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2022.08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2-12-21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新刊上架

 2022.08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桌


来自“边缘地带”的震荡与革新:

世界体系演进再认识


陈恒

人类发展的中心、边缘与美好世界秩序



俞金尧

世界体系中“边缘”的相对性与“中心”的多样性



韩东育

变局时代的世界:“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立场对调?



刘德斌

回归抑或超越:百年变局下国际关系的新脉动



孟钟捷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世界历史知识生产——“边缘地带”视角下的常态与变革



杨成

国别区域全球知识的重构与中国崛起的世界知识保障



卢光盛

“边缘”何以走向“中心”:以东盟为例



章永乐

霸权、依附与反抗

——拉丁美洲的主体性




特稿

·不确定性与城市治理(一)·

文军 刘雨

不确定性时代的都市公共信任风险及其治理


范进学

重申“认真对待权利”

——不确定状态下的权利理论


论坛


徐勇 杨阳 李里峰 杨光斌 贺东航 王向民 

谈火生 马雪松 刘伟

回归还是创新:历史政治学的共识与反思


争鸣


·构建中国阐释学(十三):人工智能阐释·

徐英瑾

阐释的偏差:

科幻影视对于人工智能的误读及其社会影响


闫坤如

可解释人工智能:本源、进路与实践

康 凯

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认同的形成

——关于西方文明起源问题的再思考


社会


宋 健 李灵春

“离婚冷静期”政策能否降低离婚水平


李 峰 柯玉婷

何处为家:

家国心态的演进及其心态秩序的表征


刘大为

心态何以文明:

普通人国家观念演变的社会构成


人文

·跨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史转向·

周 宪

艺术史的范式转换

——从门类史到跨媒介史


李 洋

边界、观星沉思与工业图像

——再谈艺术史如何可能


高 薪

物质、情感与现象

——艺术史实践在中国的问题与方向


Content

圆桌会议 | 

来自“边缘地带”的震荡与革新:

世界体系演进再认识

来自“边缘地带”的震荡与革新:

世界体系演进再认识


现代中国的思想革新,往往是从世界认知的更新和扩展开始。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一种立足当下且面向未来的、实现各国平等与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新模式。因此,针对全球“边缘地带”的再认识,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中国人的世界认知是建基于大国中心主义历史叙事之上的。然而,忽视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和“小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认识现代世界和国际格局变迁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对阿富汗、乌克兰亦或斯里兰卡乃至中东地区的认识往往是不够全面的。怎样理解全球治理中的“中心-边缘”体系及其嬗变?全球边缘地带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发展新动向?全球化时代中国如何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展开互动,这又将对彼此产生何种影响?学术界如何因应上述变局并为中国发展提供有效的世界知识保障?在中国与世界实现更紧密联系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关键抉择。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于近日举办“变局时代的世界认知更新:关注全球治理中的边缘地带”圆桌论坛,围绕当下全球变局特征和中国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进行前瞻性思考,以期通过“边缘地带”的视野,充分认识世界秩序演变的大势大局,并为建设适应中国发展的面向世界的知识供给机制探索方向。

陈恒教授认为,关注全球治理中的“边缘地带”,是全球化带来的现实思考。边缘是某种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产物。我们要保持世界的多样性,反对单一模式的发展,尤其是不顾人性和德性的发展,倡导并包容各种形式的发展,进而提供一种人类对美好世界的新探索。俞金尧研究员认为,权力是界定“边缘”和“中心”的最重要依据,而权力是多面向也即“多中心”的。“边缘地带”不必围绕唯一“中心”去作为和发展,而应努力创造能使自己变为多个中心之一的条件。韩东育教授指出,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试图用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来取代二战后美国曾全力推行的世界贸易体制。与此同时,中国则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大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张全球贸易和多边主义。这构成了当前世界局势的一大基本背景。刘德斌教授指出,全球变局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世界体系“中心—外围”结构的历史性变化不仅削弱了几百年来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而且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世界秩序。孟钟捷教授认为,在历史教育领域,“边缘地带”作为一种世界历史知识通过不同编写原则出现在各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当前有关“边缘地带”的历史知识储备愈显不足,亟待多管齐下予以改进,包括以人类命运发展的共性问题为中心,培养青少年认知“边缘地带”的能力等。杨成教授指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时刻,需要相应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来支撑。为解决区域国别知识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必须根据时代背景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来恰当地更新我们的世界知识体系,重构区域国别研究观念与方法。卢光盛教授指出,作为东南亚国家集团的东盟,在现实中表现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建构性中心的特征,并开始在区域和全球治理中发挥一定程度上的“中心”或“准中心”作用。中国可借助自身实力为东盟站台赋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章永乐副教授认为,拉丁美洲思想者对另一个可能世界的思考,恰可与中国思想者形成“接力”关系。在中国与拉美的历史互动中,拉丁美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秩序的本来面目,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主体性所在。


——主持人 叶祝弟 杨义成


特稿

·不确定性与城市治理(一)·


文军 刘雨航| 不确定性时代的都市公共信任风险及其治理

【内容摘要】现代化转型推动都市社会形态发生整体性变迁,都市公共生活越来越陷入一种“不确定性”的情境中,使得公共信任内蕴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张力不断激化,外部取向的公共信任危机开始向内部自生的公共信任风险演变。“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解都市公共信任风险生成和演化的重要视角。都市公共生活中,全面增长的客体外在不确定性因素致使都市公共信任风险去边界化增长,主体内在不确定性的蔓延使得公共信任风险呈现出明显的内在化趋势,而情境知觉不确定性的持续再生则推动公共信任风险步入再生产状态。对此,亟需以“不确定性”为导向,展开都市公共信任治理。在公共性培育的基础上重建专家系统信任,并通过主体整合推进公共信用体系建设,重塑公共信任的存在形态。

【关键词】不确定性 公共信任 信任风险 都市治理

【作  者】文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雨航,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范进学|重申“认真对待权利”

——不确定状态下的权利理论

【内容摘要】不确定状态下如何认真对待权利与法治,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应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作为公权力,其发布的法令或采取的措施,只有遵循合法原则与比例原则,才能合乎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的法治要求。重申“认真对待权利”之目的在于,权利作为法律的本质与目的,它既构成了法律的道德基础,亦构成了人们对法律尊重与忠诚的基石,进而成为政治道德的来源。通过重申“认真对待权利”这一经典命题,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权利保障、法律信任、法治信仰以及政府公信力获得持续有效的普遍认同并达致共识。只有公权力认真对待并善待权利,方能体现其理性的政治道德;只有公权力公平对待社会每一个个体的权利,法律才能获得人们对它的接受与尊重,进而使人们相信法律、尊崇法律、信仰法治,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关键词】 不确定状态 认真对待权利 法律有效性 信仰法治

【作  者】 范进学,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论坛


回归还是创新:历史政治学的共识与反思

主持人:赵 吉

与谈人:徐 勇 杨 阳 李里峰 杨光斌 贺东航 王向民 谈火生 马雪松 刘 伟


第一单元 历史政治学的基本立场

将历史纳入政治学

——以单一制国家的中国建构为例

徐勇,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


历史真实、世界视野与现代价值取向

——历史政治学研究应坚守的原则

杨阳,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谨慎的喝彩:对历史政治学的反思

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第二单元 历史政治学的理论范式

历史政治学的知识论原理

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历史政治学的技艺

——在现代国家研究中探寻中国政治发展

贺东航,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社会时间性与历史分析中的情境

王向民,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第三单元 历史政治学的重大议题

历史政治学:老传统与新议程

谈火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


历史政治学的学科意义、议题建构与发展前景

马雪松,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


“普通人的政治史”

——兼论历史政治学研究的路径拓展

刘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争鸣

·构建中国阐释学(十三):人工智能阐释·


徐英瑾|阐释的偏差:科幻影视对于人工智能的误读及其社会影响

【内容摘要】科幻电影对于人工智能的形象刻画,具有明显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确通过相关的科幻电影的广泛传播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公众知名度,并因为这种传播学效应间接获得了在商业与行政方面的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在特定艺术规律与心理学规律指导下的人工智能形象刻画,也往往会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实质作出错误的阐释。尽管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的人工智能既未必具有人形机器人的外观,也不具备主流科幻电影所赋予它们的那些能力,这些误解在电影之外的外溢效应已经扭曲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使公众形成对于人工智能的不必要的期望或不必要的恐慌。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科幻电影 阐释 人性机器人 人格化效应

【作  者】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闫坤如|可解释人工智能:本源、进路与实践

【内容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颠覆性,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革命性影响,但人工智能系统的不透明性影响用户信任,也难以保障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阐释人工智能技术、揭示人工智能的运行逻辑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性、不透明性是人工智能系统的固有属性,通过立足于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相结合的技术伦理进路以及规范性和描述性相结合的应用伦理进路,可以揭示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因果相关关系,构建基于因果相关性的可解释人工智能模型,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关键词】 可解释性 可阐释性 可解释人工智能 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作  者】 闫坤如,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康凯|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认同的形成

——关于西方文明起源问题的再思考

【内容摘要】 中世纪早期地中海世界西部文化认同上的转变,揭示了西方文明诞生过程中西方人文化认同的最初构建及其背后的原因。西方文明最初的地域空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认同都是在中世纪早期形成的。当时地中海西部的居民在与同时代地中海世界的他者文明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定位,构建起自身的文化认同,确立了文明共同体意识。他们最初所参照的他者文明并非伊斯兰文明,而是拜占庭文明和更早的古典文明。

【关键词】 中世纪早期 地中海西部 文化认同 西方文明

【作  者】 康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副教授。


社会


宋健 李灵春|“离婚冷静期”政策能否降低离婚水平

【内容摘要】 21 世纪以来,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引起广泛关注,2021年“离婚冷静期”政策的实施更是引发诸多争议,但既有研究较少对政策实施与离婚水平的关系开展实证分析。梳理国内外政策可以发现,对离婚时间进行约束性规定,提高离婚门槛,增加离婚成本,以此减少冲动离婚,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我国曾在1993—2002年实施了离婚审查期制度。比较我国不同政策阶段的离婚水平变化可以发现,离婚时间约束性政策缺位时,协议离婚水平迅速升高、潜在离婚需求得以释放、轻率离婚大量增加,助推了离婚水平的整体上升;而离婚时间约束性政策在位时,离婚水平则相对平稳。这些变化显示出离婚时间约束性政策与离婚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离婚冷静期 离婚时间约束性政策 离婚水平 实证分析

【作  者】宋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李灵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峰 柯玉婷|何处为家:家国心态的演进及其心态秩序的表征

【内容摘要】 家国心态与社会结构互构,通过角色自然化、塑造社会群体的记忆和对事物进行分类等方式,处理个体与国家、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并作用于社会整合。家国心态源起于先秦宗法制社会,其心态秩序与宗法权力分配互为映衬。秦汉之后,家国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分类体系和认知图示成为自然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忠孝互构的帝国心态秩序。近代以来的家国心态以传统的内生性形式为表,外生性的民族国家建设为里,表现为以“去家化”“以家喻国”等为内容的国家主义崇拜心态秩序。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对文化主体性和内生性因素的强调,成为家国心态的主基调。当下,治理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代表着心态秩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家国心态 心态秩序 内生性 外生性 共同体

【作 者】李峰,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柯玉婷,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大为|心态何以文明:普通人国家观念演变的社会构成

【内容摘要】 在国家—社会的结构之下,国家观念是社会心态的核心呈现。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大致经历了家天下时期的“孝亲忠君”、救亡图存时期的“祖国母亲”、集体化时期的“新中国”及个体化与数字化时代下“阿中哥哥”的变迁。通过历时分析,可以看到国家观念是个人与国家关系在不同时代结构性变迁的产物,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家天下—民族国家—国家主义—个体主义—多元主义”。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虽有其独特文化特性,但仍是人类文明现代性进程的组成部分,有着文明进程的普遍规律。从国家观念演变看,其方向是走出“以家喻国”的家本位观念,逐渐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建构起理性平和的道德期待与权利关系意识。

【关键词】 国家观念 社会心态 心态秩序 文明进程 现代化转型

【作  者】 刘大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人文

·跨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史转向·


周宪|艺术史的范式转换

——从门类史到跨媒介史

【内容摘要】将各门艺术史打通并形成一种具有艺术学理论学科构架的艺术史,是目前艺术史学科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难题,跨媒介艺术史由此成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史书写路径。它越出了单一门类艺术的狭隘视角,在一个各门艺术相互关系的宏大构架中来思考艺术的历史演变和风格消长。豪塞尔的艺术发展不平衡论、雅各布森的艺术史主导论以及跨媒介模态理论,为艺术史的跨媒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和必不可少的方法论观念。而在实践层面,至少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跨媒介艺术史书写范式:主导—影响型范式、平行—比较型范式、互动—关系型范式。如何形成具有本土问题意识和理论话语的跨媒介艺术史范式,仍有待艺术学理论学科共同体的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 艺术史 范式 门类史 跨媒介

【作  者】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洋|边界、观星沉思与工业图像

——再谈艺术史如何可能

【内容摘要】艺术史方法论争论的两个焦点问题是“去中心化”和“图像史的分离”。艺术史学史反思每一个具体的艺术史研究的中心模式,寻求避免或改良艺术史写作在民族、门类、年代、风格等层面的各种中心主义。去中心化的艺术史并非否决和推翻已有的中心,而是重新定义边界,其方法论革命必然开始于对各种边界的批判和超越。艺术史不仅需要艺术史家丰富的体验与阐释能力,而且需要其尽可能像自然科学家那样跳出主体的单向视角,从超越性的视角去建立艺术史的知识,让艺术的“混沌”进入“宇宙”。随着工业图像的出现,艺术史与图像史分离,工业图像创造了无处不在的形式,带来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图像积累与传播。但在一部彻底贯彻了“去中心化”意图的艺术史中,艺术似乎又从“宇宙”回归“混沌”,这样的艺术史便只剩下图像史,一种“艺术终结后”的艺术史书写又是否可能?

【关键词】 艺术史学史 去中心化 边界 工业图像【作  者】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高薪|物质、情感与现象

——艺术史实践在中国的问题与方向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艺术史实践在新艺术史思潮的带动下,通过对原境重构和阐释的重视焕发出巨大活力。其对艺术作品的空间和现场意义的重构激活了各项思想资源,促进了学术整合,有助于恢复中国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历史记忆。但是,艺术史学科在迎来丰厚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其他历史学科对其学科方法和学科边界的质询和挑战:艺术史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与一般历史文献有何不同,如何应对“艺术”和“历史”的张力等。带着这些问题,艺术史研究应走向一条充分重视艺术作品的物质—技术属性及其带来的情感效果,并不断重返现象的路径。

【关键词】 艺术史 历史 情感 物质性 现象

【作  者】 高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点击封面查看《探索与争鸣》2022年各期目录(请左右滑动)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2.07|2022.06|2022.05| 2022.04|2022.03|2022.02|2022.01|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1.08|2021.09|2021.10|2021.11|2021.12|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2020.06 | 2020.07 |2020.08|2020.09|2020.10|2020.11 |2020.12|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