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大师们丨20世纪贝多芬演奏的风格变化

2016-09-11 每日更新欢迎置顶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134bvaqgj&width=500&height=375&auto=0巴伦博伊姆演奏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家

   在19世纪,演奏贝多芬钢琴作品的著名人物有作曲家本人及车尔尼、李斯特、彪罗等,可惜当时尚无录音技术。我所听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最早录音来自Ted配公司出品的一张编号为23585-2的唱片,其中收录了分别由德国钢琴家兼作曲家F·沙尔文卡和波兰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演奏的《第23(热情)钢琴奏鸣曲》和《第18钢琴奏鸣曲》的片断,录音时间:1905一06年之间。——钢琴家霍夫曼丨鲁宾斯坦教我弹琴丨用鼻子去弹吧丨在手指触键前必须在思想上开始演奏

弗朗兹·克萨韦尔·沙尔文卡(Franz Xaver Scharwenka,1850年1月6日-1924年12月8日),波兰血统的德国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沙尔文卡的作品以钢琴为中心,他有很高的旋律天赋,又善于结合民族素材,作品具有辉煌的演出效果和很强的可听性,但由于较缺乏个人特色,故目前演出不多。作为钢琴家,沙尔文卡特别擅长诠释肖邦的作品,他也留下了一些珍贵录音。他留下了四部钢琴协奏曲,两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四重奏,两首钢琴奏鸣曲,钢琴独奏《波兰舞曲集》等。

  F·沙尔文卡的《热情奏鸣曲》既无主题间性格的对比,也没有高潮出现,节拍散漫随意,虽没有多少贝多芬式的精神气质,那令人回昧不绝的韵味和情趣却是当今钢琴家所缺乏的。相比之下,约瑟夫·霍夫曼较为客观严谨,表现出20世纪钢琴演奏的特点,不过,人们通常认为真正将演奏引向忠实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乐谱的道路上的钢琴家是德奥的施纳贝尔、吉泽金和巴克豪斯等人。

   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1882年4月17日-1951年8月1日)作为奥地利杰出钢琴家和车尔尼的再传弟子,尤其力图忠实再现贝多芬的精神。这具体体现在他于20世纪30年代录制的有史以来第一个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中,这个录音也许是迄今为止最为卓越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施纳贝尔差不多成了贝多芬的代名词。在浪漫主义的表演方式盛行的年代,施纳贝尔的作风却几乎是古典主义的,他的表情内在,毫不夸张,一听之下,平淡无奇,然而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反复聆听,便可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傲岸独立的个性,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而施纳贝尔以浑厚凝重的琴声,营造出的气氛尤其庄严肃穆,如圣殿般令人神往,更引人入胜的是一股奔放不羁的贝多芬式的精神始终贯穿于施纳贝尔的演奏中,这又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乐谱的束缚,使作品精神得到更自由的再现与发挥……美中不足的是施纳贝尔在处理作品时惯于从大处着眼,有时对作品中的某些细节一带而过,不够缜密细致;而表情也有欠丰富,从而显得多少有点沉闷。


   与施纳贝尔在各个方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国钢琴家肯普夫(Wilhelm Kempf,1895年11月25日-1991年5月23日),肯普夫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时已是本世纪50年代,肯普夫以近乎精雕细琢的手法弹出的贝多芬奏鸣曲既有平易近人的外衰,又有丰富的诗情,并富于浓厚的哲理意味。那深沉如歌的音色,不绝如缕的流动感与德国指挥家富特文格勒的手法如出一辙,只是肯普夫的演奏终属平和典正的一路,总不免缺少一些激动人心的力量,这不足在他60年代录制的第二套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中显得尤为突出。


   如果说施纳贝尔和肯普夫在演奏技术上多少存在缺陷的话,那么与他们同时代的另一位演奏贝多芬的权威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1884年3月26日—1969年7月5日)则堪称一流的演奏大师,尽管巴克豪斯在音乐的创造性和艺术感觉上略有逊色,多少带了几分学究气,然而他的演奏却是我所听到的众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版本中感情最为浓烈真挚的,尤其是他演奏的极难诠释的贝多芬后期钢琴奏鸣曲:每个音符都发自内心深处,而以质朴的手法弹出,沉重缓慢,却极具内在的紧张度;此外,感情幅度大得惊人,时而苦涩苍凉,时而淡泊宁静,高潮处钢琴爆发出汹涌澎拜的轰鸣尤其撼人心魄,感人肺腑。可以说,以上三位钢琴大师奠定了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经典模式,并对以后的贝多芬作品的演绎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与启迪。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43ieboqt&width=500&height=375&auto=0阿劳演奏《月光奏鸣曲》

   与以上三人同属德奥钢琴乐派的阿劳(Claudio Arrau,1903-1991)和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1903年3月28日—1991年5月8日)演奏的贝多芬也有很高的声誉,这两人都是典型的学者型钢琴家,风格纯正严谨,其中阿劳的贝多芬成就更高,阿劳属于钢琴家中的思想家,他的贝多芬奏鸣曲具有罕见的深度,似乎每个小节都经过一番精心锤炼与钻研,但作为一位性格内倾的钢琴家,他的贝多芬较为持重而缺乏冲击力,演奏中过多的深思熟虑也削弱了音乐的自发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23va734z&width=500&height=375&auto=0塞尔金演奏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Op.109、110、111

   老派钢琴家中以演奏贝多芬钢琴作品著称于世的尚有埃德温·菲舍尔(Edwin Fischer,1886-1960)所罗门(Solomon Cutner,1902—1988)等人,其中较突出的是埃德温·菲舍尔

  1. 菲舍尔被称作施纳贝尔在艺术上的接班人,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造诣极高:既构想深刻,又细致敏锐,具有极其丰富的表情和音色。遗憾的是菲舍尔厌恶录音,留下的唱片太少。

  2. 英国钢琴家所罗门的演奏端庄典雅,富于灵性,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均衡与适度,但毕竟与贝多芬音乐奔放不羁的精神相左。

  不难发现,在老一辈钢琴家中, 擅长诠释贝多芬作品的绝大多数是德奥人。——法国学派的奈特(Yves Nat 1890-1956)被称为“法国钢琴家中的德奥学派”,这是指他最精于演奏德奥作品,但从技术特点来看,他仍然是属于法国学派之中。他是法国钢琴家中唯一录制了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的人,并录有大量舒曼、勃拉姆斯作品的唱片。


   二战后活跃于世界乐坛的钢琴家如吉列尔斯、里赫特、布伦德尔、波利尼、科瓦塞维奇是新一代演奏贝多芬钢琴作品的优秀代表。成就较高的是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他至少录过四套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这是他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反映,布伦德尔大体上沿袭德奥传统,他吸收了前辈演奏家如菲舍尔、肯普夫、施纳贝尔甚至科尔托的许多特点,但更加细腻微妙,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化和层次感,并赋予作品浓厚的韵味和歌唱性。


   俄罗斯钢琴大师里赫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1915—1997)吉列尔斯(Emil Grigoryevich Gilels,1916—1985)都出于涅高兹门下,却分别代表着诠释贝多芬作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

  1. 里赫特是创造性大师,他对作品的处理总能独出心裁,不拘前人格套,其演奏具有宽广如歌的音色和某种沉思内省的气质,但趋于理想化,速度比较主观,通常被放慢,于是贝多芬作品中的粗犷率直便常常化作诗意的吟唱;而有时他又会将快板弹成炫技式的急板,这样的演奏固然动人,却不能不引起争议。

  2. 吉列尔斯对贝多芬的作品有很强的领会能力,早在15岁时,他便以贝多芬〈热情奏鸣曲〉令钢琴巨匠阿图尔·鲁宾斯坦大为赞赏。其演奏能够做到使自己与贝多芬的精神融成一片,因而显得忠实可信。他的贝多芬中期奏鸣曲最有名,虽有点表面化,但演奏得气若长虹,势如飞瀑,同时细节的表现也很丰富。相对于里赫特而言,吉列尔斯的演奏风格在同代钢琴家中典型得多。

   不难发觉,新一代钢琴家对贝多芬作品的演奏逐渐流露出以下两方面特征或倾向:

  1. 由于新一代的钢琴家大多是通过比赛进入乐坛,故他们的演奏不仅在技术上无懈可击,且中规中矩,较少自由速度,表现出客观主义倾向,比如日益注重对乐谱文本的忠实,有时宁可牺牲一点个性的表达,这倾向发展到极端时便出现了用仿贝多芬时代古钢琴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版本;随之而来的是演奏的工整细致,速度自然慢了下来:拿《第23"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来说,施纳贝尔的演奏时间为8分56秒,吉列尔斯则为11分3秒;又如《第21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前者为9分54秒,后者则用了11分4秒。

  2. 随着各钢琴乐派及各文化类型的相互交融和影响,一方面,民族性演绎被突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便日益国际化;另一方面,新一代钢琴家已不具备如前辈那种深厚的德奥历史文化背景,在生活处境上,新一代钢琴家较为优裕,与他们的前辈相比,缺少了对于苦难的体验,这一点对于解读贝多芬作品的精神内涵至为关键此外,在理解和诠释作品的方式上,老一辈钢琴家注重对作品精神的感性直觉,着重表现作品的精神状态和作品在他的意识中所唤起的深刻反响;新一代钢琴家则多以对作品结构的理性分析见长。或许正是以上这些因素使得新一代钢琴家在对贝多芬作品精神层面的把握上难以达到前代钢琴家的高度,常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感情深度。

   不过,正如许多人认为的,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新一代钢琴家手里被演奏得发音清晰,线条流畅,在表达的完整性及精确度上明显超越前人,同时也扬弃了旧时代钢琴家演奏中的沉重与感伤色彩,代之以乐观明朗的基调,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富于现代气息。不妨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新一代钢琴家手里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据统计,时至今日,至少已有117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仅全集唱片便不下20套。卡拉扬说,好音乐的一个标志是永远不怕让人进行进一步的表演和艺术处理。可谓一语中的。


往期贝多芬:1、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2、富特文格勒论巴赫与贝多芬;3、波利尼谈贝多芬、肖邦与诺诺;4、上帝问贝多芬:你知不知道你这一生为的是什么?5、贝多芬在我们中间

欢迎关注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群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

北上广音乐会转票群开放

点击阅读原文,今天公众号推荐购买的音乐图书

从莫扎特“像油在流”的神奇连音,到贝多芬海洋般汹涌澎湃;从克拉拉•舒曼“铅笔素描般清晰”的触键,到鲁宾斯坦火山般浓艳的演奏——《不朽的钢琴家》一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群像。荣获普利茨奖的评论家兼作家哈罗德•勋伯格生动地介绍了每一位艺术家的表演风格,甚至他们令人捉摸不透的癖好。作者搜遍每一片材料,将其一一罗列,并加以分析阐释。勋伯格充满智慧、幽默风趣的文风令本书超越了音乐的范畴,即使是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也会忍不住一看到底。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梅纽因米开朗杰利丨精炼的钢琴演奏发展史丨布伦德尔伊利亚•穆辛丨阿城丨瓦格纳范竞马丨阿格里奇丨托斯卡尼尼郑京和赵晓生肖邦张昊辰郎朗格拉夫曼丨弦乐必读丨郑延益丨400年小提琴演奏史大师记忆丨索弗罗尼茨基丨波格雷里奇尤金娜丨纪念马勒丨重磅译文丨索弗罗尼茨基丨王健谈巴赫丨纪念瓦格纳刘诗昆丨杨梦漪丨“原色李斯特”丨孙颖迪卢卡斯·迪巴格丨古尔达丨霍洛维茨他曾为毛主席演奏丨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波利尼访谈丨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丨讨厌孩子的霍洛维茨和喜欢孩子的鲁宾斯坦丨小泽征尔的坚持丨阿格里奇11岁的爱情十六岁便击败奥伊斯特拉赫的内芙丨小提琴家哈西德丨米科夫斯基谈钢琴教学丨纪念阿劳丨著名钢琴家谈肖邦陈萨谈钢琴家生涯丨陈萨语录丨陈宏宽的教、学感悟丨纪念科尔托丨纪念小提琴大师胡贝尔曼丨李传韵但昭义谈培养李云迪、陈萨的经验丨马友友《钢琴背谱十法》丨从解构主义视角看钢琴音乐表演中的个性问题丨听作家余华讲述勃拉姆斯的孤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