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个政治学不可或缺的时代——对话政治学人平台创办者赵吉
今天是2021年1月1日,也是六岁的政治学人平台迎接的又一个新年。
六年很短,它只构成了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瞬。
六年很长,它足以让志同道合的人们共同创造出一方学术乐土。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坦言“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谋取某一善果。”2014年10月20日点击发送的那一刻,政治学人平台正式诞生。在这个政治学不可或缺的时代,政治学人平台始终坚持传播优秀学术作品,放大中国政治学的声音,激发政治学人的学术激情,坚持探索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学术、学人、学科、学问”依然是我们不变的关注,“让每一个人自由地理解政治”亦是我们坚守的初心。六年以来,我们所追求的一切善业,恍如隔日、历历在目,我们所谋求的一切善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新年之际,本期学人专访聚焦“政治学人”,与政治学人平台创办者赵吉共话政治学人六年的坚守之路,展望2020政治学人的发展规划。
“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的存在下去,但他会永远的发挥作用。”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愿我们成为彼此的成长。
本期嘉宾
赵吉,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平台创办者、主编;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曾就读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
01
政治学人:“政治学人”平台最初萌芽于2014年,至今已走过六年时光,实现了把政治学人核心思考的问题和关怀由外向内传递,让每个人自由地理解政治。回想初创历程,您最初为什么要建立“政治学人”这样一个平台?团队诞生的初心又是什么呢?“政治学人”名字的由来有什么深意吗?
赵 吉:
感谢栏目的策划,学人专访一直都是采访学界知名学者,得到这样一个机会我也是十分惶恐。突然感觉“我老了”,不然你们不会让我谈历史问题。创办政治学人的想法萌生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莘子园门口,刹那间的灵感与决策。狂热的自媒体时代,创建一个平台远比坚守一个标识容易的多。
六年前,推免结束的我开始“开眼看学界”,华中师大的农村研究,复旦的中国政治研究和我所在的吉林大学规范政治理论研究传统风格迥异,我有一种尽快了解其他“门派”政治学研究风格的冲动。政治学人建立的初衷就是推荐优质的政治学学术作品,同时也希望政治学的作品能够扩大在其他学科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力。但是政治学人做到今天这么大,也是当时没想到的。
要说到初心,政治学这个专业太伟大了,政治学是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兴衰的大学问。政治学人是“浪漫”的理论创造者,他们的思想要与这个世界碰撞。平台创办的初心是“让每一个人自由地理解政治”,我们希望更多关于人类公共生活思想的碰撞,在选文和策划的时候也把思想性、理论性置于最高的标准,甚至超过科学规范。
“政治学人”这四个字,灵感来自于The Economist。平台如此命名一方面就是亮身份,我们服务政治学学科,不是其他的别的什么学科;另一方面是亮关怀,我们突出人的价值,注重对学人的推介,让政治学学者更有影响力。政治学人应该是一种身份,当我介绍自己是政治学人的时候,既告知了我的专业,也反映了我的兴趣,更是在说这是一个关注公共生活大学问的人。
02
政治学人:不知不觉中,“政治学人”已经陪伴大家六年时光,团队也从一人初创发展成为百余人的学人共同体。在团队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迎接挑战的?在这个政治学不可或缺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坚守政治学人的不易之路?
赵 吉:
要说陪伴应该是“相互陪伴”。有一次凌晨两点,一位考研压力很大的女生平台留言“我不知道今年考研能否成功,但非常感谢你们每天都在陪我。”那天晚上我刚好肠胃炎在医院急诊挂水,那一刻真切觉得我们做的这些事也真是相互陪伴成长和进步。几年间,我从本科读到了博士,我们有些成员从中国冲出了亚洲,还有些成员从单身走进了婚姻,有些人工作后有不错的收入但依然不忘向团队要纪念礼物。
做政治学人平台也是挑战自己,几乎六年间我们没有缺席过一天。很多人以为平台会带给自己很多关系、名声,其实15万粉丝可能连网红的门槛都进不去。我们做的事情更多像是“燃烧焦虑”,团队的发展和业务拓展都是在应对每一次焦虑后做出的。最初我们只是强调可持续推进,后来又自我加码原创策划力、新媒体适应力、议题引领力以及学术公信力等等。政治学人团队是集体负责制,“常委会”分工负责各个板块业务,在日常管理中“协商民主”的味道是很浓的,有交流也有交锋。
如今的政治学并不受宠,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综合类期刊中政治学的发文量开始显著减少。所以政治学人平台也像是一个“火种”,有些读者留言说自己转专业了,再回来看政治学人的某些文章依然会心潮澎湃。所以,把政治学人留给那些略感寒冷追寻至善知识的人吧,也把政治学人留给那些能感知到这个学科价值与灵魂的人吧!
03
政治学人:从缘起、生长到共进,“政治学人”周围聚集了一群满怀激情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平台每年招新都吸引了无数海内外高校的政治学人,那么团队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怎样的青年学人呢?
赵 吉:
政治学人团队目前在岗的志愿者有一百余人,曾经参与过团队工作的小伙伴差不多有三百余位志愿者。我们这个团队实力特别强,来自世界排名前列以及国内顶尖高校的成员很多,他们大多在学校也是很突出很优秀,是这些小伙伴掉落的头发造就了政治学人的今天,从早上7点钟,到凌晨一两点钟,每天我要确认八九次成员登录的授权。每次点击确认的时候,我都会心里一阵暖意。团队中90后、00后占据主体,在一代爱问“凭什么”“为什么”的年轻人中,这些坚持志愿付出的人真的很可贵。
政治学人团队中有很多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过文章成员,也有很多技术大咖、媒体运营能手,有些善于团队组织、有些善于图文呈现。如果说他们身上的特质,大概三个方面:第一是原则至上,大家敢于针对团队发展积极发声,对于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也是直言不讳,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带入团队;第二是规则意识,团队成员尊重制度,政治学人现在内部的管理制度不下十余份,虽然我作为负责人但是限制我的制度也有很多;第三是大局意识,这是政治学人身上最宝贵的,去年办政治学人年会的时候志愿者们前一晚都自费住在会场附近,还有成员从外地赶来帮忙,都只为我们能呈现一场特别的年会。
从我自己的角度,十分欣赏年轻人的做法,虽然我觉得自己也还年轻,但是特别乐于接纳其他人超出自己思维和预期的想法。团队每年也都会接纳新鲜血液,人来人往是自组织发展的常态,追求稳定从来不是政治学人的品格。我们这个学科也一样,很快90后、00后就会成为中坚力量,拥抱新人就是拥抱未来。很多在我们团队有过工作经历的小伙伴后来都成为各高校政治学类公众号的主要运营者,这也算我们的一重贡献吧。
04
政治学人:“政治学人”六年筚路蓝缕,成功探索了编辑部、学人专访、圆桌论坛、学术中心、“政治学的困惑”、国际化部、运营部、新媒体部等矩阵家族。作为主编,您能否介绍一下我们所秉持的团队理念和团队文化是什么?学术公益不是自我欣赏,我们想要在政治学界担当起什么角色?
赵 吉:
说筚路蓝缕感觉有点苦大仇深,政治学人的发展很多都源于团队成员的兴奋点。一些小的想法如果得到认同,我们都愿意去尝试。像是圆桌论坛、学人专访,曾经都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但是坚持做下来,这个板块的能量就不一样。政治学人包括我创办的公共管理共同体,理念是一致:“独立、学术、公益、为公”。
就我所知,已经有很多老师把政治学人平台作为专业学生的必读推荐平台,我们也深感责任越来越重。现在选文转载方面我们的拒稿率越来越高,即便是在CSSCI收录刊物发的文章,我们转载前也会再经过“推荐—编辑初审—编务会复审—终审”这样一个链条。能被我们转载的文章一定要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政治学人转载是有极强开放性的,只要文章能被读者或期刊推荐、作者自荐,或者团队编辑选荐都会进入转载审稿流程。我们最根本的还是要推荐最优秀的政治学文章、最优秀的政治学学者,传播好优秀的政治学学术作品,放大中国政治学的声音。我们还希望能够凝聚起政治学人的学科复兴意识,激发政治学人的学术激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努力探索政治学学术的科学评价机制,竭力改变不良学术生态。
2020年底,团队在《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系列理论文章,我的文章是国内政治学研究的学术态势与际遇——基于“政治学人”平台学术转载情况的分析,这篇文章直接说出当前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偏少等重要问题,所以2020年政治学人年会主题就定位“政治学基础理论:坚守与创新”,我们就是针对平台运营中发现的问题来设计学术活动的。后续我们还要要举办“找回行政学”“中国治理模式新概念对话”等主题的学术活动。
现在的学术传播平台问题也很大,一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学术水准差;二是盲目跟风,浮躁浮夸;三是学术小圈子化倾向严重。对应着,团队提出高水准培养、高品质创新、高格局推介。说到培养,团队内部也经常组织关于技能、学术与方法的学习培训,我们希望每位成员在政治学人平台也能实现自己的蜕变。年初的时候,我提出面向经验学习、面向强者学习、面向读者学习,做平台绝不能抱残守缺,我们要找“啄木鸟”不断指出我们的不足,改进我们的工作。
05
政治学人:从线上学术研讨,到部分城市线下讨论会,“政治学人”不断提供更多的学术产品,铸造政治学人品牌影响力。尤其是2019年的首届政治学人全国学术年会暨“世界政治的秩序”学术研讨会取得重大反响,那么今年我们要如何打造品牌影响力,如何成为学界“公器”?对于平台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愿景或战略目标呢?
赵 吉:
06
政治学人:政治学人的运营离不开每位成员的努力,而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应当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会不会觉得很辛苦?你怎样平衡政治学人的工作、科研和生活?
赵 吉:
确实辛苦。我现在读博士,自己也要做科研提升自己的学术鉴别力,为了做好平台也要关注很多平台运营方面的知识。知识的储备是思想变动的前提,为了使自己能不成为只会发文章的学术俗人,我也会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团队很多成员也都非常努力,凌晨交流些工作是常有的事情。每个人都会疲惫、也都会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是我真的经常能收到很多老师们的鼓励,也能收到团队小伙伴非常暖的问候。所以即便做平台会影响科研效率,一定程度影响生活质量,但是让你愿意坚持下来的理由会更多。
在很多人眼里我应该是生活比较惬意的博士了。但其实除了发朋友圈秀些美食和玩乐之外,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做科研和工作。也有小伙伴说我精力旺盛,其实我也很累的,只是我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比较差,会选择做更多的事情来找到充实和满足。但是当我失去很多时间的时候,好像又比较能触碰到自己真实的想要。生活中我的心理韧性比较差,工作方面又会心理韧性比较强,所以工作上我还是正能量很足的,这样带给同事的感觉也会比较好。
我想每位在平台工作的小伙伴也都十分辛苦,2020年底我们专门对团队成员进行了表彰,评选出了“柏拉图奖”“亚里士多德奖”“利维坦奖”“社会契约奖”等奖项,近期也会通过平台推送这些获奖者的事迹。
07
政治学人:学术公益来之不易,祝福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专访的最后,您想对我们“政治学人”的全体成员以及十五万读者朋友们说些什么吗?
赵 吉:
卡尔·马克思有句话“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的存在下去,但他会永远的发挥作用。”我这样说可能基调有点高,但是我觉得政治学人是有贡献的,要坚持。平时开会对团队成员说的可能太多了,这里我就对在岗的志愿者和曾经参与过政治学人建设的朋友们说声感谢,感谢我们的一路同行!
感谢政治学界的老师们和青年才俊对平台一直以来的支持!也感谢我们的读者朋友,在学术的道路上,政治学人也很愿意陪伴大家一起进步!
每年春秋两季我们都会纳新,欢迎热心学术公益的青年朋友积极加入平台!
本期采编:欧阳星 卢春玲 霍盈州 李佩倢
本期编辑:赵文洁
审 核:大 兰、欧阳星
本文系政治学人平台首发,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媒体转载(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号)请联系政治学人微信后台。识别二维码可添加编辑团队微信。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