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域外视点 ||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眼中的中国

2017-08-03 周文华 梁怡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核心提示】自1964年首次来华,科林·马克林教授至今已访问过中国60余次。如他所言,半个世纪以来,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发展和进步,对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偏见与误解深有体会,很愿意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尤其是对中国有各种误解的人。
  

    科林·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国际经济与亚洲研究学院的荣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学研究,侧重中国古代与现代的戏剧、文学、少数民族等领域。代表作有《变化中的中国》、《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1900—1949年中国的变化》等。2013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其著作《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中文版,该书在此前英文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补充和修改。


  自1964年首次来华,科林·马克林教授至今已访问过中国60余次。如他所言,半个世纪以来,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发展和进步,对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偏见与误解深有体会,很愿意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尤其是对中国有各种误解的人。

多因素影响西方人正确认识中国

  在马克林看来,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往往不是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而是出于对本国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考虑。以美国为例,冷战时期它将中国视为敌对势力,而1971年和1972年基辛格、尼克松访华则使中国在美国的形象突然出现好转,美国报纸和电视上出现大量关于中国的报道。19世纪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转变,这不仅与中国国内的变化有关,也与某些西方传教士的偏见及其参与对中国文化侵略的行为有关。一些传教士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应由西方的宗教取而代之,而一些西方国家政府长期接受这些观点,是因为这符合他们海外扩张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利益需求。

  此外,西方各国的新闻记者、智库学者、留学生和游客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产生了较大影响,信息化时代下网络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很多西方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官方对中国的报道和统计不是他们认识中国的最重要媒介,反而新闻报刊和记者对民众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超过政府。因此如何让西方国家的新闻记者真实、客观地了解和介绍中国非常重要。

  总体上看,近年来西方人对中国持积极正面的看法,但也有不同意见,特别是一些反华人士故意歪曲与否定中国形象。马克林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中国的国情和客观现实出发,过分放大了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弱化甚至抹杀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中国人口众多、疆域广阔,其发展进程中蕴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西方学者对中国形象不应只取己所需、片面僵化,而应做全面辩证的观察与思考。

提升中国形象关键在西方

  中国在西方眼中的形象总是负面多于正面。马克林认为,要提升西方的中国形象,关键在于西方。例如美国对中国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因为难以接受中国发展的现实。尽管如此,中国仍可以为改善西方人对华印象做出努力。例如,建立孔子学院不仅体现了中国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也适应了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需要,收到良好成效。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很多西方国家首脑都认为应该加强对中国的了解,尤其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

  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仅影响西方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也影响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制定。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深化对中国的了解,对于提升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有很大帮助。

  日益增多的民间交流是架起中国形象的桥梁和纽带,对树立真实的中国形象越来越重要,因此马克林特别强调要重视留学生和游客在宣传中国形象上的作用,双向的民间交流有助于西方人更直接地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和社会。

正确理解“中国梦”

  中国人热议的“中国梦”会给西方的中国形象带来什么影响?马克林认为,有些西方人可能会担心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会逐步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但也有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充满期待。目前,中国应进一步明确“中国梦”的具体内涵,这将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产生积极影响。

  有些国家对“中国梦”产生“中国威胁论”、“唱衰”中国的联想,对此马克林表示,中国不是一个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反而是国外的宣传报道存在歪曲事实和诬陷的情况。展望未来,中国新一届政府及领导人富于活力、非常自信,有想法、有作为。可以预见,新一届政府会很好地推动中国发展,并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带来积极影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6日第498期 作者:周文华 梁怡

转载:译介与文化传播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关键词 | 中国文学走出去 | 汉学网课 | 《中国述评》:当代印度中国研究的一面镜子 | 莫言外译 | 《世界简史》 | 为什么孔子的英文名叫 Confucius | 《红楼梦》外译研究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部路径研究 | 从汤显祖到莎士比亚 | 《论语》英译研究 | 走入世界经典的中国文学 | 《中庸》科学思想之初探 |  | 《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 | 什么是汉学主义? | 哈佛燕京学社  

学人 | 曹顺庆 | 张隆溪 | 顾明栋 | 汪榕培 | 李清良 |  张晓红 | 李伟荣 | 陈晓明 |  张西平 | 周宁 | 周云龙 | 李祁 |张冰 | 夏志清 | 毛崇杰 | 李泽厚 | 葛浩文 | 杜维明 | 汪曾祺 | 王赓武 | 楼宇烈 | 陆建德 | 孟庆波 | 黎昌抱 | 杨乃乔 | 汪洪章 | 汪宝荣 | 任运忠 | 龚刚 | 李玉良 | 方汉文 | 王祥兵 | 赵毅衡 | 王治国 

荷兰 | 柯雷专题(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佛克马 | 浮出历史的地表 | 重续前缘 | 外交官的那些事儿 | 俄罗斯 萧统《文选》的文学体裁观 | 俄译中国古代艳情小说中的性民俗与性文化解读 | 俄罗斯学者看中国 | 俄罗斯1990 年代至今的中国文化研究 | 

美国 傅高义和他的东亚研究 |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理路 | 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兼及明清史的概况 | 与学科理论对话,还是与中国研究对话 | Ilza Veith对中医典籍的研究及其贡献 | 《哈佛中国史》 |美国中国史专家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 

法国 《史记》在法国 | “法国的中国诗人”谢阁兰的《碑》中诗 | 瑞典 林西莉的中国人生 | 斯洛伐克 马立安·高利克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 | 加拿大 加華文學的拓荒與發展 | 加拿大中国史家卜正民 | 英国 | 邦斯尔神父《红楼梦》英译文底本考证 | 汉学家闵福德与《易经》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