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道的目的在清净心,心里面有东西就不清净了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空法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之八 显见不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这是这一大科阿难尊者请法之辞,在十番显见这是第八段,「显见不分」。我们从这个以前几大科读下来之后啊,晓得阿难尊者,他这个是疑虑重重,都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又生一个问题。他这种表现,实在是代表我们一般凡夫的知见。如果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以为都懂了,不再去穷究了,这是没有能够深入,含含糊糊地就过去了。另外一种是彻底明了了,确实没有问题了,行。两种人,一种是最高的智慧,一种是糊涂人。中人根性呢,总是要追根究底。

那么在楞严会上,我们看到阿难尊者这样好学,勤于发问,这是非常良好的学习态度。我们一般在这个修学过程当中,譬如讲经,或者佛学院上课,老师在那里讲,滔滔不绝,一部书从头到尾都讲完了,都没有学生来发问。这些学生比阿难尊者高明多了,如果是阿难尊者也听课,那问题太多了。俗话常说啊,学问、学问啦,怎么个学法呢?就是勤于发问。不问,疑虑解决不了。解决一个之后,也可以说是终止在这个疑问上,不能突破。我们看阿难,他这个态度就是有突破性的。这一个疑问是从前一个问题来的,前面问题解答了,于是乎从这个解答里头,又产生了疑问了。这些启示,我们都应当要懂得啊,这是修学必须要具备的态度。《华严经》里面有《菩萨问明品》,不问就不会明白,问才会明白。

这个问题从哪里来的呢?是因为听前面佛说「见精妙明,诚汝见性」,指这个见性是你自己本人啊。那么又听说前面讲的「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呢?这个意思是说,指阿难在这里头起疑问了,假如见精周遍一切,见精就是自己的真性,见性周遍一切,是自己的真性啊。那真性不是在我面前了吗?好像我这个身很小,我这个见性很大啊,我这见性包着我的身啊,我眼睛也见到我的见性啦,耳朵也听到我的见性啦,那这不是变成身跟心对立了?心在外面,心能见我啦。所以他疑惑的是这个,这个疑问是从这里生的。必须要了解疑问是从哪里来的?然后看世尊的开示才会有味道。

科题「显见不分」,阿难把它分了,身跟心分作两回事了。那么阿难这种见解也不是没有道理,凡夫分别执著,必然有这么一个错误的错觉。可是大乘法里面,确实有些人没有这个错误的感觉,那是什么呢?大乘种性。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所代表的,是小乘人。诸位要晓得,小乘人分别执著特别的重。那我们看看当前的根机,虽然呢,大家都是讲学大乘佛法,都发的大乘菩萨心,分别执著重的依旧是属于小乘,大乘不分别。不分别是智慧,不是迷惑;是明了,不是不明了。

在中国佛教,确确实实,在这个世界上跟其它国家的佛教都不相同,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中国佛教的特色是在悟,不论是在禅宗,或者是教下,都求开悟,以开悟为第一因,这是真正大乘法啦。现在你看西洋,佛法也传到西洋了,连日本的佛教,跟我们中国的佛教不一样。日本佛教所走的路线,是分别,是执着,在经典里面分析呀,研究啊,搞的是这一套。现在所谓是科学的方法,那个科学的方法用在佛经上,给诸位说,佛经变成科学,不是佛学。要懂这个道理呀。无论你怎样去分析,怎么样去发明,不能开悟。换句话说,你就把三藏经典都研究透了,你的烦恼不能断,我执不能破,有什么用处呢?

小乘的目的,破我执;大乘的目的,破法执。这是成绩啊。小乘见思烦恼,见惑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才取得小乘初果须陀洹的资格。那个外国的佛学过失很多啊,试问一问他,八十八品见惑,他断了几品?不但一品没有断啊,还要增加多少倍。为什么会增加呢?分别、执著、妄想,而增加的,愈迷愈深呢。那我们看看佛经,拿楞严经来说,释迦牟尼佛不是跟阿难在分别吗?在辩论吗?你要仔细看清楚,他们的辩论,道理越辨越明。辨到最后,是通通放下啦,所以阿难才开悟啊。如果辨到那个结论就执著了,那就坏啦。要辨到最后有没有结论呢?没有结论。到最后你看,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理明白了,妄想断了,分别执著舍弃了,这样才入不二法门啦,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啊。

所以一开端,阿难就提出他的问题:【若此见精,】这个若是假设的话,实在讲事实是如此【必我妙性,】必是必定,这一个字是肯定的语气。必然,就是我自己的真如本性。下底两句就是问题了:【今此妙性,现在我前,】那么从这两句话,诸位要是细心一点,也能够观察到阿难尊者的境界。那就是,前面七番阿难懂是懂了,没悟。为什么呢?如果要悟了,楞严经就到此为止了,后头就没有了。你不看那个五祖给六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悟了。悟了,下头就不要讲了,下面就没有了。阿难尊者跟我们一样,听是听了,没开悟,没有入这个境界啊。

再给诸位说明,学佛不悟是不行的,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世间讲为学,为学日益呀,博闻强记,世间法啦。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道,为道要日损,心里可不能急,要天天放下。为道的目的在清净心,心里面有东西就不清净了,心里面什么都没有才清净啊。心里面有了佛法了,佛法染污了你的清净心。佛虽然跟我们说一切法了,绝对不叫我们把他老人家所说的那些,都从耳朵听进去,装到心里面去,记在心里面,佛没这么说过。佛教给我们的是,教我们受持,是离言说相受持,佛讲的那些都要离开。言说、文字、心缘,心缘是心里面想的这些道理,也想不得。全都要离开,这是佛法。这样才能见性啊,才不至于错解如来真实义啊。

所以从阿难问题一提出来,你就要晓得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下面这是解释:【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那么第一句,正是怀疑周遍的见精,必定是自己真性,那么自己真性反而在身外了。换句话说,身外见性啊。那个身外的见性既然是我,这个身内的心又算个什么呢?我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啊。身外的见性是我,身体之内的心那是什么呢?所以他说「我今身心,复是何物」呢?那么这是听了以前佛开示,他提出这么一个疑问:【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这是阿难带着有反驳的意思在。现前自己这个身心,实在的呀。如果说自己的身心不是自己的真性,现前的身心确确实实能够分别见性,能够理解见性,所以说「分别有实」,它有实在的功能。那么再看看身外的见性,好像还没有这个能力呢,「彼见无别」,那个身外的见性,它没有分别啊,它不起作用啊,它不能分别我现前的身心啊,所以说彼见无别。

那么这个里面就有亲疏的差别了。这是阿难听了前面世尊的开示之后他的感想。我自己这个身心知道痛、知道痒,有分别一切法的能力啊,明明看起来很亲切的啊。那在外面周遍十方的这个见性,没有觉察到它有分别能力,它来分别我的身心。那么换句话说,它既然不能分别我的身心,跟我这个能分别的,那就是差得太多了嘛。亲的是自己呀,疏的它能是自己吗?这个意思于前文所讲,缘心有用,妙心反而无用了。于是乎,不敢承认周遍的见性是自己的妙心。

我们千万不要看到,哎呀,阿难在这很呆啊,很笨呢,愚痴啊。我们连阿难还不如啊,周遍法界的见性,我们有没有承认是自己呢?!好,纵然是佛说得不差啦,没错了,我听了,我懂得了,我承认了,你能亲证境界吗?!那个承认是口皮上的承认呢,心里面还是两回事,这种承认是做不了数的呀。什么时候才是真正承认呢?一般讲见性了,明心见性,这才是真正承认了。佛所讲这个境界,自己亲证了,确实是自己的境界,一点都没错。不是我讲你想啊,确实亲证。如何证得呢?诸位必须要记住,转八识成四智才证得。

今天上午,我们讲华严经里面提出两句话,老生常谈啊。我也是常常提醒诸位,真正学佛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有所成就,看经听法,要懂得消归自性呢,不重记闻呢。修行,无论修什么法门,要晓得转识成智,才能悟入,那才叫功夫。参禅是转识成智,念佛也是转识成智,持戒亦是转识成智,持咒还是转识成智,这叫学佛。如果目标不是在转识成智,通通叫盲修瞎练。念佛懂得转识成智,这证念佛三昧,一心不乱呢。参禅晓得转识成智,明心见性,功夫才得力呀。否则的话就像古人所讲的呀,此处用不上力呀。无论用什么功夫,不得力。怎么晓得不得力呢?像《金刚经》上讲的,烦恼不能降伏,妄心不能降伏,就是不得力。所谓得力,就是能够降伏妄想,降伏妄心,那功夫就有效了。

那么阿难尊者从前面一直到现在所表现的这个态度,都是功夫不得力,没有上轨道。虽然与释迦牟尼佛反复在那里辩论,我们在旁边旁听的,哎,听得都很有道理,都有些人觉悟了。他自己参加辩论的,因为那个执著,分别执著解不开,还迷在佛的言教之中,迷在言教里头啊。他迷在这些言教里面,他有一个好处,他想钻出来,他处处发问啊。有些人迷在里头了,不问了,不问了就死在教下啦,那个可怜啊。他还有一点可取处的就是,他想钻出来,有疑必问,钻出来。

那么下面这一句:【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这个周遍的见性实在是自己的真心,反而现在被我看见了。那么:【见性实我,而身非我。】实是我心,我是主宰的意思。令我今见,是令我现在这个身体,身体为彼所见。彼既然是能见,那么它是周遍的见性。周遍见性是实,是实在的我,而现前分别有实的这个身,反而不是我啦?他的疑问就在此地。为什么周遍见性是我啊,我自己能分别,能够有觉知的现前的身心,为什么反而不是我呢?

下面这句就有味道了:【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这就说到前面了,要是见性既然在身外,又能够见我自身,那么换句话说,岂不等同物能见我吗?物能见我,在前面已经跟佛辩论过,佛指出这个见解是绝对错误的。那么现在为什么又不错了呢?原先阿难提到物能见我,佛不承认,破除他了。那么现在又说见性周遍,那见性周遍见到我了,那不是见性在外,它看到我了,不等于物能见我一样吗?这个意思就是说,佛的开示前后矛盾。佛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哪里会讲两样话呢?实在是阿难自己把意思会错了。佛前面所开示的,诸位要记住,是无能所、无内外的见性呢,这才是真我啊。阿难所执著的是,有能见、有所见,有内见、有外见,完全搞错啦,把佛的意思都听错了。

那么由此可知,听法不简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是他的随从侍者,跟他那么多年,听佛说法,还会把意思会错了。现在佛灭度到现在三千多年了,我们打开这个经本,看这个经典,或者看古人这个注解,这个意思不会错啦,稀有啊。佛的弟子把意思会错了,佛晓得,想方法找机会把它纠正。现在我们把这个经义错会了,谁来替我们改正呢?这是大问题啊。

所以在今天讲修行,讲学佛,确实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你譬如说,不要说一部经了、一部论了,甚至于说一章、一段,就有很多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讲法。哪一个讲法对呢?哪一个讲法是正确的呢?没有人敢下断语。所以古德那一些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利益一部分众生,全都收到藏经里面去了。我们如果没有智慧,读一部经,看一家的注子,问题还不大。读多了,看多了,问题来了:张三这么说的,李四那么说的,甚至于两个说得完全相反的,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又怎么办?现在外国人学佛,他就学这些。看看古人怎么个说法,自己想出一个、一套理论把古人驳倒,这叫研究佛法。这个事情太难太难了。

经,永远不变的真理。我也给诸位说过,经没有讲法的。如果说这个经有讲法,那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有所说法啦。可是佛明明说了,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可见得那个经是没有讲法的呀。没有讲法就无诤了。有讲就有诤,你这样讲法,他有那个讲法,就要打架了,就要诤了。无讲就无诤。

为什么叫无讲呢?经都是破除我们疑惑的。疑惑破除了,心清净了,心定了,就不诤啦,诸位要记住这个原理啊。它不是增长我们分别的,它是消除我们分别的;它不是增长我们执著的,它是破除我们执著的;不是增长我们妄念的,它是消灭我们妄念的。如果我们错用了,增长分别、增长执著、增长妄念,这叫什么呢?古人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啊。照着这个文章来讲解这个经的意思,三世诸佛都流眼泪,喊冤枉,真的喊冤枉啊!所以大家要晓得,我在这个地方讲,也是讲而无讲啊;你们诸位在这儿听,听而无听啦,诸佛就欢喜了。我要在这里是有说有道,你们在这里是有听有闻,诸佛都流眼泪了。这就是佛法跟世间法完全不相同的所在。

所以拿世间的方法来研究佛法,那佛法都是世间法,绝对不是佛法。佛法能够解决世间问题,现在世间法解决不了世间问题,只有是添麻烦,不能解决问题,增长邪知邪见。那么换句话说,邪知邪见所造的是胡作非为啊,果报苦不堪言。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我们读这一些经文,确确实实引发很深的感慨,佛陀在世就不容易了,佛灭后这样久远,必须要晓得我们的障碍,我们的困难,然后我们才有能力、有方法求突破。(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目录: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历史目录链接集

见到"佛法僧"就想到"觉正净",这是真正皈依处

大千世界依正庄严,是自己的身相

保持像小孩那样的没有第七识、第六识,心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我们都成佛啦

真正要想把佛教兴起来,是要清净心

想真正地在大乘佛法里有一点成就,楞严不能不熟读

见性之体决不因为物象而有所障碍

无漏的功德、圆满的大福报,一定要向内求,外面没有

修行人是修少布施,不能破坏自己清净心,世出世法都要随缘

一经通了,当然一切经都通达

中国人圆顿根性的人多,可是我们的根性被利欲蒙蔽了不能现前

悟与不悟在信,凡是不能开悟的,都是有疑不定

初级的佛法在戒定慧三学,高级的佛法在闻思修三慧

财不能积,佛在经上教诫我们,「积财丧道」

心清净,念的这个佛号就管用,心散乱,什么法门都没用处

你当下认取,你就立地成佛,谁也障碍不了你

真正破了无明,晚上走黑路不要用灯

成败关键决定在增上缘,就是古人所讲的师承

有一个窍门:就是训练一个不分别,一部书从头念到尾不起一念,字字分明

真正学佛人一定要在二六时中求心地清净,这个就是修定

自己还没有建立、没有成就、没有基础之前,只跟一个老师学

自己见性了,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众生

整个百法只解释佛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

学佛可以多读、可以多听、可以多看,决不要研究

凡是随语生解的,都是死在言下

法为见性而说,见了性了,法也不要了

佛法所在之处,是我们大家有福,尤其是讲大经

学佛的人若不修清净心做善事,绝大多数是到那个神道里头去

四大之色跟受想行识一和合变现出身相,这是人生的本源

心动了才有十方三世,心要真正静下来就超越时间空间

是、非都没有了,是、不是两边都离开就对了

受持的妙诀:离言说相持,离文字相持,离心缘相持

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链接(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历史目录链接集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45目录链接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