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2023.01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3-03-14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新刊上架

 2023.01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桌



破解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


徐勇

基层治理的基本问题与结构转换



燕继荣

基层治理的理想与现实



肖滨

基层治理 :何种结构性困境?哪种结构?



朱光磊

构建政府职责体系是解决基层治理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本出路



郝宇青

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困局及其破解



周平

国家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意义



曹正汉

官治与乡治相对分开 :乡治理论的一项原则



陈军亚

科层化和社会性 :基层治理的结构性问题及破解思路



卢福营

“找回家庭”: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呼唤






·回归日常,回到常识(之一)·

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


赵修义

尊逻辑、讲道理——近代中国哲学革命进程的经验与启示



李佃来

从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



程乐松

边界与可能:讲理的“道与理”



张留华

二阶表达:日常讲理中的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



欧阳康

社会认识中的“公婆各有理” ——基于社会复杂性视角的多维分析



邓安庆

宣教式讲理与对话式讲理——论日常生活中有效的讲理方式



王俊

加速时代如何“说理”



潘斌

合理慎思常识认知及其风险



陈嘉映

逻辑、讲理与共识——关于“讲理”圆桌论坛的一些思考



特稿



樊浩

老龄文明的伦理革命


·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之一)·

张乾友

权力还是价值:官僚制何以持久存在


争鸣



罗翔

机械司法与客观归罪之破局

——以非法狩猎罪的司法限缩切入


技术


李潇晓 刘林平

阶层偏好、文化资本与情感机器

——东方甄选直播现象的数字民族志研究


付建军

模态、张力与调适:数字化转型中的场景治理


社会


符平 郭经宇

三重语言市场与民族地区语言变迁

——以京族聚居区为例


赵静蓉

让沉默发声

——记忆研究中的“沉默”及其表征


刊中刊

人文


·城与人:

城市地理、百年文脉与城市精神(之一)·


夏中义

王元化与九十年代反思

——作为思想史旧址的庆余别墅

 

朱昊冰 徐畅

晚清海上钢琴声:异域文化何以“东方再现”



Content

圆桌会议 | 破解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


破解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基层治理、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政策话语。经过多年努力,基层治理体系得到完善,基层治理效能大幅提高。不过,基层治理中的权责失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治弱化、能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面对突发应急状态,基层治理体系的表现还不尽如人意,暴露出不少结构性问题。为从学理上及时总结基层治理实践经验、反思其结构性困境,《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于 2022 年 10 月 8 日召开了“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与出路”圆桌论坛,探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之道,本期刊发讨论成果,以飨读者。


徐勇教授指出,国家上层与基层的上下互动和基层社会的活力有序是基层治理的两大基本问题,其解决方式和结果受基层治理结构的支配。传统中国的基层治理结构属于板块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是单向治理结构,改革开放后基层治理的基本走向是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实现政府、社会与居民的共建共治共享。燕继荣教授提出,基层治理的核心问题,一是“公益事业”如何促进,二是“公害事务”如何防范。其理想目标是,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尽可能使这两方面的工作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然而,现实中基层治理依然面临种种困境,需要持久的改革和创新努力。从根本上说,基层治理的水平取决于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能力。肖滨教授认为,当今中国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依然是“事上”与“安下”的结构性紧张,即“事上,一针对千线 ;安下,小马拉大车”。这种困境根源于基层治理涉及的三层关系的紧张性,而调整目前国家治理体系的权力运行结构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朱光磊教授强调,中国基层治理的传统特点是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职能广泛、负担过重,超出了它们的实际承受能力。基层治理负担过重的体制根源在于政府纵向间的“职责同构”。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责体系是解决基层治理负担过重的根本出路。郝宇青教授指出,基层治理的主体面临三大困局 :一是基层治理主体功能高度融合而模糊了各主体之间的边界 ;二是基层治理主体受制于“条”的操控 ;三是基层治理主体之间关系失衡。要破解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困局,可从制度、认知和实践三个层面着手。周平教授主张,今天乡村治理中的国家力量所要充当的不能是一个具体的管理者的角色,而应该是一个战略推动者的角色。不同的乡村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应性配置,使乡村中的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在现代乡村文明的塑造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曹正汉教授认为,现代国家建设不是国家单方面对社会控制的强化,而是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增强。国家治理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既需要官治,也需要乡治,而且官治与乡治应相对分开,如此才能实现“天下治”。陈军亚教授指出,科层化的治理方式如何面对社会性的治理问题,是基层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构建一种能够不断容纳和回应内生于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变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的结构性治理方式,是破解基层治理结构性困境的思路。卢福营教授则基于浙江省富阳区“家和智联”创新的思考,呼吁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应“找回家庭”。为此,要合理定位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家庭,积极探索以家庭为单元的基层治理体系,有效提升家庭治理能力。

——主持人 杜运泉



圆桌会议

·回归日常,回到常识(之一)·

圆桌会议|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

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


如何寻求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在实践中捍卫常识,成为我们日常交往与认知的重要内容。三年疫情给我们带来太多改变,但日常生活积淀的那些恒久、坚实、朴素的道理,如理性、常识、良知、专业精神,它们在关键时刻守护着我们,也成了我们战胜疫情,度过至暗时刻的法宝,进而构成了现代文明的充满韧性又坚实的基座。2023年《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策划“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论坛,以常识唤起心灵觉醒的力量,以理性坚守日常生活的底线与意义。作为该活动的第一场论坛,“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学术研讨会2022年9月18日在线上举办,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潘斌、徐竹老师召集,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认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与会学者围绕讲理的逻辑、日常生活中的讲理、讲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赵修义教授指出,中国近代先进思想家往往过分关注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对于哲学作为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及其与具体科学的联系,未免有所忽视。而现代科学是离不开逻辑的,应当尊逻辑、讲道理,没有逻辑思维的严格训练,就没有办法发展科学,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李佃来教授指出,在守护与捍卫常识和知识方面,形式逻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有限性决定了它在把握真理上是“捉襟见肘”的。辩证逻辑对于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守护与捍卫理性上的价值来自它在把握真理上的重要地位。程乐松教授指出,从经验的丰富性和行动的情景感的意义上说,讲理是一种开放的可能,不能指向某种具体的结果,也不能形成一套抽象且稳定的规则;与此相对,从保卫成见和试探共识的意义上说,讲理又是需要信念和预设的,是以此为边界的持续行动。张留华教授认为,逻辑学作为对人类推理实践及其法则的反思性成果,其作用更多是二阶层面的,它不是要教会我们日常如何开展基本的(一阶)说理活动,而是要指导我们设法清晰表达(涉及“二阶表达”)自己何以认为某一套说理合乎逻辑或不合乎逻辑。欧阳康教授从社会复杂性视角对“公婆各有理”问题进行了多维分析。他呼吁营造有利于充分“讲理”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倡导讲理;二是要承认讲理的复杂性;三是加强社会价值体系的合理构建;四是加强社会认知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建设;五是着眼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文化品格。邓安庆教授以宣教式讲理和对话式讲理为研究对象,指出宣教式讲理只适用于特定场合,不适合用于日常生活中,而对话式讲理能够在探索性和辩护性中让天理良心自行自然地流露和呈现。因此,现时代亟待培育对话式讲理的文化氛围与言说方式。围绕加速时代我们如何重建“说理”这一问题,王俊教授指出,首先,要尽量摆脱数字媒体的强制支配,在不断加速的信息流中最大程度恢复主动性;其次,交流的参与者们应当致力于搭建尽可能宽泛的理性交流框架和背景共识;最后,重建说理的公共空间,让理性的表达与倾听成为可能。潘斌教授认为,生活的丰富性、社会的复杂性与实践的多样性彰显了常识认知的有限性与局限处,特别是身处当今这一社会大转型、时代大分流与世界大变局的历史时刻,更需合理慎思常识认知及其可能风险。陈嘉映教授对部分学者观点做了分析点评,指出日常生活中的“说理”更多是嵌在情境之中的,讲究的不是科班的逻辑,我们需要在具体情境之中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理解对我们的“说理”,对我们理解社会,对我们建立一个多元共存的共同体,都是有帮助的。


——主持人  叶祝弟  张蕾



特稿

樊浩|老龄文明的伦理革命

【内容摘要】“老龄文明”是应对老龄化的“积极”话语和“积极”战略,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其一,价值判断,老龄化不只是一个问题集,而“是”并且应当“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其二,文化态度,将老龄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明气象和文明形态;其三,战略理念,建构“老龄文明”不只是就事论事地解决老龄化所伴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老龄化不只带来社会发展的负面清单,它也是新文明形态的积极因子。老龄文明期待一场以伦理为核心的文明革命,这场革命将从四个维度展开,即生命的时间伦理革命、老龄价值认同的伦理革命、生命终极关怀的伦理革命以及老龄权利的伦理革命。也许,只有推进和完成这些革命,老龄化才能成为真正的老龄文明。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文明 伦理革命 时间伦理 终极关怀

【作   者】樊浩,本名樊和平,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省“道德发展高端智库”和“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黑格尔道德现象学讲习录”(19FZXA002)



·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之一)·

张乾友|权力还是价值 :

官僚制何以持久存在

【内容摘要】官僚制是一种广受批评的组织现象。同时,它虽然历经无数次改革,却仍然屹立于当代社会之中。这一矛盾结果并未得到合理解释。主流观点通常将官僚制视为权力,并出于对权力的厌恶而反对官僚制。但事实上,官僚制起源于价值,更准确地说,起源于所有人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的内在动力。要让所有人的价值都得到承认,就得有什么属于有价值之事的标准;这一标准要有约束力,就必须成为规则;这种规则要得到执行,就必须有权力。由此,信奉平等的人们就从对彼此价值的同等承认出发建构出了官僚权力。就此而言,只要我们不能抛弃对于价值的迷恋,官僚制就将成为一种持久性的存在。

【关键词】官僚制 价值 权力 承认斗争 官僚政治

【作   者】张乾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公共行政的社会理论研究”(21JHQ070);南京大学文科青年跨学科团队专项“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的工具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011714370122)


争鸣

罗翔|机械司法与客观归罪之破局

——以非法狩猎罪的司法限缩切入

【内容摘要】在非法狩猎罪等涉及保护动物的案件中,机械司法与客观归罪的现象非常严重,必须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过理论在主客观两个层面对犯罪进行限缩。客观上,非法狩猎罪所援引的前置法要进行必要的限缩,刑法上的禁用的工具、方法不能超越《野生动物保护法》所列举的类型。在实质上,非法狩猎罪是实害犯而非危险犯。无论是在禁猎区或者禁猎期单纯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方法狩猎,都不能直接论以犯罪;非法狩猎罪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是互斥关系,并非竞合犯。在主观上,必须坚持罪过原则。非评价性错误是事实认识错误,评价性错误则是法律认识错误,前者属于构成要件的阻却事由,辩护人只需要承担合理怀疑的提出责任和说服责任;后者则属于责任阻却事由,辩护人需要承担优势证据的说服责任。总体而言,坚持道义责任论是机械司法与客观归罪的破局之道。

【关键词】非法狩猎罪 事实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 道义责任论

【作   者】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没收之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机制研究”(18BFX073);中国政法大学校级基金项目“刑法中的道德主义”(20ZFD82001)


技术

李潇晓 刘林平|阶层偏好、文化资本

与情感机器——东方甄选直播现象的

数字民族志研究

【内容摘要】直播带货是当代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数字民族志研究方法,对东方甄选直播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首先,东方甄选依靠直播平台的算法技术对用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其受众有着高度的同质性和中等收入群体特征;其次,依靠文化和知识的展示,直播迎合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文化偏好,即对文化资本和象征意义的追求,并形成了一种基于阶层品位“区隔”的文化认同;最后,它所塑造的文化认同依赖于有特色的情感劳动,通过价值和道德叙事将受众和主播纳入当代互联网的“情感机器”中。东方甄选这类直播带货表明,直播经济正在迈入新阶段,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已然到来。

【关键词】阶层偏好 文化资本 情感劳动 情感机器 直播带货 中等收入群体

【作   者】李潇晓,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江苏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估研究基地讲师;刘林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家庭教育投资决策作为代际流动的中介机制研究”(21YJA880074)

付建军|模态、张力与调适:

数字化转型中的场景治理

【内容摘要】应用场景是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新要素,建立在场景要素基础上的场景治理是城市治理的新场域。用户思维和交互式运行分别构成了场景治理的价值内核与实践内核。与既有的城市治理模式相比,场景治理具有敏捷治理和价值共创的比较优势。行政主导行政主导是当前城市治理应用场景建设的主要模式,场景要素化、要素数据化和数据规则化构成了行政部门推动场景治理的核心机制。行政主导在解决应用场景资源整合问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用户思维和交互式运行的作用空间,未来需要通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来调适行政主导场景治理的内在张力。

【关键词】应用场景 场景治理 数字化转型 行政主导 城市管理

【作   者】付建军,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基层公共服务数字化供给中的应用场景建设模式及其优化研究”(22CZZ08)


社会

符平 郭经宇|三重语言市场

与民族地区语言变迁——以京族聚居区为例

【内容摘要】在三重语言市场中,内部和本地语言市场扩张同外部语言市场反蚀形成的双重运动是语言多样性式微的社会机制。现代社会不断增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提供了内部语言市场和本地语言市场弱扩散的机会,同时也使外部语言市场迅速蚕蚀内部和本地语言市场。三大机制形塑了这一双重运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分别是作为经济机制的生计模式、作为社会机制的语言功能和作为权力机制的语言政策。随着人的生计模式由传统转向现代,语言功能从以生活需求满足为主转向生活、生产和发展需求满足并重,旨在统一语言以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的语言政策赋予了外部语言市场的强反蚀能力。而弱扩散和强反蚀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内部和本地语言市场逐渐被稀释。京族聚居区语言变迁的典型个案说明了三重语言市场在民族地区语言变迁现象中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在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景观和统一语言市场的进程中,需要更多创新的政策工具和社会行动来维系多样化的语言景观。

【关键词】三重语言市场 语言竞争 语言功能 语言政策 双重运动 语言变迁

【作   者】符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政治学部教授;郭经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乡村振兴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理论研究”(22JJD840010)

赵静蓉|让沉默发声——记忆研究中的“沉默”及其表征

【内容摘要】沉默是记忆研究的核心要素,其意义就在于呈现无法呈现的,使被遮蔽的无声无言之物得以揭示。见证文学中的沉默源自声音的缺席,口述史中的沉默体现了语言的困惑,是一种新的话语形式,静物艺术中的沉默经由形象发声。依据沉默的表征及其与语言(声音)的关系,这三种形态的沉默依次愈益主动并富有建设性,其道德倾向和情感色彩也相应变化。今天的沉默是一种社会建构和文化实践,我们应当在社会语境中研究沉默的集体化及其对记忆研究的作用。

【关键词】沉默 记忆 见证文学 口述史 静物艺术

【作   者】赵静蓉,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时代创伤书写的跨媒介研究” (GD21CZW04)



人文

城与人:城市地理、百年文脉与城市精神(之一)

刊中刊

城与人:城市地理、百年文脉与城市精神


开栏语


从本期起,本刊将在城市专题下新设“城与人 :城市地理、百年文脉与城市精神”专栏(简称“城与人”),开栏之初主要聚焦上海,此后将逐渐扩展到其他城市。


“城与人”专栏所要做的首先是回到城市空间的历史现场。比如鲁迅之于北四川路,巴金之于武康路,王元化之于衡山路,施蛰存之于愚园路,比如李善兰之于墨海书馆,茅盾之于商务印书馆,其他还有丰子恺的缘缘堂、丁悚的客厅,等等。这些场所是城市中的物理空间,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艺术史、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精神地标。它们连同那些发黄的稿纸和晦暗的灯光,共同构成了城市精神出场的最初也是最动人的场景,而空间中人的交往所形成的网络,又编织了城市文脉的生成过程。从这个维度上讲,所谓城市地理,不仅是空间和地理的生成与流转,也是精神的生产与绽放,城市文脉实际上是空间与精神交织、交叉的历史。鲁迅的愤激、茅盾的广阔、巴金的沉郁、王国维的超脱、吴昌硕的苍冷……执拗的低音和高亢的高音,共同谱写了城市精神图谱中美妙、动听的音符。“城与人”专栏,就是试图再次切近历史现场,进入城市内部,倾听城市由远及近的声音,给思想赋形,为精神画像。上海如此,北京等其他城市亦可作如是观。


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但上海首先是地方的上海。重新阅读上海,我们希望采取中心与边缘、全球与地方等多元视角,进而打开上海的多维面向和复杂皱褶,还原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上海。在上海这座现代文明的花园里纵横交错的小径上,我们重新将《子夜》《谈艺录》《国学概论》《随想录》《吕著中国通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九十年代反思录》这些作品放到一个个地标之上、语境之中,这些标、语境不仅仅是背景,实际上也是主角,构成了作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这个维度而言,只有回到城市地理的真实场景中,才能更好切近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三者的真实的历史状态,才能理解这三种文化形态是如何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孕育、生成和杂糅,进而言之,所谓世界和地方、现代与传统,来都不是泾渭分明,而总是含混不清、犬牙交错的,也许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人是城市的中心,精神是城市的灵魂,而地理和文脉勾连起城市和人。“城与人”专栏实际上是要研究人、情感和城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城市成就了那些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巨子,反过来,这些巨子也成就了城市。因此,“城与人”专栏在“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基础上,希望加入情感和历史的维度。城市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涓涓细流经年累月而成 ;城市精神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巨子汇聚于上海,同时又沟通世界。上海实际上是思想的枢纽地,也是精神的集散地。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也是文化空间,更是情感和心灵空间,“城与人”就是要聚焦作为现代都市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这是城市的微表情,是城市的皱褶,也是城市最动人的瞬间。

——主持人 叶祝弟 屠毅力




夏中义|王元化与九十年代反思

——作为思想史旧址的庆余别墅


【内容摘要】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的酿成,就其初始机缘而言,涉及元化晚年栖居的庆余别墅这一思想客厅及围绕着这一地理空间而展开的“学案人际”。关于“反思五四”,为何元化 1988 年无计直面的思想史“症结”,1993 年后就能给出较系统的自我解惑?此处连接着许纪霖请元化序《杜亚泉文选》及 1993 年元化读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两重“契机”。围绕元化“反思五四”,将“文献—发生学”这一学案研究方法,运用于“百年文脉与城市精神”框架,“学案对象”从“百年文脉”人格环节之“在场”,升华为“城市精神”角色亲证之“体认”,既觉知其事实性“在场”,又深邃地涵泳其价值性“体认”,由此,庆余别墅成为见证这一“反思”事件的思想史旧址。

【关键词】王元化 九十年代反思 思想史现场 百年文脉 城市精神

【作   者】夏中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朱昊冰 徐畅晚清海上钢琴声:异域文化何以“东方再现”


【内容摘要】钢琴在晚清上海大致存在宗教、娱乐与商业三种传播路径和相应的应用场景。尽管这三者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但其共同反映出西洋文化初到中国时所经历的模仿、迁移与融合的历史演变进程。一部分居住于上海租界的早期欧洲移民,努力仿照他们原先熟悉的生活模式,在上海开展宗教活动,策划并观赏与欧洲剧院相似的文艺演出,继而从中发现和开拓商机,创造和促进了上海音乐文化市场的日趋繁荣。钢琴作为重要的器物承载形式,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段内涵丰富的历史。依托晚清时期上海最流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对此进行分析,既能展现钢琴乐声在近代上海被演奏、被聆听的原景样貌,也有助于揭示和探讨艺术跨国传播中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特征。

【关键词】钢琴 晚清 上海 跨文化传播 《字林西报》

【作   者】朱昊冰 ,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徐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海派钢琴音乐文化研究”(2020BWY019)




点击封面查看《探索与争鸣》2022年各期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2022.12|2022.11|2022.10|2022.09|2022.08|2022.07|2022.06|2022.05| 2022.04|2022.03|2022.02|2022.01|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1.08|2021.09|2021.10|2021.11|2021.12|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2020.06 | 2020.07 |2020.08|2020.09|2020.10|2020.11 |2020.12|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