工

作用机制

食品C20

学术会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