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为了活命,必须发明一种语言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但为了活命,也许一个人又不得不发明一种充满诗性的语言。
原文 :《为了活命,必须发明一种语言》
作者 | 同济大学 陈家琪
图片 | 网络
这是一部十分神奇的电影,但根据的又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电影的名字叫《波斯语课》,2020年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反响很好,据说是年度十佳。
电影一开始,就是1942年,德军在法国占领区大批处决犹太人。在开往行刑地的卡车上,一个高个子拿出一本书,想与身旁的一个小个子换半个面包,说这本书是初版,要值几千个面包。谁都知道,无论什么书,这时候都没有面包能救命。但这个小个子还是与他换了,可见小个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这本书上的文字小个子不认识,问怎么得来的,高个子的回答是房东逃走了,自己就顺手拿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波斯语的书。扉页上写着一个人名叫雷扎(Reza),里面写着“Bawbaw”(鲍鲍),高个子告诉他,这是父亲的意思。
一车人都被枪决了。小个子在枪响前就倒地装死,德军说,你还想骗得了我们?正准备打死他时,他说:我不是犹太人,我是波斯人。并拿出了这本书作证。德军想起在集中营负责后勤的上尉科赫(Koch)曾说过,他需要一个波斯人,谁抓到了谁有赏,于是就把这个小个子带到了科赫面前。
科赫翻着书,问:“你叫雷扎?”他点点头。“鲍鲍是什么意思?”他说是父亲的意思。“伊朗的首都是哪里?”“德黑兰。”……科赫上尉让他把这本书念一段,他说,我不会写,也不会念,在家中的日常口语中只会说。科赫上尉想想也有道理,就让他随便说一段波斯语。他稍有迟疑,就发出一段奇怪的声音。科赫上尉问他说的是什么。他说,说的是“人看见了夕阳渐渐西下,但当天色突然变暗时,还是会害怕”。
这段话来自哪里,无人可知,他发的是什么音,也无人能晓。但这段富有诗意的话,还是赢得了科赫上尉的欢心,于是就让他在给军官们做饭的厨房里打杂,饭后来教他波斯语。上尉准备每天记四个单词,这样一年就是1152个单词,估计战争还会持续两年,那样他就会学到两千多个单词,可以应付一下,以后到伊朗开一家德国餐馆,因为他有一个哥哥正在伊朗。每天四个单词,从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到家居日用、食品饭菜,甚至包括“我爱你”这样的表达,这个被叫作雷扎的小个子犹太人是怎么通过不同的发音“发明”出来的,真是神奇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当然,要靠自己的临时发挥“发明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波斯语,绝非易事。曾有一度,科赫上尉和雷扎的关系已经相当好了,上尉会经常偷偷多给他一些吃的东西。雷扎就带回监舍,救济一些更需要的人,主要是一位“意大利哑巴”。
无论怎样,靠他一个人这样发明波斯语,总是一件很容易出错的事。但科赫上尉需要他,而且上尉已经发现德军正在败退,于是也就想赶快为自己寻找到退路。当纳粹的命运临近结束时,科赫上尉就越发急着逃往伊朗,而且宁肯相信自己在雷扎那里学到的确实就是波斯语。
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人靠自己就能发明出波斯语的几千个单词,而且不忘。仓颉造字毕竟只是一个神话。
电影的结尾最富于戏剧性。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很快就逼近了德军在法国的营地,已经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于是营地的最高指挥官按照柏林的指示,决定毁灭集中营中所有的证据,同时消灭残存的所有囚犯。当科赫上尉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到监舍里提走了雷扎。途中,当科赫上尉责备雷扎为了救活那个无名之辈“意大利哑巴”而把自己的食物都带给了他时,雷扎说了一句堪称警句的话:“仅仅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你就说他是无名之辈?其实他一点也不比你差。”雷扎也是无名之辈,至今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叫什么,但谁又敢说他真的是“无名之辈”?
科赫上尉在路上脱掉了自己的德军军服,说十公里外有一架小型飞机可以把自己经伊斯坦布尔送到德黑兰。雷扎当然不会跟随他去。于是二人分手,各奔前程。科赫上尉在入境伊朗时,用自己所学到的“波斯语”说明自己的情况,但伊朗人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且很快就发现了他是德国人。这时的伊朗已经站到了美、英、苏一边。所以,当伊朗的边境人员发现克劳斯·科赫是德国叛逃人员时,立即就把他抓捕归案。而在另一边,当我们的雷扎回答新的同盟军的问题时,出现了电影中最感人的一幕:
“你们的集中营里一共关押了多少人?”“大概两万五千到三万人。”“你还能记得一些人的名字吗?”“资料上都有登记,你们可以去查。”“但资料已经全被他们毁掉了。”“我还能记得2840个人的姓氏和名字。”“2840个名字?”
大厅里虽然有人,但由于大家都在静静地听,所以也就显得特别空旷。空旷的大地里只有雷扎一个人在抽泣中缓慢而又清晰地凭记忆念出2840个人的名字的声音。所有人都惊呆了!
2840名被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犯的名字是怎么被记住的?所有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但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电影。那我们就相信真有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口,为了活着,而仅仅凭自己的记忆,就凭空发明了两千多个单词的发音,同时也记住了2840名囚犯的姓名。人的能力、潜能,比如记忆力,真的无可估量!而平时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也会在生死攸关处救人一命。让我们相信偶然性,相信可能性大于现实性吧,因为我们就活在种种偶然与可能之中。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745期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宋志坚:从“黄旗加身”到“黄袍加身”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巨头”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民族复兴责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陈志强:德意志何以成为今天的德国?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新金融服务,正推动年轻人非理性消费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⑩全球减贫倒退折射新社会问题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⑨人口出生率出现两极化倾向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⑦新科技浪潮亟需新伦理规范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⑥线上线下教育呈现系统性问题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⑤“碳定价”为气候问题辟新径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④双重失业与远程办公改写就业市场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③政府治理呈现权力扩大趋势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②经济萧条与货币放水带来双重风险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①疫情引发公共卫生体系反思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冲击下,哪些企业赢了,哪些输了?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会导致婴儿骤减,还是迎来婴儿潮?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许知远:边缘随时可能变成进入舞台的空间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历史政治学:发展中国政治学的新路径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黄铭: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新型零工”如何影响我国未来就业方式?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人口老龄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蓝天是他的归宿和梦想:纪念圣埃克苏佩里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咖们都说了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这位18岁的姑娘,开创了科幻小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