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道 | 夏良才:此生不舍教师情

夏良才 新三届 2019-08-25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夏良才,1958年生,1975年9月高中毕业到湖北省天门县蒋场公社饶场大队第二生产队插队,1977年考入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应聘到珠海特区,先后从事纺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工程材料配送工作,现任教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原题


此生不舍教师情



    一生平淡。受时代浪潮挟裹,做工、务农、教书、从军和经商,干过多种行当。及至退休之年,总结43年的职场经历,专职做教师占去了一半的时间,加上兼职,教师伴随了我职业生涯近40年。个人的成长路上,倾注了众多老师的心血,我也深爱这份职业。可以说,此生不舍教师情。


1976年寒假过后,插队半年的我和两位知青伙伴,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推荐至饶场小学担任民办教师,开始了教书生涯。


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教育遭10年荒废,师资奇缺,偶有“工农兵大学生”补充进来,却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对教师的需求,才让我们这群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被赶着鸭子上架,成为教育别人的人。


当时,湖北省的基础教育,贯彻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五、七”指示,实行的是10年制,即小学5年半,初中2年半,高中2年。在农村只有高中才是公办,小学和初中大都是大队集体所办,因此,我所任职的饶场小学,小学初中是连在一起的,俗称“帽子中学”,即形容小学头上戴顶帽子这样的中学。


不需要《教师证》,也没有岗前培训。只在开学前开了一次会,校长传达上级指示,教务主任布置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我就匆匆上阵。


饶场小学刚办初中,只有一个班,40多名学生。受条件所限,所设课程只有政治、语文、数学、农基(农业基础知识)、音乐和体育。6门课程除音乐以外,由我和另一名叫陈诗林的“回乡知青”包干。我教政治、数学和体育,陈老师教语文和农基,并做班主任。


没有数学教材,我找来一些旧教材和参考书编写。政治课则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时事政治。体育课好上,带着孩子们打球、做操和跑步,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就是。


有时我爱写些诗歌和散文。毛泽东主席逝世后,我写了一首马雅科夫斯基体的哀悼诗《假如》。笔记本放在讲台上,被拍档陈诗林发现,他抄在黑板上讲给学生听。事后告诉我,以为我从报刊杂志摘抄而来。


一年半的民办教师经历,收获的不仅仅是工分,更重要的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对文革时期耽误的课程作了补习,为我参加77年的高考打下了基础。


文科生被华中工学院录取,本以为是投错了门。但很幸运,这所培养工程师“摇篮”的理工院校居然深藏着一干人文社会科学精英。


首推民国时期公费留美哈佛大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公认的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教授。本来,老先生解放前从美国归来任教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担任经济系系主任,一度升任法学院院长、教务长。红色政权建立,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大学里讲授《政治经济学》,老先生的那一套西方经济学属“腐朽没落”之思想,其人其学术本该在批判斗争之列,只因老先生人缘好,一贯跟党走,善于处理各方关系,虽学问做不了,但人还是被重用。1953年院系调整,老先生被安排至新筹建的华中工学院,任基建办主任。经济学家做项目规划、工程造价和审预决算,当然做的好,但肯定是大材小用,浪费了老先生满肚子的学问。

高人高寿,张培刚先生享年98


后来的政治运动,老先生自然难逃厄运,下放劳动、“蹲牛棚”当不在话下。但他生性乐观、随遇而安,有极强的生存能力,从他自撰的一副对联中足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哲学。上联是: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下联是:看透,岂可以全看透?要有所作为。


我读本科后期,老先生逐渐被启用。时任院长朱九思,武汉大学肄业,抗战赴延安参加革命。彼时大胆延请和启用了一大批文、法、理、工各科专业领军人才,誓将华中工学院办成一所国内顶尖综合性大学。他当然知道老先生的学术份量,专门成立经济研究所,请老先生执掌所长一职,并担任社会科学部主任。老先生引进贤良,招研究生,笔耕不辍。


让我直接受益的,一是他办研究生班,我跟着学习研究生课程;二是以他的名望召开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和学术讲座,让我受教于国内一流经济学教授和国际著名学者,计有:国内陈岱孙、厉以宁、宋涛、胡代光、范家骧、吴敬琏、谭崇台、李崇淮和刘涤源等教授,国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Kenneth Arrow)、西蒙(Herbert Simon)等学术巨人。


老先生带岀的研究生张燕生、张军扩、巴曙松和李佐军等高徒,至今活跃在学术界,成为国家智库成员。我非老师的嫡系弟子,只是听过一些老师的讲座和课程,也没走学术研究的道路。如同品尝“白切鸡”一样,虽非厨师,但一口下去,也能说出是吃谷子的走地鸡,还是吃饲料的笼养鸡。顶尖学者和他们的学问看多了、听多了,大概也晓得学者的真假、分量及其学问的高低,对开阔文化视野,提高学术鉴赏力提供了帮助。


李诚能教授先后担任社会科学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和经济系系主任。毕业留校后,他安排我在职读张培刚教授的研究生班课程,1985年派我到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学习经济法律专业,领教了民法大家江平教授、经济法专家顾明教授、法律史专家张国华教授、刑法专家王作富教授和国际贸易法专家冯大同教授等大家的风采与学识。


老师不拘一格启用年青教师,对我们77级这批毕业生重点栽培。他提拔我的同学黄少明、叶强分任教研室副主任,我担任科研秘书,协助主管科研的系副主任黄芳泉教授工作。为我日后从事教学工作、市场研究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培刚教授的助手之一胡俊杰教授,文理皆通,智商情商兼具,满肚子学问,亦满口湖南乡音。他教我们两门经济数学课程,几乎没有几位同学能听懂,我是少数能听懂的学生之一。许是基础较好,两门课程我考了98分和100分。老师建议我到管理系去,系统学一些数理课程和管理科学,我受益良多。老师是我的恩师,我也算是老师的爱徒之一。后来我离开母校,向老师告别的时候,老师给我的赠言是:“到了特区,你要忘掉你过往的身份,一切从零开始。是你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你。”此后,不管身处顺境或逆境,我始终牢记在心。

2015年春节前看望胡俊杰老师,他今年96岁


哲学系阳作华教授给我们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能将深奥的哲学原理,用通俗的语言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生动而形象地表述清楚。比如,他说:“人有两只眼,凡事看两点;牵牛要牵牛鼻子。”来解释两点论、重点论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我知道,好的老师是将高深的学问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浅显地讲出,差的老师唯恐别人说自己不行,故弄玄术将一些浅显的问题用貌似新潮、实则他自己都不懂的语言晦涩地道出。做事情亦然,能力强的人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力差的人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母校的熏陶,老师的栽培,使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华中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期间,我担任过助教、讲师并兼任班主任,开设过《政治经济学》、《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三门课程,编写过《经济法学》教材一本,发表过论文两篇。


1989年应聘到珠海后,似有一次机会从政。“风波”过后,我参与公司整党及纪律检查工作,兼任纪检委员,参与处理过两宗涉嫌违纪案件,写过整党总结和纪检调查报告。


是年市委组织部下来考察干部,不知是有所发现,还是公司推荐,忽然对我产生兴趣。某一日接市委组织部电话要约,到市府大楼,受到干部教育科科长接待。科长称正缺几名年青干部,你30出头,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能写会说,条件不错。如你愿意来组织部做干部教育工作,我向部长推荐你。我说:谢谢科长!容我考虑两日。


我向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林桂水汇报此事,并征求他的意见。他说:据我观察,你性格太直,不大适合从政,且机关待遇不如企业。我司与另外七家国企,各出资5万美金,正筹备在巴西组建一家公司,你有经济和法律专业特长,我想派你去呢!


想想也对。林总德高望重,知人善任,是为我好。第二日我就回绝了科长。


当时我精力充沛,无打牌、钓鱼与喝酒这些爱好,在工作之余,要找些兴趣所在的事做。于是,在珠海市纺织工业集团公司及以后在珠海特区富华房地产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工作期间,利用周末或晚上去电视大学兼职授课,继续我的教师梦。在电大,我讲过《政治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原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等课程。


2003年,我所在的国企改制,我自谋职业。在办了一年公司后,还是觉得教书好,更适合我一些,恰逢珠海大力引进高校,高校教师短缺,我就边做公司边教书,先后在珠海电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兼职任教。


2007年7月的某一日,同在珠海电视大学任教的陈福祥老师告诉我,有一所高校正在招聘教师。我到网上一查,该校建筑工程系和另一个系比较适合我,遂报名参加两系的试讲。


建筑工程系用人心切,时任副主任覃辉教授和胡可付教授听完试讲,即领我至办公室亲切交谈,知我为77级,且在华中工学院任过教,表示录用。不几天,时任系主任叶海青副教授又专门约见我,并请我和另一名应聘硕士生吃午饭,诚恳表示欢迎加入建工,请先到人事处办理入职手续,9月开学正式上班。


叶主任是广东人,广东人比较讲究人情味,正合我意。而另一系系主任为外省人,架子有些大,见面双方感觉不大对路,也就作罢。


建筑工程系后发展为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学院,再后来又分成两家,建筑工程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

和同事们在一起,上左第二排第二位即作者


我先是在物业管理专业教《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纪纪业务》和《物业统计》等课程,后来到工程造价专业,教《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和《工程资料管理》课程。


这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性人才而著称,我的18年企业从业经验正好有了用武之地。我是该校第一批“双师型”教师,我的多名以前的学生在央企、国企担任要职,有的经营自己的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因此我的企业资源派上了用场。


11年间,为学校通过教育部评估,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和验收,当下正在进行的“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计引入数家企业,共设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和企业培训;时常推荐学生就业,联系实习单位,并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帮助;组织校内团队,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去年所承接的“工程材料全程供应链管理平台”,直击客户空载率偏高、车货不匹配的“痛点”,构筑互联网+工程材料物流平台,大幅度提高了运力和降低能耗,受到厂家、工地、物流商和司机的欢迎。又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为卡车厂商、零配件供应商、轮胎供应商和燃油供应商提供增值服务。2017年11月7日《中国教育报》基层版头条对此作过报道。


感谢这所学校,让我延续了教师梦,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升级,收入有所增加。学校还给予过我教学优秀的评价和优秀教师的荣誉。难得的是,两任领导都很开明,同事间相处也很愉快。工作顺心,心情愉悦,甚至引发了我的创作灵感。近几年,我陆续写了一些诗词和散文随笔,见诸报端和网络。我希望,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也会在这所学校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与读者诸君分享一下我从事心爱的教师职业的小小心得:


其一,“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盛满这一桶水就得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社会阅历与人生境界。所以说,教的是他人,获益的还是自己;


其二,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约束更严。不忘初心,牢记“师道尊严”,“为人师表”的古训,不至于被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所污染;


其三、从私心上讲,“桃李满天下”,请学生做点事,帮点忙,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学生不会不做。我有过这样的体会,儿子有时叫不动,叫学生必定跑得飞快;


其四、大学教师不用坐班,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样,研究下市场,做做投资,写写文章,也是份内事,没有人说你不务正业。尤其是在职业技术院校,强调“工学结合,校企挂钩。”领导鼓励这样做,正好满足了我既做市场又教书的“双师”愿望。


2018. 3. 10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师道专题

王力田:纪念我的恩师丁序成先生

田军:燕园风骨——怀念陆卓明老师

蒋蓉:缅怀我川维技校的老师

蒋国辉:我的导师李锡胤先生

张效雄:清明节前追忆恩师彭燕郊

夏勇:夜读杨老

——我体会的孔子研究及西政精神

西政风骨杨景凡

邓幼莹:大学四年我多了一对如父如母的亲人

夏良才:追随李诚能老师到特区办学

熊晓鸽:致敬难忘的1977

王治河: 要么进大牢要么进北大

黄麓:为查全性先生造像背后的故事

 "新三届"黄麓兄弟向查全性先生敬赠雕像

周大伟:谁是佟柔?

朱学勤:三十年师恩难忘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周先民:南师中文系老师一百单八将

李榕:樊平老师

葛有彦:我的两位班主任老师

郭建平:物理老师猜中两道40分的大题

季思聪:文革中师大女附中的恩师们

许景禹:我要回母校向校长和老师当面道歉

何勤华:给李克强班级上专业课的老师们

潘维:先师陈翰笙,上海左尔格小组幸存者

杜丽燕:张宗炳先生说“我不知道”

中南海讲课第一人孙国华先生

钟明:我和作曲家谷建芬的一段交往

郑忆石:我的教研室同仁

赵荣构:千里跋涉只为给您梳一梳头

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班级”的老师们

范玮丽:老留学生巫宁坤的传奇人生

管士光:冯其庸先生三幅墨宝的回忆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汪瀰:先生风范永存我心

贺越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杨劲桦:悼恩师彭明

斯雄丨 永远温暖的笑:

怀念我的老师画家朱维民先生

追忆朱维民先生:

他牵着我们步入艺术圣殿

甘惜分先生抗战年间的一次人生劫难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童兵忆甘惜分:百岁人生只为真

喻国明忆甘惜分先生: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胡舒立:缅怀一位值得尊崇的长者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何砚平:我心中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李培禹:为一位散文家写一篇散文

李培禹:岁月尘封不了他的名字

——浩然去世九周年祭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