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内”与“外”

RUCPSY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2022-05-12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内”与“外”

冯晓慧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2019年末,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中的普通又平凡的岁月中行走,去上学,去工作,去游玩,去购物……疫情起始前,每个人都以为远在武汉的新冠肺炎就像无数个冬季流感一样,默默地流行,默默地消失,好像与己无关。然而,疫情猝不及防地碾压了每一个人,不断上涨的数字紧紧地揪起了我们的心房,每个人都恐慌起来。疫情像刀一样,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躲在口罩下的是一张张防备的面孔,除自己以外的空间里好像充满了病毒。幸而,国家采取了强有力手段,1月23日武汉封城,紧接着全国各地也开始封城、封路,从而有效遏制了病毒传播。但是,新冠肺炎早已经影响了每一个人,国外谈中国色变,外省人谈湖北色变,湖北谈武汉色变。疫情让人们区分出了“内”与“外”。

容器隐喻用容器表征事物的类别、他人与个体的亲密度等,如用“内/外”来表示与自己有不同亲疏关系的人。一般说来,与个体亲密度高的人在容器内,与个体亲密度低的人在容器外;相同类别事物在同一容器内,不同类别事物不在同一容器内。在新冠肺炎面前,全人类都处在同一容器中。疫情不仅影响了中国,无论是日本、韩国、伊朗、法国、德国、美国、泰国……,全世界除南极州外都已经处在危墙之下,甚至意大利已成为了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全人类以医学为盾、为矛,抗击病毒。但是,由于国别、族别、群体、疫情起始地等因素影响,人类把自身划分到不同容器中。外国人把自己划了一个圈,排除了中国人;各省市人把自己划了个圈,隔离了湖北人;湖北人把自己划了圈,推走了武汉人。

诚然,在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在身体上隔离是必不可少的。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一致认为,防疫的最好办法是隔离,从而阻断病毒传染传播的一切途径,并提出“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应对和治疗方案。从这一角度看,一些国家在疫情爆发时期从武汉撤侨、减少航班甚至封闭国境也可以理解,而不必愤愤不平,说人家不够仗义。不然,又如何理解我们在疫情中期对武汉的封城之举。心同此心,理同此理。大疫当前,保护好自己的国人是首要之举。的确,新型冠状病毒能够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甚至通过粪口传播,而居家隔离就是阻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避免人际间彼此传染传播的有效手段。处处设置的“一米线”、家与家、楼与楼、封城等手段从现实划出了人与人的界限。但是,不可避免地,人们也从心里按照彼此的圈子划分出了“内外”。

疫情初期,武汉作为最初的病毒爆发地,遭到了人们的“口诛笔伐”,甚至国外一些政要和报刊将新冠肺炎命名为“中国病毒”或“武汉病毒”。起初,人们并不在意,对其的态度甚至有些戏谑:如“小区楼下的武汉鸭脖终于承认了,是本地鸭不是武汉鸭”。但是,随着疾病传播,“武汉人”成为了最显著的标识,无论他们是否在疫情期间回过武汉,也无论他们是不是病毒携带者,只要出生地是武汉,甚至是湖北的身份证,在旁人眼中就已经变成了“传染源”,是一群需要被“特殊照顾”、需要被隔离、甚至需要被驱赶的人。武汉人似乎成为了人们的“出气筒”、“嫌弃儿”,人人避之而恐不及。于是,湖北人怪罪武汉人,中国人怪罪湖北人,其他国家则怪罪中国人。一些国家相继宣布对中国公民入境采取了限制措施,美国将赴华旅行风险级别提升到最高级别;越南对中国的外国访客暂停发放签证,宣布了在2月1号开始暂停赴华航班。国人在心里建起了“栅栏“,隔绝了武汉人甚至湖北人,外国人也在心理上隔绝了中国人。不可否认,病人是需要被隔离的,但在心里上隔离让人无法接受。染病的是人的躯体,而不是人的心灵。人类的共同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民族和族群。

试想,面对疫情,今天排斥武汉人,他日,疫情再起,又该排斥何人?是广东人?福建人?日本人?美国人?生而为人,国别、族别与生俱来,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灾难下,整个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全世界的人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都在同一容器内,都是自己人。应当被排在“外”的是新冠肺炎病毒。我们也看到,在灾难面前,人类充分展示了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在疫情面前,中华民族又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共甘苦,共奋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驰援武汉,数万白衣天使奔赴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同病魔做殊死战斗;除医用防护物资外,四川和山东的蔬菜、广东的水产品、黑龙江的大米、新疆的洋葱、内蒙古的土豆、西藏的牦牛肉等,数不尽的各类物资运送到武汉。在国际上,日本人在捐赠物资上写下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句子;以色列人在哭墙为中国祈祷;俄罗斯运送了183立方米的人道主义援助;巴基斯坦紧急调运了所有公立医院的医疗物资。大爱无疆!灾难无情人有情。让我们冲破身体的藩篱,心理上与武汉人、湖北人荣辱与共,不歧视,不漠视,每个人都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共同体中去,就没有渡不过的难关,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作者简介:冯晓慧,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2019级心理语言学博士生。

文字/冯晓慧

设计/李琛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

如何看待疫情时期的语言标签?

人大人心 3-10


阅读更多

抓住复工复产契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良情绪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面对疫情如何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8):无力感的管理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员工篇:居家隔离如何做好心理保健

哀伤的另一面:痛苦并成长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7):孤独感管理

疫情防控不能松劲的心理科学依据

写作:一种疫情下缓解焦虑和哀伤的自助方式

疫情后续社会心态发展趋势及应对

疫情后续阶段公众的不良社会心态及其调适

肺炎时期的亲情管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6):倦怠管理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组织篇:听心理学HR聊聊复工在即的那些事儿

如何理性的应对网络谣言?

疑病及自我调节

抓住疫情防控契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5):怨恨管理

孤独感及自我调节

如何在疫情来临时保护好家中的老人

新型肺炎阻击战中,企业员工应关注三项修炼

一位心理学教师给丈夫的来信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4):社会性抑郁管理

“四分之三现象”——为了顺利度过下一个14天,你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3):无聊情绪的应对

一线抗疫群体心理健康防护建议

高风险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防护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2):愤怒管理

少出门、少出门、少出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面对新型肺炎的中庸之道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1):恐慌管理的理性思考

新生婴儿及其家庭在疫情中的身心防护

疫情防控不能忽略的几件心理大事

我们都是一家人——给被隔离的人们更多的关爱

把握住社会心态主阵地,打好疫情阻击战之情绪战

如何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议

疫情之下,莫让孩子染上恐慌

心理指南:被病毒感染后,我们可以怎么做?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