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故事丨王文星:雪域高原上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英语221 张雨杨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2024-11-04

王文星,男,1989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2011届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定向西藏)本科毕业生,先后在西藏洛隆县民政局、县委办、昌都市委组织部工作,于2014年荣获“三等功”,2021年4月被点派至边坝县草卡镇任党委书记。

王文星的大学时代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牧场在山上,房屋在沟里。”

在西藏省昌都市西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坝县草卡镇,山大沟深,路窄崎岖,融化的冰雪和捉摸不定的降雨让通往牧场的路变得更是泥泞难行,但即便如此,你仍能在入户走访必经的小路上看见“摩托车书记”——王文星的身影。

“只有自己亲自走过群众走过的路,才能够真正理解群众想要修缮牧场路的渴望与期盼。”从向村民借摩托骑行代步,到自己购置一辆走村入户,王文星的足迹已经遍布全镇55个牧场和27个自然村,只因他坚信,有群众在的地方,就应该有共产党人上门服务的身影。

实地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王文星把组织上“拜人民为师”的谆谆教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工作推进受阻时,就与村民聊家常、话里短,破除思想的藩篱;缺乏工作思路时就深入群众内部调研,寻找难题突破的关键。

在未来,王文星仍将步履不辍、走访不止,摩托车的车辙更将深深地烙印在边坝县草卡镇每一平方米的土地……

王文星在骑摩托车走村入户的路上



忆年少,校园回忆点滴珍藏心间


打开回忆的闸门,青春的故事便在耳边流淌成一首宛转悠扬的歌,奏出扣人心弦的旋律。

怀想起初次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念书的日子,王文星仍是历历在目,谈起大学四年的校园点滴来,也是如数家珍。

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普通农村到高楼林立、繁华现代的北京大都会;从第一次坐火车上首都的羞涩忐忑到作为农大志愿者参与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自信坚毅,王文星站在如今看过去,变化的,是农大学子日益坚定的如炬目光;不变的,是追梦少年澄澈炽热的赤子之心。

谈起2007年刚上大学的第一个国庆,与同班好友相约一起去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王文星仍能感受到那天凌晨的北京飘落的冷雨、热烈而拥挤的人流、国歌响起的那一刹那庄严肃穆的氛围,好像有一粒希望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时间来到2009年,农大在全校募集参与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的学生志愿者,但因为需要在整个暑假留校排练不能回家,有许多原本报上名的同学选择放弃。王文星的目光却“唰”地亮了起来,因为这意味着在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未能通过志愿者选拔的他,有了在09年国庆阅兵上作为农民方阵一员的机会,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这个宝贵的机会有多么来之不易,于是鼓足干劲、分外珍惜。

在东区操场进行游行集训的日子其实很辛苦,大家常常早出晚归,不断尝试各种可能的动作,只为代表农大展现最美好的风采。但王文星说,当他真正踏上群众游行的起点,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大家手中挥舞着象征农民的麦穗花,脚下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迎着《在希望的田野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当走到天安门前时,王文星也和大家一样,不禁热泪盈眶……



正青春,远赴边疆投身西藏建设

A

当提起当年为何要报考中国农业大学针对西藏地区定向培养的专项计划时,王文星先是沉吟。

他说,他从小就知道自家有个大伯在1972年时在西藏林芝当兵牺牲,或许是自幼在家族里耳濡目染,所以对西藏一直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就连父亲也说“或许我们家就是和西藏有缘”,于是报考中国农业大学定向培养至西藏的项目似乎就成为了一种使命和召唤,王文星也得到了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毕业后,王文星如愿来到了西藏昌都工作,在民政局、县委办、市委组织部先后工作几年后,他在2021年4月被组织下放到基层历练,被点派至边坝县草卡镇担任党委书记。

虽然已经有近十年的工作经验打底,但基层的工作可没那么好做,基层的党委书记,也没那么好当。

初来乍到草卡正一筹莫展之时,王文星想起了曾经一位老领导的话——“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多读书,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多下乡。”

于是,“摩托车书记”便应运而生。

“摩托车书记”王文星


白天,王文星坚持走村入户,事必躬亲,把每一户入完,把每一户村民的困难都了解完;夜晚,王文星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先进的基层治理好做法、好经验,他办公室的灯也总是熄得最晚。

王文星记录群众困难


通过实地走访,王文星发现,自国家启动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以来,草卡地区接受的扶贫力度一直很大,但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老百姓的思想跟不上项目的投放。

为了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政府充分发挥旺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纯净无污染的水源地旁投资建了一座饮用水厂,希望在交由百姓创收的同时也带动解决村内就业。

理想蓝图固然美好,但淳朴的藏区牧民却缺乏经营一整座饮用水厂的技术和经验,以为机器一开往桶里一灌就是可以出售的成品水,更不懂得如何维护设备亦或是铺设销售渠道。

于是王文星对症下药,为村民请来第三方专业团队运营、手把手教授,不仅培养起了村民们经营水厂的专业技能素养,更为“旺卡水”拓宽了销路,打出了品牌!

王文星(左一)走访旺卡村水厂厂长


他说,有些时候我们不了解的人会以为牧民收入状况不好是因为他们笨,其实不是的,老百姓自己心里会做生意、会算账,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产业的指引,一盏引路的灯……

看见曾经毫不起眼的山涧融水流出了真金白银,百姓的脸上也绽开了笑颜,对这个上头派来的新书记更是多了数不尽的信任和期待。



望未来,基层工作熔铸农大精神


毕业这么多年后,您认为农大的精神是什么呢?您又是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农大精神的呢?

王文星没有直接概括性地回答这两个问题,而是谈起了农大令他最为印象深刻的两句箴言,其中一句是陈章良老校长所说的,也是当时农大网络主页上的一句话“开放的中国农业大学欢迎您!”,他认为,这里的“开放”不仅仅是打开学校大门那么简单,更是思想上的“开放”,不断突破,不断革新,用用一言一行践行“君子不器”的格言。

王文星说,中国农业大学在本科四年时光里为他培育出的开放的心态让他受益至今。

“到哪个山头,就唱哪个歌。”

初到草卡镇时,因为汉藏语言不通,王文星和村民们面对面交流很是费劲。虽然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但少数民族老百姓的汉语普及程度仍然较低,好在王文星始终秉持着农大“开放”的思想——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他坚信,用一种对方能听懂的语言和他交流,触动的是人的大脑;但用对方的母语交流,却是触动他的内心。

从刚开始用汉字谐音的方法记背藏语,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藏语学习本”;从最初的一句藏语不懂,到能够简单日常交流迈出重要一步,一起载歌载舞跳锅庄与民同乐,为民族团结搭起一座连心桥!

王文星的藏语学习本


“干部和百姓之间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因为有着农大为我培养出的‘开放’的心态,才能让我在基层工作中摸索实践着前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农大“开放”的精神让人受益终生,但令王文星最刻骨铭心的,还是农大“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这是何其宏伟的农大人特有的使命与担当,一直激励着他前行。

不下基层不知世事艰辛。

王文星说,当他真正在一线的工作中接触到村里的低保户、五保户、留守儿童甚至是孤儿等弱势群体时,才真正明白校训里的滋味和辛酸,更激发了他作为基层干部的使命和担当,也必将终身践行“解民生之多艰”的铮铮誓言。



尾声


访谈末了,王文星打趣着为我谈起他在校友会中“化缘”的经历。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国家在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方面一直投资很大,草卡镇新修的小学大楼很是美观,但师资力量和配套设备仍是藏区较为突出的短板。

看着孩子们上学的地方软件落后,王文星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想到联系农大校友办骆骢主任寻求校友支援,骆老师联系到一位南京校友,几经辗转,又联系上南京市一家爱心企业,上演了一场“溯江而上,跨越千里的爱心传递”,为草卡的学校捐赠了价值十万块钱的物资和设备。

得知这篇文章会在农大各渠道公开发表,王文星师兄诚挚邀请并且欢迎各位农大的师弟师妹们在寒暑期组织前往边坝县草卡镇进行线下支教,也欢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改善农牧区生活条件倾情赞助和提供物资支持!

如燕衔泥,如蜂课蜜,王文星在采访中从不敢轻言妄谈自己到草卡镇这一年多来有多少丰功伟绩,他说,基层面貌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乡村振兴仍需要长期的坚守和努力。

愿藏区的生活越来越好,更祝愿所有如王文星一般的乡村振兴干部工作顺利,所愿皆所得,产业越办越红火!


#CAU校友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3500公里:从江苏南京到西藏昌都边坝县草卡镇。在基层一线的草卡镇书记、经管07级王文星校友为镇小学急需物资奔走,校友办闻讯展开联络,南京校友第一时间积极牵线搭桥,一辆装载着爱心企业南京中肯酒店设备有限公司王总和江苏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爱心捐赠价值十万元的冬季校服、电化教学设备、保温饭菜台等爱心物资千里迢迢来到了草卡镇小学孩子们面前。从小学制作的这段视频中,同学们为远道而来的爱心使者送上洁白的哈达的场景,尤其令人动容。汇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农大人在行动!

摩托车书记王文星用心与情奉献光和热(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唐燕平(1992级本):27年,未曾离开

校友故事 | 梅旭荣(84届本):潜心科研 守望初心

校友故事 | “农民教授”朱有勇  “顶天”更“立地”

校友故事 | 马再兴、张桂芬夫妇:执子之手   “田埂”上走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逯学军:想唱给你听,老师你好!

校友故事 | 李继扬:毕业五十载,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校友故事 | 杨丽(10届本):推开世界的门

校友故事 | 袁晓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忠实践行者

校友故事 | 王思博:从橄榄球运动员到光绘艺术家的人生之路

校友故事 | 林宝龙、钟虹黎夫妇:爱,让彼此相互成就

校友故事 | 他们,用青春守护国旗!

校友故事 | 陈红涛:长路奉献给远方

校友故事 | 李寰旭:气度非凡的新时代“橄牛人”

校友故事 | 沈庆:民谣诗人,《青春》永驻

校友故事 | 吴桂琴:每次选择都会收获更大的世界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校友故事 | 程旭:探寻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校友故事 | 孙文强:当兵就要当最苦的兵

校友故事 | 方鸿:做负责任的人

校友故事 | 阮维斌:遥想农大那几年

校友故事 | 柳鎏:与栗结缘 发展山区

校友故事 | 肖灵艳:用爱心和热情书写当代丹麦童话故事

校友故事 | 刘雄伟:不是白衣天使,却奋勇冲锋在抗疫一线

校友故事 | 初雯雯:自然保护 我们是认真的

校友故事 | 路永强:足踏雪域,心系三农

校友故事 | 张书函:浸在雨水中的赤子之心

校友故事 | 匡廷云:优雅的科学家,一生的追光者

校友故事 | 谢永恒:以自身能力解群众之忧

校友故事 | 吴国强:尽我所能让更多人的脸上浮现笑容

校友故事 |  蔡洁玲:赋予水果第二次生命

校友故事丨杨宁:为帮村子摆脱贫困,她不惜卖掉婚房……

校友故事丨贾先波:农业科技助脱贫

校友故事丨陈家金:躬耕农业气象服务四十年

校友故事丨谢秋霖:学无止境,一直在路上

校友故事 | 洪昱斌:滤除杂质,保留一颗创新之心

校友故事 | 段春祥:初心不改,从心出发

校友故事丨王武杰:人生就是在不断向未知挑战

校友故事丨张宸溦:做一名优秀的“三门干部”

校友故事丨任卫波:匠心做学术,师心承农情

校友故事 | 王婧婧:心头的诗篇——东区那颗白蜡树

校友故事丨张桂杰:用科技力量守护滩羊产业

校友故事丨李平:草业科研二十年,一枝一叶总关情

校友故事丨李彦晨:1979 乍暖还寒的母校记忆

校友故事丨张帅:追寻风的方向

校友故事丨樊俊杰:尝试,尝试,再尝试!

校友故事丨贾康乐:情系农大,科技兴农

校友故事丨她们,撑起半边天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作者:英语221 张雨杨

编辑:荆彦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