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2021.02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继续收到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给“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设置“星标”(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让系统知道这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消息啦。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
新刊上架
2021.02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桌
公平与创新:
平台经济反垄断的学术焦点
袁志刚
东西文明下数字经济的垄断共性与分殊
葛劲峰
新一轮反垄断浪潮的核心 :构建数据充分流动的制度基础
张旭昆
互联网三重产业效应下寡头垄断如何应对
赵燕菁
平台经济 :寻找最优的产权边界
杨东
数字经济的三维结构与《反垄断法》重构
陈兵
加快推进数据保护与数据共享的融合发展
唐要家
数字经济创新优先的反垄断政策
余宇新
超级网络平台监管的难点与治理
特稿
·重识中国与世界(二十八)·
丛日云
由现代向后现代文明转型时期的特朗普保守主义
王建勋
特朗普主义助推古典保守主义回归
谢 韬
“贱民”还是“王子”
——特朗普的非典型性保守主义及其未来
刁大明
美国政治的“特朗普化”及其影响
成中英 孙建荣
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中国文学与语言视角的观察(笔谈)
马克思主义研究
王天恩
马克思的思维异化思想
——兼及其内在逻辑的信息文明展开
争鸣
倪春纳
选举制度如何放大美国的政治极化
——对选民整体极化论的质疑
黄 鹏
重构全球化: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取向
蒋德海
重新定位法律监督:从实体权到法治生态
技术
张乾友
“被指标治理”模式的生成及其治理逻辑
何祎金
反向叙事与数字他者:
后殖民视阈中的信息通信技术实践
陈吉栋
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图景
——兼论《民法典》的智能维度
城市
·城市与空间·
邓 良
鉴真纪念堂:世界主义的暧昧客体
林 峥
现实与隐喻的“公园”
——京派文学的公共领域与生产机制
思想
谭光辉
“怨恨”的符号现象学与“佛系人格”的情感淡化
高 波
“中体西用”还是“中西同体”
——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普遍历史叙述
青年
王玉玊
“量子力学”与“流动的现代性”
——当代流行文艺中的“价值相对论”
Content
圆桌会议 |
公平与创新:平台经济反垄断的学术焦点
公平与创新:平台经济反垄断的学术焦点
乘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快车的中国,平台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大型互联网平台之于社会运行和大众生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从 2020 年 11 月《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出台,到 2021 年 2 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发布,反垄断议题牵动人心。近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袁志刚工作室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召开“数字经济下的平台反垄断”圆桌会议,希冀在世界反垄断浪潮的回顾中,在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下,围绕公平与创新,反思平台监管与产权厘定、平台责任与良性竞争,为中国平台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袁志刚教授指出,数字经济具有自然垄断的天性,正在重新形塑劳动力市场、国际贸易、社会治理领域的新规则和新样态。面对数字经济的这一天性,东西方由于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不同,采取的应对措施也有差异。中国当下应重点平衡好创新与竞争的关系,完善数据产权立法;同时,面对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葛劲峰博士认为,不同于前两次世界范围内反垄断浪潮的特点,“创造性破坏”是本次数字经济垄断浪潮的根源。应对新一轮的反垄断浪潮,核心在于构建数据充分流动的制度基础。张旭昆教授基于互联网产业结构效应、组织效应和区位效应的分析指出,简单搞“国有化”并非应对互联网大型平台寡头垄断的良方,有效的对策是用法律禁止平台寡头们串谋、培育互联网市场的抗衡力量、进一步加强政府规制和监管,多方协商、定期修订动态负面清单。赵燕菁教授认为,平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类“政府”属性,对于数据初始产权的界定关系到个人和企业两类主体,具体要看谁持有更多的利益,并对另一方进行补偿。通过公共资本使平台“公有化”,可以在不改变效率的情况下提高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杨东教授基于“交易大爆炸”背景下平台、数据、算法三维结构的分析,提出传统《反垄断法》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快速更迭,需要引入“共票”等新理论加以重构,同时要借鉴欧盟《数字市场法》“守门人”制度,防止监管碎片化。陈兵教授从参与数据利益博弈的监管机关、平台企业等主体入手,针对数据的保护与共享,提出一种平衡的数据治理框架——统筹建立促进数据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加大各级竞争主管机构的行动力度,优化平台差异化发展下的数据要素配置机制等。唐要家教授认为,平台垄断势力会对竞争和创新造成严重的损害。数字经济反垄断应以创新为导向,建立“严重损害创新”审查标准,将事前结构性预防与事后行为性查处相结合,将促进数据开放共享作为政策重点,以科学理性的反垄断执法体制为保障。余宇新副教授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超级网络平台监管难点体现在:明确且稳定的监管目标与原则设定难、清晰且完备的监管风险定义与识别难、高效可行的监管取证与监管措施执行难三个方面。要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的监管体系,形成具有适应性的监管目标和原则,促进风险识别的共识机制和风险发现的激励相容制度建设,以技术赋能监管。
——主持人 李 梅 孙冠豪
特稿
重识中国与世界(二十八)
丛日云 | 由现代向后现代文明转型时期的特朗普保守主义
【内容摘要】保守主义的基本使命是保守西方现代文明的正统价值和主流传统。特朗普保守主义复兴的特殊情境是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和美国向后现代文明的转型,其使命是抵制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潮流。特朗普执政唤起了保守派的意识觉醒,恢复了现代文明的话语权,凝聚了保守派的力量,为保守派施政作出了示范。然而从长过程来看,美国向后现代文明转型的大趋势难以逆转,保守主义在其中只能发挥抵制或延缓作用,却难以改变美国走向衰落的命运。
【关键词】保守主义 特朗普 现代主义 价值革命 后现代主义
【作 者】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建勋 | 特朗普主义助推古典保守主义回归
【内容摘要】无论特朗普本人面临什么样的争议,如何在学理上评价特朗普的政治遗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特朗普的政策选择和政治理念造就了“特朗普主义”,强调有限政府、国家认同以及犹太-基督教传统等的重要性,这无疑构成了其最重要的政治遗产。特朗普主义与柏克等开创的古典保守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将对美国保守主义的未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它将取代新保守主义,推动美国保守主义的复兴。
【关键词】特朗普主义 古典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 进步主义 国家认同
【作 者】王建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谢 韬 |“贱民”还是“王子”
——特朗普的非典型性保守主义及其未来
【内容摘要】特朗普即使属于保守主义,也只是一种非典型性保守主义。一个最开始被共和党建制派极端鄙视和强烈反对的“贱民”(pariah),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变成党内众望所归的“王子”(prince),特朗普的华丽转身充分体现了其非典型性保守主义在选举中的巨大吸引力。然而,国会山的骚乱见证了特朗普从“王子”再次迅速沦落为被两党多数精英齐声谴责的“贱民”的非典型性政治历程的落幕。支持特朗普的非典型性选民曾经是民主党的基本盘之一,而他们之所以倒戈,是因为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民主党推行的身份政治和自由贸易疏远了他们。如果民主党精英继续无视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对选民利益的负面影响,同时坚定不移地走身份政治这条他们眼中的“正路”——民粹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眼中的“邪路”,那么另一个类似特朗普的非典型性保守派可能会很快崛起。
【关键词】特朗普 非典型性保守主义 身份政治 共和党建制派 民粹主义
【作 者】谢韬,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刁大明 | 美国政治的“特朗普化”及其影响
【内容摘要】唐纳德·特朗普的四年执政彻底塑造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其政治生态,引发了美国政治的所谓“特朗普化”。一方面,特朗普在各层面强化了总统权力扩张,导致了府会互动宪政框架的党争工具化,加剧了联邦司法系统的保守化趋势。另一方面,特朗普唤起了白人群体的“身份政治”,帮助共和党扩展选民范围的同时加深了民主党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纵了政治表达的暴力倾向。在特朗普卸任之后,新任民主党总统拜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同样的政治局面,并展现出某些延续性;而共和党则将面对特朗普个人与“特朗普化”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美国政治 “特朗普化” 总统扩权 政党极化 身份认同
【作 者】刁大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中国文学与语言视角的观察(笔谈)
2020 年,国内疫情还处在紧张情势下时,我们就着手筹备人文学术界一次大规模的国际视频学术研讨会,并将主题确定为“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学界同仁对这一主题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少人认为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是靠说出来的。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但还是坚持,文化自信仍有“说”的必要:文化自信如果必须与文化传统、文化品质、文化影响自然联系在一起,那么,文化传统、文化品质,特别是文化影响,是不是更需要通过研究、讨论、阐述、论证甚至争辩才能够更加清晰地被厘定、聚焦、呈现和传承?经过成中英等学术巨擘的认真考察与辨析,我们会发现,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仅可以说,而且还非常需要说,因为许多问题要说清楚真的很难,需要经过翔实的研究和睿智的思辨,细致的论证和精切的比照,缜密的思虑和审慎的表述。这组跨度较大的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文章,连同各位专家热烈而认真的远程交流,都足以说明,“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甚至是短时间内“说不尽”的话题。
——主持人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朱寿桐
成中英|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中国文学的人文永恒性及价值崇高性
孙建荣|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教授
文化认同中的融合与分歧:语言学视角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研究
王天恩|马克思的思维异化思想
——兼及其内在逻辑的信息文明展开
【内容摘要】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有一个深层次的内容,即思维的异化,其理解只有在信息文明时代才能更到位,而且我们只有在当代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它内含的重要信息文明意蕴。思维异化的根源是抽象概念和理论被视为比具体事物更根本的存在,并运用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实践中,其实质是本来应当为具体事物认识提供整体观照的思维抽象,反而变成了认识具体事物的屏障。根据马克思思维异化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进一步展开扬弃思维异化的具体机制:在感性实践的基础上,以思维抽象把握对象,以思维具体观照对象。信息文明时代的到来,给思维具体的理解和深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依靠数字技术通过抽象的量化形成“数像”,表明思维具体就是思维抽象所达到的独一无二的抽象个体,它足以与所有其他个别对象相区别。在抽象普遍性基础上扬弃思维的异化,构成对于具体事物认识整体观照的结果。由于认识机制上的深层次关联,在信息文明时代,无论思维异化还是思维异化的扬弃及其意义,都得到空前彰显。
【关键词】马克思 思维的异化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信息文明
【作 者】王天恩,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争鸣
倪春纳 |选举制度如何放大美国的政治极化
——对选民整体极化论的质疑
【内容摘要】政治极化是当前美国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其中以精英层面的极化表现得最为突出。与精英极化相比,选民群体就其整体而言并没有陷入全面极化的状态,而是出现了明显的选边站队现象。政治精英与选民之间的这种“断裂”,是因为选举过程中基于党派利益的选区划分,对极端候选人有利的初选制度,以及推动候选人趋于激进的选举捐献具有强大的扭曲效应,结果导致选举产生的极端“代表”不能真正地代表广大选民。换言之,美国选举过程的制度性缺陷是形成政治极化的一个重要根源。
【关键词】美国政治 政治极化 选举制度 精英极化 选边站队
【作 者】倪春纳,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副教授
黄 鹏|重构全球化: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取向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关系符合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理论,即经济全球化起着基础性决定作用,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对其有着促进或阻碍的反作用。全球价值链扩展和深化,需要对 WTO 多边贸易规则体系进行变革,但多哈回合的停滞、区域贸易协定的蔓延等,已经背离了全球价值链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要求。近年来,美国启动的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企图通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反作用来重塑世界经济,正在将全球经济治理拖入“排他性”区域化模式,不仅造成“逆全球化”趋势,也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而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进一步将供应链问题提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并可能加剧全球经济治理的区域化困境,疫后世界经济联系的修补极可能是一个“重构全球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恢复此前的全球价值链。本质上而言,对于未来国际经贸规则的构建,美国大选后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排他性”的区域化模式,世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协调将呈现新的形态。作为高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大国,中国应当坚定自身主张,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使全球经济治理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全球经济治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再平衡 协调的单边主义 美国大选
【作 者】黄鹏,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副研究员
蒋德海 | 重新定位法律监督:从实体权到法治生态
【内容摘要】法律监督不是权力,而是一种法治生态,就像制约不是专门的权力一样。法律监督是我国人民检察院的宪法职责,是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来实现的某种约束权力的效应或政治和法治的生态。从法治生态的视角来理解法律监督,符合宪法将人民检察院确立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原则和精神,也符合制约和监督约束权力的客观事实,能较好地化解当前检察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构建法律监督的法治生态既是实施宪法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这种法治生态实施和推进的力量。
【关键词】法律监督 权力制约 法治生态 刑事追诉
【作 者】蒋德海,华东政法大学政党理论研究所所长、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技术
张乾友|“被指标治理”模式的生成及其治理逻辑
【内容摘要】指标是当代社会生活、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中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具有决策工具与治理技术两重属性。作为决策工具,指标的产生源于人类生活中内含的价值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人们无法在不同选项间作出理性的选择。出于理性决策的需要,人们就发明了指标,通过指标来对所有选项进行通约、比较和排序,进而作出符合计算式理性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指标获得了承认式权威,并由此从决策工具变成了治理技术。作为决策技术,指标通常由技术专家发明,却超越了技术专家的控制;它们由某些具体治理关系中的治理者使用,但这些治理者往往也受其他指标的约束。随着指标的普遍应用,我们似乎终于迎来了一种没有明确治理者的治理模式,但同时,在这种模式中,每个人仍然都是被治理者。只不过,人们现在似乎不再被具体的人治理,而是被各种各样的指标治理。
【关键词】指标 决策工具 治理技术 国家治理 国际治理
【作 者】张乾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何祎金|反向叙事与数字他者:后殖民视阈中的信息通信技术实践
【内容摘要】后殖民思潮和理论的兴起不仅为传统的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对理解当代的信息技术实践也有启发意义。围绕信息技术实践产生了两套存在张力的叙事模式:以普适计算和网络精神为代表的解放与赋能叙事,以及受后殖民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压制和掠夺的反向叙事。后殖民学者提供的反向叙事认为,数字普遍主义不仅屏蔽了地方性差异和多元文化带来的张力,还生产了数字时代的结构性不平等与社会排斥,并对数字他者进行控制与规训。信息技术的去殖民化,以及寻求符合地方性需求与文化特征的包容性发展成为后殖民学者呼吁的目标。这也有助于中国理解信息技术全球实践的复杂动态,在强调自主发展的同时,开放性与包容性地参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息建设,实现平等互惠与共同发展。
【关键词】后殖民 信息通信技术 反向叙事 数字他者
【作 者】何祎金,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陈吉栋|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图景
——兼论《民法典》的智能维度
【内容摘要】《民法典》对于智能社会的调整限度应被重视。从原子到比特的变化,催生了人工智能法治研究由有效环境下法治如何影响个人,到法治所寻求的有效环境如何影响法治的转向。遵循传统民法形成的“主体 - 民事行为 - 民事权利(原则)-民事责任”的精神主线,探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图景愈加紧迫。即便通过“拟制”证成人工智能体的主体地位,仍需要以意志能力为要件;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同时引发了比特空间的组织变革。智能合约若有精确数值即可能符合法律合同的构造,但其解释受制于分布式记账与加密技术,传统规范主义解释路径可能遭遇困难。通证及其背后的财产权的通证化沟通了原子与比特世界的财产价值,显示出权利客体通证化的变革趋向,也构建了通证经济的完整循环。由于数字化、自动化的深入,侵权责任也呈现出进一步客观化的趋势。
【关键词】民法典 人工智能 机器意志 智能合约 DAO 通证
【作 者】陈吉栋,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
城市
城市与空间
邓 良|鉴真纪念堂:世界主义的暧昧客体
【内容摘要】扬州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常被视作传统文化复兴或中日友好的代表,但这两种叙事都是不完整的。纪念堂的设计来自世界建筑史的理念世界,体现了梁思成建筑思想背后“文化—世界主义”与“道德—世界主义”两种立场的缠绕。纪念堂的营造则紧随冷战世界格局演变的两个重要时刻——1962 年与 1972 年,是以功利主义为底色的世界主义实践的产物。作为鉴真纪念堂的纪念对象——鉴真与梁思成,二者不断被强化的民族主义叙事背后,是被压抑与遮蔽的世界主义生命记忆。上述世界主义场景不断激发着我们在个体与共同体层面对跨界认同难题的思索,其中关键就在于如何守护生命的本真性。
【关键词】鉴真纪念堂 认同 世界主义 结构理性主义 本真性
【作 者】邓良,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
林 峥|现实与隐喻的“公园”
——京派文学的公共领域与生产机制
【内容摘要】中山公园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之一,它与《大公报》文学副刊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同构性;两者相辅相成,由京派同仁的俱乐部转变为沟通前代、培育后进的桥梁。由此,可重新审视京派成员的结构生态及京派文学的生产机制,即以沈从文、萧乾为代表的京派文人,如何借助实体和象征的文学空间,推行自身的文学理念,实现新文学的再生产。
【关键词】公园 茶座 京派 《大公报》 文学副刊 青年
【作 者】林峥,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思想
谭光辉|“怨恨”的符号现象学与“佛系人格”的情感淡化
【内容摘要】“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其模态是“否定他者做”,表示对他者行为的否定态度。作为基本情感的“怨”,与作为复合情感的“恨”“怒”等有明显的区别。“怨”可以与其他几种基本情感组合成不同的复合情感,包括厌恶、爱怨、喜怨、悲怨、仇恨、愤怒、忍与卑贱等。怨恨与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建构有着非常强的关联,道德法律体系以消除多数人的怨恨为基本原则。佛系是一种非抱怨型人格,事实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佛系在不抱怨的同时,其他情感也趋于淡化,这使社会感到紧张,因为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规则对佛系无效。如果社会走向不再符合情感的自然规则,人类一直在追求的“意义”将面临虚无的深渊。
【关键词】怨恨 佛系 情感现象学 情感社会学 情感符号学
【作 者】谭光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高 波|“中体西用”还是“中西同体”
——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普遍历史叙述
【内容摘要】晚清时期,由于中国自身的古今差异以及异质的西方文明的东来,传统普遍历史的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出自张之洞士人圈的《劝学篇》以三纲为贯通古今中西的基本文明原则,对内强调三代与秦汉以降诸王朝的历史连续性,对外主张中国与西方(尤其是英国)的文明同质性,普遍历史则被视为三纲原则创立、落实、传播与衰败的历史。这与其说是强调中西文明差异的中体西用论,不如说是以中西同体为前提的文明普遍论。而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则与《劝学篇》版的普遍历史内容相同而价值观相反,二者共同构成儒学历史观现代转型的普遍主义一翼,与以文明多元论为前提的民国新儒家迥然不同,也因此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与文明论述更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劝学篇》 三代 清朝 普遍历史 中西同体
【作 者】高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青年
王玉玊 | “量子力学”与“流动的现代性”
——当代流行文艺中的“价值相对论”
【内容摘要】21 世纪以来,与量子力学、相对论相关的理论、概念与假说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幻想类流行文艺中,特别是在中国网络文艺作品中。后牛顿时代艰深的物理理论被转译为生动的文学表述,成为幻想类作品中极为常见的设定。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体系曾在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祛魅的重任。而现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却似乎悖论般地成为“复魅”的利刃。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所提供的新的时空观念不是通过科学的、理性的方式,而是通过文艺的、想象的方式影响着当代青少年对于世界与自身的看法,进而带来某种对于道德与价值的新的理解方式。文学化的“量子力学”与“价值相对论”正在文艺领域迅速生成着新的审美风格、主题意涵与叙事要素。
【关键词】网络 文艺青年 亚文化 后现代 价值相对论
【作 者】王玉玊,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 2020.06 | 2020.07 |2020.08|2020.09|2020.10|2020.11 |2020.12|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 “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 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