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为世界进文明”——《探索与争鸣》创刊400期青年学人专刊|2023.02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3-08-17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53063517转3302,联系人:孙老师。


新刊上架

2023年02期

封面

封二


封底

封三


刊首语


刊首语



本期适逢《探索与争鸣》创刊 400 期。作为一本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而生的杂志,创刊以来,历届编辑部同仁始终坚持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坚持与大时代同频共振,坚持与青年学人共成长。我们策划和编辑创刊 400 期青年学人专号,既是以实际行动支持青年学人,也是以此自勉,始终铭记青春印记,始终牢记历史使命——“为青春的学术”。


100 年前,李大钊在《青春》中呼吁青年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我们把“为世界进文明”作为纪念号的主题,向五四先贤致敬,既是表达文明之忧思,也是激励“青年之自觉”。一方面,ChatGPT、元宇宙等技术革命将世界文明再一次推到临界点上 ;另一方面,战争、瘟疫依然威胁着人类文明。更何况,文明本身也绝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剥离其斑驳陆离的表层,探寻坚实的内核。


未来已来!仅就技术而言,时下引发轩然大波的 ChatGPT,是为人类文明迎来一缕新曙光,还是将人类抛向深渊?是再造通天的巴别塔,还是旋松了所罗门魔瓶的盖子?面对一个高度不确定又高度扭结的世界,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困顿,更加撕裂,心情更加复杂。对此,历史告诉我们,廉价的进步主义和浅薄的愤世嫉俗,都不是对待世界文明变局应有的态度。超越一时冲动、一己好恶,从历史和当下寻找及守护一种审慎、沉潜、谦卑的精神力量,这也许是技术时代面对人类文明复杂前景的应有姿态。


本期纪念号的文章部分遴选自 2022 年年底《探索与争鸣》发起和举办的“第二届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历时 3 个月,近 300 位青年学人登台演说。围绕“为世界进文明”的总论题,纪念号分为三个专题,分别为“文明演变与知识供给”“文明型构与技术创新”和“文明叙事与世界想象”,力图在知识、技术和想象的三维视域中追溯、勾勒、探索文明的流变、型构与叙事。我们在当代思考世界文明的前途,不仅要“鉴既往,示将来”(梁启超语),还要探未来,筹现在。本期所刊发的文章力图沟通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力图在“为世界进文明”的大主题下呈现中国青年学人多元、开放又不乏锐利的声音,展现学术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而这三种学术质素的获得与平衡,最终是要落实到人,即鲁迅主张的“人各有己,不随风波”(《破恶声论》),“刚健不挠,抱诚守真”(《摩罗诗力说》),做具有白心、神思、诚与爱的现代人。


世界历史有其不可抗拒的“周期率”,文明的历程亦如车轮般回环往复,但它不是回到起点,而是在转圜中迈出新步。“为世界进文明”永远是需要不断翻新的事业,我们愿同逐渐浮出历史地表的新生代学人一起探寻人类文明的前路。没有世界视野,就不成为现代新人 ;缺乏现代精神,也就无所谓青春学术!


愿与所有的青年学人共勉!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目录





第一单元 文明演变与知识供给

01

何哲 | 文明是一种知识结构

——兼论人类新文明形态与文明范式的构建

【内容摘要】建构人类新文明形态必须要解决文明的根本性问题——即确保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为什么有些文明能够持续性进步而更多的文明会在历史中消亡或者停滞?这一问题涉及对文明本质的回答。历来对文明的本质交织着实体观和进步观两种观念。实体观隐含着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而进步观则隐含着文明本身的可持续的知识性发展。从进步观的角度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历史性发展趋势是从暴力性社会向知识性社会的演进。文明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凝结的知识结构,其包括了对人与自然认知的智的知识,人类社会内部组织的善的知识和体现人类创造性与和谐性结合的美的知识。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在于实现历史持续性的知识结构发展,这里要同时回答好李约瑟之谜、诺斯之问和治乱循环难题。构建人类新文明形态的根本在于建立面向智善美的可持续的知识性文明范式,其基础在于构建开放、法治和均衡的文明体系。

【关键词】文明 知识结构 进步观 知识性文明

【作 者】何哲,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02

王强 | 财富的德性:共同富裕理念的

人类文明史意义

【内容摘要】在社会历史视角下,财富成为联系人们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因素,财富之德性正是在“共同的劳作”与“共同的享受”中使得人们“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成为可能。于是,以整个人类文明史为视域,财富的价值论得以完整揭示,共同富裕的文明史意义得以展现。其一,在人类文明的精神现象学向度上,财富从自然性存在提升到精神性存在,成为“伦理普遍物”,共同富裕的文明问题在超越“劳动异化”与“精神贫困”的基础上获得统一。其二,在人类文明的社会形态演进中,满足人的自由与发展成为根本性的“文明问题”,表现在从“有财而不富”的自然文明形态到“有富而不贵”的资本文明形态,再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人本文明形态。其三,在人类文明的共同体生存向度上,共同富裕揭示了共同体的生存智慧,即从乌托邦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从小康之家到大同世界,每个人劳动与享受是一切人劳动与享受的条件,从而表达了天下为公的人类文明终极追求。

【关键词】财富 共同富裕 人类文明史 劳动 享受 共同体

【作 者】王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

03

邢婷婷 | “45°青年”:张力之下的青年境遇及其社会心态

【内容摘要】当下的青年人承受着结构性张力的塑造,他们成长于代际快速更替、中西思潮交汇、时代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部分青年人需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动态的稳定与平衡,处于一种既不能全力以赴,又无法彻底放弃的“45°”状态之中。由张力所塑造的“45°青年”,高度推崇个人的价值与感受,对社会结构的中间组织形态持保守态度;在社会团结的方式上,社会领域的去组织化意愿与私人领域的自组织能力并存;在价值认识上,价值无意义感与高度的自我意志并存,形成了“内卷”与“躺平”共存的主观认识基础。张力之下的青年群体在代际认同强化的同时代内分化显著,共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因而作为一个整体被团结起来的难度增大。“45°青年”是追求稳定的群体,追求个体的权益、重视个体的价值,这使得他们对变革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关键词】45°青年 结构性张力 身份认知 社会心态

【作 者】邢婷婷,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04

朱晶 姜雪峰 | 跨越认知价值鸿沟——交叉科学何以深度交叉

【内容摘要】交叉科学研究的新颖性与挑战性并存。交叉科学是当下科学研究在目标与组织上的新常态 ,但是交叉科学如何实现深度交叉,如何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融合探索,面临着来自科学研究内部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的社会结构带来的双重挑战,而两者又常常因为跨学科合作形成的网络认识论而交织在一起,给交叉科学的推进带来困难。不同学科所追求的认知价值有差异,交叉科学中的多元目标和认知价值并不能还原到单一学科之中,成功的交叉科学要整合的是专家网络而不是知识网络。

【关键词】交叉科学 认知价值 科学的社会结构 网络认识论 科学政策

【作 者】朱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雪峰(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第二单元:文明型构与世界想象

05

徐英瑾 |ChatGPT 时代我们的“脸面”何在

——多维视野下的颜面现象学

【内容摘要】人脸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人脸如同一扇门,向我们展现了他人的部分心理活动;另一方面,人脸又如一道墙,向我们遮蔽了他人另外一部分的心理活动。人脸的存在,本身就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平衡了“公开性”与“隐私性”这两个貌似冲突的特征。人类所有的社会交往活动——当然也包括科技活动——都有赖于人脸的这种微妙平衡机制。不过,人脸的这种微妙作用,却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思维透明人”假设中被无视。根据这种假设,任何一个三体人都能绕开“人脸”这一媒介而对他者的颅内信息进行透视。无独有偶,时下流行的网络聊天软件 ChatGPT 所依赖的超级语料训练模型也是“无脸”的,因为该模型已经隐去了对于个体知识提供者的“脸”的标注。然而,无论是刘氏的科幻假设还是 ChatGPT 的操作模式,都会对以科学精英的“脸面”为核心的人类传统科研模式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特别会对使得科研创造性得以可能的底层逻辑构成戕害。

【关键词】《三体》 思维透明人 ChatGPT 人脸 进化论 科技进步

【作 者】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06

李秋祺| 数字技术能推动世界主义吗?

——抵抗数字霸权的新路径及反思

【内容摘要】由数字技术引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在理论上可以搭建一个加速实现世界主义的“数字巴别塔”,它的误用却对世界主义的两大核心诉求——民族平等与世界和平造成了持续的威胁。究其原因,现代数字技术通过与资本的合流形成了技术 - 经济 - 政治的复合型霸权,推动了事实层面的全球化,而非规范意义上的世界主义。对于如何限制数字霸权、建立数字技术和世界主义的正向连结,技术性的路径认为技术革新本身就能使其回到造福国际社会的道路上来,但大众的自发行动难以突破大型科技公司的技术统治;政治性的路径以欧盟数字主权为代表,用强制性的法律 / 制度框架限制数字技术的误用,但欧盟内部的民主赤字更加深了国家间的数字鸿沟。针对两种立场的弊端,数字世界主义提出应以政治路径规训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国际关系民主化规训地缘政治引起的国际数字危机。

【关键词】世界主义 数字技术 数字霸权 数字主权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 者】李秋祺,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07

王沛然 | 认真对待法定数字货币的知识基础

——数字人民币的三个争议问题及其澄清

【内容摘要】数字人民币处于技术、金融与法律的交汇点,各维度要素在交叉转译时容易发生错乱,相关理论争议亟待澄清。概念共识是前提,应以记账符号和支付工具的双重法定性为界定标准,统一“法定货币”术语口径,并厘清法偿性的域内外规范内涵。作为法定货币的数字人民币定位于货币层级体系顶端,是其他形式货币的价值锚定标准和最初信用来源,由此决定资产负债表构造及法律上的保管与支付服务关系,使其暂不存在计息空间。法律属性方面,根据特殊对象型货币的本体设计特征,应经由拟制技术将数字人民币视为特殊动产,并以边际成本作为法偿性“不得拒收”的主要执法参照。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 法定数字货币 法定货币 货币层级 法律属性 法偿性

【作 者】王沛然,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08

王浩宇 | 工程国家:一个理解现代国家建设的理论框架

【内容摘要】工程国家指基础设施与政治活动双向塑造的一种现代国家形态。相较古代和传统国家,现代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政治力量的大规模推动,国家政治也围绕基础设施而构建。工程国家凭借强大的国家能力,利用基础设施工程实现了对国土空间的规训,为国家意志的延伸提供了必要条件。基础设施也为工程国家创造了可视化的政治语言,在庞大的人口基数背景下有效促进了国民意识的形塑,使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持久渗入成为可能。但是,基础设施运作的复杂性也给人类社会及其权力秩序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去领土化”冲击以及国家治理负荷的持续增长,使工程国家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关键词】工程国家 基础设施 现代国家 国土空间 国民意识

【作 者】王浩宇,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09

冯川 | 被低估的“集体制”

——重新理解中国城市文明扩展路径的梯度化

【内容摘要】城市文明扩展程度,是衡量人类文明现代化进展的关键性指标之一。集体的制度属性从根本上形构了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扩展路径,其形构逻辑具体嵌入城市集体与农村集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之中。集体的对外排他性,使迁移城镇化模式成为城市文明在大城市进一步扩展的基本路径;集体的强制分配性与对外排他性,使就近城镇化模式成为城市文明向县域扩展的基本路径;集体的对内聚合性,则使在地城镇化模式成为城市文明向镇村扩展的基本路径。但“集体”的虚化,有可能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文明扩展道路上的阻碍。中国在集体制下呈现的城市文明有序扩展路径,是一个肩负后发赶超历史任务的巨型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短缺的政治经济条件约制之下走出的一条独特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给世界提供的有别于西方模式的人类文明现代化的另一条出路。 

【关键词】集体制 城市文明 梯度城镇化 底层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

【作 者】冯川,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第三单元:文明叙事与世界想象

10

郁喆隽 | “释魅循环”:现代世界中的神圣化与合理化叙事

【内容摘要】围绕马克斯·韦伯的“祛魅”概念,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已经形成了若干竞争性的叙事,近年来该概念再度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基于对韦伯晚年文本(《以学术为业》《中间考察》)深度分析和解读,尝试克服单向的、不可逆的、基于欧洲经验的祛魅叙事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一个以价值领域为框架的动态新阐释模型:当一个价值领域“上升”,获得支配其他价值领域的力量时,出现“神圣化”;反之,当一个价值领域“下降”,失去支配其他领域的力量时,则出现“祛魅”或者说“去神圣化”。在现代社会中,神圣因素往往以世俗的、非宗教的样态出现,甚至可能采取祛魅的形态出现。学者因而有两个方向性的可能,即对神圣性进行祛魅,或对世俗之物进行神圣化或者赋魅。其理论叙事亦会对认知和社会进程产生反馈。

【关键词】祛魅 复魅 马克斯·韦伯 神圣化 合理化 价值领域

【作 者】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11

严飞 | 把“人”找回来

——回归生命基调的社会学深层叙事

【内容摘要】在社会学的叙事范式中,与宏大的结构性叙事相对应的,是更加关注个体的经验叙事,而深层故事就是个体经验叙事中一种较为突出的写作形式,强调呈现当事人的主体性感觉与体验。据此,一种回归生命基调的社会学深层叙事被提上时代议程,其回到文本的刺点、情感的通点、道德的原点,捕捉个体有意义的生活瞬间和人们彼此相连的共通情感,展现个体在驳杂世界中细腻而又厚重的生命体验。带有生命温度的深层叙事,写作者诉求的是唤起读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直面不同生活经历间的巨大鸿沟,这将有助于激发更广阔的情感共鸣与公共性思考。

【关键词】非虚构 深层故事 社会学 情感 刺点

【作 者】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12

罗成| 作为方法的“历史—人心”

——重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

【内容摘要】“文化批评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亟待自觉的重要问题。“历史人心”这一命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创新的可能路径。它以“人间感”为文化批评的主体性根基,强调“人—间”即“人人之间”,这是一个有着鲜活物质痕迹与具体历史温度的主体性际遇空间,以尊严政治作为伦理指向。它以“事件性”为文化批评的认识论逻辑,对“目的论”“实验性”“故事”“档案”“后见之明”展开认识论突围,以能动生成作为历史要义。它以“精神史”为文化批评的人文学旨趣,主张对“人心世道”展开“脱直观”“脱后见”“脱认同”的错综分析,以历史主体性作为价值关切。根本上,作为方法的“历史人心”以“主体内在连带”为契机,吁求“历史”与“人心”在主体感觉、主体认知、主体意志上的丰富展开。

【关键词】历史人心 文化批评 人间感 事件性 精神史

【作 者】罗成,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3

罗雅琳 | 政治博弈中的“抒情传统论”

【内容摘要】“抒情传统论”的提出和延展过程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政治背景:一是 1950 年代的冷战对峙和 1960 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文化变革,使普实克在不同时期关于“抒情”的讨论发生着从个人主义向现代主义的重点转换;二是传统、理想和生命是台湾地区“抒情传统论”中的三大关键词,三者与陈世骧、高友工的“抒情传统论”之间既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又存在一定的重点偏移,这种选择性的继承与偏移,回应着1970年代台湾地区的特殊文化意识和政治心理。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得出两个发现:第一,“抒情”的“非政治”只是表象,“抒情传统”生成于明确的政治语境中,相关论述对历史、传统、生命、理想的召唤总是隐含着对于另一种政治状态的构想;第二,“抒情”的内涵不能被简化为个人主义或审美主义,其中的现代主义因素值得进一步开掘。

【关键词】抒情传统 普实克 高友工 现代主义

【作 者】罗雅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


14

孙慈姗 | 抒情、政教与“现代生活”

——从“诗言志辨”到“抒情传统”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对《诗言志辨》的探讨基本围绕朱自清在古典学领域的治学方法展开。然而在朱自清的思想意识中,古典学术与“现代生活”始终存在密切关联,“现代”立场本身决定着国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核心样貌,这一点在他围绕“诗言志”等话题的诸般论述中得到体现。考虑到诗言志说与近几十年来“抒情传统”论述的内在联系,则或许《诗言志辨》及各相关文本还应被放置在更长时段的历史脉络中考察其特征与意义。分析《诗言志辨》各篇所提出的核心问题将发现朱自清“言志”观中“政教”与“抒情”因素的交错颉颃及其与朱自清文学史观念、解诗手法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以此为“前史”通向海内外学界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抒情之现代性”的讨论,探究两种学术脉络的呼应与分歧,可对不同文化环境中文学研究方式的延续和嬗变过程做出某一维度的呈现。

【关键词】朱自清 《诗言志辨》 言志 正变 比兴 抒情传统

【作 者】孙慈姗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海报合集(15场)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 2023.01 |2022.12|2022.11|2022·10 | 2022.09 |2022.08 |2022.07 |2022.06 |2022.05 |2022.04  |2022.03 |2022.02  |2022.01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