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2021.07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1-09-20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继续收到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给“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设置“星标”(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让系统知道这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消息啦。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53063517转3302,联系人:杨老师。


新刊上架

 2021.07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桌


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与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暨“5·17”讲话5周年


韩璞庚

学术期刊、学术原创与中国学派的形成



陈玉梅

以学术为本  开风气之先



付长珍

道通为一 :大学学报如何引领学术创新



秦开凤

增强中国学术骨气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尚增健

深刻理解实质性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



黄文艺

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法学期刊的使命



李建国

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品质期刊





圆桌

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国

经验与全球文明视域


王战

多管齐下打造城市软实力



陈恒

全球文明史视野下的城市软实力与国家文明形态



汪涌豪

回归城市精神性本质的软实力发展之路



杨扬

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与路径



陈忠

城市软实力的日常生活营建



葛红兵

以创意城市建设为抓手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胡键

城市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指标体系编制及其意义



徐剑

构筑城市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



赵宏

城市治理中的“良法善治”如何展开




特稿

·三孩政策与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穆光宗 林进龙

论生育友好型社会

——内生性低生育阶段的风险与治理


陈 蓉 顾宝昌

低生育率社会的人口变动规律及其应对

——以上海地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例


陈友华 孙永健

人口预测和人口规划系统性偏差之特征、原因与应对



争鸣

成 庆

“内卷化”与意义世界的重建

——兼与徐英瑾教授商榷


姚 峰

难民危机、身份政治与欧洲一体化危机

——与林德山教授商榷



社会

房绍坤 任怡多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从“外嫁女”现象看特殊农民群体成员资格认定


张康之

重建相似性思维:风险社会中的知识生产


张 涛

走出“大萧条”:全球知识生产的再平衡


马维娜

实践感: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度复杂”



思想

仰海峰

马克思的批判理论:逻辑界划与话语体系


江 凌   刘 璇

“凡尔赛文学”:一种建构与解构的话语对抗



青年

王振杰

从“国家计划”到“个人自主”:我国生育影响机制的差异性研究


Content


圆桌 |  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与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暨“5·17”讲话5周年

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与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暨“5·17”讲话5周年


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角。2021 年 5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其中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 5 周年以及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之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邀请部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学术期刊主编围绕“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与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暨‘5· 17’讲话发表 5 周年”撰写了专题笔谈。


韩璞庚研究员认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突出问题意识,激发原创思绪,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助力中国学派的形成。学术期刊要完成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必须创新学术生产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传播机制。陈玉梅研究员指出,学术期刊应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国家战略为旨向 ;树立严谨的学术态度,秉持开放的学术理念,鼓励学术声音的多元化 ;注重人的培养,构建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作者队伍,培养具有鉴别理论生长点能力的编辑队伍,形成具有理论讨论能力与热情的读者队伍。付长珍教授指出,学术期刊应以时代为母题,以学术为本位,关注国家战略、社会热点以及学术前沿问题,以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知识创新、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引领相关学科研究范式转型,实现为学科建设服务和为国家战略及政府决策服务的“双轮驱动”。 秦开凤研究员强调,“SSCI 崇拜”、西方理论导向、“量化热”倾向等,皆反映了“中国学术”骨气不硬、底气不足,而学术骨气不硬的根源在于文化不自信。增强中国学术骨气,就需要找回、重振中华文化自信。尚增健编审强调,社会科学期刊要支持和鼓励理论研究者深刻理解和实质性把握中国国情,紧扣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学理层面上提出研究命题,构建学术范畴,建立话语体系。黄文艺教授指出,新时代法学期刊应更好地肩负起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的主阵地、法学体系创新的引路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库、优秀法学专业人才的孵化器、中外法学交流的大平台、法学学风建设的风向标等使命。李建国研究员提出,应从提升期刊的服务大局能力、学术引领能力、融合发展能力、凝聚人才能力、出版把关能力等五个方面入手,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品质期刊。

——主持人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圆桌 |  

提升城市软实力:

中国经验与全球文明视域

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国经验与全球文明视域


“软实力”原本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著名概念。当前,“软实力”已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今日中国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然而,如果从软实力角度审视,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还存在不少提升的空间。而中国城市正是实现软硬实力匹配和全面提升的重要发力点。2021 年 6 月,上海在市委全会上率先提出将“软实力”应用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和治理。城市软实力具有哪些内涵和维度?培育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基础和路径如何寻觅?如何实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怎样在软实力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理念、价值与发展思路?为解答上述问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约请专家学者,组织相关笔谈,探讨城市软实力培育和提升的关键因素、着力方向、指标体系等问题,希冀立足中国城市经验,通过全球文明的视野,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学者的思考和智慧。


王战研究员指出,城市软实力培育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城市软实力建设需要重视三个层面 :一是在公共政策层面营建软实力的基础 ;二是在价值观层面锻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核心 ;三是通过城市民间表达发掘自身特色优势。陈恒教授认为,城市软实力需要在全球文明史视野下理解。城市是文明的熔炉,在历史上对地区乃至国家文明形态的形成发挥了重大影响。城市的包容力、提供力、号召力、吸引力等软实力的内容,是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汪涌豪教授主张,城市更适合从精神和文化的角度加以定义,城市发展理念应基于其精神性本质,体现对城市人精神需要的关怀。在上述认识基础上,提升城市软实力,关键在于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发展与环境、秩序与自由这三对关系。杨扬教授指出,城市文化软实力应重视文化与人口基础,在理论研究和规划布局中予以考量。未来应从空间建设、产业设计、区域协同三方面发力,实现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陈忠教授认为,当代城市社会“人人都是软实力”,软实力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服务于日常生活。自觉地关注常人世界、日常生活,从空间与环境、制度与治理、素养与行为等方面营建更具公平、正义底蕴的日常生活,对于城市软实力建设,具有战略与路径意义。 葛红兵教授指出,创意城市建设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创意创新能力是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为此,需要打造城市“产业化的文化创意核”;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 ;重视作为创意创新本源的文化基础。胡键研究员认为,依据软实力构成要素,可编制出一套城市软实力指标体系,包括物质资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和更细致的二级、三级指标。这套指标体系有助于考察和评估城市软实力资源,进而确定适合城市自身的发展定位和风格。徐剑教授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城市软实力能级跃升的核心是提高城市的全球叙事能力,构筑独特鲜明的城市形象全球识别系统。这一系统包含三大核心要素 :核心文化产业识别、超级城市地标识别与标杆性城市节庆事件识别。赵宏教授提出,良法善治为当代城市治理提供精神支撑、制度保障与实践指引,对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十分关键,包括在都市规划立法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数据治理中明确政府权能和义务,在城市风险预防中构建新型法律框架等。

——主持人 叶祝弟 杨义成


特稿

三孩政策与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穆光宗 林进龙 | 论生育友好型社会

——内生性低生育时期的风险与治理

【内容摘要】理解当下中国的低生育问题,有必要区分“政策性低生育”与“内生性低生育”两个阶段。研究发现,政策性低生育阶段远比人们想象和预判得短促,中国早在 2000 年就已步入内生性低生育阶段。内生性低生育阶段的风险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具备长期性、彻底性、结构性和外部性等特征,治理难度大。其内生性特征亦要求国家尊重生育决策的主体性,必须人文引导适度生育,创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中国当前存在“想生不能生”和“愿生不敢生”两种不友好形态,以及追求生育变量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的不友好价值取向,需要及时向“生育友好型社会”转型。其中,赋权生育是逻辑起点,而构建适度生育文化,完善生育支持体系,抚平“传统计生”伤痛,国家共担生养责任与尊重包容生育状态的多样性 , 分别是“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文化基础、社会基础、信任基础、制度基础和人文基础。

【关键词】政策性低生育 内生性低生育 生育友好型社会 优化生育 包容性生育政策

【作者】1 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2 林进龙,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陈 蓉 顾宝昌 | 低生育率社会的人口变动规律及其应对

——以上海地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例

【内容摘要】随着三孩政策的到来,不断探索低生育率下人口变动的新特性,是低生育率时代到来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上海是我国典型的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甚至是超低生育率的特大型城市。上海的实证数据分析表明,低生育率社会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呈现出独特规律:不同特征人群均表现出打算 / 实际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的“趋同性”;较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人群,表现出意愿生育子女数较高、且更可能转化为实际二孩生育行为的“倒挂性”;实际生育水平表现为长期低于生育意愿的“偏低性”;生育与婚姻两个密切相关的生命事件之间“脱钩性”。这些特征提示,不可再盲目沿用高生育率时代积累的对生育变动规律性的认识,来考察当前的低生育率阶段。

【关键词】低生育率 生育意愿 生育行为 特大城市 生育规律

【作者】1 陈蓉,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2 顾宝昌,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陈友华 孙永健 | 人口预测和人口规划系统性偏差

之特征、原因与应对

【内容摘要】人口预测和人口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 1980—2020 年中国总人口的预测值、规划值和实际值,构建偏差率指标,对历次人口发展规划进行差距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人口规模的预测和规划均存在高估的系统性偏差,这放大了人口数量增长效应。而系统性偏差是人口估算方法的局限性、人口规划的主观性以及人口问题的选择性建构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为了未来的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能更具科学价值与政策意义,建议从以下方面应对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偏差:一是辩证地看待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的作用与限度;二是加强人口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管理;三是转变人口控制的规划理念与政策实践,尊重客观规律与加强科学研究。

【关键词】人口预测 人口规划 系统性偏差 人口规模

【作者】1 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2 孙永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争鸣


成 庆 |  “内卷化”与意义世界的重建

——兼与徐英瑾教授商榷

【内容摘要】“内卷化”从一个专业学术词汇进入当下的文化空间,变成一个意义宽泛的“热词”,折射出新世代对于“劳动”(人类活动)意义的新理解。“劳动”在满足生存必需层面上的功能逐渐减弱,但注重“私人性”的消费社会压抑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度地获得大量交流与闲暇的“虚拟体验”,开始形成新的网络虚拟社群,但是“虚拟世界”仍然无法取代“现实世界”的经验,只能扮演某种“现实世界”的补充与调剂角色,新世代也不足以借助“虚拟体验”自身来完成生命意义的重建。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高速交互性也让现代人越来越强调“即时性”,“当下”的瞬时性体验变得非常重要。这却让具备完整意义脉络的“历史”与充满希望的“未来”想象被排斥在意义建构的框架之外。

【关键词】内卷化 佛系 躺平 虚拟体验 意义世界

【作者】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姚 峰 | 难民危机、身份政治与欧洲一体化危机

——与林德山教授商榷

【内容摘要】冷战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据全球思想主流的不是民族主义,而是以“历史终结论”为标志的世界主义或全球化思潮。尽管欧洲一体化的危机表现为疑欧主义或欧洲各国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政治的抬头,但难民危机应该是理解欧洲政治转向的关键,因为它是欧洲从以全球化为标志的世界主义转入以逆全球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枢要,也是理解西欧和东欧都对欧盟产生信任危机的枢要。应该看到,在欧洲一体化危机中,民族主义只是较为外在的表现,更根本的诱因是难民危机所激发的身份危机和身份政治。

【关键词】难民危机 身份政治 欧洲一体化 民族主义 全球化

【作者】姚峰,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学者。


社会


房绍坤 任怡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从“外嫁女”现象看特殊农民群体成员资格认定

【内容摘要】特殊农民群体成员资格认定关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的实现,与每一位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其在裁判结果、法律适用、资格认定标准、资格认定主体及村民自治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造成司法裁判差异的根源在于特殊农民群体成员资格认定面临着诉讼主体资格不明、资格认定标准不清、资格认定主体不定以及司法介入限度不一等现实困境。对此,应通过赋予特殊农民群体诉讼主体地位、厘清特殊农民群体成员资格认定标准、确定成员集体为成员资格认定主体以及明确司法介入成员自治的必要限度等举措,以规范特殊农民群体成员资格认定的现实路径,保障特殊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特殊农民群体 外嫁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成员资格认定

【作者】1 房绍坤,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 任怡多,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康之|重建相似性思维 :风险社会中的知识生产

【内容摘要】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作为一种力量是体现在行动中的。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人们都试图构造完备的知识体系,可是,能够在行动中发挥作用的知识都是具体的知识。知识生产是有着历史性特征的,在中国等文明古国中,我们所看到的是运用相似性思维而进行的知识生产。随着分析性思维在工业社会兴起后,许多由相似性思维生产出来的知识变得神秘而不可理解。现在,人类已经走进了风险社会,需要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开展行动,所需要的知识也将不同于工业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知识。风险社会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知识生产将是在行动中发生的,会表现为运用相似性思维去进行知识生产。这在思维方式上并不是简单地向农业社会回归,而是在超越分析性思维的意义上重建相似性思维。

【关键词】风险社会 知识生产 分析性思维 相似性思维 合作行动

【作者】张康之,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 涛  | 走出“大萧条”:全球知识生产的再平衡

【内容摘要】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两次经济大危机,最近的一次虽然发生在 13 年前,但世界仍处于相对缓慢的增长路径上。找出危机的根源,是走出危机的关键。通过建立一个知识生产 - 知识资本化 - 制造基础决定的全球制造业分工框架,有助于洞悉知识生产和知识资本化不平衡的内在机制。国家间知识生产和产出份额上的不平衡,是世界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而“大萧条”的真正走出,在于全球知识生产的再平衡。各国政府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积极地投入基础研究并完善新产业形成的制度环境,解决好当下的全球长期停滞问题。

【关键词】知识生产 知识资本化 长期停滞 再平衡 大萧条

【作者】张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马维娜 |  实践感 :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度复杂”

【内容摘要】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度复杂”具有“实践感”的特有意味。这种“实践感”既不与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有意相悖,也不与整个教育改革进程人为相左;既不是纯主观主义的现象臆想,也不是纯客观主义的物理自然;而是纠缠着诸多复杂要义的“不是逻辑的逻辑”。其中,“场域”“惯习”“资本” 构成“实践感”解释框架的鼎力三足。“场域”呈现出置身其中的国家、地方、学校之间各种多元开放、变动不居的位置关系,形成中国教育改革“深度复杂”的特有“社会小世界”;“惯习”携带历史积淀的从容、经验预存的提取和本体论意义的契合,形成中国教育改革“深度复杂”的特有“性情倾向”;“资本”集结成捆绑式“资本束”,作用实践、变通实践,甚至左右支配实践,形成中国教育改革“深度复杂”的特有“象征力量”。“实践感”不只是对中国教育改革“深度复杂”的问题诊断和解释框架,更指向对中国教育改革“深度复杂”刻骨的反思之切与强烈的改善之迫。

【关键词】实践感 中国教育改革 场域 惯习 资本 深度复杂

【作者】马维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思想


仰海峰 | 马克思的批判理论 :逻辑界划与

话语体系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哲学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的科学批判理论。以人的类本质为基础的人本学批判、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主体性批判、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拜物教批判,体现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发展逻辑,并形成了相应的话语体系。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是对原有批判理论的反思与超越,这一思想仍然是我们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批判理论 拜物教 资本逻辑 改良主义

【作者】仰海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


江 凌 刘 璇 | “凡尔赛文学”:

一种建构与解构的话语对抗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亚文化,“凡尔赛文学”(“凡学”)经网络空间的发酵与裂变式传播走进大众视野。“凡学”是一场“凡人”们进行自我社会身份建构与受众戏谑性解构相交织的网络热潮。“凡人”们自我建构的虚拟表演、自我迷恋的镜像误认与观众消解“凡人凡语”的戏仿式表达,构成“凡学”话语建构与解构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对抗关系折射出“凡学”现象中的“凡人”和受众群体共同的身份焦虑与价值认同问题。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应给予“凡学”亚文化群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客观理性的对待,以有效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凡尔赛文学 话语对抗 价值反思 身份焦虑 认同

【作者】1 江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2 刘璇,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青年


王振杰 | 从“国家计划”到“个人自主”:

我国生育影响机制的差异性研究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发展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和影响机制有所差异。1949—2010 年间,我国人口生育影响机制主要是国家、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国家生育政策的影响力较大,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人口生育的影响较弱。2010 年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低生育率特征,该现象的背后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而生育政策的决定性作用逐渐衰减。另外,宏观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健康水平也对中国人口规模有着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应从生育主体、家庭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精准施策,探索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新常态 人口发展 全面三孩 影响机制

【作者】王振杰,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助理教授。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2020.06 | 2020.07 |2020.08|2020.09|2020.10|2020.11 |2020.12|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