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陈鸿仪:38年前,黄山上那个男孩,你在哪儿?

陈鸿仪 新三届2 2019-01-04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陈鸿仪,出生于上海,1969年3月到黑龙江省逊克县插队落户。1977年3月进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学习,末届工农兵。1979年考入复旦政治经济学系西方经济思想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国留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曾在加州州立大学任教数年,现为美国创价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


原题

黄山上的那一家挑山工



作者 | 陈鸿仪

图片 | 编辑选配




1980年,阳和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节俭惯了的我们每月从两人近80元的收入中省下10元放入银行,一年后有了我们人生的第一笔存款120元。因为我还在读研究生,没有孩子,我们决定用这笔钱去“看看世界”,于是有了1981年的黄山之行。

 

那时的黄山没有缆车,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都靠双脚一阶阶攀登,一步步丈量。虽说已不年轻,但还是力壮期,加上下乡的历练,吃苦应不在话下。


但黄山还是让我们敬畏,那陡峭而狭窄的山路,爬得我们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卷起的裤脚,汗透的上衣,零乱而湿漉漉的头发,让我们自嘲象一对强盗和强盗婆。

 

要命的是还不能停步歇息,因为就一条道,不少地方要是有上下行的人交错的话,双方还都要侧身避让,你要一停,后面的人就走不了,背不住招来大声埋怨。于是不管心脏怎样狂跳,嘴巴如何干苦,汗水如何涩了眼睛,都只能咬着牙,一步一步向上,再向上。

 

其实爬山时我们已经轻了装,身上只背了一个水壶,和装了几只夹了咸菜的淡馒头的书包。我们的行李是由山里的挑山工帮我们挑上山的。每个行李(多数是旅行袋)从这一站挑到下一站要价五毛钱。也有自觉行李比较大或重的,会再加一两个馒头(在宾馆食堂买的)作为报酬,而挑山工也十分乐意接受,那时没有粮票的他们,就是有钱也难以买到粮食。

 

那些挑山工们,每人挑着十余件行李,那一担恐怕没有200斤也得远远超过100斤。他们一手扶担,一手拄棍,挥汗在陡峭的山路上跋涉。想着空手的我们爬山爬得如此艰辛狼狈,再看那些身负重担的挑山工,每每让我生出不忍之心。但是心里又明白,没有他们挑行李,我们是无论如何爬不上山去的。那一家子的挑山工就是在路上遇到的。

 

忘了是在哪段山路上遇到这一家子的,四个人,母亲和约摸十六七岁已经和母亲一样高的女儿走在前面,父亲带着个很矮小的男孩走在后面。他们并不是给游客挑行李的挑山工,而是给山上宾馆,疗养院,或是供销社挑物资的挑山工。


他们挑的是木桶,也不知那些木桶是在哪里和做什么用的。大的木桶有两尺多高,差不多两尺直径,里面还套着一只中桶和一只小桶。一担六只桶,用大桶“耳朵”上串着的棕绳挂在扁担两头,那母女两个挑着,桶底离地不到一尺。我们在乡下挑过水,知道那一担桶的分量绝对不比一挑行李来得轻,何况还要攀登山路。同样的一手扶担,一手拄棍,母女俩默默无声地走在头里,偶尔拿起挂在脖子上的布巾抹一下头上的汗水。除了是两个女的挑山外,没有什么引起我们额外的注意。

 

让我们注意并觉得奇怪的是那对父子。那个男孩看着才十三四岁,完全是棵还没有长伸展开的小树苗苗。虽然看上去不弱,但瘦小是肯定的。他的肩上是和他母亲及姐姐一样的一担六只桶。因为个子矮,桶底几乎擦着了地。看得出他在咬牙坚持:他的脸涨得通红,头上的汗水瀑布四下也顾不上擦一下,额角和脖子上青筋暴起,每一步都更象是一种挣扎。但他还是一步一步往上攀登着,不停,也不说话。



让我们觉得奇怪的是他的父亲。不算强壮的他倒是挑了一付去除了外面的大桶的只有四只木桶的担子,看上去挺轻松地走在男孩的后面。我有点看不下去,恨恨地说,这父亲也太狠心了,让这么小的孩子挑大桶,自己挑小桶!没敢大声,让阳的眼色阻止了。但是这种反常的情况也引起了我们前后一些游客的注意和不满。有人窃窃私语,也有人大声把我想说的话说了出来,显然是想让那个父亲听见。

 

由于山路狭窄,超行不便,我们就始终是和这一家子一会儿前一会儿后地同行了挺长一段路,直到山间一片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大家住脚暂歇。

 

直到这时,我才看清那对夫妇和女儿的衣服实在可以用“褴褛”两字形容,补丁摞补丁的,都看不出原来的布料和颜色了。只有那个男孩的衣服明显比父母姐姐的要好些,虽说也摞着补丁,但还看得出那是件前胸有个兜的蓝色“学生装”。父母姐姐的脚上都是草鞋,而他的脚上则是一双打过补丁的黄胶鞋。我坐在离男孩不远的地方,掏出带的馒头“点饥”时,顺手递了一个过去。那男孩非常腼腆地摇了下头就把脸转开了。



他父亲见此好像对我,更像是对其他在此休息的游客说,我知道你们都对我有看法,怪我苦待了这个孩子。自己的儿子自己怎么会不心疼呢?你们恨我自己挑小桶,其实那是给他准备的。他要真挑不动了,我就会和他换挑子的!他看大家都不吱声,顿了下又说:我们山里人都莫得文化,这小子十五了,今年考上了高中,过了暑假就要去学校住读了。我特意带他来挑山,让他尝尝味道。让他知道,要是读书不下苦,那以后就得一辈子下这样的苦!

 

那片小平坡上除了这一家四口外,连我们大约还有十来个游客,那父亲说完,四周突然鸦雀无声,大约每个人都在心里细想他那一番话吧。

 

不记得那一家子是在哪里和我们分道的,以后几天在山上也再没见到过他们。屈指算来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当时的那棵“还没有长伸展开的小树苗苗”,现在应该是个年近半百的大叔了。偶尔会忽发奇想:今天在网上来去往返的网友中,会有当年在黄山上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个小兄弟吗?如你父亲所期望的,教育和文化切切实实地让你改变命运了吗?



 

延伸阅读

陈鸿仪:与死神擦肩而过

陈鸿仪:几曾回首,我的知青生涯

陈鸿仪:劫机惊魂

陈鸿仪:我在美国认识的犹太人

陈鸿仪:我在美国认识的黑人朋友

陈鸿仪:那些外国朋友们的故事

知青丨陈鸿仪:七分钱要了一个父亲的命


文字由作者提供,授权本号刊发

图片选自网络


 

 知青阅览室

刘竹:下乡第二年我嫁给一个混蛋

作家老鬼:大草原上的"孤狼"岁月

吴乃华:插队后才知道屁股也可以做饭

王宗禹:我不相信因果,似乎也感到了天意

马献时:一个黑五类子女的遭遇

张宁静:我是1965年被迫下乡的老初中生

何求:五十年祭哭健儿黄玉麟

周锤:北大子弟沈因立的决绝选择

葛有彦:西藏高原上飘逝的年轻生命

夏娜迪:知青姐姐在人间的最后时刻

戴蕴璞:毛主席您不管我们啦?

唐燕:土默川酸曲曾经是我们的最爱

周舵:当年最好的朋友——记诗人多多

我国首个上山下乡典型邢燕子

肖复兴:知青蔡立坚的爱情: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肖复兴:北大荒知青生活回忆

方新阳:情系北大荒

留守在北大荒的老知青们

他们永远长眠在北大荒

俞孟生:我只能当别人的答题"机器手"

冯印谱:农业学大寨,越学越贫穷

 朱志宏:我在木瓜会过三关

曹建国 :我在江西建设兵团的"盗侠"经历

王红伟:一棵救命的大白菜

王世浩:北大荒的第一天

王世浩:兵团老战士肖竹文

朱维毅:三次插队的人生

周恩来侄女周秉建的特殊家信

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初步回顾与思考

匡亚明女儿李军:

长眠在黑土地的生命芳华

外交官父亲到北大荒给女儿扫墓,

像给女儿梳头一样

田晟:有一朵花儿无枝可依

忘不了台风中牺牲的36位知青战友

马晓力:北京知青陈丽霞,永远留在北方的草原

李大同:草原归去来

1967年六千长沙知青大逃亡始末

叶志杰:我可能是全国年龄最小的知青

女知青春节回家探亲记

常露莎:知青年代的“春运”往事

两个女知青的艰难回京之旅

李泽骏:从延安到北京奔波跋涉的探亲之旅

孙维真:春节前我被派回南京城里"偷粪"

龚凤乾:和林格尔,我心中永远的第二故乡

石明诚:上海知青在延边的历史记忆

石伟波:一波三折的招工返城

王虹:插队的日子

梅长钊:苍凉的归途

揭秘上山下乡时期知青的三种婚姻恋情

孙春龙:遗落陕北的知青爱情

潘婧:一个白洋淀女知青的心路历程

唐燕:下乡插队时,我们不懂爱情

我的疯娘痴父:一个时代的爱情绝唱

嫁给深山农民女知青:"我没后悔过!”

张立生:“难以克隆”的知青婚礼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冯骥才:那些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梅长钊:30年后我回乡下设宴感谢乡亲们

陈凯歌:下乡时我带了十管特大号牙膏

明瑞玮:社员忆苦思甜不忘“三年困难时期”

朱志宏:我在木瓜会种瓜看瓜偷瓜

曹建国:沉重的道别

于慈江: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陶海粟:北京知青重返延川回馈父老乡亲

刘晓阳:上山下乡,我有自愿

李向前: 他们的名字叫"六九届"

赵凡:终结上山下乡运动的关键人物

邓贤:知青大返城,竟因为一个女知青的惨死

叶辛: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

陶海粟: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

陶海粟与习近平的一幅合影及其他

习近平忆延安插队:它教了我做什么

青年王岐山的陕北插队岁月

李克强与他人生途中的七个引路人

程虹:遇到李克强之前的知青岁月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避免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