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青谭》系列50:接纳孩子·允许孩子·以孩子为中心

日日新 日日新 2019-07-27
日日新掠影

文|张冬青

  题目中的三个说法,近几年十分流行。我接受第一个说法,其他两个都不赞同。

  接纳孩子,即作为父母接纳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那是你自己生的,你不接纳让谁接纳呢?但你可以说:“是我生的,接不接纳也是我的事情,我和孩子就是一对冤家,谁能管得着!”这的确是家事范围了,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情,别人就不能管了。
  但是,自己生的孩子为什么就要接纳呢?(还有一群人会这样问:“自己生的孩子为什么不接纳呢?”这样提问的人,你们非常好,我的写作不是面向你们,你们可以离开。我要回答那些不明白为什么要接纳孩子的人。)

  • 首先,你生的孩子遗传了你的、你家族的、你另一半的、你另一半家族的基因,如果孩子身上有你不能接纳的缺点,你其实是不接纳自己以及自己的祖先或者另一半及另一半的祖先。

  • 其次,孩子是模仿成人长大的,这是后天的教育、家庭文化、父母的言行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你不接纳孩子,同样也等于不接纳自己或是自己的另一半。

  • 还有一种说法,说孩子是天使,主动选择了父母。如果是这样,那孩子一定比作为凡人的父母好,如果再不接纳,就是不接纳命运的安排了。而命运是人左右不了的。

  所以,无论是上述哪三种原因,你都应该无条件地接纳你的孩子,因为一切都是天然的。你也应该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不然怎么样呢?身心两处地自我纠结着?爱其不是,是其不爱地自我折磨着?难道想以此证明你有进取心吗?

日日新掠影

  既然不接纳孩子是从不接纳自我开始的,那就先谈谈自我接纳的问题。别小看了接纳自我,它是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基础。
  认识自我有不同的层次,基础层就是接纳自己。之上是审视自己。再之上是付之行动地完善自己。
  如果一个人不接纳自己的所由所经,他就无法定位自己。《小王子》里一朵有着三枚花瓣的花朵感叹道:

  人吗?我想大约有六七个人,几年前,我瞅见过他们。可是,从来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他们。风吹着他们到处跑。他们没有根,这对他们来说是很不方便的。

  人是没有看得见的根,人有精神上的根,即人的来历。人类的来历我们还不可知,但每个人的来历是可知的:父母及祖先、种族及文化。
  没有基础层的接纳自己,人认识的就是一个假我,一个按社会坐标系、由别人评价的没有来历的我。不接纳自己的人显得很“上进”,因为他要不停地努力以符合外在的标准。当他审视自己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空空的躯壳。这在中国的当代,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呢?简要地说:

  • 一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蔑视历史,可以革文化的命,可以改传统的革,可以修历史的正,可以毁了文物搞开发。任何人都可以和过去、和亲人说划清界限就重新开始了,这叫做洗心革面。人心越洗越冷硬,人面越革越愚蠢。一个社会不尊重历史,包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的历史,面对历史不讲实话,就会造就社会公民的冷虚人格。国人没有爱吗?有。对孩子、对恋人、对亲人、对亲戚、对朋友、对宠物,其心中的爱是源源不断的。除了这些具体之爱,还有普遍之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领袖、爱党和社会主义。这些爱无论心里有没有,思想里都是有的。但我们缺少一种形而上的爱,它是那种从历史、文化的根脉上注入每个个体细胞的爱,是那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精神,是那种“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的心灵。一个社会的教育不崇尚这样的普世之爱,一味进行仇恨、斗争、革命、对立、竞争的教育,整个民族的智慧就被阉割了,人性的高贵被丢进垃圾桶,流氓式的聪明与蛮硬畅行。社会不接纳自己的历史,总想再造新历史;个人便不接纳自己的已然,总以超过别人为目标。这样的社会和人,是没有勇气审视自己的,也找不到自己的真实。不知道当有一天不得不面对已然狰狞的自己,会不会像道连·格雷(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主人翁)一样愤怒到刺杀自己的画像?

  • 二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功利主义至上。我们的文化形而上学发展不足,尤其是当代,明确反对形而上学。如果一个文化没有发展出形而上学,其文化精神就缺乏超越性和结构性。我们提倡实事求是,但如果没有形而上,实事求是是实现不了的。因为求是的“是”需要形而上的恒定的准则。否则实事都未必是事实。功利主义使人们丧失超越的精神,没有超越的高度,何谈审视自我?

  个人之所以不能接纳自己,除了社会文化的原因以外,你的父母可能就没有接纳你,你是在别人家孩子的标准下和高考的目标下长大的。没有成功的人里面有一部分反倒接纳自己了,成功的人里面也有一部分“而立”之后开始寻找自己。

日日新掠影

  有参加了心理学学习的妈妈说,接纳即是允许,允许已经存在的,允许已经发生的。我认为,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里的允许其实是追认的意思,因为已经存在的和已经发生的不是你允许不允许的结果。而允许一词并没有追认的意思,允许指向的是未来。所以,使用允许反而容易引起歧义。
  最典型的例子是:接纳孩子意味着允许孩子。不可以对孩子说“不”,不可以压抑孩子,要给孩子自由。的确,曾经的教育对孩子说“不”说得比较多:不、不行、不许、不能、不可以。这个“曾经”到底有多长时间,我没有研究。到底对中国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多少压抑,我也没有研究。如果不求准确,可以肯定“曾经”持续了很久,造成的压抑也很大。所以,现在大家就开始矫枉过正了,很过瘾地去补偿。
  如果我们不扩充允许的意义,尊重它指向未来的权利,那么,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接纳孩子的一切,并不意味着允许孩子的一切。该允许的允许,不该允许的便不允许。

  很多教育工作者还提倡以孩子为中心,我很理解这一提法的善意——尊重孩子的需求,让他们成长得更好。但这样的话语同样容易引发理解上的偏颇。很多人就理解成了全家人都要围着孩子转,孩子的事情是家庭里最大的事情。
  就教育而言,所有参与教育的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教育对象——儿童,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成就他们。要做到这些,就要有以儿童为本的视角。社会上、家庭里,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位置之间相互关联,不应该谁成为别人的中心。每一个位置都有自己的“本”,为老人服务就要以老人为本,为病人服务就要以病人为本。人和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都是相互扶助的。所以,我建议用“以孩子为本”的观念替代“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

2018年1月26日

《冬青谭》全系列

1:要成为自己灵魂的船长
2:廉价思想批判
3:真实是接纳自己的前提
4:不能在“主义”不同的前提下谈问题
5:尊重,从拉开身体的距离开始
6:请允许孩子自卑
7:冲突让孩子有分寸有胆量
8:莫被兴趣迷惑
9:教育是个平常事
10:给孩子沉静的生活
11:读《公主四点会来》
12:读《有麻烦了》
13:成人,请照照孩子这面镜子——读《愿你》
14:细读《一片叶子落下来》
15:童诗批评
16:关于学生阅读的建议
17:论厌学
18:“都怪你”
19:不要把母亲节过成悲情节
20:莫把才艺教育当作素质教育
21:游戏与劳动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22:善良是一块抹布?
23:谁会给你安全感
24:“发脾气”问答
25:一分不可为二
26:信任会让孩子珍惜自己
27:自信的底气在哪里
28:学会理性二则
29:自然而然的教育观(一)
30:不善待幼儿园老师的社会没有未来
31:自然而然的教育观(二)
32:自然而然的教育观(三)
33:自然而然的教育观(四)
34:自然而然的教育观(五)
35:自然而然的教育观(六)
36:自然而然的教育观(七)
37:自然而然的教育观(八)
38:自然而然的教育观(九)
39:自然而然的教育观(十)
40:自然而然的教育观(十一)
41:自然而然的教育观(十二)
42:三幅画像
43:义的担当
44:如果续写《赵氏孤儿》
45:承担成就尊严
46:平等与平和
47:关于谦虚的思考
48:焦虑是一种癌症
49:识别毒鸡汤文

日日新公众号二维码,可扫一扫或长按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