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索雷斯库诗25首

马林·索列斯库,二十世纪罗马尼亚著名诗人、剧作家,他获得过一系列国际国内文学奖,并曾被提名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马林·索列斯库是二十世纪后半期罗马尼亚诗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为罗马尼亚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重大作用。他一方面继承了本世纪初以来的一些罗马尼亚诗歌大师(如布拉加)所保持的诗歌传统,另一方面则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把戏剧上的一些技巧引入诗歌创作,使其作品颇具戏剧性场景。
马林·索列斯,是罗马尼亚大诗人,1936年生于布尔哲斯帝(Buizesti)村,是个农家孩子,在克拉约瓦(Craiova)与布列地尔(Predeal)上中学,毕业亚西(Lasi)大学语文学系。1978至1990年主编文学评论《树枝》(Ramuri),另外他还是《文学人》(Literatorul)的主编。
索列斯库第一本诗集《诗人中的孤独者》于1964年出版,接着出版诗、戏剧、小说、儿童文学、评论达四十多部。1965年出版《诗》,旋即被授予罗马尼亚作家协会奖,后来又陆续出版了诗集《钟之死》(1966)、《堂吉诃德的温柔岁月》(1968)、《角度》(1970)、《零工的灵魂》(1972)、《在丁香旁边》(1975)、《环绕自虚无开始的小宇宙》(1973)、《计划旅行的假日》(1978)、《云》(1975)、《摆脱魔幻》(1978)等,他的作品也被译成了英、法、德、意、西等欧美主要语言。



创世


宇宙已经就绪:

它点上太阳,

代替句号。


一场地震

夺走了句号,

所有的行星都压在我的身上。


此刻,我得

重新造句:

那可是整个宇宙。




多么奇怪


多么奇怪,

月亮上闻不到汗味!


如果让我从远处

看地球,

我会根据屋檐

认出它:


在它的光芒上

我们额上的汗水在怎样地流淌!




烟囱


啊哈,那些烟囱,

通过它们,房子发出信号:

自己割脉了。




药方


当治疗一种病的药方开出时,

所有因此病死去的人

都应该复活,

并继续自己的

余生

直到患上另一种病,

一种尚未找到药方的病。




唐璜


当我最终赢得

一份追逐已久的

爱情时,

我将它誊写在

另一个女人的心上。


自然真是睿智,

它创造的女人

远远多于男人,

因为需用大量的

稿纸

我们才能完成

自己的情感。




负担


一本小书,

我只带了一本

薄薄的小书,

像一片叶,

像人的生命。


我以为我的背会痛,

驮载它的名字

会痛。




我就像块石头


我就像块躺在

海底的石头,

试图倾听自己坠落时的回音。

浩瀚的水

汹涌的水,

除了沉入海底,

还能做些什么?


当我发觉自己正在等待

一个又一个回音时,

我对自己充满了怨恨。




核心


它已失去

滚动的理由。

石头抓住苔藓,

在地球的那一端。


它感到一阵晕眩

在身上起起落落,

就像一些鱼,

盲目,却数量众多。


倘若你稍稍触摸一下

这个细小的天体,

那么,过一段时间

它的圆肚子将会生出孩子。


如果你是枞树,

它将生出一棵枞树,

如果你是山,

它将生出一座山。


一切都在黑暗中进行,

兴许,恰恰是黑暗

不知廉耻

像一头猪,

触摸石头,并让它们怀孕。



必须拥有一个名字


爱明内斯库

并未存在。


只存在一个美丽的国度,

紧靠着无垠的大海,

那里,波涛织出白丝

就像国王未经梳理的苍髯。

只存在一片湖水,恰似流淌的树林

月亮在水中筑有旋转的窠巢。

尤其是,还存在一些朴素的人,

他称他们为老米尔恰、斯特凡大公,

或者更加简单:牧羊人和庄稼汉,

夜幕降临,他喜欢

在诗歌火焰的周围

为他们讲述《羊羔》、《金星》和《第三封信》。


可是犬吠声

不断地从山崖传来,

他们不得不出发,去同鞑靼人、

阿瓦尔人、匈奴人、波兰人

以及土耳其人作战。


在两次危难之间

难得的空闲中,

这些人用笛子

制成斜槽,

为了石头感动的泪水,

于是,多依娜流淌,在山谷,

在伯尔塞,在弗朗恰,

在罗马尼亚其他公国。


还存在一些茂密的森林,

一个青年在同它们说话,

问它们为何总在无风摇曳。


这个青年,长着一双大眼睛,

大得如同我们的历史,

他在沉思中行走,

从西里尔之书到生命之书,


不停地数点着光明、正义和爱之白杨,

结果发现它们总是难以成对。


还存在几棵椴树

和两个恋人,

他们懂得怎样将整朵鲜花

揉进一个亲吻。


还有一些鸟和云,

它们在空中自由流浪,

宛如长长的流动的平原。

由于所有这一切

必须拥有一个名字

唯一的一个名字,

人们就叫它们

爱明内斯库。




倒在地上,死去。


舞台上

听不见一句台词。

只有一片叶子,巧妙地系在一根绳上,

落下,飘起,

落下,飘起。




我们认识


我们认识,

有一天,我们曾在地球上

相遇,

我走在这一端,

你走在那一边。


在那边,你也如此,

哦,就像所有的女人,

瞧,我已记住

你的样子。


我激动不已,

捂住心口,对你表白,

你却无法听见。


因为,你我之间,车辆,

河流,尤其是山峦,

以及整个环球,总在不断地经过。


你望着我的眼睛

但又能看到什么?

在我生活的半球,

夜晚已经降临。


你伸出手:碰到一朵云。

我抱住肩:摸到一片叶。




摆动


磁场

总被异常状况扰乱。


仅仅偶尔,

思想碰巧同你所想的

一模一样。

而你会在心里感到一阵温暖,

就好像待在自己的孩子身旁,

十分开心,孩子终于

还是像你。




鸿沟


我有时在冰面上滑行,

有时又会跌落进

下面的海水中。


那里,声音听起来不一样。

冰窟窿,我圆圆的黑眼圈,

我在它后面凋零。




真的活着


在哲学家中间,

我重新找到了平衡,

我翻着跟头

从三段论中走过。


那是我所遇见的

最最忧伤的人,

他们深刻了解一切,

却又毫不愚蠢,

我可怜他们。


康德、黑格尔、卢克莱修,

一边喝着美酒一边讨论着

本质的希腊人。


这么多的思想又有何用,

如果那一刻,从所有的

哲学中,唯有我还活着,

偶然,却真的活着。

摸摸我。





我正在行星上游走。

这颗行星

是我从父亲那里,

父亲从祖父,祖父从

猴子,


而猴子,

则从另一个动物

或另一棵植物那里继承的。


正如你们所见,

这是匹家族之马,

时不时,它会佯装死去,

但转眼又会活上几百年,

吃苦耐劳。


我同它相处得十分默契,

只要一声:嘚,会越过这座山,

好让我们看看那边的景象吗?

它就会跨过这年头,

好让我们看看来年的情形吗?


直到有一天,

我的灵魂将留在路上,

如一块马掌,

而那匹马,兴许不知

已失去我,将在一代代人的

奔驰中,

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




仿佛我在玩球..


仿佛我在玩球,

那只球我本想将它

投出几步之遥,

却总是一下子飞到

一百公里处。


由于以为我在玩球,

你们追赶着它,气喘吁吁,

一下子跑了一百公里,


而你们说那仅仅是几步之遥。





海吧唧着嘴,仿佛狼

在圈栏前舔着脸。


没错,地球已人满为患——

家禽们,

在所有横木上打盹..

海水漫过横木,

渗入骨头。

骨头被催眠,开始溶解糖分,

因此,毁灭是甜的。




离去


他走了,没有检查一下

煤气是否关上,

水龙头是否拧紧。


没有因为新鞋挤脚

需要穿上旧鞋

而从大门口返回。


从狗的身边走过时,

也没有同它聊上几句,

狗感到惊讶,然后又安下心来:

“这说明他不会走得

太远。

马上就会回来了。”




面具


在从未有过的痛苦中,

我试了七八副死亡面具。

在我看来,都很可怕。


我不想承认自己。

“立马将这些面具拿走,

它们让我恼火。

这不是我。”

(也不是死者)


我曾在所有文明的废墟上,

在成堆的写字板

和瓷砖上嚎啕大哭,

那么,此时此刻,为何

不在自己面容的废墟上痛苦呢?




天梯


天花板上

悬挂着一缕蛛丝,

恰好在我床的上方。


每天,我都在观察

蛛丝如何垂得越来越低。

有人给我送来

天梯了——我说,

是从空中为我抛下的。


尽管我瘦得要命,

只是昔日之我的幽灵,

但我想我的身躯

对于这纤细的梯子来说,




寻找黑格尔像


我一次都没见过

黑格尔像,

暂时,所有书上

也都没有。


但我听说

离这里不太远的

一家古董店里

有一张他的照片,

照片上

他正穿越

所有哲学体系,

就像桑叶上的蚕。


那一定非凡,美丽

有电的感觉。


就像人人遭遇过的那样。


哪天,我会抽时间

去那里一趟,

无论如何,也要恳求店主

让我同黑格尔

单独待会儿,

我会默默地看他几分钟。




额外


这只今晨出生的蛾子

心有灵犀,

在油画和挂毯间

偏偏选中了枝形吊灯,

绕着它飞舞,

无比地幸福,

宛如一颗柔软的行星——


仿佛为了这场旋转,

蛾子甘愿牺牲所有的辐条,

以便在灯盏周围

划出一道完美的圆圈。


灯盏熄灭,但呈黄色,

这虚假的黄

令蛾子幸福,


因为中午时分,它就将死去。


来,让我们点亮灯盏,

好让蛾子以为在活了一整天后,

又多活了一个晚上,

它赶上了夜晚,

它已活得很久很久——

就让它这样以为吧。





此刻,我想让你看看

在天使生机勃勃的肚子里,

我们的孩子如何运行。

天空早已明亮如昼,

可天使们手举酒杯,

依然在不停地

喝着钡。

清晰可见,它们每喝一口,

都在增加空中的灵魂,

那些更暗的部分

实际上是星星,

升起和下沉都同样绑着

雄牛和僧侣。

这些全食多么壮观!

宛如饰有花边的时代衣领,

你期待着一名天才的头颅

从中冒出。




在我的思想中..


那些敢于爱你的人的

头颅。

在我的思想中,

你是如此的坚定,

以至于该用一道篱笆

将你围住。

当然,那将是一道高大的篱笆

非常非常高大,

外面世界的空气

都难以穿越。

而在每个削尖的

木条上,

都将停驻一颗星星:

如一只普通的球体,

或者——那样更好——


又如何在光中开拓坑道?


我想你让我们不知所措,

因为你来得太早,灵魂,

哦,万能的灵魂。




远处


手比身体更加

僵硬。

身体比床更加

僵硬。

床比房子更加

僵硬。

房子比路更加

僵硬。

路比云朵更加

僵硬。

云朵比天更加

僵硬。

以此类推,直到你不知

在说什么。

看得出,那只能是

死亡征兆。




文告


空瓶子中的阳台上!

数千年的进化,

数千年连绵不断的

科学发现后

所达到的宇宙最高点。


此处无与伦比,比地球上

要好无数倍。

脚踏着水泥地,

手可以停歇在

晾衣绳上。


我感觉失重:

我失去了四分之一的生命,

倘若我任由指甲在花盆中

生长,它们将会


无限生长,

因为真空并不阻挡运动。


明天七点二十分,

即便付出几百万的代价,

我也要将一只小狗发射到身边,

我想证明人类始终不渝的

朋友,

在高度技术化的环境下,

照样能摇动尾巴。


我知道人类所有的望远镜

都已对准我,

透过每个毛孔闯入我的肉身,

就像长矛刺进十字架上殉难者的肋骨,

我知道我的任何喘息都会得到阐释。


因此,发布这一文告时,

我感到责任重大:


人们啊,纵然死去,

也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姿态。

高 兴 译




黑 塞 生 平 与
东 方 之 旅

“在我的青年时代,我常常旅行;我喜爱的国家是意大利。1911年我到印度去……对于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研究,就如同我父母的家庭浸染着的虔诚的基督教一般,给予我极大的影响。我的政治信仰是属于民主的,我的世界观则属于自我主义者。我毕生所孜孜从事的,吸引我以及实际上形成我的,并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个人的难题;我所深恶痛绝的,就是那企图使个性屈居于传统群众逸乐下的新历史。”——这段话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的抒情诗人、小说家、论文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自述。
黑塞于1877年7月2日诞生在德国黑森林的卡尔夫(Calw),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庭里。他的父亲约翰涅斯·黑塞(Johannes Hesse),还有他的祖父,都是曾经在印度布道的传教士。当黑塞13岁的时候,他就决心成为一个诗人,而对学校的功课失去兴趣,结果被迫离开墨尔布隆(Maulbronn)的神学预备学校;后来,在类似的情形下,他又离开位于堪斯达德(Cannstatt)的高等学校。可是当他在卡尔夫当锁匠,以及在杜宾根(Tübingen)和毗邻德法边境的瑞士城市巴塞尔(Basel)做书贩的那些日子里,他却又狂热地以阅读来教育自己。
黑塞的故乡卡尔夫是个充满田园美景的地方,也是他早年许多小说的背景。他的第一部小说是《赫尔曼·洛雪尔》(Hermann Lauscher,1901),但他的第一部成名之作是《彼得·卡门青特》(Peter Camenzind,1904,即《乡愁》),而自此书获得成功之后,他就一直以鬻文为生,未再从事他业。《彼得·卡门青特》和《在轮下》(Unterm Rad,1905,即《心灵的归宿》)一样,都是以直接而迷人的体裁写成的。两者都显示出黑塞以会心和敏锐的观察,来回忆他童年时代的省区景色与气氛的能力。《彼得·卡门青特》叙述一个来自高地的梦想家的故事。彼得首先在巴黎恣肆于艺术家的颓唐生活,后来终于在圣芳济(St.Francis of Assisi,中世纪意大利之名僧,但丁《神曲》乐园篇之第十一曲就是颂赞他的)的精神中,找到了他所渴望的率真的内心生活。
黑塞的早期小说,其特色是文辞富于音乐性,描摹自然风光笔调精细微妙,譬如《在轮下》就是如此。《在轮下》是一本浪漫派的小说,以青年的冲突为主题,叙述一个年轻小伙子从过度紧张的苦读中崩溃下来,结果把自己淹死了。还有在短篇小说集《邻人》(Nachbarn,1908)里,黑塞以类似瑞士小说家凯勒(Gottfried Keller,1819—1890)的同情与幽默的笔触,描绘出小镇的生活。但是黑塞的特性表现得格外鲜明的是那本动人的《漂泊的灵魂》(Knulp,1915)。在这本小说中,那位受人爱戴的漂泊者,给每一个人带来了幸福以及对于自由的些许憧憬,最后却在与上帝谦卑地争论他的生命之“无用”的那场暴风雪中死去。在这里以及在别的故事中,年轻的黑塞都赞美童年,认为童年是人类在一生当中,唯一可以放纵自己恣情于天真烂漫之中,以及过一种丰满生活的时期。等到我们一跨过青春期的门槛,生命对于我们就再也不会跟往日一样了,例如《青春,美丽的青春》这一篇小说,就弥漫着一丝淡淡的哀愁与追忆畴昔的柔和忧郁。
1910年问世的小说《歌特露德》(Gertrude,即《生命之歌》)与上述各种亦无二致。他选择了亲切而平淡的小镇生活为题材,又一次证明了他对于回忆往事的兴趣。总之,在这些早期的作品当中,黑塞以温暖而优雅的笔调,刻画出美妙无比的故事。
1904年,黑塞娶了一位巴塞尔姑娘——名叫玛利亚·佩诺莉(Maria Bernoulli)——为妻。但在1911年,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和3个儿子,还有那坐落在康兹坦丝湖畔的美丽家园,决定到印度去旅行。黑塞婚姻的不如意,可以在他的小说《乐斯夏台》(Rosshalde,1914,即《艺术家的命运》)中看出来。书中的名画家魏拉谷(Veraguth)所遭遇到的婚姻生活的龃龉,正是他自己婚姻生活经验的反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对于黑塞是一个充满幻灭之苦的经验,同时也使他陷入最严重的危机中。当他对可怕的流血与仇恨公开表示遗憾时,人们却视他为叛徒而疏远了他。于是他就更深一层地探求他自己的灵魂,而充分地负起个人对于蔓延在欧洲的残暴行为的责任。1912年黑塞迁居瑞士。1919年,他搬到瑞士南部风光明媚的路加诺湖附近一个名叫梦塔诺拉的小镇定居,但在此之前,他客居瑞士首都伯伦——一个心理分析的中心。在大战之后,黑塞的作品进入后期,变得更为表现主义化,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于现代心理学的浓厚兴趣。他那本轰动一时的心理分析小说《戴密安》(Demian,1910,即《彷徨少年时》),给从战争中归来的青年们很深刻的印象。用微妙而锐利的洞察力,黑塞追随着一个敏感人物的心理发展,从儿时直到青春时代,从反抗到心灵的孤独,一直到某些玄奥的力量引导他到伊娃夫人那里去——她以秉有创造力和包容一切的象征出现。
黑塞跟他父亲的正统世界的关系,以及诗人对于印度神秘主义的全神贯注,都反映在《悉达多求道记》(Siddharta,1922)一书中。这是一本自传性质很浓厚的小说,根据他在印度的旅行,写出父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印度神秘主义中所获得的自我之发现——一个儿子远远地离开了父性的智慧,而在寻觅到精神上的自我以前,却不由自主地沉湎于世俗的生活中。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1927)是黑塞最未受克制和最不均匀的作品,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大城市的享乐世界,是对我们这个没有教化的时代的严厉指控。它揭示了紧靠在我们有教养的自我之旁的那种潜伏着的,如野狼和地狱般的天性。书中的主角哈利·哈勒就是“荒原狼”,他是温和与残酷的混合。在早期的作品中,黑塞避免描写强烈的冲突,但在后期的小说里,他却叙述“群众”对于个人及其创作力的压制。在《荒原狼》以后的作品中,黑塞牺牲他早期的浪漫主义,而强调古典的传统。
1930年出版的《那齐士与戈特曼》(Narziss und Goldmund,即《知识与爱情》)是一本杰作。那齐士是修道院的院首,也是一位苦行的学者。他生活在一个高超的抽象思想的世界里,与他宠爱的弟子戈特曼恰成对比。戈特曼离开修道院去体验人生的苦痛,而在可以致人于死的危险与罪愆中,以及接二连三来向他示爱的女人的世俗狂欢里,得到了许多经验。这两个人——一个是思想家,另一个是富有创意的艺术家——每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侍奉上帝,而两人之间则以相互谅解来维系关系。
黑塞的小说,除了上述者外,还有许多中篇和长篇问世。其中最重要的要推笔者所译的《东方之旅》(Die Morgenlandfahrt,1932),以及公认是他的伟大代表作的《玻璃珠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2 vols,1943)。
《东方之旅》是黑塞写作生涯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本自传气息很浓郁的作品,技巧纯熟,寓意深刻,令人读后如嚼橄榄,回味无穷。黑塞借用18世纪传奇式的“盟会小说”,写成这部20世纪托意文学(allegory)的杰作,娓娓地叙述主人翁H.H.(这是黑塞姓名的首字母,因此也很明显地影射作者自己)的追寻。“追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像屈原的《离骚》所叙述的也是一种追寻。虽然有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以“追寻”为主题,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是全然雷同或大同小异的,因为追寻的对象有所不同——有的追求财富、美人、权力、名誉,有的追求知识、真理、圣洁、永生等等,不一而足——而追求的结果也有所不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不过,有一点几乎相同的,那就是追寻的经过总是有许多挫折或曲折——《东方之旅》也不例外。《东方之旅》是写H.H.寻道的经过,一波三折,吃尽了苦头,到最后才悟出了道。他的追寻历程可以分成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天真烂漫的境界,这在《东方之旅》的第一章有很动人的叙述;第二个境界是怀疑的境界,这在《东方之旅》的第二、三、四章有淋漓尽致的描写;第三个境界是悟道的境界,这需要H.H.不断地追寻,不断地遭受挫折,走尽了崎岖的道路,最后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种悟道的境界在《东方之旅》的第五章,亦即最后一章,以象征的手法,很巧妙地表达出来。
黑塞的诗也久负盛名,如《浪漫之诗》(1898年)、《孤独者的音乐》(1915年),以及附有他自己做插图的《画家的故事》(1920年)。但是他最驰名的诗集要算是《夜之慰抚》(1929年)和《诗集》(1942年)了。他的诗有的阴沉,有的绚丽,有的如牧歌,都是音调和谐优美之作,而以微妙的象征来显示其深邃。由于这些诗篇都浸渍在德国浪漫主义的传统之中,但又十分现代化与具有个性,故颇受读者欢迎。他的《诗歌总集》出版于1952年,共有六卷。
黑塞的散文也相当有名,主要作品有《查拉图斯特拉之归来》(1920年)、《混沌之一瞥》(1920年)、《小观察》(1928年)、《欧罗巴人》(1946年),以及《战争与和平》(1946年)。此外并有《信札集》(Briefe,1927—1951)流传于世。尽管黑塞从1923年就加入了瑞士籍,并且一直到他1962年8月9日去世时都定居在这个国度,但一般人仍然把他看作德国作家。这位曾受尼采思想所影响的大文学家,除了写作之外,还嗜好园艺和水彩画。他穷毕生之力,献身于现代文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谨严作家。他的思想不像汤玛斯曼那么锋利,也不像卡夫卡那样浸淫于生命的悲剧中,然而就散文作家而论,他跟他们不分轩轾,而且在整体表现上,他是更能抚慰人心的。
黑塞作品的风格的发展,是从抒情引到叙事,由主观变为客观。从一开头,他就运用一种特殊的技巧:他以两个渐渐相互接近以寻求和谐的相异人物,来描绘极端的事物。但在他的晚年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内心的独白和抽象的象征。黑塞被认为是“德国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自我主义者。有关精神上孤独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种持续的力量,用来发现他自己,因为“人的灵魂是他的命运”。( 蔡 进 松 )


黑塞主要作品表

·《浪漫之歌》(Romantische Lieder,1899),第一本诗集。
·《午夜后的一小时》(Eine Stunde hinter Mitternacht,1899),散文小品集。
·《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Hermann Lauscher,1901),初版题为《赫尔曼·洛雪尔的遗文与诗,黑塞编》。
·《诗集》(Gedichte,1902),后改题为《青春诗集》(Jugendgedichte,1950)。
·《乡愁》(Peter Camenzind,1904),奠定新进作家地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心灵的归宿——在轮下》(Untérm Rad,1906),长篇小说。
·《生命之歌》(Gertrud,1910),长篇小说。
·《印度纪行》(Aus Indien,1913),印度旅行游记。
·《艺术家的命运——湖畔的画室》(Rosshalde,1914),长篇小说。
·《漂泊的灵魂——流浪者的故事》(Knulp,1915),长篇小说。
·《孤独者之歌》(Musik des Einsamen,1915),诗集。
·《美丽的青春》(Schön ist die Jugend,1916)。
·《彷徨少年时》(Demian.Die Geschichte einer Jugendvon Emil Sinclair.1919)。
·《梅尔恩》(Märchen,1919),创作童话。1955年有增补版。
·《流浪》(Wanderung,1920),随想录、诗与画之合集。
·《画家的故事》(Gedichte des Malers,1920),画与诗之合集。
·《克林梭最后的夏日》(Klingsors letzter Sommer,1920),3个中短篇。
·《悉达多求道记》(Siddhartha,1922),长篇小说。
·《温泉疗养客》(Kurgast,1925),疗养手记。
·《画本》(Bilderbuch,1926),景物印象记与小品文。
·《纽伦堡之旅》(Die Nürnberger Reise,1927),游记。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1927),长篇小说。
·《观察》(Betrachtungen,1928),评论。
·《危机》(Krisis Ein Stück Tagebuch,1928),限定版诗集。
·《夜里的安慰》(Trost Der Nacht,1929),诗集。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Eine Bibliothek der Weltliteratur,1929),为替雷克莱姆文库所撰之世界文学指引,黑塞之读书论,后又加上《书的魔力》与《最喜欢阅读的书》两篇。
·《知识与爱情》(Narziss und Goldmund,1930),长篇小说。
·《内在之路》(Weg nach Innen,1931),小说集,为《悉达多求道记》与《克林梭最后的夏日》合集本。
·《东方之旅》(Die Morgenlandfahrt,1932),中篇小说。
·《小小世界》(Kleine Welt,1933),小说集。
·《寓言集》(Das Fabulierbuch,1935),寓言与短篇小说集。
·《回想录》(Gedenkblätter,1937),1950年有增补版。
·《新诗集》(Neue Gedichte,1937)。
·《诗集》(Die Gedichte,1942),首次于瑞士所出之诗全集。
·《玻璃珠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1943),长篇小说,副标题为“名演出家约瑟夫·克纳希特传记之试作,附录克纳希特遗稿”。
·《梦的痕迹》(Traumfährte,1945),短篇小说与童话集。
·《战争与和平》(Krieg und Frieden,1946),为献给罗曼·罗兰之作,1949年有增补版。
·《后期的散文集》(Späte Prosa,1951),论述幸福之感想与小品文。
·《书简集》(Briefes,1951)。
·《黑塞与罗曼·罗兰往返的书信集》(Hesse,R.Rolland,Briefes,1954)。
·《往昔回顾》(Beschwörungen,1955),后期的散文集续编。
·《阶梯》(Stufen,1961),旧诗作与新诗作之合集。



黑塞年谱

·1877年7月2日,黑塞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镇卡尔夫,是约翰涅斯·黑塞与玛丽·黑塞的次子。
·1881年4岁一家移往瑞士的巴塞尔。双亲从事指导海外传教士工作。
·1882年5岁黑塞已经会做即兴诗。
·1886年9岁一家搬回卡尔夫镇。
·1890年13岁为准备进入神学校,就学于杜宾根拉丁语学校,立志要做诗人。
·1891年14岁9月,考入墨尔布隆神学校。
·1892年15岁3月,突然离校,放弃学业。5月,为医治神经衰弱,被送至神学者之家寄居,意图自杀,未遂。11月,进入肯席达特高级中学。
·1893年16岁10月,由高中退学。10月底,到书店见习。3天便逃跑。回到卡尔夫帮忙父亲的牧师工作。
·1894年17岁在卡尔夫担任机械师的学徒,被讥为“神学家的工人”。
·1895年18岁10月在杜宾根的赫肯豪书店见习。暂时安定下来,开始写诗与散文。
·1899年22岁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Romantische Lieder),发表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Eine stunde hinter Mitternacht)。是年秋天,转往巴塞尔莱席书店任职。
·1901年24岁第一次旅行意大利。由于莱席书店的好意协助,《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Hermann Lauscher)一书刊行。
·1902年25岁出版《诗集》(Gedichte),献给母亲,但在诗集付印前,她已去世。
·1904年27岁《乡愁》(Peter Camenzind)由柏林费舍书店出版,深获好评,奠定了新进作家的地位。次年由此获得维也纳的波耶仑费尔特奖。与玛莉亚·佩诺利结婚,移居波登湖畔的小村凯恩赫芬。沉湎于大自然中,专心创作。刊行小传《薄伽丘》(Boccaccio)、《圣法兰西斯》(Franz von Assisi)。
·1905年28岁长子布鲁诺诞生。
·1906年29岁《心灵的归宿——在轮下》(Untérm Rad)出版,大获成功。此外,还写了小品文多篇。
·1909年32岁次子海那出生。访问作家威尔赫尔姆·拉贝。
·1910年33岁出版描述音乐家的小说《生命之歌》(Gertrud)。和瑞士的音乐家缔结深交。
·1911年34岁盛夏至年末,到新加坡、苏门答腊、锡兰等地旅行。三子玛尔丁诞生。
·1913年36岁出版游记《印度纪行》(Aus Indien)。
·1914年37岁描写画家的小说《艺术家的命运——湖畔的画室》(Rosshalde)出版。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伯尔尼的俘虏保护组织工作,为德国俘虏热心地效力,奋不顾身地高呼和平主义。
·1915年38岁《漂泊的灵魂——流浪者的故事》(Knulp)、诗集《孤独者之歌》(Musik des Einsamen)出版。罗曼·罗兰对黑塞的和平主义发生共鸣,8月来访。
·1916年39岁《美丽的青春》(Schön ist die Jugend)出版。父亲约翰涅斯去世,三子玛尔丁病笃。妻玛莉亚精神病日趋严重,这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加上慈善事业过分忙碌,使黑塞患了神经衰弱,健康状态逐渐恶化,住进鲁柴伦的松麻特疗养院,接受精神分析学泰斗杨格的门生精神病医师兰克的治疗。开始阅读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杨格的著作,受他们的影响很大。
·1919年42岁以辛克莱的笔名发表《彷徨少年时》(原书名《德密安》Demian),在青年群中掀起冲击的狂飙,以此获得方达诺奖,次年第十七版复以真名重刊,辞奖不受。是年离开玛莉亚夫人,移往瑞士南部的蒙达纽拉定居。刊行童话集《梅尔恩》(Märchen),及随笔与短篇小说《小庭院》(Kleier Garten:Erlebnisse und Dichtungen),热中于画水彩画。
·1920年43岁《画家的故事》(Gedichte des Malers,诗与水彩画)、《流浪》(Wanderung,随想录、诗与水彩画)、《混沌之一瞥》(Blick ins Chaos,评论集)、《克林梭最后的夏日》(Klingsors letzter Sommer)等出版。
·1922年45岁《流浪者之歌》(原名《悉达多求道记》Siddhartha)出版。
·1923年46岁5月,T.S.艾略特来访。9月,与第一任妻子玛莉亚正式离婚。每年秋末都到苏黎世附近的巴登硫矿温泉治疗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病,如此有30年之久。获得瑞士国籍。
·1924年47岁1月,与露蒂·布恩卡结婚。妻子的母亲莉莎是瑞士女作家与画家。这次婚姻仅维持三年即告破裂。
·1925年48岁出版《温泉疗养客》(Kurgast)。秋天,到德国南部的三个城镇旅行,在慕尼黑遇见了托马斯·曼。爱好卓别林的电影,对幽默与讽刺开了眼界。
·1927年50岁《荒原狼》(Der Steppenwolf)出版。跟第二任妻子露蒂离婚。与妮侬·杜鲁宾相识,后结为终身伴侣。《纽伦堡之旅》(Die Nürnberger Reise)出版。
·1929年52岁把20年间最重要的诗作集为《夜里的安慰》(Trost der Nacht)出版。开始撰写《如何阅读世界文学》(Eine Bibliothek der Weltliteratur)。逐渐恢复健康。
·1930年53岁《知识与爱情》(Narziss und Gold-mund)出版。
·1931年54岁11月,与学养丰富的美术家妮侬·杜鲁宾结婚。开始撰写《玻璃珠游戏》。
·1932年55岁出版《东方之旅》(Die Morgen-landfahrt)。为了纪念歌德逝世一百周年,发表《感谢歌德》(Dank an Goethe)。
·1935年58岁《寓言集》(Das Fabulierbuch)出版。
·1936年59岁弟弟汉斯自杀身亡。获得瑞士最高文学奖凯拉奖。
·1939年62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塞在当时纳粹的德国是“不受欢迎的作家”。印刷用纸配给也被停止。
·1943年66岁在瑞士出版20世纪伟大的巨著《玻璃珠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二卷。
·1944年67岁一生挚友罗曼·罗兰去世。德、日军败势日增。
·1945年68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版短篇与童话集《梦的痕迹》(Traumfährte)。
·1946年69岁接受法兰克福市的歌德奖,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献给罗曼·罗兰的评论集《战争与和平》(Krieg und Frieden)。此后,一直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
·1947年70岁纪德来访。伯尔尼大学授予黑塞名誉博士荣衔。
·1950年73岁勃朗斯怀克市赠给黑塞拉蓓奖。
·1951年74岁出版《后期的散文集》(Späte Prosa)、《书简集》(Briefes)。
·1952年75岁庆贺75岁的纪念会在德国、瑞士等地举行。编成六卷的《黑塞全集》(Gesammelte Dichtungen)由兹鲁肯普出版社出版。
·1954年77岁出版《黑塞与罗曼·罗兰往返的书信集》(Hesse, R.Rolland, Briefes)。西德总统颁发功绩(Pour le Mérite)勋章给黑塞。
·1955年78岁获得德国书籍业商会和平奖。出版《往昔回顾》(Beschwörungen)。托马斯·曼去世。
·1956年79岁在西德卡尔斯鲁厄市,设立“赫尔曼·黑塞奖”。
·1962年85岁8月9日,在蒙达纽拉的家中,因脑溢血于睡梦中逝世。安葬于鲁加诺湖畔圣阿邦第欧教堂墓地。




推荐阅读:

博尔赫斯诗18首

歌德诗7首

奈莉·萨克丝诗30首

梅雷莱斯诗31首

赫塔·米勒《我怕故我写》

安娜·布兰迪亚娜诗14首

帕索里尼《葛兰西的骨灰》

帕索里尼《胜利》

卡瓦菲斯诗30首

沃兹涅先斯基诗12首

R·S·托马斯诗40首

王尔德诗5首

博尔赫斯《天赋之诗》

贺拉斯《诗艺》

贺拉斯《啊,琵拉》

普拉斯《镜子》

萨福《给所爱》

马洛《牧羊人的恋歌》

米沃什诗20首

特朗斯特罗姆《悲哀贡多拉》

泰德·休斯诗23首

海明威诗13首

卡瓦耶罗·伯纳德7首

艾布·马迪诗2首

穆特朗诗2首

米·努埃曼诗2首

拜伦《哀希腊》

拜伦《普罗米修斯》

拜伦《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特朗斯特罗姆诗21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13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12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6首

特朗斯特罗姆5首

艾吕雅诗19首

奥登诗3首

西尔瓦《夜曲第三首》

西格利亚诗11首

马苏里《无所顾忌》

奥登诗55首

王佐良译奥登诗7首

王佐良译彭斯诗4首

袁可嘉译诗9首

袁可嘉译叶芝诗5首

海姆诗20首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

图霍尔斯基《教堂和摩天大楼》

尼古拉斯·纪廉《两个祖先的歌》

海姆《战争》

阿伦茨《夜里》

罗伯茨《割草》

贝兹鲁奇《西里西亚的森林》

勃鲁图斯诗2首

库奈奈诗2首

容克诗2首

卡明斯诗14首

彭斯诗15首

乔叟诗3首

道生诗3首

布罗茨基诗14首

波德莱尔《信天翁》

哈菲兹《世上的蔷薇千朵万朵》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卡图卢斯《生活吧,蕾丝比亚,爱吧》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沃尔科特《黑八月》

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