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米廖夫诗12首

俄罗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1886-1921年)是20世纪初俄罗斯杰出的诗人、现代主义流派阿克梅派(又译高峰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富有浪漫主义激情。古米廖夫自幼爱好文学,少年时期就动笔写诗。1902年步入文坛,开始发表作品。在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有大量的诗歌、散文、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其中以诗歌成就为最。主要作品有诗集《浪漫之花》《珍珠》《异国的天空》《篝火》《火柱》等,以及短篇小说集《棕榈树荫》和论文集《关于俄国诗歌的通信》,并有不少译作。古米廖夫的诗歌追求雕塑式的形象,形式精美,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文风典雅。古米廖夫对文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诗歌风格影响了一代青年。有评论家将他誉为“继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最有才华的诗人”。
古米廖夫生于彼得堡喀琅施塔得一个海军医生家庭。他曾先后就读于皇村学校和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0年,古米廖夫与著名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结婚,并到欧洲旅游,足迹遍及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观。婚后两年(1912年),他们的儿子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古米廖夫诞生。但是,古米廖夫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十月革命初期,他与阿赫玛托娃的感情处于破裂的边缘,并于1918年与对方正式离婚,将儿子交给乡下的祖母抚养。从此,古米廖夫过着孤寂的生活。

1987年,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法律学家、二级国家法律顾问、苏共中央马恩列研究院老布尔什维克联合会会员Г.А.捷列霍夫写信给《新世界》杂志,针对叶甫图申科、卡尔波夫和西蒙诺夫的说法,他用事实推翻了“古米廖夫曾经参加反革命组织”的不实之词。

1994年,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弗·库兹涅佐夫主编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Л·斯米尔诺娃撰写的“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一章,首次将古米廖夫纳入20世纪俄罗斯作家之列进行较为全面、公正的评述,她明确否定了古米廖夫“参加反革命活动”的说法。其中写道:“古米廖夫被毫无根据地认定为反革命活动的参与者而被处决,死时35岁。短促的生涯被暴力终止在他创作的高潮时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第1卷第112页,莫斯科,1994年)

古米廖夫被无辜处决已快一个世纪了。如今,事实已经澄清,沉冤业已昭雪,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已恢复。他的许多重要的优秀作品在湮没了几十年后已得见天日。1996年,俄罗斯的许多报刊借古米廖夫诞生一百周年之机,纷纷发表他的诗作,以示纪念。2009年,俄罗斯作家协会和特维尔州政府宣布,共同设立“古米廖夫文学奖”,以表彰全俄罗斯范围内的优秀诗歌。





穆 旦 诗 歌 创 作 在 艺 术 上 取 得 的 成 就


穆旦(1918—1977)是九叶诗派中流派风格最突出、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少年时代就已经流露出早熟与早慧的特点,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现实苦难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探求。1940年代后,穆旦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与郑敏、杜运燮并称西南联大的“三星”,先后出版了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5)等。穆旦的诗歌建构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世界,既有关注现实的自觉理性,而又有现代主义关注人的灵魂的“丰富的痛苦”,为新诗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探索。

穆旦诗歌创作艺术上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为对西方现代诗歌艺术资源的充分吸纳。穆旦早期诗歌徘徊在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40年代则主要吸取现代派的营养,并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有意识地采取叶芝、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诗人的部分表现技巧的几个诗人之一”  。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那里,穆旦寻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内在生命要求的诗的观念和表达方式。穆旦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现代诗歌,他是在充分感受民族所经受的痛苦和生命的沉思中,接受了西方美学及其诗歌理论和观念,体会到了一种生命哲学,将西方现代诗歌艺术完美地融入自我的思想开掘中。

穆旦诗歌在艺术上的探求表现在充满矛盾的张力的构造上。穆旦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复杂著称,表现为“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复杂的情感和思维的变化使穆旦总是围绕一个或者数个矛盾来展开诗的写作,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中展现一种独特的诗艺,在悖论、反差与矛盾的方向中着笔,通过不同力量间的较量,建构具有艺术张力的诗行,在极端性的表述中形成诗的想象力。在《赞美》中,诗人用“走不尽的……”和“数不尽的……”句式,抒发出在阔大辽远的时空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民族无尽的痛苦。在《三十诞辰有感》中写道:“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以不断熄灭的/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耀”。诗行的跳跃、猛进和突转,造成一种审美感受上的陌生与新异,将过去、现代和未来的时空概念转化为富有张力的抒情。

思想知觉化的抽象抒情方式是穆旦诗歌艺术成就的又一个突出特征。“五四”以来,新诗信奉诗是情感的宣泄,穆旦强调的是生活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将心灵的活动转化为身体的感受,把客观主观化,使思想审美化。

《春》是穆旦的代表作之一,它的主题是“春”,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咏春,而是以新的形象和哲学思辨传达出诗人生命的欲望。诗中的“春”被赋予许多肉体欲化的具体形象:“绿色的火焰”是草的欲望,它渴求着拥抱花朵;花朵的欲望是“反抗着土地”而伸出来的;春天的欲望被紧锁在园子里,而我们的青春的欲望则被紧闭在“二十岁”的肉体里。诗人从春天联想到青春,将青春的情感化为身体的感知,形象与思辨结合为一体,青春的理想与生命的勃发在“新的组合”中获得了诗学上的升华。




推荐阅读:

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涅克拉索夫诗14首

托马斯·哈代诗13首

涅克拉索夫诗13首

庞德诗19首

曼杰什坦姆诗19首

瑟德格兰诗21首

梅利尔诗16首

海涅《抒情的插曲》

马里奥·贝内德蒂诗16首

聂鲁达诗17首

奈瓦尔诗17首

夸西莫多抒情诗15首

米斯特拉尔诗15首

密茨凯维奇《歌谣·11首》

司各特《末代行吟诗人之歌·第一歌》

尼采诗15首

鲁文·达里奥《秋声》

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20首

拉马丁诗10首

夸齐莫多诗16首

卡尔内诗20首

叶芝诗14首

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Ⅱ》

埃利蒂斯诗21首

R.S.托马斯15首

欧尔沃·本·沃尔德诗11首

阿赫玛托娃诗15首

但丁《新生》

冰岛史诗《埃达·01女占卜者的预言》

司各特《最后一个吟游诗人的歌·Ⅰ》

雪莱诗15首

弗朗西斯·雅姆诗16首

威廉·燕卜荪《南岳之秋》

绍莱·麦克林诗8首

雨果诗13首

阿蒂拉·尤若夫诗17首

君特·格拉斯诗9首

狄兰·托马斯诗10首

莱奥帕尔迪诗13首

贡恰·门德斯诗10首

彭斯诗14首

翁加雷蒂诗17首

王尔德诗18首

万叶集·杂歌


日里飏朝彩 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 不借一枝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