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市井街巷的人间烟火,还是汉唐帝国的恢弘气象,我都想毫无保留地把它们呈现出来。让那些生动鲜活、充满生命力的场景在方寸之间还原,这就是微缩模型的魅力。
我是新青年阴东方,一名微缩模型师。也许你不认识我,但你一定见过我的作品。最近,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大火,里面的长安城沙盘模型就是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制作的。
记得刚接到剧组邀请的时候,我心里又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我在古城西安待了快十年了,一直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大家展现盛唐的风貌;但我也有顾虑,其实心里并没有十足的把握,生怕会弄巧成拙。但我最后还是把任务接了下来,第二天就一头扎进了博物馆。
在西安,搜集唐代的文物资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小雁塔博物馆有全唐城的模型,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唐代的陶楼,西安碑林博物馆有唐代花萼相辉楼的石雕线描,可以了解唐代宫室的布局……那段时间,我把能去的地方都跑了一遍。
我们团队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完成了3000多个小房子,还有城门、望楼、酒肆,一起组成了电视剧里大家看到的长安城沙盘。
别看这个沙盘细节精美、美轮美奂,你肯定想不到,它“出生”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废旧厂房。眼看着它已经成型,却一次一次遭到飞来横祸:不是被漏进来的雨水浸泡,就是被我们收养的流浪狗啃咬。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严防死守。
好在剧组对沙盘最后的呈现效果非常满意,电视剧播出后,观众也非常喜欢。这让我更加坚信,一个成功的微缩作品,除了要有精美的外观,还要让观众看到它背后的文化魅力。
但这都是后话了,刚开始做模型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并没有想过把它和历史结合起来,只是想通过它们记录身边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我的第一个作品,它的灵感是在一个菜市场诞生的。那是有一次我在菜市场溜达的时候,一个肉铺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就决定把它做出来。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去那家肉铺。因为总是围着它转,有时候还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老板还以为我是查卫生的,对我十分提防。当我提出要求想进去的时候,人家死活不让我进去。我不得不跟他说明理由,顺便还买了30块钱的肉,他才同意“放行”。
进去以后,我赶紧拿出工具,认真地测量尺寸、画草图、拍照片,研究每个细节。一连好几天,我每天都准时过去,因为待得时间长了,身上都有了一股生肉的味道。
带着这股别人避之不及的味道,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件作品《肉铺》,还在学校成功地展出。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这个作品,还问我要了一些“生肉”。看着他满足的小眼神,我心里想:“这30块钱的肉没白买。”
《肉铺》的成功,大大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大四的时候,我又参与制作了纪录片《帝陵》的场景模型。《帝陵》是一部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当时还是实习生的我,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
我心里想:“实习生怎么了?”并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证明自己,让那些人心服口服。于是,我和我的同学每天都去翻阅史书和图片,或是一起去博物馆看汉代出土的文物。以至于到后来,网上图片是不是真正的文物,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为了更精确地还原“现场”,我们还亲自上阵。比如在制作曹参宴会厅的时候,我们好几个人都跪在地上,模仿当时宴会的情景。有人会在一旁测量尺寸,看看酒杯举多高合适,凭几放在哪里最省力,桌子和人之间的距离放多远才合适……有时候,为了一点点的距离,我们会拍到手麻脚酸,站不起来。
这次制作的经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干我们这一行,应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很多生活的细节都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但我们却未曾留心。为什么不能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它们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看得见、摸得着呢?
于是,我把酝酿已久的毕业设计《清明上河图》搬上了日程。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工作室里堆满我们到处搜集来的原料。我们会为了一个人物的头饰和某一个道具呈现的方式激烈地争吵,也会一起熬夜、互相打气,忙到所有人都面无血色。
凭借着这个长九米、宽一米三的《清明上河图》模型,我们获得了学院颁发的奖,我的大学生活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它和后来的长安城的沙盘一样,都是我引以为傲的作品。它们见证了我们这些年的付出,也传达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敬重。
现在算起来,我在微缩模型这一行已经摸爬滚打了快十年了。如果有人问我:“花这么多的心思去做一个模型,有必要吗?值得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我一直觉得,虽然每个微缩模型的体积是有限的,但它所包含的世界却是无限的。
是它们,让大家发现,原来我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也有温柔、细心的一面;是它们,承载了我不惜辞去工作,连续四年参加高考也不曾放弃的艺术梦想;也是它们,让那些消失在岁月尘埃里的生活场景多了一些艺术的美感,让原本藏在书本中灿烂的文化走到了世人的面前,生动而鲜活。
将来,我希望可以做一个微缩艺术馆,让更多的人从我的作品当中寻找到回忆、触摸到文化。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微缩模型赋予我的使命。
我是新青年阴东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