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 | 赵柏生:一个英国小伙的东方之恋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4



作者简历

作者青年时期


赵柏生,1974年上海新虹中学毕业,1975年到江苏大丰的海丰农场务农。1978年考入华东师大外语系英译专业,1982年分配至国家旅游局。1987年到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学习一年,后转至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和港中旅国际旅行社工作,直至退休。2019年在美出版散文集《人跋涉 心相随》。

原题

卓兆与乔治

80年代的爱之花




作者:赵柏生


她只有22岁,桃花盛开,像山雀活泼,刚刚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她站在旅游大巴车内的前方,面对一车的欧洲游客,一脸的稚气,朝气,灵气,勇气,还有女孩的一丝娇羞之气。于是,车内弥漫欢乐气氛。老外一看,闭塞的东方大国,原来同样有精灵女孩。

车上有一位地道的英国绅士,36岁,依然英俊少年模样。

他和她眼神交汇。他一眼看上了她,爱上了她,火花刹那间迸发。他的笑很迷人,她的脸如太阳。

1985年8月旅行团离京时,乔治和卓兆在北京机场合影


1985年,他们俩相遇在北京,开启了一段23年的爱的旅程。回想那个年代,让人遐想留恋的,不仅是他们的爱情,还有时代奏响的旋律。大地万物复苏,人们满怀期盼。前门肯德基不久开业,王府井麦当劳还在观望中,北京的大街小巷,自行车洪流依然滚滚如潮。据说当时北京有600万辆自行车,大致与城市的人口相当。一个自行车王国,外国人如是说。

她叫卓兆,一个天津出生北京读书的女儿,他叫乔治George E. Ellis,一个英国的绅士。

乔治带领一个意大利工程师团队来北京考察,寻求可能的业务拓展。用旅游行业话说,乔治是旅行团负责人,称为领队,卓兆是北京地方导游,称为地陪,他两直接协调团的活动安排,因此有了频繁的接触机会。

1980年代,国门虽已打开,社会的诸多方面却实实在在处在孩童的懵懂期。他们的爱情顿显鹤立鸡群。她有自己的性格和追求: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

乔治也是,看尽世间繁华,独居自己一隅,信念是他生命的中轴线,生活的本源始终是他脑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哲学命题。

18岁的乔治

两人殊途走来,开始携手同行,走向未来。

乔治的父亲是英国人,二战期间,他去意大利医院帮助受伤的士兵。乔治的奶奶也去了意大利,有一次带乔治的父亲去朋友家,见到了这家的女儿。姑娘跟乔治的奶奶学英文。乔治的父亲被她的美貌迷住了,后来他们结婚了。乔治的妈妈有多美?据说比差不多同时代的索菲亚·罗兰还要美。

乔治和父母亲

因为长相姣好,嗓音也好,她受到邻居家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Rosetta Pampanini )1896年 – 1973年)的喜爱,并从师于她学习歌剧。又因为战争,终未能有所作为。她曾说:如果没有二战,说不定我也能成为著名歌唱家了。


Rosetta Pampanini饰演《蝴蝶夫人》


二战改变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如同十年文革改变了岂止一代国人的命运。

二战结束,夫妇回到英国。几年后,乔治于1949年出生。乔治的父亲是会计事务所的合伙人,业务延伸至希腊和意大利,所以父母亲就搬回意大利,住在米兰,把乔治留在英国接受贵族教育。他家境殷实,曾在英国皇家罗素寄宿学校和伦敦城市学院以及意大利米兰大学学习。

父亲想让乔治继续他的事业,可乔治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但他明白,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可是,在这凝固的人生之前,我得要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于是他携女友坐火车汽车,三个多月,一路东行,走遍欧洲,然后伊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富汗等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到了印度。他遇到很多人和事,看见很多景和情,那是1974年。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观。

这儿,在东方古老大国,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以及次生的大大小小的运动,正如火如荼燃烧大地。卓兆正在小学走向中学的途中。

子承父业,还是不错的父业,该心满意足一生无忧了吧。

乔治和父亲的感情非常深厚。1976年,他和父亲去米兰,出了地铁站和父亲道别。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穿着风衣站立在风中。谁料,这是他和父亲最后的对望。听家人说,他刚离去,父亲就心脏病发作倒在风中,送医院一星期后离世,时年仅54岁。

风中飘动的风衣,父亲凝望的眼神,定格在乔治心间。乔治为生命之火如此快速熄灭感到震撼。上班赚钱,衣锦食肉,甚而荣华富贵,人生意义仅止于此?

20多岁的乔治,开始了对生命的追问和思索。

而后,他去印度南部滨海小镇,在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1872年-1950年)建立的庙宇中做瑜伽,冥想修行三年,反省并深度洗刷自己的内心,尝试生命的凤凰涅槃。他为《瑜伽和阿育吠陀》杂志撰写文章。他好似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他甚至参与修建奥罗村—— 一个由被村民敬称为“母亲”的法国修女米拉·阿拉萨根据印度先知奥罗宾多的思想在泰米尔纳德邦建立的“黎明之城”。那里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歧视,没有压迫,是免除世事纷繁的一片净土。据说这座充满理想的乌托邦小城始建于1968年,完成于2008年,历时40载。“那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三年”,乔治回忆说。

乔治冥想修行时


奥罗村的标志性建筑:黄金球


在印度,他获得了一种人生的归宿感。

奥罗宾多被印度人称为圣哲,与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并称印度的“三圣”。奥罗宾多创建改进的修行瑜伽,成为如今瑜伽研习主流之一。“精神演化世界并通过人心回到自己”,物质世界是梵通过超心思下降而来,宇宙万物又通过人领悟超心思而回归到梵。这些思想和实践想必深深烙印在乔治的精神层面上。

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

近邻的中华民族曾经沐浴在孔孟先哲的智慧与戒规之下。社会受益颇多,人心有所依托,当然也有沉重羁绊。然而砸碎旧时的一切如暴风骤雨,令人猝不及防,不可阻挡。

卓兆的父亲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弹得出众,还会指挥。他才华横溢年少气盛志存高远,曾梦想参加波兰肖邦国际钢琴赛。天天练琴,只专不红,又天真地说了一些肺腑之言,他终于梦断1957,被贴上右派标签,遣送下乡改造。那年头,右派名额是按指标分配下达有关单位的,父亲属于最后被冲刺被充数以便达标的一位。这有些滑稽和不合常理,但真实发生过。他的命运随之变脸,妻离家散,芭蕾舞者与音乐才俊无奈分道扬镳。三年后,父亲重新分配工作至天津一中学教书,此生无缘音乐家梦想,青春叶落枝泛黄。卓兆母亲在这所中学教生物课,于是他们结为连理。卓兆诞生于1963年。

父亲的未竟梦想于是移植到了女儿身上。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如烽火燃遍全国,无人幸免,称为“一片红”。父母亲觉得,让女儿学一门艺术,比如拉小提琴,未来即使上山下乡,也可以少吃苦啊。再说,父亲的音乐才艺棒棒的,不教女儿难免可惜。“文革”抄家,家里的钢琴和乐谱唱片之类被洗劫一空。于是,用10块钱从朋友家买来一只旧小提琴,卓兆开始了学习。学琴练琴时,关上房门,拉上窗帘,母亲守在门口,一听见敲门声,赶紧先将琴藏起来,然后再开门。那是独特一景,那时风声鹤唳,小提琴之类的高雅之趣在那时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情调,是大忌,必除之。

大约小学毕业时,北京音乐学院附中来天津招生,复试剩最后两人,右派家庭的卓兆败给另一位工人家庭出生的女孩,令卓兆万分别扭沮丧。这女孩的父母亲是卓兆家的朋友。“她叫施琳(化名),爸爸妈妈都是工人,但是爱培养这孩子。这孩子比我用功,我觉得我不是特别珍惜。他们还经常到我们家来跟我爸爸学,我爸爸还特别热情指导,后来就我们两个人竞争,结果她考上了,我没有考上。”卓兆如此回忆,话中尽是宽容,其实她心里明白,父亲的“右派”帽子才是她名落孙山的真正幕后。那年“文革”还未结束,离“拨乱反正”还差时辰。

父亲安慰说:“没关系,你看,你要是当了音乐家不好,你没有过年,每年逢年过节你都得去演出,你总是为别人服务。” 恢复高考后,父母亲说:好好学习,你以后学个别的专业,你还比别人多了一技之长,没事儿拉拉琴多好,还给你有一个充实。

卓兆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英语成绩年级第一,得到英文老师的宠爱。1981年,卓兆考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感到扬眉吐气。“那时,从天津考入北京二外太光荣了,我的英文老师特别高兴。我觉得一释负重,终于没有政审呀,查三代呀,爸爸是右派呀,再没有这些影响我前途的因素了”。

感觉解放了的天是蓝蓝的天。青春为翼,天外还有天。

眼镜里的秘密(1985)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卓兆和乔治相识相爱似乎具备了某种默契和缘分,他们各自身上都有对方渴慕的东西。

我是通过我的爱人认识卓兆的。她俩是大学同班同学,是亲密好友。那时,我和我爱人正在谈恋爱。一天,她告诉我一个秘密。卓兆给她看照片:南国的海滩上,卓兆戴着目镜,镜中映出一外国小伙的形象。照片泄露天机,也许有意为之,年轻时的幸福有时并不太想掩饰,更何况这是卓兆呢。

卓兆和乔治与我和我爱人摄于约1990年,在我们第一个一间卧室的小家沙发上,由乔治的相机自动拍摄


但1980年代的社会氛围并不完全祝福他们。特殊年代遗留的心态依然鬼影幢幢。妒忌你,找你麻烦,给你设置障碍,那时司空见惯。“你不是办护照办签证去英国旅行吗,那你先得辞职。” 卓兆毅然辞职,以乔治未婚妻的身份申请签证终获成功。但总有善良人,愿意成人之美。至今卓兆还铭记北京国旅的部门经理老胡,是他一直暗下默默地帮助自己。

1985年8月相识,10月乔治再次来京,12月他俩已在海南三亚的沙滩上,追逐海浪跳跃。

1988年3月,卓兆随乔治去了英国,看见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现代摩登社会。而后他们去了意大利。

卓兆摄于1989年


乔治说,为了分享友谊和爱情,我放弃了我的瑜伽修行(精神修行)。人与人之间流动的精神和情感能量成为比任何与宇宙的无声共融更大的祝福。我选择了阅读和思考而不是冥想,选择了爱而不是宗教。我不后悔。

卓兆说,我觉得他这个人特别纯洁、特别纯净、特别善良、特别温顺、特别深沉。和他在一块儿,可以交心,可以信任他。他给我讲意大利、英国,问我中国文化,给我讲欧洲的事儿。还讲他在印度的经历,讲佛教。

乔治对美国有浓厚兴趣。乔治和卓兆拜访了他们的朋友——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的退休哲学教授康拉德·博尼法兹(Conrad Bonifaze)。之后,他们搬到了加州洪堡县阿克塔市。乔治发现,在美国成为一名企业家可能会有其问题,特别是,他写道,如果你是“一位喜欢哲学的前瑜伽士,每次阳光照射时都倾向于溜到户外。”幸运的是,他了解到,“阿克塔的太阳并不经常照耀,所以我们有机会谋生。”轻松幽默中满含生的智慧和情趣,乔治栩栩如生向我们走来。

乔治和卓兆共同在尤里卡经营Cin Cin Restaurant(意为:干杯意大利餐馆)和Ritz-Tappanyaki & Sushi Bar(意为:利兹烧烤和寿司日餐馆)。乔治还经营盖亚旅游公司(gaia盖亚,希腊语:大地女神)。2006年,乔治带领一个旅行团前往珠峰营地,具体日程由我安排。那年他已罹患癌症。在京期间,我们一起去同仁堂买治疗癌症的中药。

乔治于1993年出版了《生命的呼吸》(The Breath of Life)。书中解释了普拉那亚玛瑜伽 Pranayama yoga和气功的呼吸技巧,这是一种在国内得到运用的呼吸运动。


卓兆和乔治共同出版了《中国的食疗》(The Healing Cuisine of China)。


2002年卓兆和乔治来我家,那年我们刚搬进新房。看见簇新的花园洋房,绿草如茵的中心花园,乔治不无感触地想到了他在印度时的情形。他谈到了印度的两极分化社会现象。我们一起聊天,聊各自对生活的认知和哲理思考。我们聊得起来,能展开话题并深入某个话题。他传达他的观点从不强势,而是润物细无声。我们都享受这样的聊天。

乔治热爱赛车,是红木跑车俱乐部的活跃成员,参加了萨摩亚赛道上的许多汽车越野赛。他在洪堡有一群好朋友。他开到grand prix4的水平。后来他特别喜欢的一个赛车手不幸罹难,他感觉到了危险,停止追逐这个梦想。他一辈子爱开车,爱开快车。“很多朋友觉得乔治这人特别有意思,平时爱做瑜伽呀,打坐呀,这么慢慢悠悠的一个人,却喜好开快车。”卓兆说。

2008年4月27日,乔治与癌症抗争多年后在麦金利维尔的家中离世。生命的最后阶段,好友常在他家相聚,陪伴他,共叙友谊和生命的美好。他在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后写道:

“我自己的生活不再漂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我在这里的时间有限。我内心带着一种终结感——封闭感。这种感觉不会减损我的生活。事实上,我把它视为祝福。我看见了我生命的终点,我更加珍惜我生命的每一刻。做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我们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死亡有一个愿景展望。”


他在生命的最后表现出的冷静和勇气,他对朋友的持续享受,以及他对爱妻的欣赏,都表明乔治实现了这一愿景展望。

他在散记《野兽良化:癌症,友谊和生命的意义》(Benigning the Beast: Cancer,Friendship and the Meaning of a Life )中写道,我寻找的不是名利,而是了解生命的奥秘。

乔治的朋友, 一位心理医生Ange Lobue缅怀他时写道:在他生命的晚期,我告诉他,我爱他,他走了以后我会想念他的。他温和地回答:“我哪儿也不去……”他去世后,我想明白了,因为他的生命精华(essence)似乎还在,就像一个“存在”(presence)(他用这个词来形容他生命即将结束时的一次经历)。对我来说,他的大家庭的朋友们继续频繁地举行充满爱意的“茶壶好运”聚会,似乎增强了这种存在感,就像黑暗天空中柔和的灯光。事实上,我现在一点也不用思念他,他依然和我在一起,就像他和所有爱他的人在一起一样。

卓兆现在过些天就去山里打坐几天,她还去索诺玛道场Sonoma Ashram冥想并和她的印度老师交谈。“我觉得这是乔治对我人生的影响,对我最好的影响、给我最宝贵的礼物。我心里特别感激。”乔治的存在与逝去让卓兆明白了生的意义,死的愿景。

卓兆感叹人生的奇妙,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从来不为过往感到遗憾,如果我当时进了音乐学院附中,就不会有跟乔治的这一段爱情故事了。”

若干年后,卓兆又经历了一次幸福的婚姻,但屋里依然挂着乔治的像。她对我说:“那又怎么样。这么多年,我心里一直放不下乔治,我天天想他,想起我们两相识相爱和生活时的点点碎碎。你说要写写我们的故事,我当时挺兴奋,过后感觉有些难过,因为又要回忆起乔治了。现在和你叙述完了,我释然了,我感觉你帮助我画上了一个句号,很有仪式感,我感觉到一种美好,所以我特别感激你。”

卓兆提到了苏轼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她觉得,她对乔治的感觉真是这样。

“是啊,纵使相逢应不识!十多年了,心心念念忘不了的乔治即使复活向我走来,走到我身旁,可能也认不出我了。我变了,沉淀下来了。他也一定变了。”

卓兆感怀并发给我的苏轼词原帖


男女揉合,合二为一,灵与肉,是完美,是上帝的旨意。世上人芸芸、情泛泛,能成此境者寥若晨星。

他的一生因她的存在而阳光明媚,她的生命因他的影响而愈加深邃和充满精神力量。

他于4月离去,融入了春光灿烂的人间4月天。他永存在卓兆心里,他依然在朋友们中间。

没有卓兆的详细叙述和不厌其烦的解疑答惑,此文的完成是不可能的,特此鸣谢。

谨以此文怀念我们共同的朋友乔治——A Proper English Gentleman,一位地道的英国绅士。

赵柏生专列

从魔都到帝都,我家的变迁史
沉醉在成都的小街小巷
那年秋色最醉人
我的第一本日记
父亲无奈而不甘的一生
被放逐在精神的荒原上
我在上海长大从未睡过床铺
温暖的夏威夷那些人那些事
吭哧一辈子,我差点无法退休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略有删节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两情缱绻

陈苑苑:此情不关风与月,

一场跨国婚姻的欢合悲离

刘寒冰:美国33号公路的一枝红玫瑰

刘晓华:别了,我的爱人

陈燕妮:网上找到的美国丈夫

高尔泰:月照大漠,天空地白,

24岁的妻子就这样走了

苏显力:北大荒,难忘青春相恋时
张严平杨南生:
一段纯粹而浪漫的忘年恋
谢悦:新冠时期的爱情
胡发云:我们七十年代的“异端”爱情
吴玮:蟹为红娘,我们良缘偕老
徐晓:与丈夫有关的日子
谭丹柯:我没有入团,
却娶了团委书记当媳妇
谢咸玉:我和我的咸菜妻子
胡敏:上海知青阿佤女,
五口之家的悲欢离合
卢治安:她和我一起解说“收租院”
梁晓声:幸运的初恋,
在环境压力下无疾而终
1978,我那没有发声的初恋
韩晓秋:家有憨夫,咱有话好好说
葛有彦:我们三岁相识牵手到七旬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卜新民: "北漂"四年鸿雁传书纸短情长
张玉秋:男同学给我课桌里偷塞水果
马莉:解冻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
周永威:悬崖边边上的师生之恋
陈希米:要嫁就嫁个世上最优秀的

卢治安:塞北初恋,此情绵绵五十秋

陆伟国:我的初恋

赵建伟:革命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严向群:革命时代中学生与男女界限

革命时代的性压迫与“作风问题”

王彬彬:女特务,禁欲时代性启蒙

冯印谱:革命年代的“革命婚礼”

陈月宝:革命时代的婚恋逸事

龚国庆:我们夫妻的相处之道

赵刚: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让我又一次闯入禁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