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德拉德诗15首

葡萄牙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Eugénio de Andrade,1923- )被公认为是葡萄牙当代最重要的抒情诗人,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02年获得卡蒙斯文学奖,这是葡萄牙语文学中的最高奖项。他的诗歌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受到普遍的欢迎。除了现代主义诗歌先驱费尔南多·佩索阿(1888-1935)之外,安德拉德是20世纪以来被国外译介最多的一位葡萄牙诗人。
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1923出身在葡萄牙中部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先后在省府白堡市、首都里斯本和科英布拉求学,在此期间阅读了葡萄牙和国外诗人的大量作品,并开始写作。1946年在里斯本的卫生部门担任公职,1950年定居北方城市波尔图。1942年他发表处女作诗集《纯洁》,但给他带来声誉的是《手与果实》(1948),奠定了他作为一个优秀诗人的地位。他从未终止过写作,至今已发表了三十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手与果实》、《水的前夜》(1937)、《没有钱的情侣》(1950)、《禁止的话语》(1951)、《一日之计》(1958)、《九月的大海》(1961)、《奥斯蒂纳托》(1964)、《大地走笔》(1974)、《鸟的门槛》(1976)、《关于这条河的回忆》(1978)、《阴影的重量》(1982)、《白色上的白色》(1984)、《新生》(1988)、散文集《寂静的流动》(1968)、《脆弱的面孔》(1979)以及诗歌翻译作品等。



在大海身旁


身体知道。

身体并没有忘记

太阳的方向:

把家建在大海的身边,

忠诚地守护

大海青春澎湃的心。

炽燃的双手,举得很高很高。




夏天的知音


虽然我们萍水相逢,但童年时

我们都是夏天的知己:

你从河中走来,你从清晨走来,

在那里我们曾一起戏浪击水,

一起爬上高高的大树:我曾看着你

在青蛙后面嘻嘻学跳

或抓住一根细细的树枝荡秋千……

你赤裸的身体像刺扎入我的双眼。




地上的阳光


没有缘由,一个声音打破沉寂,

一个依附生命匍匐的声音,

与地上的阳光,三月尚在蔓延的阳光,

交织在一起。




住址


第一所房子不能算是家;

它不是栖息的巢。

我还有另一处小屋,那里

没有人问起我的年龄,

没有人问我夏天是否已经过去,

也没有人问起我狗是否咬人,

而晨光总是站在窗前。

这才是家,这里的太阳火一团。




微笑


我相信是微笑,

是微笑打开了门。

这微笑含着明媚的阳光,

令人欣喜地走进去,脱掉衣服,

裸露出身体。

在微笑中去奔跑,去航行,或者去死亡。




桃子


它令人想起青春的裸体:

臀部金黄色的皮肤

印着鲜艳的红晕,柔软弯曲的

金色茸毛,围绕着平静而不可侵犯

的圣地,心旌荡漾的人只能注目欣赏,

却不敢用黄昏般迟暮的手指

轻触这清晨的肌体。




身体


是大海——每当我触摸一个

身体,我感觉是大海

波翻浪涌

拍击我的手掌。

夜阑深处,太白星

举手可及,我再不能迷失

在涌动不休的波浪里。



小院灯火


你点燃了小院的灯火,

也打开了门——你还等什么呢?

此时你正在加倍地热爱着生命,

热爱着混合着

唾液的盐的汗水,热爱着

在种子的阳光中潺潺的水声,

热爱着那头发的黑夜

被重焕青春的双手点燃。




炉火边


人并不总是悲伤的家园。

星夜里,天使的微笑

使人心境悠然:

炉火边,一只小狗依偎着你的胸膛,

你会像梦中逐兔的它一样沉入梦幻。




又一次


天啊!我的手,我的手又一次

成为夏日阡陌纵横的田园,

成为一杯水,清新如白杨树的树叶,

成为一把挥舞的铁锤,

把静寂的杆头敲断。




大地之上


我知道我在大地上生活并成长,

我清心寡欲,不追求权势,

不追求学识,也不追求财产。

我只愿像唇一样渴求唇的轻吻,

像炽白的静寂之火隐隐而燃,

像夕阳初坠时的暗风拂荡,

我知道我在生活,在生活,

靠着你的胸膛,靠着你的臂膀,

我为了你而成长。




夏日的犁痕


黑压压的人群来了,

踏着夏天的犁痕向着我涌来。

我知道有人在科孚岛有华屋,

在格拉纳达有花园,

或者在海上有游船。

有人的却只有眼睛

以及眼睛中深邃的水

比如我,

为了畅饮至终。




向日葵


如此疯狂如此赤裸的阳光,

只能属于向日葵。

我倍感骄傲,

为这朵艰辛之花走进了家门。

或许这是我渴望的

最后一个夏天,

充满了离别。

但我为向日葵感到骄傲,

好像它们和我亲如兄弟。




与你为伴


是我,是我在感觉的睡床上与你为伴,

辗转难眠。

我感觉是你在我的身体上

踏波而行——你不要做火烧的伤疤,

也不要做沙漠的枯唇。

爱情不会颗粒无收,爱情之子

可以是一颗星,可以是一句诗。




桑葚


夏天,我的国家弥漫着

野桑葚的气味。

谁都知道,我的国家不大,

既谈不上人杰地灵,也说不上风流倜傥,

但是有野桑葚般甜美的歌声,

犹如早起的人,在树林里歌唱。

我很少说起我的国家,也许谈不上

喜欢它,但每当一个朋友给我带来

野桑葚,白色的石灰墙就

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葡萄牙的天空同样很蓝很蓝。

姚 风 译




乐 府 诗

自秦代始,朝廷专门设立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机构,即乐府。西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民间歌谣,使其得以流传下来。此时诗人创作的乐府歌诗不但在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成帝末年,乐府增至八百余人,规模空前庞大。
东汉时期,管理音乐的机关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一个是黄门鼓吹署。
至东汉,由承华令掌管的黄门鼓吹署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诗,实际上发挥着西汉乐府的作用。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
乐府机关采制的诗歌在汉代称作“歌诗”,到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此时乐府不仅仅是官府机构,还是一种诗歌体裁,后世诗人仿照这种形式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一、两汉乐府诗概览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的一次古代民歌大汇集,并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
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罗两汉至五代的乐府歌诗。全书共一百卷,分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十二类。现存汉乐府民歌四十余篇。
乐府诗多反映底层人民日常生活,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感情大胆直露,语言清新活泼,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呼号,而且诗人对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同情和强烈愤慨。
《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三诗展示了与《东门行》等诗完全不同的景象。这三首诗对富贵之家气象的展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具有示范性,后来许多同类作品都以此作为蓝本。
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大多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诗人之手,因此在表达爱与恨时,都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如无名氏所作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是女子的自誓之词,她指天为誓,表明要与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然后举五种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坚贞。诗歌借由这五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增强抒情的力度,用语奇警,气势豪放,被誉为“短章中的神品”。
二、两汉乐府诗的特点
汉乐府“缘事而发”,叙事性是它最大的艺术特色。《诗经》中某些带有叙事成分的作品是通过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如《国风》中的《氓》、《谷风》,仍缺乏完整的人物、情节,以及中心事件的描绘;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其中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民歌的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标志着叙事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1.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汉乐府中有些诗歌采用对话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妻子和丈夫的对话;有些采用独白形式,以第一人称口吻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同时,还注意对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画,如《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诗中描写“夫婿”进门后,看到妻子给流浪汉缝补衣服时,用了一句“斜柯西北眄”,让读者眼前立刻呈现出丈夫倚着门框,斜着眼睛,内心充满猜疑的形象,十分生动。
2.语言朴素自然,情感丰富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多口语,其中饱含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所叙之事大都是下层民众之事,诗人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有一些诗人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和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如《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如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翻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这首《孤儿行》并没有对孤儿的痛苦作任何空洞的呼喊,而是着重于对孤儿生活现状的具体描绘,是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人内心的哀痛和震荡。
3.形式自由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形式上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少数作品沿用《诗经》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
此时,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新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杂言体。《诗经》中已出现杂言诗,但数量较少,变化也不大。汉乐府民歌中杂言体有了较大发展,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如《孤儿行》中“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便是十字成句。另一种是五言体。汉代以前,还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可谓是汉乐府的独创,并出现了《陌上桑》这样完美的长篇五言诗。但是从现存《薤露》、《蒿里》两篇来看,汉乐府民歌中应该也有完整的七言诗。
4.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诗篇,但有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那种山洪爆发般的激情和高度夸张,便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首诗从精神到表现手法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因素。诗中主人公秦罗敷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蔑视权贵、不惧强暴的理想代表,在她身上体现了底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和对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相互渗透,从而塑造出罗敷这一卓越形象。而且这种结合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借鉴的创作经验。
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受《庄》、《骚》影响较大。




推荐阅读:

普拉斯诗22首

普拉斯诗9首

拉格克维斯特诗6首

卡尔费特诗6首

古尔贝里诗4首

玛丽亚·怀恩诗2首

林德格伦诗2首

斯特林堡《我看见了太阳》

奥他维奥·帕斯35首

理查德·布劳提根诗17首

富埃尔特斯诗3首

金良植诗2首

迪埃戈诗2首

塞拉雅诗2首

埃斯普龙塞达《太阳颂》

德·拉·克鲁斯《心灵的黑夜》

理查德·布劳提根诗32首

理查德·布劳提根诗25首

鲍勃·迪伦诗27首

杜丽特尔诗16首

金斯堡诗7首

罗伯特·邓肯诗2首

布莱恩特诗4首

布雷兹特里特《致我充满柔情的亲爱丈夫》

沃尔科特诗10首

赫伯特散文诗7首

约翰·海恩斯诗14首

麦克利什诗2首

蒙塔莱诗4首

罗伯特·勃朗宁诗4首

肯纳季·艾基诗9首

何塞·马蒂《Homagno》

卡夫卡诗18首

根纳季·艾基诗32首

卡尔·菲利普斯诗选

密斯特拉尔诗11首

维森特·维多夫罗诗5首

胡什哈尔·哈塔克诗3首

维奥雷达·帕拉《感谢生活》

克亚鲁丁·哈代姆《阿富汗之歌》

安德烈·布勒东诗5首

加里·斯奈德诗7首

菲利帕·维丽叶斯诗4首

贾旺娃·德玛诗4首

乐波冈·马诗乐诗3首

詹姆士·马修斯诗2首

梅儒佩诗9首

盖瑞·斯奈德《八月中旬沙斗山瞭望哨》

普拉丝诗25首

克里斯坦森诗6首

蜂饲耳诗12首

妮娜·凯西恩诗3首

罗伯特·迪诺斯诗6首


我心明如镜 我心清如水 镜明有尘时 水覆无收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