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德尔·贝里诗12首

Wendell Berry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美国诗人温德尔·贝里(Wendell Berry),1934年8月5日出生在美国肯塔基一家农场,在肯塔基大学获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先后在纽约大学和肯塔基大学教授英国语言文学、写作和教育学。从1965年开始,贝里绝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肯塔基农场,从事农业劳动和写作。温德尔·贝里集生态环境保护者、农场主、英语教授、散文家、小说家和诗人于一身,素有农民诗人之称。贝里是经过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繁荣起来的基督教文学的重要作家,尽管在他严谨的写作中很少直接提及宗教,但他的作品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宗教思想,敬仰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他在哀歌、呐喊、沉思等题材中以清晰和复杂的视觉,向我们展现了对人生最终目标的最高价值,即信仰的追求。一些书评家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认为贝里是美国乡村人中的先知先觉者,并指出贝里坦诚地寻求一种与土地密切相联的生活方式和圣洁的婚姻,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说,正是温德尔·贝里,刻意将美国诗歌带回到华滋华斯时代。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诗集25部、散文6部,有11部小说集收集了他的作品,并荣获包括艾略特奖在内的多项诗歌大奖。贝里的作品主要来源于圣经和造物主所创造的世界。他坚持语言与实际相结合,大量词语来自圣经。圣经和基督思想已融入他的作品,并体现在行动上。他的视野遍及山脉和岩洞的景致、树林、田野、肯塔基中部和北部的大片低谷地。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嗅出那浓郁的肯塔基小镇气息。




向往平静


一切都将回归大地

无须渴求过分的荣誉和权利。

但人所具备的满足感

我们却很少拥有:

面对河流优美景致

渔夫表现出的沉默

园丁修整枝条发出的音乐声。

我缺少最基本的平静

也从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找不到平静和悠闲

我们卖掉世界去买火药

用燃烧同类发出的光照亮道路。

我的心灵已被扭曲。

这使我想到黑暗

并渴望根茎的沉默生活。




大理石


小镇的公墓,一个最古老的地方

已经摆脱了悲伤,

墓地的香桃木成了野生植物。

最后一个认识这些面孔

知道这些名字的人,也已死去。

那些已被遗忘的名字

默默地呆在石碑上

在草丛中像荒野的影子

与野兔和鹪鹩相伴,不再令人悲

镇上的祖先已融入泥土,这里成

牧场。异族的大理石墓碑,




生来的庄稼汉


是种植者,又是园丁,一个生来的庄稼汉,

他把双手伸向大地,大地便发出嫩芽,

对于他,土壤是神奇的良药。每年,

他都会与死神会面,而后又欢庆重生。

他观看夕阳在粪堆背后睡下,

又在玉米地里升起。

他的思维跳跃着,像鼹鼠在庄稼中穿梭。

他吞下了多么奇妙的种子

充满爱的句子不停地从口中涌出,

像阳光下的葡萄,又像夜晚的露珠。




泉水


在一个没有圣徒和圣殿的村子里

有一个人到泉水之地做了一次

朝圣者旅行,在他心灵干渴的那些年

那里一直是他向往的地方。

人们给它们取了名字,

长久地呼唤它们。水流从泉眼处

涌出,发出声响和光芒,

珍藏着其中的韵味,水底的石头

露出了水面,令人赏心悦目。

他弯下腰喝水,身体贴近大地。




愿望


我所眷顾的一切最终都会消亡,

我所有的欢乐,我生养的后代

果园、田野,和那静静地站在树丛中的

百合花。以及树木、山坡、整个大地,

这一切不是在人类的罪恶中燃烧

就是在岁月中消失。愿世界

带我进入那黑沉沉、没有星光的睡眠,

我便知道,来自我的微弱星光,

已融入那颗永恒的种子,

所以,我要向伸屈身敬拜,

我站在大地上犹如一棵田野里的树

无须匆忙,没有遗憾,向着标杆走去

我的人生是屈身向下,像耐心的小草。




与万物和谐的旋律


1

只有跟随风

云才是自由的

只有降落时

雨才是自由的

只有聚集在一起

水才是自由的

流向江河

升入云霄


2

法规不会侵犯你

如果你爱它

如果你向流淌的小溪

唱着歌走进它


3

歌声有最真实的规律

你一定要唱着歌进去

那里没有其他路径

它是多声部的大合唱

不懂它的规律

就会被孤立


4

你的歌声一旦被发现

等待你的将是

迷途重返


5

在空中与我们重逢

燕子在水面

歌唱

与我重逢,与我重逢

红雀歌唱

在这里,就在这里




十月


有一种声音不断出现

比雨还轻,

那是落叶发出的声响。

金色的光芒穿透叶片,

使悬铃木的枝干

微微发白。

这个季节

只有一种紫色的小花还开着

把铺着落叶的大地

装饰成淡淡的紫色

公鸡高声鸣叫

它预示着

夏幕悄悄落下

长夜来临




魔鬼的威力


魔鬼的威力留下斑斑痕迹,

这里曾有一座座小山

我们把大地留给侵略者,

离开曾是树林的沙漠。

在山上,在河边,

在城镇,在乡间,

我们放下沉重的双手

为死亡而叹息。

越南的农夫和村民们

向我们祈祷。

无助的母亲和孩子们

向我们祈祷。

他们并没有要求什么。

在魔鬼的腹部

在远离安静房屋的地方

我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我们这些用死亡喂养的人

凝视象征我们力量的火光。

世界在我们的陶醉中摇晃。




了解黑暗


带着光走进黑暗使你了解光明。

要想了解黑暗就得走进黑暗。

走进那无光的世界,

你会发现那里也有鲜花和歌声。

黑暗用它黑色的脚掌和翅膀远游。




碎石


我有一块多石的坡地。

它躺在那里,像一架被埋葬的钢琴,

大地收容了那些碎石,让它们睡在黑暗中

古老的乐曲沉默了

它们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我得把它们挖掘出来。

我敲打它们

在狭小的空间,它们相互碰撞。

我把碎石捡起来

在日光下排成一排,开始我的演奏。

古老的岩石被唤醒

唱出了那些从未离开过我的歌。

它们的出土让我感到痛苦和疲惫。

我对大地做了些什么?

牺牲自己与它对抗。

那是一首致命的歌曲,一整天没

离开我。那些碎石带给我音乐

也让我看到它们的困境。

它们让我疲惫,是对大地的爱

我必须准备适应沉默。




痛苦


1

这种不容选择的方式

让父母们十分为难。我们

在赋予生命时又注入了痛苦。

在给予痛苦时也给予了爱。


2

我读过那个故事

神让亚伯拉罕献上祭品

于是他带上刀和唯一的儿子

来到祭坛前

在那一时刻,是对生命的珍爱

而不是痛苦

被要求者的内心却充满痛苦


3

我读过上帝唯一的儿子

基督耶稣被钉十字架

献上了肉体、时光

还有我们的哀恸。

他死而复活,谁能不为他的痛苦、

孤独和长达六小时的黑暗战粟?

假如没有我们悲伤

没有马利亚在墓前的绝望

就没有复活节清晨的来临


4

而后,我睡了

梦见让我献出

自己唯一的儿子

我必须把他带进痛苦,

又不知原因。

我醒了,异常悲伤

我已把他的生命与自己完全融合。

我给了他生命和痛苦,

我的爱博大无私

像光芒四射的红太阳。




婚礼进行曲


寒冷的一月,在一年中日照最短

我们为新婚做准备。

天空晴朗,大地洁白。

在玻璃笼罩的空间里

听不到歌声。

在属于她的日子里

我们穿过积雪。来到这里。

我们在比日照更短的时光里祈祷

彼此的差异构成了那些事件

早年的爱情,以不确定的方式

在天堂融合。

我们在黄昏来临前祈祷

为那属于她的日子,

让她那位诚实、

受人尊重的新郎来吧!

所有其他选择都已成为过去。

用誓言、需求和财产筑成她的家,

两个生命融为一体。

他穿过积雪为婚礼祈祷。

所有准备已经就绪,

真令人高兴

她发誓说:“好运

必将战胜厄运。”

我们为属于她的日子而祷告

从她成为一个女人开始

当她还在雪地里行走时。

现在,作为她的父母,

我们必须站在一旁

我们付出了属于她的一切

用完美的信仰和爱——这位新娘

超出我们所造就的。

所以,我们从积雪中走出来祈祷

在属于她的日子里。


张 蕾 / 译




  诗与希望,我本想把二者结合起来,我几乎想把它们视为同一。但这却是一条歧途,因为诗有两类,一类是虚幻的、骗人的和致命的,就像希望也分两种一样。 

  我首先想到的是全然拒绝。当我们说起某个遭到不幸打击的人而要“克制自己”的时候;当我们要对某种存在的缺席、对愚弄我们的时光、对形成于我们内心的鸿沟——甚至是到场的或谅解的鸿沟,我不知道是哪一个——发起挑战的时候,我们就像抵达某个保护地般抵达了话语。词语有如其命名之物的灵魂,是其完整的灵魂。若从其客体中剔除了时间和空间这些被我们剥夺的范畴后,其自身的负担减轻,便能在不戕害其珍贵本质的同时,把我们渴望的东西交还给我们。正因如此,但丁[1]才把他所失去的命名为贝阿特丽采[2]。他在这唯一的词语上唤起他的观念,要求节律和韵脚尽可能使用一切庄严的语言方法,以为其搭建起一座平台,建造起一座它可以到场、可以不朽和可以回归的城堡。一首完整的诗,为了更有力地捕获所爱,会永久求索以挣脱这个世界。这就是诗为何会如此轻易地变为——或相信它会变为——一种认知的原因,因为焦虑的思维会与其自然属性分离而将自身禁锢于绝对之中,只能靠类推去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热衷于标记出它们之间的“应和”关系及其和谐之外的、毋宁说是幽黯而交互的痛苦。这种认知是怀旧之情的最后一个屏障。它在失败后来到诗中,能确认我们的不幸,但那种模棱两可——那是它骗人的诺言——却要当着我们的面维系住失败的现状甚至未来的状态,而这一未来却是我们苦苦守望却又迷失了的。兰波那首最具“幻想力”的诗《记忆》[3]所传达的便是这样一种精神: 


这忧郁的水之眼的玩具呀,我拿不到手, 

呵不动的小舟!啊!太短的胳膊!花儿 

既不是这朵,也不是那朵…… 


  呵不动的小舟!呵太短的胳膊!在他的自白中,我听到这热忱的声音再度沉寂,摆脱了对这声音熟知或深信的一种自我观念,那是它的本质,是它神圣的一面,是弱化了的切身感受。在本质的诗的城堡中,当虚弱以如此范型、如此纯粹的方式坦承它再也不渴望迷失时,灵魂便摆脱了尘世的羁绊并希望藉此获得救赎。 

  这首诗是忘却了死亡的。但人们仍心悦诚服地赞叹说这诗是神圣的。 

  的确,神灵存在且人们信仰神灵时,这种精神活动并非没有幸福感。我们曾爱过并逝去的一切,在神圣中自有其位置。水泽仙女带来了尘世之水。尘世间的一切碰撞、一切惊恐便在一种智慧中消融,或者说,若人们重视死亡,我指的是为死亡而焦虑时,人便会同已死之神一同死亡。在众神中当个诗人是很容易的。而我们众人却在众神之后到达。既然再无上苍神助来保证诗的嬗变,我们自然应当追问一下这种嬗变的严肃性。 

  这便又重回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对什么感兴趣?我们究竟重视什么?我们是否拒绝已逝之物的传播而自我封闭于语言的城堡?就像埃德加·爱伦·坡[4]的小说中那个远离鼠疫肆虐之国的国王。或者说,我们是否因为他而喜爱那个已逝之物并愿不惜一切代价重新获得它?我当然不相信违心的回答。但我不怀疑现代诗——无神的诗——应当知晓它的渴求,以便在洞悉一切的前提下评价词语的能力。若我们只是希冀以占有为代价从虚无中获得救赎,或许词语便足矣。马拉美[5]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说他还做过假设。但他无限的诚实导致了这种努力的中断。 

  不过马拉美毕竟做了大量正本清源的工作。他在行动中关注虚无,关注无限,关注偶然,他曾以不妥协的精神,无疑也曾以决绝的方式赞成抛弃掉几乎所有一切。抛弃的是一些假象,是不值一提的欢愉与情感,因为从中找不到任何真实去建立新的国度,而只有事物毋庸质疑的形式才应当在这国度里存在,它是在死亡中幸存甚至被抹去了记忆的——这似乎便是词语恰巧兼具的神秘能力所创造出的近乎振颤的消亡。马拉美只想拯救存在的内核本身,但既然词语看来只能与之同在才能有所创造,他便真的相信词语无所不能。若真有某个造物主听任黑暗去侵蚀世界,那就要靠语言去重振已失去的事业。尽管句法无力,但语言仍将尝试着以其清醒的耐心和谨慎,通过冒险和迷途逼近清晰,使已成为巨轮残片的本质最终成为内在的观念,使文本成为我们中间接纳语言的神圣场所。诗应当拯救存在,再由存在拯救我们。马拉美毛遂自荐担此大任,难道是妄自尊大吗?不是的,是因为他厌恶虚假的满足,因为他爱诗,因为他有感情,他的责任感最终使他承担起这个使命,至少为了还语言以真实。 

  马拉美达致的唯有真实。 

  语言不是言语。我们的句法无论怎样被歪曲和改变,它永远只能是不可能的句法的隐喻,只能意味着放逐。这并非句子中本应表现的观念,而是我们在疏离肤浅的语言,可以说这是我们的思考,是我们对放逐的确认。更糟糕的是观念之身只识得自己,只通过自己再造自己,它无视常规或情感的纠结,只一味以那么多的纯粹、那么多的冷酷去强迫诗人,致使诗人在创作之初便不堪忍受这一“灵感”,而在过去的诗中,这种灵感至少曾为心智的焦虑哺育过激情。这便是马拉美给予机遇那个著名的救援的意义,这机遇虽被某种强势所弃,但却使我们所有人携手致力于诗的创造,这是为了痛苦这个诗人“著名的女伴”、为了某种准虚无的事物所做出的牺牲,其一旦确定,便化为乌有,与我们再无干系,它是一种无价值的浅薄,或像有人说的只是一团糟粕,是某种意愿下沉闷的义务,只为了解除与最初的龌龊之间的关联。马拉美的诗是战败了的存在,是连串的冲动,不竭的热望。他在其宏旨规划之初就曾致函卡扎利斯[6]说:“幸亏我是彻底地死了。” 这无疑是浸礼会那种死于尘世重生于天堂的古老观念。反正马拉美没指望久伫于存在的门槛,也未流露一己苦恼和渴望理解的初衷。可这种仅留赠给逝者的善意,又能有几多价值呢? 

  斯特凡·马拉美指明了古老的希望运动的失败。在吞噬一切的虚无话语中,人简直无可逃避,自从《骰子一掷取消不了偶然》[7]这首诗阐释了这一不可补救的憾事以来,人们不再对此一无所知。而那些希望逃避的人,就如我刚才提及的那些想要在虚无中救治客体而非生命、害怕被弃却尚未被弃的人一样,在那个危险的国度,我们所有人都被语言的避风港拒之门外,尽管许多大诗人面露愠色,但预感将重掌方向和权威。 



推荐阅读:

温德尔·贝里诗20首

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我记得你去秋的神情》

斯莱塞诗4首

斯图尔特《蕈》

斯特欧《当他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玛丽·贝瑟尔诗2首

坎贝尔夫人诗6首

波德莱尔《秋歌》

魏尔伦《秋歌》

马拉美《叹》

罗宾·海蒂诗4首

曼斯菲尔德诗2首

费尔伯恩诗4首

劳丽丝·爱德蒙《捕捉》

梅森《忠贞之歌》

雨之诗

聂鲁达《马克丘·毕克丘之巅》

里尔克一诗两译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安德里奇诗6首

普列舍伦诗7首

瓦斯科·波帕诗10首

兹马伊诗2首

艾略特《空心人》

君特·格拉斯诗25首

荷尔德林《塔楼之诗》

叶芝《十字路口》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诗61首

马雅可夫斯基诗7首

克塞尼娅·马列尼科娃诗11首

特拉特卡岑诗4首

R·S·托马斯《秋日》

R·S·托马斯诗14首

R·S·托马斯诗10首

爱德华·托马斯诗23首

鲁勃佐夫诗5首

库兹明诗35首

克雷洛夫寓言诗6首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诗2首

《诗艺》三章

叶芝《当你老了》

惠特曼《自我之歌》

冯唐译泰戈尔《飞鸟集》38首

约翰·贝里曼诗17首

戈梅斯·希尔诗3首

豪尔赫·纪廉诗21首

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21首

博尔赫斯《棋·Ⅱ》

兰波诗19首

兰波《感觉》

威廉·布莱克诗13首

卡罗尔·安·达菲诗17首

安德鲁·姆辛诗选

约翰·梅斯菲尔德《海之恋》

博尔赫斯诗10首

博尔赫斯《南方》

多恩诗15首

哈代诗10首

沃尔科特诗19首

约翰·德莱顿诗8首

威廉·戴夫南特诗2首

托马斯·沙德韦尔诗3首

丁尼生诗选

泰德·休斯诗37首

戴·刘易斯诗5首

本·琼森诗6首

哈菲兹诗15首

哈菲兹诗全集①

哈菲兹诗全集②


一切都将回归大地 无须渴求过分的荣誉和权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