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基督之路为何充满血泪?

2018-01-26 强光中 文明比较

请点击上方蓝字“文明比较”,敬请关注!


如果把基督教与现代共产主义定义为社会化运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特定社会阶层的有组织的且有制度保障的持续性社会化运动。基督教的信仰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义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头脑部分,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救世主马克思,代表着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是引领整个运动的旗帜、方向;选民无产阶级代表着特定人群的集合,即被压迫的社会阶层聚合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教会共产党,代表着运动的核心组织,它们推动着整个运动的发展;耶稣再临革命,代表着运动开展的方式,标志着人们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了实质性的运动当中;地狱对资本家的处罚代表着运动的目标,不信的人进了地狱,信仰基督的人进了天国,而资本家则受到了惩罚;基督作王一千年共产主义联邦代表着这场运动的结果,基督教的上帝之城与共产主义的理想最终得以实现。

基督教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并且最终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文明无疑是一个奇迹,当人们回首探寻基督教起源期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实时,不得不对其惊人的传播能力感到困惑——基督教不仅是在古代,而且在近现代,甚至就是在当下的全球每个角落,仍然不断在扩大其信众规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类历史上不缺少好的“主义”,每个人、每个族群、每个社会阶层都有各自的想法,如何通过好的“主义”将人们凝聚成为一个整体,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基督教起源期,耶稣既无头衔和权位,又无雄厚的物质基础,仅靠大约3年间的传道活动,而且这些传道活动主要体现在他对人们所说出的话和那些未必可信的医疗奇迹上,还有最后的受难故事,仅凭这些他就从上帝那儿获得了全权,成为一种新教派的核心信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主义”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适合的也许才是最好的。基督教适合的人群让其在扩大信众规模上占得了上风,进而在各种宗教文明的竞争中取得了胜利。基督教兴起于一场弱势阶层为改变自身命运的社会化运动,共同的理想和阶级的使命使基督教拥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人们传播基督的信仰,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基于弱势阶层的带有原始共产主义性质的理想国。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圣经·加拉太书》5:22—24)


平等、公有、共享的平民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基础。基督、耶稣、十字架,这些属于平民化理想国的符号,迅速赢得了民心。基督教初期,不少人变卖田产后将钱交给使徒分配给广大信众,使基督教会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众多信徒之间的团结互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基督教会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彼得的一次布道活动就使3000人弃罪入洗,成了信徒——这一数字显然有过于夸张的成分,然而,即使每次只有30—100人的加入,基督徒在数量上的扩张也会达到惊人的地步,这就必然导致一个地区的人们精神面貌的彻底改变。正如中国人所常说的,“人心齐,泰山移”,深入民间的传道活动使巴勒斯坦地区的民心发生了重大转向,这就引起了强势统治集团的恐慌。犹太当局见此情景,惊恐万状。为了压制基督教会的布道活动,犹太上层人士鼓动一些暴民用石头打死了教会7执事之一司提反,并大肆逮捕男女信徒。为保存实力,耶路撒冷地区的大多数信徒分散到犹太和撒马利亚各地,这样又使更多的基督教会星罗棋布般扩展到了更远的外部地区。


基督信仰的传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最为明显的例子体现使徒保罗身上。有着犹太血统的保罗是罗马公民,他曾参加过迫害基督教徒的活动。然而,一次在前往大马士革的旅途中,他改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从而使自己从一名基督教徒的迫害者,变成了早期基督教的最坚定、最有影响力的支持者。保罗就基督教的问题进行思索和写作,对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广泛游历了小亚细亚、希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区,宣传基督信仰,发展信徒。他在传教活动期间,不间断地思考基督教的教义教理,并付诸实践。在《新约》27部著作中,有10多部著作被认为是保罗所作,保罗毋庸置疑地成为《新约》唯一重要的作者。保罗据传被罗马暴君尼禄下令逮捕,约于公元68年被处死,成了一名殉道者。

使徒保罗身上折射出早期基督徒为了基督信仰直到粉身碎骨的精神特质。《新约》中说到使徒是“与神同工的”,是神“所耕种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使徒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圣经·哥林多前书》3—4)然而,成为使徒,几乎等于踏上殉道之路的第一步。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无数的基督徒成了为耶稣基督而死的殉道者。


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我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圣经·保罗达腓立比人书》1:20—23)


灵魂不死的教义使基督徒超越了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死亡对信徒来说反而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因为它要把他们带到主的面前。保罗所说的正体现了基督徒为了信仰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然而,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其实对于被征服土地上的各种宗教极其宽容,为何却偏偏对基督教如此残忍呢?


罗马人对基督徒比对犹太人要严酷得多;一旦罗马人发现了基督徒的所作所为,基督徒所面临的宽容的问题,比犹太教艰巨得多。犹太人毕竟是“一种封闭的群体,是用割礼记号将自己和其他民族分别开来的民族,大多自顾自地生活和崇拜,也没有积极的传教活动”。基督徒却不同,他们总是谈论他们的耶稣。他们四处传道,要使整个帝国的人都成为基督徒,其传播极其迅速,这表明他们的目标不是空中楼阁。他们不仅像犹太人一样拒绝将皇帝当做活神来崇拜,他们还竭尽全力动员全国人民与他们一起拒绝皇帝崇拜。由此,基督徒不断地感受到帝国及其臣民对他们的愤怒。(《基督教会史》[美]布鲁斯·L.雪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39页)


拒绝异教的神祗是基督徒生活方式的核心,也是基督徒受到无穷无尽攻击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基督徒与罗马帝国统治者坚决的不合作态度将基督教逼到了绝境,然而,也正是这种置生死于外的坚定态度最终成就了基督教独一无二的地位。


罗马公众既心肠坚硬,又野蛮粗俗,但他们也不是毫无同情心的;毫无疑问,殉道士的态度,特别是年轻妇女的态度,她们和男子一起受到折磨,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们在一个接一个的殉道事件中所能找到的,只是殉道士们面对折磨时的冷静和勇气,对待敌人的儒雅大度,接受苦难时的喜悦。所有这一切是主所指出的通向天国的道路。在见证基督徒遭受惩罚和死亡的异教徒中,有大批皈依了基督教。由于上述这些以及其他原因,基督教会成倍地增长,最终,罗马帝国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强行压制。罗马帝国不得不和基督教信仰妥协。(《基督教会史》[美]布鲁斯·L.雪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36页)


基督教为何能够在西方世界最终走向了成功?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将基督教的兴起与现代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比较,他将两者的概念一一列出,对比如下:


亚威(上帝——引者注)=辩证唯物主义

救世主=马克思

选民=无产阶级

教会=共产党

耶稣再临=革命

地狱=对资本家的处罚

基督作王一千年=共产主义联邦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8月版,463页


如果把基督教与现代共产主义定义为社会化运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特定社会阶层的有组织的且有制度保障的持续性社会化运动。基督教的信仰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义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头脑部分,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救世主马克思,代表着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是引领整个运动的旗帜、方向;选民无产阶级代表着特定人群的集合,即被压迫的社会阶层聚合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教会共产党,代表着运动的核心组织,它们推动着整个运动的发展;耶稣再临革命,代表着运动开展的方式,标志着人们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了实质性的运动当中;地狱对资本家的处罚代表着运动的目标,不信的人进了地狱,信仰基督的人进了天国,而资本家则受到了惩罚;基督作王一千年共产主义联邦代表着这场运动的结果,基督教的上帝之城与共产主义的理想最终得以实现。


基督教与现代共产主义都体现出被压迫阶级的觉醒与自救,只不过改变的方式有所不同。基督教运动是一种被动的改变命运的方式,他们一再为了信仰而流血;而共产主义运动则是主动的改变命运的方式,他们通过暴力使统治阶级走上了断头台。这种发生于底层民众的社会性运动,都爆发出海啸般的力量,无数的人团结成坚强的整体,向强势社会集团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基督教传播上帝之国的理想,是广大受压迫者的共同信仰。基督教会传播的不仅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而且也是一种精神、一种伦理,它扩展的是一种运动、一种制度、一种生存方式。然而,他们在争夺人心的斗争中,必然面临着与世俗王权的冲突。他们虽然没有拿起武器,却通过无数的基督徒始终如一的心手相连的工作,使世俗的王权不得不低头屈服。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和战败的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结束了对基督徒的迫害,联名发表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

平等友爱的共同信仰打破了不同民族、城邦、王国之间的界限,更大的文明空间开启了。如果说古希腊罗马人为欧洲人打造了具有海盗身躯的铁骨,那么,现在基督教又为欧洲人嵌入了属灵世界的万般柔情


参考书目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阿里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西欧文明》,汝信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世界宗教寻踪》[德]汉思·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基督教会史》[美]布鲁斯·L.雪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基督教神学导论》[美]米拉德·J.艾利克森著,L.阿诺顿·休斯塔德编,陈知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         ∣人类文明∣汉字的优势在哪里?文字革命何以导致古代文明的衰亡?语言为何是强势民族统治世界的符号?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空间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共同起源是什么?人类文明何以能够薪火相传?人类文明究竟让人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性本能与求生、畏死本能活动是如何催生出人类原始文明逻辑范式的?人类的文明世界为何不能没有神?∣儿童是如何看世界的?∣人类历史上“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的重大事件是什么?∣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信息技术革命”是如何发生的?∣鸡年望福续:中美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鸡年望福:人类文明将往何处去? 

·         ∣印度文明∣施舍的信仰何以改变了印度的社会面貌?施舍何以成了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中国士阶层为何不能获得像印度婆罗门那样的社会地位?印度人为何笃信业报轮回的学说?佛教为何在印度本土趋于衰落?∣佛学为何被认为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问?佛教为何认为大千世界不过是“假有”的幻象?第一阶段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释迦牟尼与庄子的学说有何异同?庄子的“道术”与瑜伽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与宇宙就像“小瓶子”与“大瓶子”之间的关系吗?你知道印度版的人类原罪说吗?静静地读一点印度的学问,真的能让现代人浮躁的灵魂安定下来吗? 印度之学为何是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的共同交集?印度之梵与中国之道、三大一神教之上帝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印度人是如何看世界的? 印度人为何偏向于神性化生活?印度文明是不思进取、未老先衰的文明吗?近现代印度衰败和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亚欧大陆上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究竟在哪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