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谈外交 | 说什么,别人才肯听(中)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说什么,别人才肯听(上)
正文
有新意,更有说服力
公众演说是一门艺术,要使演说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去了解听众的思想状况和对演说的期待。有针对性的演说、知己知彼的演说,往往比较容易成功。
开头好,是为你接下来向大家传达核心内容做的铺垫。在对核心信息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找到人们关切的重点,了解听众的需求。
每当有人来邀请我去讲话时,我首先问一个问题:什么人听我讲话?这很重要。因为不同的人听你讲话,你从形式到内容都要考虑做些调整。你跟博士生也许讲3句话就能说明白,跟硕士生要讲6句话,跟大学生可能要讲16句话,中学生就是26句话,太不一样了。这么些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讲话都要弄清楚对象是谁,他们有什么问题,不能老一套到处搬用。
其次,要考虑听众对你有何期待。大家听你讲话,希望从你那儿得到什么东西?如果你的讲话正好满足他们的期待,那肯定是受欢迎的。反之,大家就会有些失望,甚至觉得来听你讲话是浪费时间。人们对你的期待,要分不同的层次。大家了解的,要少说;大家不知道的,要多说。
最后,要掌握会场上的最新情况。如果你是参加一次讨论会,有几个人发言,你是其中之一,但不是第一个讲,那你必须了解会场最新的情况,因为听众的情绪会受到你前面发言人讲话的影响。如果你不了解会场的情况,就不能调整你的讲话来适应需要。必须把你的讲话,放在整个会议中来考虑,否则,就容易给听众造成讲话脱离现实情况的印象。所以,每次人们请我去讲话,我都争取稍微早一点到,了解会场的情况和氛围,以便必要时对讲话作出相应的增减或调整。早去绝非是浪费时间,了解氛围后有利于争取讲话的最佳效果。
1973年10月23日,乔冠华副外长在安理会上的讲话中,支持了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广大军民反击以色列侵略的战争,抨击了两个超级大国企图操纵局势的行径后,说了以下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美国和苏联继10月22日的决议草案之后,今天又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所谓监督停火的决议草案,这是对联合国的又一次侮辱。这个决议草案同前一个决议草案一样,是一纸空文,对以色列扩大侵略战争毫无谴责,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放在同等地位,只字不提要以色列侵略者从一切被侵占的阿拉伯领土上立即撤退。从根本上说,中国代表团是反对这个决议草案的。
我认为,还应当指出,联合国演变到目前这种状态,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为什么要联合国呢?有美苏两国的共同统治再加上一个秘书长不就够了吗?但是,出于对有关国家的尊重,对于这个决议草案我们愿意加以考虑,但绝不愿意被强加。
草案未发下来,马上就要强行通过,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如果当事国——我重复,当事国——要这个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最多只能做到不反对。但是我们深信,广大的阿拉伯人民是绝不会同意由两个超级大国永远控制下去的。历史是发展的。人民总是要斗争下去的,生活下去的。所有这一切,过了几十年回头一看,只不过是一段插曲。
乔冠华这篇讲话稿是1973年10月,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总部他的卧室里,坐在床上一边喝着茅台,一边口授而成的,由周南笔录。我当时就在现场,对乔冠华的文采和思想的深度佩服不已。40多年过去了,回头一看,乔冠华当时讲得多好!
公众演说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有些话你一讲就能引起人的兴趣和注意,因为有内容,有新意。也有一些话,你讲了上文,人家就不想听下去了,因为这样的话听得太多了。有些时候,你讲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但你讲话的内容、方式不能激活人们的兴奋神经。
还有一种话,有它不多,无它不少。加上这句话,对你讲话的实质内容不会带来任何附加价值,有时甚至会带来反效果。这样的话也要尽量避免,譬如:“我近来特别忙,这次讲话我根本就没有很好地准备。某某要我来,我不好不来。既然来了我总得讲几句吧。”
发言有新意并不容易,要花心思琢磨,花时间准备。这里我想把1996年4月23日我在日内瓦人权委员会上的发言给大家作个参考。当时的背景情况是这样:
我是1996年1月4日到日内瓦去工作的,3月份人权会就开会了。我到日内瓦之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5次提出反华提案,都失败了。对在人权会上的有关反华提案,我们有两道防线:一是不采取行动的动议(no action motion);二是否决反华提案本身。
1990年,西方首次提出反华提案,我国不采取行动的动议以17:15获胜。1991年,由于海湾战争,西方未提反华提案。1992年,我国以27:15击败对方。1993年,我国以22:17取胜。1994年,我国以20:16取胜。但到了1995年,我们的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我国不采取行动动议的表决结果是22:22。按议事规则,动议平票时,谁提的,谁输。第二天,就对反华提案本身表决,结果是21:20,我们多一票险胜。
每年讨论反华提案是人权会的高潮,实际上是中美之间的一场大较量。平常人权会代表们进进出出,座位有一半以上是空着的。但讨论反华提案时,会场座无虚席。想听会必须早去,晚去就没座位了。
我懂得在这样的场合讲话,大家都会认真听。所以,发言时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楚。人权会发言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超了,主席会敲锤子打断你。
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这种场合下讲话已经是第六次了,要讲出点新意,不能完全重复过去的老话。而且,时间有限,不能让套话、废话占去宝贵的时间。
1996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吴建民(左)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2届会议上要求发言。
我的这篇讲话着重揭露美国搞反华提案是出于政治目的。美国这样做已经是第六次了。中国人说“事不过三”,这已经是三的两倍了,所以,这个时候可以讲得厉害一点。我当时是这样讲的:
1990年以来,那个超级大国伙同一些发达国家和日本,连续六次在本委员会内打着“关心中国人权状况”的旗号搞反华决议。我们在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在人权会内搞反华提案已经失败5次了,为什么现在还要搞第六次呢?我们从以下两个事实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那个超级大国和某些西方国家在本委员会内猛烈攻击中国,力图将中国置于被告席上的6年,正是中国在各方面,包括在人权领域,进步最快的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1953~1977年间为6%左右,1978~1990年为9%左右,1991~1995年为11%左右。
中国人民在享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在公民、政治权利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参选率的高低是衡量一国公民政治权利状况的重要指标。中国县、乡两级人民代表是直接选举产生的,全国和省两级是间接选举产生的,中国的参选率高达93.58%。
此外,1990年10月中国开始施行《行政诉讼法》。1994年5月,又颁布了《国家赔偿法》。这是保障、维护公民权利的两部重要法律。中国老百姓称之为“民告官的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1993年底,当时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先生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说过,中国的人权状况是10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
(二)在过去6年里攻击中国人权状况最凶的国家,也正是历史上在人权领域欠中国人民债很多,践踏中国人权十分厉害的国家。(八国联军的八国中,七国是反华提案的提案国,仅俄罗斯未参加。)
中华民族并非一个记仇的民族,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提倡“恕道”和“以德报怨”。然而上述两个事实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那个超级大国关心的并非中国的人权,而是自己的强权或霸权。他们百般攻击中国,说到底是不喜欢中国人民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我们没有接受他们鼓吹的“休克疗法”之类的药方,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中国人走自己的路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我们已经走了5000多年了。要想通过高压迫使12亿中国人听命于超级大国,那只能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我在这里要正告那些坚持搞反华提案的人,不要说你们搞6次反华提案,就是你们搞60次,中国人也照样走自己的路!
我讲话时可以感觉到会场安静极了,大家都很注意听。
在联合国讲话我必须讲中文,因为中文是联合国五种官方语言之一。我的讲话需要由联合国口译人员翻译成英文。中文口译组派出了最好的口译。讲话稿我事前专门请施燕华给润色了一下,英文也很漂亮,口译念稿念得铿锵有力。这篇讲话的效果非常好。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别让讲话变成“耳旁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52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53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54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55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第八章 公众演说是一门学问
56
我的第一次演讲
念稿与不念稿,哪个更好
57
准备到最后一分钟
“八股调”要不得
58
开头出彩是成功的一半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