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与争鸣· 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专刊|2020·04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0-10-05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自2018 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 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



 新刊上架

 2020.04




封面



刊首语




封二





目录


刊首语




为生命方舟找寻那支长篙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21 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就这样在充斥着诸多不确定性中拉开了帷幕。虽然现在尚无法预见全球疫情的拐点,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带给人类严峻挑战。


疫情在给全世界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也迫使人类停下匆忙的脚步,进行严肃的思考——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该如何科学有序地发展?人类最终又将走向何方?疫情面前,这些疑惑不再是大而无当、远在天边,而是与你、我、他切实攸关的大问题。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总是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前进,“即从一次成功到新的斗争,从一个问题的解决到另一个问题的提出,从暂时的歇息到展开新的运动”。回眸历史,人类生而渺小又无比伟大,渡尽劫波而生生不息,就在于始终抱持坚毅勇气和反省精神。今天,相信人类会再一次以足够的自省意识和谦卑态度,为摆渡生命方舟找寻那支长篙。


疫情再一次提醒人类,对大自然的傲慢和偏见,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纵然自诩为万物之灵,人类终究不过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唯有尊重常识、尊重规律、尊重生命,持守对大自然和未知世界的敬畏,人类才能回归正途。


疫情正在全球肆虐,我们深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性和急迫性。人类已经进入晚期现代性阶段,在一个高风险、大流动的社会,公共危机常态化、全球风险分布均等化是其显著特征。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为了保护全球健康和生命安全,凝聚公正与关怀为核心的全球公共健康伦理,构建以公平和责任为核心的风险治理共同体,正在成为很多人的共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全球公共健康的危机时刻,人类当再次团结起来,除却赢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此次抗疫无疑是对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考。对标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自觉站在历史前沿,展开多维度、多方位的学理思考,体现了中国学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集思广益,于 2020 年 1 月 28 日推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抗击新型肺炎”主题征文,两个月内收到论文 1500 多篇,编辑部组织专家学者,从中遴选出部分优秀论文,编辑出版“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专刊。本期专刊得到上海东方青年学社的大力支持,在此,编辑部向所有来稿作者和支持刊物成长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谢意,对因各种原因没能入选专刊的作者表达诚挚的敬意和歉意。我们也期待这本专刊能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后疫情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领域的变革和重塑,奉献一点绵薄之力。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2020年4月      


圆桌




大流动、高风险社会的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方法论的视角


何怀宏

面对灾疫的人类命运共识



邓伟志

用两点论看抗疫中的常识



赵修义

疫情防控凸显专业主义价值



沈国明

法治是风险社会治理的根本遵循



杨国荣

回归理性思维 注重人性关怀



郭齐勇

自省:中华人文精神的时代品格



孙向晨

疫情时刻与守护中道



陈 忠

弹性与自信:风险社会的行为哲学应对



张成岗

“风险均等”:走向以责任为核心的合作式治理





特稿


唐皇凤 黄小珊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彰显政党能力



· 重识中国与世界(二十)·

雷 达 武京闽

疫情叠加衰退:呼唤多边反危机协调新模式


赵 建

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走向

——理论框架、动态比较与应对之策


张勇安

从以邻为壑到跨国行动:国际组织与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张肖阳 肖 巍

“全球公共健康伦理”:建构危机时刻的全球伦理共识


争鸣



温铁军 张俊娜

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机及中国应对


李 楯

疫情中的短板如何应对

——与陈国强院士等商榷


董保华

疫情防控中如何平衡两类生存权



· 构建中国阐释学(三)·

张政文

阐释逻辑的诠与阐法则

——基于思想史与科学史的思考


高建平

作为阐释活动中预设存在项的作者意图


段吉方

冲突与共在:阐释学视域中的有限与无限

——对高楠教授一文“接着说”



专题一 非传统安全与法律应对 


余潇枫 潘临灵

“非常态危机”识别与防控

——基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


于文轩

生物安全保障的法治原则与实现路径

  

党惠娟

论迈向种际和谐的环境法变革

——对野生动物法律保护的超越


专题二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燕继荣 梁贞情

合理强化垂直机制以提高传染病防治反应速度


吴新星 叶继红

基层应急管理如何提高效能

——基于利益政治学的分析框架


宋华琳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法律地位的反思与重构



专题三 大流动时代的社会治理 


闵学勤

市域社会治理:从新公众参与到全能力建设

——以2020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朱健刚

疫情催生韧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朱静辉 熊万胜

治理滞距:新公共卫生事件对现代治理体系的挑战


专题四 疫情下的社会心态研究



王俊秀 应小萍

认知、情绪与行动:疫情应急响应下的社会心态


周海燕

亲历者口述:从个体叙事到社会行动


刘士永

“心理拐点”何以遮盖“统计拐点”

——全球瘟疫史的视角



专题五 公共危机的哲学思考与伦理规范


李佃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生存权问题


王 珏 王 硕

公共健康的伦理博弈与道德边界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证研究


圆桌会议 | 大流动、高风险社会的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方法论的视角



大流动、高风险社会的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方法论的视角


2020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生产节奏,进而对个人、社会、国家与全球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强有力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撑下,经过全国上下、各界同胞两个多月的巨大付出与努力,我们已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但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病毒还有可能与人类共存。大流动、高风险的复杂形势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一套规则和制度,更是一种理念和方法。因此,我们需要从理念、方法上对疫情防控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总结与思考,努力寻找共识。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专家学者从方法论的视角进行了探讨。专家们认为,回归常识、回归理性、回归中道,坚持共同体精神、坚持专业主义和专业精神、坚持法治、保持忧患意识和自省精神、坚持治理弹性以及构建责任伦理为核心的合作式风险治理体系,是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保证,也是大流动、高风险社会应该遵守的法则。


何怀宏教授认为,疫情在全球蔓延凸显了人类共同命运的处境,可以作为一次推进人类命运共识的时机,这需要各方求同存异,共克时艰。邓伟志教授将应对灾害的常识归纳为居安思危、临危不惧、济困扶危和变危为安,并提出我们既要普及常识,运用常识,也要勇于挑战常识,变革常识。赵修义教授认为,本次疫情防控凸显了专业主义的价值。专业主义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也有利于营造平和理性的社会氛围,值得我们倍加珍惜。沈国明教授指出,法治是风险社会治理的根本遵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国家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但也显示了我国国家治理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法治的权威。杨国荣教授认为,在抗疫的重要阶段,回归理性愈发重要。尊重理性要求我们避免盲目自满或自卑的心态,更关切人性和人的尊严。郭齐勇教授提出,面对疫情我们要发挥中华人文精神中的自省意识和忧患意识,谦虚谨慎,重视自身的短板,尤其是在国民人文素养方面予以教化与提升。孙向晨教授认为,守护社会最为紧要的是“回归中道”,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性的公共使用,恪守忠恕之道,达于社会共识。唯此才能有效沟通,深入交流,保持社会的稳健。陈忠教授指出,治理弹性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权力弹性的合理化推进治理弹性营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张成岗教授认为,全球风险分布呈现“均等化”的趋势,我们应加强社会协同,促进风险防控全球合作,强化以“责任”为核心的合作式风险治理机制。


——主持人 杜运泉 张 蕾





特稿


唐皇凤 黄小珊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彰显政党能力


【内容摘要】作为应急管理的启动者和主导者,执政党的政治领导、组织动员和资源统筹能力本身就是危机处置能力的核心要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机结合,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同时,政党能力及其“支撑结构”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完善党对重大疫情防控的全面领导制度机制,不断优化政党能力的“支撑结构”,推动政党危机处置能力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建设,切实将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新型举国体制”的风险治理效能,是新时代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新型举国体制 政党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

【作   者】唐皇凤,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小珊,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特稿·重识中国与世界(二十


雷 达 武京闽 | 疫情叠加衰退:呼唤多边反危机协调新模式


【内容摘要】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造成中国经济的短期停摆,给中国长期增长的经济施加下行压力,而且种种迹象显示,其极可能将引发全球深度的经济衰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的传导途径是:公共卫生事件 → 公共管理的应急 → 经济活动的停摆 → 经济增长出现下降的拐点 → 反危机应急。这一传导路径也使得传统的反危机的国际协调机制陷入困境。在全球疫情尚未控制、全球反危机缺乏协调切入点的现实面前,任何受疫情冲击的经济体,都无法独善其身,难以单独依赖一国的宏观政策来应对这种疫情叠加衰退的全球性危机。因此,在国际协调的反危机新模式层面,既要重新审视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处理全球外部性事件中的制度缺陷,更应改变以往国际经济协调的利得观念,在一些具体领域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和协调,以期实现全球反危机协调的共赢。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经济衰退 反危机 合作 协调机制

【作   者】 雷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武京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编审。




特稿·重识中国与世界(二十)


赵 建 | 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走向

——理论框架、动态比较与应对之策


【内容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严重的外生冲击,构建疫情经济学理论框架,需要将卫生经济学、宏观波动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交叉,以综合分析流行病理学下的医护和疾控资源投入、疫情对经济及金融体系的外生冲击和中国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所受到的深远影响。在动态比较的框架内,当前中国的经济体系已经发展演化为总量更庞大、结构更多元、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更高的现代经济体,疫情冲击所产生的后果与2003 年非典时期相比会更加复杂。疫情的发生会导致总供需曲线同时收缩,国内外供应链和产业链变得更加脆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订单和现金流风险快速上升,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都会发生变化。疫情的突然暴发也会通过流动性、信用杠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心理预期等传导渠道冲击金融体系,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共振、短板和放大效应的叠加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面对疫情冲击对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政策层面需要在供给侧降低企业成本和在需求侧通过积极的宏观政策激发总需求,同时要将疫情防控期的金融稳定管理内嵌于已有的双支柱体系,发挥好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作用,在疫情期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关键词】疫情防控 中国经济 疫情经济学 全球共振 金融风险

【作   者】赵建,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




特稿·重识中国与世界(二十)


张勇安 | 从以邻为壑到跨国行动:国际组织与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内容摘要】以1851 年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的召开为开端,国际社会通过颁行一系列国际卫生公约、协定或条例,创设防疫机制和平台,研发防治药物和疫苗,形成了现行的以跨国行动、全球治理为核心的疫情防控体系。其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担任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实施者,成功推动了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理念、方式、范围和原则的建立和完善。当前,世界卫生组织领导下的全球卫生防疫合作,正在进入既相对尊重各国国家主权又要求参与运作的国家必须放弃部分主权的“跨国主义”模式。但这种理论模型面对实践的考验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甚至脆弱性。世界卫生组织既需要借助全球卫生实践活动重塑其治理结构,积极推动全球卫生治理的多元共治新模式,更需要各国政府赋权赋能积极配合,从而实现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理论设计与实践行动的互洽,协同打好“全球战疫”。

【关键词】全球卫生防疫体系 疫病防治 国际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

【作   者】张勇安,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学系教授。




特稿·重识中国与世界(二十


张肖阳   肖 巍 | “全球公共健康伦理”:建构危机时刻的全球伦理共识


【内容摘要】在全球公共健康受到巨大威胁的时刻,亟需从全球伦理角度进行思考,以便形成全球团结抗疫的伦理共识。然而,在一个文化和道德多样性的世界里,这种共识并不容易达成。“全球伦理”和“全球生命伦理”问题近30年来也一直是伦理领域有争议的论题,辨析、整合和超越已有的争论,以新的概念工具诠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全球伦理共识,是摆在世人方面前重要选择“全球公共健康伦理”概念的提出旨在超越对“全球伦理”和“全球生命伦理”问题的争论,并可用于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思考,即保护全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伦理目标、“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观以及公正与关怀的伦理原则。

【关键词】新冠肺炎 公共健康 生命伦理 公共健康伦理 全球公共健康伦理

【作   者】张肖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助理研究员;肖巍,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教授。




争鸣


温铁军 张俊娜 | 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机及中国应对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全球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资本主义的殖民化时期、产业资本竞争时期,以及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产业外移而自身向金融资本阶段跃升形成的金融资本扩张时期。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催生了全球化危机,在疫情叠加金融危机的当下,中国面临输入型风险叠加内生型风险,须对自己在世界范围的产业链重组之下可能遇到的危机可能有所准备。面对当下危机,生态文明战略转型是中国应对的可能与方案,将资本杠杆投到沉没成本最深厚的乡村,形成六产融合的多元化新业态,由此产生机会收益空间,以空间生态资源立体开发推进城乡融合形成投资和内需,从而创造化解危机的条件。

【关键词】全球化危机 金融资本 去依附 脱钩 生态文明转型

【作   者】温铁军,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张俊娜,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争鸣


李 楯 | 疫情中的短板如何应对——与陈国强院士等商榷


【内容摘要】陈国强院士等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0年第3期上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一文不失为一篇好文,但其在问题的讨论方面有多处值得商讨,该文在建议的提出方面可能难以见效或难以持久,需要对应急措施、紧急听证与应急储备,疾控中心、信息传递与疾控人才,突发事件中的专家、政府与公民意识,人类的伦理边界与终极追求几大方面的可为性与可行性加以商榷,以形成共识,促进中国社会真正走向“发达”与长治久安。

【关键词】疫情 疾控中心 法治 健康权 全面深化改革

【作  者】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争鸣


董保华 | 疫情防控中如何平衡两类生存权


【内容摘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劳动政策,分别体现为企业生存权与劳动者生存权两种类型。从立法逻辑到司法逻辑,两类生存权往往有相对固定的发展轨迹。在灾难面前,当“劳动者生存权的立法逻辑- 企业生存权的司法逻辑”的历史,演变为“企业保员工- 国家保企业”的现实,“单保护”的思维惯性再次受到了挑战。对生存权理论的正本清源,以及积极权利、消极权利的恰当定位,有必要从不可抗力的角度理顺生存权涉及的各种关系。特殊逻辑应当融入一般逻辑,固化为制度建设,否则,零和博弈处理不好很容易转向倒闭的负和博弈。复工之际,当务之急,法律应当重新释放市场空间,国家也有必要从化解市场风险的角度介入。

【关键词】劳动者生存权 用人单位生存权 积极权利 消极权利 不可抗力

【作  者】董保华,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




争鸣·构建中国阐释学(三)


张政文 | 阐释逻辑的诠与阐法则

——基于思想史与科学史的思考


【内容摘要】认识与阐释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的逻辑有着本质不同。认识是指人对感性客观世界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阐释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理解、领悟和体验能力,对文本世界的意义昭示与价值言说。阐释逻辑法则下的诠,有求真、证实、显原的认知特性,将特定文本时空中的作者意图和文字语义还原出来,让公众理解,最终形成共识,构成知识,成为历史性的社会文化。在阐释逻辑法则下,阐是具体文本与阐者的对话过程,具有无限开放多元的特征,正态分布的有效区间性是阐的重要逻辑法则。然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对稳定、平衡、有效的阐的正态分布又总是一种临界区间,这也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相一致。

【关键词】阐释逻辑 诠 阐

【作  者】张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教授。




争鸣·构建中国阐释学(三


高建平 | 作为阐释活动中预设存在项的作者意图


【内容摘要】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关于文学意义的阐释中,作者意图的重要性值得重新强调。阐释是一个回溯的过程,从文本可以看到作者意图的预设性存在。从作者意图到作品文本的意义,再到读者感受理解时所形成的意味,经历了双重生产的过程,要从生产活动的过程性来理解意图、意义、意味三者的关系。由此,读其书还是要“想见其为人”,通过“以意逆志”,从“传达”的角度看文学艺术,这是避免理论的空谈,回到可操作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作者意图 双重生产性   “以意逆志”

【作  者】高建平,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外文论学会会长。




争鸣·构建中国阐释学(三


段吉方 | 冲突与共在:阐释学视域中的有限与无限

——对高楠教授一文“接着说”


【内容摘要】从两极共体的角度探析阐释的有限与无限,是符合阐释学的基本要义的。还可以进一步强调,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不仅是两极共体式的“共在”,更多是两极共体的“冲突”,冲突大于共在,有限与无限的冲突在根本上指向阐释的无限。阐释的无限性不是说阐释的问题没有客观标准,或让阐释走向过度和过界,而是指阐释的循环导致阐释无限接近真理的特征。阐释的有限与无限,揭示了阐释活动中冲突与共在的特性,也指向了阐释学中过度阐释的解决限度问题,即“共在”是冲突和无限中的“共在”, 过度阐释只能在阐释的有限和无限的张力中寻求解决。

【关键词】公共阐释 冲突 共在 中国阐释学

【作   者】段吉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专题一:非传统安全与法律应对


余潇枫 潘临灵 | “非常态危机”识别与防控

——基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


【内容摘要】在全球风险社会与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双重语境下,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步加剧。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过程中按“安全化”程度可以分为“常态危机”与“非常态危机”两种。“非常态”均与超常、偶发、例外相关,常态危机是可防可控的“普通紧急状态”,非常态危机是难防难控的“例外紧急状态”。由于“安全化不当”所引发的非常态危机在源起点、演变路径、演变结果、应对目标等方面均与常态危机不同,但非常态危机与常态危机又是一个相互关联与转化的缠绕过程。从危机的成因识别角度看,非常态危机可分为“理念错位型”“信息错乱型”“时机错失型”“资源错配型”四类,防控关键在于强化非传统安全危机意识,提高国家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力,即做到理念适合、条件融合、体制耦合、信息整合。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威胁 安全化 非常态危机 危机防控

【作   者】余潇枫,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潘临灵,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专题一:非传统安全与法律应对


于文轩 | 生物安全保障的法治原则与实现路径


【内容摘要】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生物安全观要求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与现代生物技术息息相关的公共安全问题,这为我国生物安全的法治保障划定了调整界限。在此基础上,我国生物安全立法的价值定位应立足于回应风险社会挑战,坚持风险预防原则和谨慎发展原则。以风险预防原则和谨慎发展原则的视角来看,科技安全和生态安全是生物安全体系最主要的两方面内容。其中,科技安全保障应以人文关联补足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生态安全保障则应以保障总体国家安全为主旨,更加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积极应对。

【关键词】生物安全 生态安全 国家安全 风险预防原则

【作   者】于文轩,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政法大学“文翰学者”特聘教授。




专题一:非传统安全与法律应对


党惠娟 | 论迈向种际和谐的环境法变革

——对野生动物法律保护的超越


【内容摘要】人类向自然界的延伸逐步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状态,引发了日益严峻的种际冲突,相较于传统人域冲突,种际冲突对现代法律治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了在根本上解决长远的种际冲突问题,只有超越野生动物进行法律保护,进而在种际和谐的价值导向中逐步推进现代环境法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长远实现人类与地球生命共同体之间互惠、共融的种际和谐状态。

【关键词】种际冲突 种际和谐 环境法生态化 域际法

【作   者】党惠娟,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专题二: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燕继荣 梁贞情 | 合理强化垂直机制以提高传染病防治反应速度


【内容摘要】传染病防治中过于强调属地管理原则,面临权责不一致、激励不恰当、物资储备不充分、资源调集效率低的问题,不适合应对传染病造成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当适当强化传染病防治的垂直机制,建立“职业守门员”制度、提升疫情期间信息公开主体层级、提升物资储备主体层级。同时以防治传染病为落脚点,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加强传染病防治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等不同力量的优势,以更高效率、更快速度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 垂直机制 属地管理原则 危机应对

【作   者】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梁贞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专题二: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吴新星 叶继红 | 基层应急管理如何提高效能

——基于利益政治学的分析框架


【内容摘要】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体系中,基层应急管理起着基础性作用。基层应急管理效能的提高,有赖于协调有序、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即秩序化基层应急管理主体关系。基于利益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利益关系的失衡和冲突是基层应急管理主体关系失序的根源,进而影响到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运行效能。重构基层应急管理主体关系的秩序,应在常态治理和应急管理两个系统重构协调的利益关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基层应急管理主体关系秩序重构全局的统领,在制度机制层面确立基层应急管理主体的行为规范,在权力关系、权利关系和权力- 权利关系层面形成利益协调的基层应急管理主体关系秩序。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和能力的现代化,应以系统化的思维,从利益根源、制度机制、主体关系三个层面不断推进。

【关键词】基层应急治理 利益关系 权力关系 权利关系 利益政治学

【作   者】吴新星,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叶继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专题二: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宋华琳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法律地位的反思与重构


【内容摘要】我国1953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卫生防疫站,1989 年版《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卫生防疫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2004 年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疾控机构的法律地位。疾控机构作为事业单位法人,应以立法授予疾控机构必要的外部职能,并明确疾控机构的法定职责与法律责任。此外,还应重构行政机关与疾控机构间关系,理性认识疾控机构的专业性和相对自主性,以自律规范推进疾控机构的自我规制。疾控机构应依法履行行政过程中的咨询性、辅助性职能,应明确行政机关在疾控体系建设中的保障义务,行政机关应对疾控机构进行合法性监督。同时,应加强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业务指导,加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公众之间的联系,打造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治理网络。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行政组织法 事业单位法人  专业性   相对自主性

【作   者】宋华琳,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专题三:大流动时代的社会治理


闵学勤 | 市域社会治理:从新公众参与到全能力建设

——以2020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内容摘要】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空间视角提出的市域社会治理,在时间上遭遇国内新公众参与浪潮。特别在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进程中,还未充分准备好的市域社会治理经受了全方位挑战。公众参与能力、政社互动能力、协商共治能力、回应监督能力、数据治理能力和平台运营能力等全能力建设,急需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携手、共同推进,只有这样,市域才有机会在日常成为治理中枢,在应急时成为治理先锋。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 新公众参与 全能力建设

【作   者】闵学勤,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专题三:大流动时代的社会治理


朱健刚 | 疫情催生韧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内容摘要】面对风险社会中的公共危机,单独依靠政府系统已经无力化解,中国的风险治理不但需要强大动员,而且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参与,需要韧性的社会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这样的社会共同体需要依托治理的完善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建立,也需要保持社会的自发性和社会自组织的空间。在这样的共同体中,社会与治理应该是一种有韧性的社会共同体需要,从志愿者、社区、公益组织和慈善基金会四个方面着力建设。

【关键词】社会整体性停顿 社会治理共同体 韧性

【作   者】朱健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专题三:大流动时代的社会治理


朱静辉 熊万胜 | 治理滞距:新公共卫生事件对现代治理体系的挑战


【内容摘要】建立于传统经验基础上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与保护易感人群。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社会流动加速,世界融为一体,面对新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时,考虑到隔离将要造成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决策者的决断更加困难,社会大众的接受更加不易。既有的防控治理体系看似严密,却难以及时有效转化为应急所需的治理能力,应对新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重大应急事件时在现有治理体系和预期中的应急治理能力之间的差距,即为" 治理滞距"。治理滞距的生成机制出自三个过程:疫病传播过程导致的辨判困难;社会过程中存在的动员困难;治理过程中难以让趋于常规化的治理体系建立真正有效的应急治理能力。不得不承认,人类不可能消除治理滞距,只能压缩它或者实施有效的补救。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和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需要不断改进,把压缩治理滞距的能力提升到极致。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治理滞距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应急治理

【作   者】朱静辉, 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熊万胜,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专题四:疫情下的社会心态研究


王俊秀 应小萍 | 认知、情绪与行动:疫情应急响应下的社会心态


【内容摘要】2019 年底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公众生命和健康遭受巨大损失,全国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通过对七个时间段内公众在风险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动三个方面心理和行为认知,以及公众对信息管理、医疗物资、防护物资、生活资源供应情况评价的调查,可以全面了解疫情应急响应状态下的社会心态。这些社会心态中既存在有利于疫情防控的积极因素,也存在不利于疫情防控的问题,一些社会心态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在疫情防控中得到解决,一些社会心态反映出的问题将是日后社会治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在信息联结下的社会个体化大趋势下,未来的社会治理应该发挥超大互联网平台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赋能,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能力。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特大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 应急响应 社会心态

【作   者】王俊秀,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应小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专题四:疫情下的社会心态研究


周海燕 | 亲历者口述:从个体叙事到社会行动


【内容摘要】亲历者口述故事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亲历者口述并非个体叙事,而是各方行动者共同参与的集体实践。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转发、评论等,个体经验得以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公开和传播,其在不断的转译过程中得以明晰,凸显为公共议程。这一过程中,各方行动者联结而形成具有共同目标的行动者网络。亲历者口述不仅生产今天的新闻文本和明天的历史记忆,它所产生的力量也正在汇聚为现实的社会行动。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 转译 亲历者口述 新冠疫情 个体叙事

【作   者】周海燕,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专题四:疫情下的社会心态研究


刘士永 | “心理拐点”何以遮盖“统计拐点“

——全球瘟疫史的视角


【内容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下,不论是防疫专家抑或芸芸众生,都不免力图在既有的疫情趋势中寻求向好迹象。于是传染病疫情统计中常见的峰值、拐点等专业名词,在媒体报道与社会期望中,逐渐成为口耳相传的大众日常用语。依据传染病疫情统计的发展史,简要回顾峰值与拐点在传染病疫情统计学中出现的历史过程,再通过近代以来重要疫情分析社会大众如何接纳传染病疫情统计与疫情预测,可以发现,峰值与拐点在传染病疫情统计中的运用,本应属于将统计方法引入公共卫生学科的科技史范畴,但随着大众对疫情关注视角的转变,人们将原本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传染病疫情“统计拐点”,置换为代表疫情向好趋势之“心理拐点”,使之沾染社会建构之意涵。要言之,从医学史的角度厘清近代传染病疫情统计之兴起梗概,反思疫情统计拐点与社会心理拐点在防疫史脉络中的纠葛,有助于正确处理大众对于疫情演变的期待、落差与可能影响。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传染病疫情统计 拐点 大众心理 社会建构论

【作   者】刘士永,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专题五:公共危机的哲学思考与伦理规范


李佃来 |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生存权问题


【内容摘要】对于生存权问题的切近回应与深入探析,是当前政治哲学研究需要思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以霍布斯和洛克为坐标点的近现代政治哲学发展之初,生存权问题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洛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种政治哲学,即以所有权的合法性和分配的公正性为根本主题的正义理论以及以“自我决定”“自我立法”和“有限政府”为根本观念的权界理论中,生存权问题却发生了难以逆转的衰萎。不过,在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叙事中,这个问题又再一次凸显了出来。从思想史角度来看,马克思是在深度介入洛克之后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并从中打开新的突破口的基础上,落脚于生存权问题的。一种政治哲学理论是否包含生存权问题,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这种理论是否将“人”放在核心地位,或者是否以“人”为目的。当前政治哲学研究介入生存权及相关问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由此而获得一个新视角和新基点,更在于能够由此而开辟出一条“以人为本”的理论逻辑。

【关键词】政治哲学 生存权 霍布斯 洛克 马克思

【作   者】李佃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专题五:公共危机的哲学思考与伦理规范


王 珏  王 硕 | 公共健康的伦理博弈与道德边界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公共健康伦理问题的核心是个人权利与公共善的博弈。在两者的伦理博弈过程中,政府充当了中间的利益调和者角色。个体在实现其积极个人权利的过程中,如不进行正当性考察,可能会造成对公共善的实际损害(或倾向);政府为了保护公共善,促进公共健康,可能会有意或无意侵犯到公众的消极个人权利。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不同类型的个人权利与公共善的伦理博弈情境:个人权利与公共善的伦理博弈存在四大基本类型;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月收入水平的公众对同一情境的道德态度存在差异。政府在行使权力、保护促进公共健康时,应根据伦理博弈类型来全面、合理对待个体权利,把握好个人权利与公共善的道德边界,维护博弈的良性循环,实现公共善。

【关键词】公共健康伦理 个人权利 公共善 伦理博弈 道德边界 新冠肺炎疫情

【作   者】王珏,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王硕,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研究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






目 录  2019.01 | 2019.02 | 2019.03 | 2019.04 | 2019.05 | 2019.06 | 2019.07 | 2019.08 | 2019.09 | 2019.10 | 2019.11 | 2019.12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