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读非常普通的学校吗?
女儿已经四岁了,作为一个妈妈,我也和其他父母一样,要考虑孩子未来的选择方向。弥漫在网络和周围父母群体里的是小学开始的各种压力和择校困扰,这份焦虑即使不去主动找,也会从各种渠道渗透过来。
第一重要面临的选择,是“体制内”或“体制外”的考量。所谓“体制内”,就是以高考为出口的学校,以公立为主,“体制外”是各类创新学校和出国导向的私立学校。
以高考为导向的学校,仍然有很大应试压力,做题和考试依然是生活主流;以出国为导向的学校,内容趣味多元化,但是学费高昂,报名也时常有国籍限制;很多创新学校理念先进,以人为本,但是与主流升学体系不太融合。
身为父母,该如何替孩子选择?选择一种路径之后,又该如何推动孩子?
从我个人而言,我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什么?
01.
教育的两种职能
实际上,应试教育系统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从我上学那会儿开始,就提倡素质教育,这些年,以人为本的各种创新教育倡议更是层出不穷。教育改革喊了一年又一年,到现在也得有二十多年了。
教育部门多年来也推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包括禁止低龄择校、减负、降低考试难度、增加自主招生、推行走班制度等等。但为什么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是几十年如一日?
我们之所以看到教育改革主张和落地实践之间巨大的错差,是因为我们经常混淆教育的两种职能。
所有的新式教育主张,第一目标都是培养。是从人的理想出发,谈论我们期望孩子获得怎样的能力、怎样的人格;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系统,负担的第一功能往往并不是培养,而是选拔。选拔实际上并不涉及教育理想,而是一种资源分配。为了杜绝徇私舞弊,最好是清清楚楚的数字标准;而为了获得数字标准,最好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我第一次理解这个事情,是在大学三年级,当时我骑车到北大,旁听哲学系的《理想国》,老师在课上说到高考,说“高考没什么不合理的,高考就是测智商,考语数外就是测一个人基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按智力选拔,非常合理”。
那个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很有可能这就是基本面:升学系统不在乎培养什么,只在乎怎么选拔出资优个体;因此无论怎样呼吁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重视,这个系统都不可能发生彻底改变。
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怎样变革入学和分班制度,谈“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口号,都无法改变应试导向和题海风貌。即使表面改了,也不改实质。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令,都改不了中小学仍然掐尖培养的现实。
以“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期望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自己的心灵成长;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期望用可操作的手段,挑出排名最靠前的孩子。这两个目标根本是不同的,这是教育改革难以推行的内在原因。
02.
教育资源稀缺,选拔机制突出
实际上,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也肩负着强烈的选拔目标。想要进入常春藤,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另有一些国家的教育更平等、更宽松、不掐尖,选拔考试的激烈程度要小很多,教育创新也理想主义得多,例如芬兰,那是怎么做到的?
芬兰每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87.0%(世行的教育统计数据),整体高等教育水平较为平均,职业教育也质量较高。芬兰中小学教育也以均等为特色,不同学校的孩子进入不同高校,不会面临出路的天壤之别。因此选拔机制不突出,有更多空间培养自由发展。
而中国呢?全国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人口只有12%,本科以上学历更是稀缺。此外中国的大学质量严重不均,教育经费大量投向头部高校,为了推出几所世界一流大学,马太效应更强,高校资源和质量差距非常大。因此,所有孩子都在争抢极少量进入优质高校的名额机会,选拔机制异常强烈。
这就是教育系统的现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中小学学习呈现争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公立教育体系整体变得自由、多元、培养心灵,就是很难很难的事。
03.
先用十几年学习通过考试
然后从头开始学习应对人生
选拔系统的成功之道,在于精确符合设定的标准。而真实世界的成功之道,则在于在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里,自己找出要走的路。
如果说选拔的世界是标准跑道,看谁先冲过终点,那么真实世界就是荒原和荆棘丛,看谁能在乱石中摸索出自己的轨迹。
真实世界里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了解自我的能力,是协调他人的能力,是创造新鲜的能力,是洞察世事的能力,是思辨表达的能力,更是领导团队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这些能在量化选拔考核中体现出来吗?不能,它们没有一个能用量化考试。甚至会压制某些素质——在确定的答案照耀下,独立创新和另辟蹊径都是傻瓜行为。这就造成了教育最大的困难:升学系统不在乎的,恰恰是对于人生成就最为重要的。
于是我们的人生被切割为两段:先用十几年学习通过考试,然后从头开始学习应对人生。
04.
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考试选拔的现状改不了;另一方面,人生最重要的能力考试教不了。那应该怎么办呢?
作为普通父母,我也和多数父母一样,还是要让孩子走普通的公立升学路线,毕竟没什么条件选择国际学校,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彻底创新,完全不考虑升学。
但这就一定意味着陷入题海不可自拔吗?意味着从此只在乎分数、不在乎孩子的个性成长吗?是不是进了应试之门就一定要同样焦虑呢?
我想,这和父母对孩子的心里期待和底限有关吧。我真的问过自己:你能接受自己的小孩考到哪里呢?
我和先生是清北毕业,但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孩子考清北比我们那个时候困难了太多,几乎不敢期待孩子同样能上清北。那么能不能接受孩子上一个很普通的大学,想了很久,我觉得我能接受。我期望孩子获得基本的高等教育,也真的能接受非常普通的学校。
那我对孩子完全不做任何期许吗?并非如此。我对她的期许其实是更长久的: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期望她自立、有喜欢的事情、有自我追求的路径,能闯出自己的小天地,充实而幸福。我希望她能独立探索人生之路。
所以,孩子上公立还是私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什么?为人父母,应当和孩子搭建一种基础,帮他们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支持他们倾尽热情、燃烧生命,这才是好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几乎只能依靠家庭提供。
【作者简介】郝景芳,作家,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物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童行学院创始人。个人微信公号:晴妈说。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北京时间每周日上午八点准时推送二湘第二部长篇《暗涌》,欢迎跟读,更多章节请关注“二湘的六维空间”,回复“暗涌”
二湘六维空间作品目录
《暗涌》:简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一章到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到第三十章
《狂流》: 朝圣的路 创作谈 原型 诺澄书评 木蓝书评 学者书评 广州日报访谈
玉观音系列小说:狂流 摩羯座的爱情 绿色之恋 重返2046 一步之遥 白的粉 距离 我的名字叫玉溪 我的名字叫玉泉
残月系列小说:夏至的梅里雪山 阿飞的故事 彩虹之上的火车 珍珠
书评:格非 刘慈欣 李翊云 冯唐 安妮宝贝 苏炜 刀尔登 严勇 诺澄 飞鸟集 李录 严歌苓 洛丽塔 魏微
影评:爱乐之城 神奇女侠 七月与安生 长城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无问西东 太阳照常升起 西虹市首富 流浪地球
散文:北大的嘘声 猜火车 纽约记 秋天 新东方 聆听王菲 韩寒代笔 夏天 真实生活 31楼 李健完美坚持 我的故乡 元宵节 失恋指南 朱令铊中毒 不是读书人 告别虎爸虎妈 学戏剧的胖子 奴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