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士道》62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一)~(三))

上师的召唤 行愿人间 2023-05-16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三章 上士道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得到解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解脱。所以,修中士道的目的不是要求得小乘的果位,是为了得到出离心,因为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得到出离心后再修戒定慧,或者修四谛法门、十二缘起,断除了烦恼障。然后再修上士道,目标是取得佛的果位。成佛后,又断了所知障;同时,智慧、福报、能力都究竟圆满了,就具备了度化众生的条件。

    另外,就修行的果位上来说,和大乘的佛果相比,小乘的阿罗汉果也不够圆满。小乘的罗汉果位虽然断了我执,痛苦没那么多了,但只是断掉了业障的根源,不会产生新的业障。由于业障没尽,所以,在有余涅槃阶段,旧有的业障还是会带来一点点苦受,一直持续到无余涅槃。而且成就了小乘解脱道后,最终还是要入大乘道,这样就不如一次性地进入大乘道。

    更重要的是,值遇大乘法门是非常非常难的,需要有足够的福报才有可能。《开经偈》中说: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上士道讲的就是大乘法门,是要经过百千万劫才能遇到的法门,是需要很大福报的。前世必定供养过上师三宝、亲近过上师、听闻过大乘教法,这样的人才能有机会值遇大乘法门。

    知晓了这些,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修完中士道后,还要修上士道,那么,上士道到底讲的是哪些内容呢?

    上士道主要修的是:菩提心;十波罗蜜多;四摄。要对治的就是所知障,所以要福慧双修。

    我们要知道的是:六道众生全部是自己的父母亲,即使今世不是,上一世、上上一世等前世也是,都对我们有很大的恩德。所以,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亲,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解脱,任由他们在六道里流转受苦,而是要发起救拔他们的心。这种救拔众生离苦得乐的心,就是菩提心。

    大乘道的根本就是菩提心。得到了菩提心,就入了大乘之门,所以,上士道首先要讲的就是菩提心。



第一节  菩提心


    得到了菩提心就是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文直译,菩提的意思是究竟地证悟了空性,从根本上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萨埵的意思是勇敢,就是勇敢地度化众生的意思。

    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了度化众生,发愿得到大菩提就叫愿菩提心;在发愿的基础上,再修六度万行来实现这个愿,就叫行菩提心。菩提心又分为二十二个层次,最低层次的叫“地菩提心”,我们看大地有时会有变化,地菩提心也是如此,有时会退转;第二个层次的菩提心叫“金菩提心”,我们知道,黄金的性质是很稳定的,任凭火烧、刀砍,黄金的本质都不会变,所以从金菩提心开始,菩提心就不会退转了。

    我们现在觉得自己有时有菩提心,有时没有,是因为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菩提心。现在的菩提心是假的菩提心,也称为造作的菩提心。



一、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讲菩提心,首先要明白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修行人从发菩提心那一刻起,就可以称为菩萨,或者是佛子,会不断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得到并成就众多殊胜的功德利益。


(一)入大乘门

    得到菩提心就入了大乘门,没得到菩提心之前,即使是证悟了空性,或者得到了出离心、有五神通等等的功德,也不算入大乘道。

    皈依是入佛门,亲近上师是入三士道之门,得到出离心是入解脱道之门,得到菩提心是入大乘道之门,得到密法灌顶是入密乘之门。


(二)获佛子名  

    佛子的名号就是菩萨。如果一个国王的儿子登上了太子位,万民都会敬仰他,因为太子是国王的

    继承人。六道众生中,如果哪个人发了菩提心,就成为了佛子,就是佛的继承人,会得到菩萨的名号,受到六道众生的尊敬。

    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不分种族贵贱、地位高低,是不是菩萨就看有没有菩提心。


(三)超越小乘罗汉

    刚发菩提心的菩萨,在方便法门上超越了声闻罗汉和缘觉罗汉,在度化众生上也超越了阿罗汉。从七地菩萨开始,在智慧上就超越了阿罗汉。

    

往期连载:

造者和教法殊胜

《三士道》1 - 道次第的传承

《三士道》2 - 宗喀巴大师

《三士道》3 -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三士道》4 - 道次第的其他著述

道的根本是亲近上师

《三士道》5 - 上师及传戒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6 - 大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7 - 密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8 - 亲近上师(如何亲近/供养侍奉功德-上)

《三士道》9 - 亲近上师(供养侍奉功德-下/虔诚信敬功德-上)

《三士道》10 - 亲近上师(虔诚信敬功德-下/塑造上师像功德/思念祈请功德)

《三士道》11 - 亲近上师(当佛礼敬功德)/不敬上师的罪业(身罪业/语罪业-上)

《三士道》12 - 不敬上师的罪业(语罪业-下/意罪业-上)

《三士道》13 - 不敬上师的罪业(意罪业-下)

《三士道》14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功德 树立信心)

《三士道》15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恩德 激发敬心)

《三士道》16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上)

《三士道》17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中)

《三士道》18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下)

《三士道》19 - 弟子的德相和要求

亲近上师后如何修学

《三士道》20 - 暇满人身(什么是暇满人身)

《三士道》21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可贵性/得到暇满人身的条件)

《三士道》22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珍惜暇满人身)

《三士道》23 - 正确认识佛法心要

下士道

《三士道》24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一)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25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都帮不上)

《三士道》26 - 人生无常(临终之相的差别/如何成就人生无常观)

《三士道》27 - 三恶道苦(堕三恶道的理由/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上)

《三士道》28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下)

《三士道》29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二)饿鬼道的苦(三)畜生道的苦)

《三士道》30 - 皈依(皈依三宝的因/皈依的皈依量-上)

《三士道》31 - 皈依(皈依的皈依量-下)

《三士道》32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上)

《三士道》33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中)

《三士道》34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下)

《三士道》35 - 因果(认识因果-上)

《三士道》36 - 因果(认识因果-下)

《三士道》37 - 因果(十业道-十恶业的果报)

《三士道》38 - 因果(十业道-如何消除业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总结)

中士道

《三士道》39 - 中士道

《三士道》40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上)

《三士道》41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下/(二)八苦-上)

《三士道》42 - 苦谛(认识苦 -(二)八苦-下)

《三士道》43 - 苦谛(认识苦 -(三)三苦/(四)阿修罗道的苦)

《三士道》44 - 苦谛(认识苦 -(五)天道的苦)

《三士道》45 - 集谛(烦恼 -性质/危害/(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上)

《三士道》46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中)

《三士道》47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下)

《三士道》48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上)

《三士道》49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中)

《三士道》50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下)

《三士道》51 - 集谛(烦恼 -(四)根源/(五)生起的因缘/(六)过患)

《三士道》52 - 集谛(业/死 -(一)死缘/(二)业的触发/(三)死亡前后的注意事项)

《三士道》53 - 集谛(中阴)

《三士道》54 - 集谛(生)/道谛(总述-(一)资粮道)

《三士道》55 - 道谛(总述-(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学道)

《三士道》56 - 道谛(十二缘起)

《三士道》57 - 道谛(戒定慧-(一)戒律)

《三士道》58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上)

《三士道》59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中)

《三士道》60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下/(三)智慧)

《三士道》61 - 灭谛(解脱-(一)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 /(三)无住涅槃)

上士道


三士道(下) 目录: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三士道是终生的修行,事部班之前最起码要看三遍,读三遍,对菩提道次第有一个印象,以后慢慢读得越多越会深入。三士道不仅仅是加行班,事部班时还是要读,到了般若班还是要读,到了密宗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还是要读,是终生的修行。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