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评估:净评估视角下的装备体系贡献度问题

远望智库 易评估 战略前沿技术 2022-04-11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 前沿特攻队招募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手机:18501361766


净评估视角下的装备体系贡献度问题

——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与净评估之比较研究(讲义)


远望智库净评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易评估

欢迎大家参与“净评估”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类似于古人“杏坛讲学”,这是个高大上的说法。其实就是大家围绕某个主题“喝茶聊天”,就是个“下午茶”。通常以座谈交流为主要形式,由主持引导、众人发言。远望智库进驻中航广场以后,举办了四期“净评估”学术沙龙。原则上在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四的下午举行。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五期(2019年4月25日)。        
   第一期:净评估问题综合研讨
   第二期:技术净评估问题研讨
   第三期:战略净评估问题研讨
   第四期:作战净评估问题研讨
   第五期:装备体系贡献度与净评估研讨
   第六期:军队建设发展净评估问题研讨(预定)


众所周知,美军武器装备建设发展领先于我1~2代甚至更多,我长期处于“跟跑”状态,目前只在个别领域少数武器装备上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状态。美军联合作战体系建设与运用更是远远领先于我。按照常理,我们建设发展现在所处的阶段、所遇问题和困扰,美军早就经历过了,美军应该早有答案、并且早已就绪才是。然而,美军却只字没有涉及体系贡献度问题。

美国人为何没有率先提出装备体系贡献度概念?而且在我们提出五年之后,他们也没有跟进的迹象?究竟是嫌我们这个概念不够好,还是有其它可以替代的东西?抑或是刻意密而不宣,以致外界无从知晓?这些问题像“谜”一样吸引人,一天不解开心中就不快。这也是我们许多同行关注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内在驱动力。

梳理研究现有装备体系贡献度问题的学术成果,对比净评估思维理念和常用方法手段之后,不难发现:装备体系贡献度,就是特定作战体系因应用目标装备系统所带来的净变化、净收益、净效果、净效应、净提升、净降低、净影响……净结果。也就是说,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与净评估,其实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是旨在成为“净”的评估,以得到“净结果”。

对此,我分四个部分,先作个引导发言,介绍一些相关情况,尔后大家一起研讨。第一,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的概念及内涵;第二,有关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第三,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与净评估之比较研究;第四,以净评估解决装备体系贡献度问题的思考。      

第一,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的概念及内涵


一、价值意义

有效评估装备体系贡献度,对于论证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开展作战试验和保障作战使用等具有重要的经常性、基础性作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是装备立项、研制和应用中控制风险、缩短周期、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有效手段。

二、研究现状

目前,对装备体系贡献度问题的讨论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对此,我们基于开源信息,进行了简单的罗列或梳理,并制作了电子文档赠送大家。当然,也可网上自行下载。

装备体系贡献度是我军提出的一个创新性的概念,也是衡量被评武器装备能否完成特定作战行动任务、以及对体系作战能力或效能影响作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总体情况来看,目前该项研究还在初级“发散”阶段,远不到“收敛”的时候。一些机构心急,想尽快搞定这件事,其实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很薄弱,时机并不成熟。

三、概念辨析

虽然大家很着急,但是我们还得从ABC开始说起,并作为重点来介绍。这些问题,在发放的文档(公开文献)上都有表述。首先,要搞清楚:①什么是体系?②什么作战体系?③什么是体系作战能力?其次,要搞清楚:④什么是贡献?⑤什么是贡献度?⑥什么是体系贡献度?然后,再搞清楚:⑦什么是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此外,还有:⑧什么是绝对贡献度和相对贡献度?⑨什么是内部贡献度和外部贡献度?

四、比较

——首先看看装备体系贡献度:

归纳公开文献(见下表)关于体系贡献度概念的各种提法,显而易见,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追求净变化、净收益、净效果、净效应、净提升、净降低、净影响等净结果。都是关于“净”能力或“净”效能的表达。

开源信息资料清单(百度)

01.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综述

02.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问题研究

03.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刍议与示例

04.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度的解析与度量方法

05.新型武器装备贡献度评估问题探析

06.评价航船装备体系贡献度的一种方法

07.基于规则推理的海军航空作战装备体系贡献度分析

08.基于粗糙集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

09.基于SEM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

10.基于复杂网络的武器装备作战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

11.基于灰靶理论的武器装备体系技术贡献度评估

12.基于任务-能力-结构-演化的武器装备贡献度评估与示例

13.基于遥感卫星应用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研究

14.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

15.“分布式杀伤”作战体系及其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研究

……

——再来看看净评估:

我注意到,保罗·布雷克恩在《 净评估:一份实践指南》中指出:就像商业活动中的净利润是把成本从毛收入中扣除后得到的净收入,净评估以同样的方法把红、蓝双方的相关要素都纳入考虑范围,并在同一地点进行整合,得出一个在竞争情势下的“净”结果:一幅包括每个竞争对手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政治-军事关系的全面图景”。

阅读《 绝地武士:安德鲁·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塑造 》(亦译《最后的武士》)时可以发现,美国最早的专职净评估机构,其使命任务就是旨在得到净影响(或影响的净结果)。书上说,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53年1月在任的最后一日,下令成立了特别评价子委员会(1955年重新命名为净评价子委员会)。而建立这个机构的目的就是为评估苏联对美国核袭击造成的净影响(或影响的净结果)准备年度报告。其中包括:整体损坏、死亡人数以及对政治军事造成的后果。

学习和研究美国兰德公司研究报告《中美军事平衡记分卡》(境内有多种译本,有的译为“记分卡”,有的“打分表”或“得分榜”)时发现,其中关于净收益、净效果、净能力、净提升、净平衡、净变化、净结果等提法,多达16处。

最后,再与美国防部1974年初形成的两种技术净评估方法论相联系:①技术下标法——在特定研究领域进行技术净评估的一种方法,以说明技术是怎样支持特定系统能力演变的。②技术上标法——不涉及单项任务或以某一系统为导向的、在更“纯粹研究领域”中完成技术净评估的方法,以说明技术进步是怎样推动产生全新系统的。

对比来看,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与净评估显然都是旨在得到“净”结果的那种评估。也因此,理解装备体系贡献度为何物,须在“净”字上下功夫。至于“净”为何义,我发过《净评估之“净”是什么意思?》一文可供参考,或许大家看过,这里点到为止,不再赘述了。

到此,就会豁然发现,原来我们热烈讨论、孜孜以求的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居然与美军净评估高度相似。深入研究、仔细比对不难发现,他们竟然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五、结论

综上所述,所谓装备体系贡献度,似可理解为:某一作战体系因增加或替代使用目标装备系统所带来的体作战系能力或效能上的净变化,即“净”结果。其核心词(或关键词)与净评估是一样一样的,如:净效果、净效应、净提升、净降低、净减少、净收益、净能力、净影响、净结果,等等。

第二,有关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现有研究成果

装备体系贡献度是我军首创的概念,境内学者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从公开文献看,目前关于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的方法手段及算例,大致有十几、二十种之多。例如:

1.王飞、司光亚提出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度的解析与度量方法;

2.叶紫晴、屈也频提出基于规则推理技术海军航空作战装备体系贡献度的评估方法;

3.王楠、杨娟、何榕提出基于粗糙集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

4.常雷雷、张小可、李孟军提出基于灰靶理论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

5.罗小明、杨娟、何榕提出基于任务—能力—结构—演化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

6.赵丹玲、谭跃进、李际超、夏博远、豆亚杰、姬升平提出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

7.覃鹏程、郝胜勇、秦国政基于遥感卫星应用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进行的研究;

8.张军、王建军、张木、王亮对“分布式杀伤”作战体系及其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进行的研究;

9.李炜、张恒、王玮就舰船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进行的研究;

10.罗小明、朱延雷、何榕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分析方法、基于SEM的武器装备作战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

11.金丛镇、李际超等提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通过构造作战体系OODA环的网络模型评价装备的体系贡献度;

12.吕惠文、常雷雷、王楠等提出,基于灰色理论,辅以证据推理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实现装备贡献度的主观判断向定量结论的转换。

(说明:时间关系,这里仅向大家提供相关论述的摘要部分,详细内容请大家自行参阅作者原文)

二、示例:古代马蹬对于骑兵作战体系的贡献度

马蹬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最简单的装备之一,就是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子,是供骑马人上下马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马蹬发明以后,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其实马蹬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下马,更主要的是在骑马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最大限度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最早的马蹬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的,进一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至于有学者认为,最早的马蹬可能是皮革或木质的,并无实物验证,我们也不纠结这个问题,只当它就是金属的。马蹬解放了骑兵的双手和身体,使上下马变得如履平地,并可以在马上灵活扭转身体,骑兵在马上脚踏马蹬之后其定力骤增,双手也因此挥洒自如。事实上,马蹬为冷兵器军事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尤其是金属双镫的出现,使得世界各国都开始发展成规模建制的骑兵部队,并逐渐成为冷兵器时代真正的霸主,它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这个案例并无现实意义,但是它非常简明,有助于理解体系贡献度及其评估的概念。

对此,可以对“有”与“无”马蹬的情况作出描述:

——在马蹬出现之前(无):古人骑马是一桩苦差事,因为当乘马在飞奔或腾跃时,骑手坐在马鞍上两脚是悬空的,只好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紧抓住马鬃才能防止从马背上摔下来。骑兵在冲锋时其实无法借助于马的力量,而完全依靠自身的臂力,因此冲击力非常有限。因为“力由根生,劲由腿发”,没有马蹬的情况下,虚晃的双腿无法给上肢增加辅助力量,其杀伤力甚至不如脚踏实力的步兵。因此这些骑兵部队在与步兵阵的对抗中没有明显优势,仅有速度上的便利,所以他们在机动到位之后通常要下马交战。

——在马蹬出现之后(有):骑兵的双脚就有了强劲的支撑点,其双手再也不用一直薅着缰绳来驾驭战马,而双腿也不用再像以往那样靠夹住马肚子来保持身体的稳定。这样,骑兵们就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做各种复杂的高难度的战斗动作。

对于轻骑兵来说,获得解放的双手更适宜操作弓弩或马刀,无论是骑射还是突袭都更具威力。对于重甲骑兵而言,更是能集攻防于一体,使得列队冲锋的重甲骑兵部队“俨然冷兵器时代的钢铁洪流”一般。

同时,马蹬的出现,还使得骑兵更容易控制和驯服马匹,还能使人骑在马上更为舒适、稳固和省力,由此还大大减少了骑手的疲惫感和休息时间,使得骑兵部队更适合长途奔袭。不仅如此,也使得骑兵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复杂的战术动作和列阵变得更容易了,能够充分发挥甲胄和兵器的效能,为骑战和重装甲骑兵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条件。到这里,“作战效能”问题与“涌现性”问题都涉及到了。

那么,如何以净评估来回答解决马蹬的体系贡献度问题呢?我们可以根据评估议题的价值取向,在没有模型模拟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相应的条件进行多组实验取得平均值:

1.机动能力的净提升值:建立相应机动环境条件,设计杠杆、壕沟等多组课目,考察在有、无使用马蹬这两种情况下完成相同课目的情况即可。            

             (V-V)/ V有(无)    

2.劈砍能力的净提升值:建立相应环境条件,设置多组目标测力器,考察在有、无使用马蹬这两种情况下,双手劈砍与单手劈砍的力度即可。

              (F-F)/ F有(无)  

3.冲击能力的净提升值:建立相应环境条件,设置多组测力靶装置,考察在有、无使用这马蹬两种情况下,骑兵双手冲击与单手冲击的力度。

              (VF-VF)/ VF有(无)

4.防护能力的净提升值:建立相应的攻防环境条件,设置多种课目,测试有、无马蹬两种情况下骑兵在进攻中或防御中躲闪、抵挡等运作成败的概率。

             (FH-FH)/ FH有(无)

5.射程和精度的净提升值:建立相应的射击环境条件,设置多种课目,测试有、无马蹬这两种情况下,对各种目标的射程和精度变化情况。

             (XJ-XJ)/ XJ有(无)      

当然,还可以进行N多项目的测试,也可以就双蹬和单蹬进行对比。还可以计算有无马蹬、单双马蹬情况下,骑兵马具及训练成本,等等。

这样我们对于马具的“装备需求和技术指标”的设计就大致可以定下了。当然,针对具体标准,还可进一步测定和优化。至于要不要配备马蹬、配备什么材质的马蹬、以及配备多少马蹬,就很容易决策了。

第三,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与净评估之比较研究


一、在最终目的上

前面谈过,净评估,就像是商业活动中的净利润,是把成本从毛收入中扣除后得到的净收入,它以同样的方法把红、蓝双方的相关要素都纳入考虑范围,并在同一地点进行整合,得出一个在竞争情势下的“净”结果:一幅包括每个竞争对手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政治-军事关系的全面图景”。其最终目的旨在得到的是:净提升、净降低、净收益、净效果、净效应、净能力、净评估、净差异等等。

装备体系贡献度,是指因目标装备的应用而对特定作战体系作战能力或作战效果贡献程度的度量,对其进行评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有无应用目标装备这两种情况下敌我竞争/对抗的具体状态和趋势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净提升、净降低、净收益、净效果、净效应、净能力、净评估、净差异等净结果。

二者都是在“净”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二、在核心内容上

前几期学术沙龙讲过,净评估之名取材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净评估之要在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净评估之本质在于“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

其实,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也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二者其实是一个路子。

不仅如此,在净评估七条基本原则中就有“确认作战效能”和“解构竞争效率”这两条,要求专门就“明显更高或更低的情况作出解释”。这与体系贡献度评估非常契合。

如果深入研究技术净评估——技术下标法和技术上标法,则不难发现二者的相似度更高。有关这个问题,请大家参阅远望智库“战略前沿技术”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文章:《浅说净评估程序与方法》和《技术净评估方法及应用》。

三、在方法手段上

净评估不排斥任何有效的方法手段,虽然美国净评估开发有兰德战略评估系统、联合一体化应急模型,但是更多的是直接运用或加以改造后使用社会经济领域的方法手段。就其常用的方法手段来看,无外乎场景分析方法、假想敌机制、模型模拟工具、数学计算、竞争优势分析技术、“日后”演习程序等。

从开源信息来看,现有体系贡献度评估方法研究成果表明: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其实也需要设置相应的作战想定背景、组织红蓝双方对抗作业、借助作战模型模拟工具支持、运用竞争优势分析技术、进行相关的数学计算,有时也要用到“日后”演习程序。

四、在基本特性上

净评估(前者)与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后者)具有诸多共同的特性。例如:体系性、相对性、前瞻性、交互性、综合性、辩证性等多种特性。

1.体系性。前者从国家层面看就是对决定国家相对军事能力的军事、技术、政治、经济和其他因素的比较分析,它是对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之间交互作用状态和趋势的分析。后者从名称上即可看出,它分析的是在有无目标装备的情况下,体系作战能力的变化情况。

2.相对性。也称对抗性/竞争性。前者认为国家之间交往根本的是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它要评估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如何。后者当然也是这样,不仅如此,它还要从这种敌我竞争/对抗的结果中找到因目标装备的应用所带来的净变化。

3.前瞻性。前者作为一种长尺度评估,虽然关注过去10~20年的历史和现实状态,但其目的通常要是研究未来10~2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趋势,因而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评估。后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面向未来装备需求与指标体系的设计,毫无疑问也是要“向前看”的评估。

4.交互性。也称互动性。前者认为,动态分析优于静态分析、人类行为模式分析比双方优劣势分析更重要。同样,后者也认为不仅要对有无目标装备情况下的双方作静态的比对衡量,更重要的是分析双方动态交互的结果。

5.综合性。从前者产生的背景看,主要为弥补早期系统分析方法仅重“硬体”纯量化因素、而忽视“软体”非量化因素的不足,才逐渐发展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走的是基于定量强化定性的模式。后者主要是针对我军装备发展论证定性相对成熟、而定量严重不足的状态,正在快速推进和发展中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6.辩证性。前者直接取材于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由近及远追溯依序是:马列“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动态分析重于静态分析、人类行动为模式分析比双方优劣势分析更重要”;孙武《孙子兵法》“知彼知己”和“五事、七计”等思想观点。后者当然更是离不开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

7.层次性。马歇尔说净评估可以在军队组织的各个层级上完成,从美国净评估理论、实践和相关成果看,所言不虚,有国家安全层级、军事战略层级、军种和战区层级,还有技术层级。后者当然也可以分成多种层次来考察,前面我们就讨论过所谓“小体系”和“大体系”的问题。

8.平衡性。或称差异性。可以说前者就是平衡/不对称评估。后者也要关注有无目标装备的情况下双方平衡/不对称状态及趋势的变化。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1.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是中国提出的概念,净评估则是美国人提出的概念。

2.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只支持装备需求和技术指标的设计,而净评估相对宽泛,适应范围更广一些。

3.装备体系贡献度是基于定性分析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加强定量分析;净评估是因为定量过度而刻意要从定性上弥补不足。

4.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主要是中观、微观的考察,而净评估偏重于宏观问题的分析。

5.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重心在于考察由于“我—我”装备系统的不同而导致的净差异,进而确认选定或排它。而净评估的重心则在于发现“敌—我”双方平衡/不对称的净差异中所蕴涵的问题和机会,以求加以利用。

第四,以净评估解决装备体系贡献度问题的思考

较早前我发过一篇《浅谈如何推动评估落地生根与开花结果》的文章,我以为这也适应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问题。在这里,再抛出几点看法:

第一,进一步厘清装备体系贡献度的概念、原理,搞准问题定位。定义是我们共同研讨的逻辑起点,确保大家在一个“频道”上研究问题,需要一致认同的定义。不仅如此,还要廓清边界,如:搞清体系与系统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再如,搞清“6何”“5W2H”等问题。

第二,加强评估业务培训,努力形成包含各领域装备系统人才在内的专家体系。武器装备或系统技术涉及到方方面面,领域众多,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耗尽专家一辈子心血。因此,一个专家所能熟悉的领域方向必然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装备体系贡献度评估需要众多的领域专家和相应的专业评估人才,这些都需要有渠道去培养和训练。

第三,整合集成现有装备系统数据信息,研究搭建最高层级的知识体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净评估要靠数据来说话,因此马歇尔就说“净评估没有方法,到处都是数据”。美国最高层级净评估机构——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就掌管着一个“所有渠道来源的情报资料馆”并负责审查国防部文件是否运用了最新数据。以净评估回答解决装备体系贡献度问题,需要不断积累完善的数据信息知识库,不能每次都从零做起。特别是,诸如各方向各领域作战想定集、作战任务清单、武器装备战技指标等数据知识不可或缺。

第四,研发仿真评估系统和对抗推演系统,形成有力的模型模拟支撑。模型模拟与对抗推演是净评估的重要手段,马歇尔主持的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早在1980年就开始支持“兰德战略评估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后来,为适应苏联解体后的新形势,又从1992年开始支持“联合一体化应急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当然,仅有模型模拟还不够,特定实验环境建设也很重要。

第五,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对抗推演活动,真正把竞争性/对抗性的理念与做法引入装备系统论证研究领域。美军及其智囊机构多以推演来解决竞争性/对抗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大家熟知的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就以战争推演和净评估方法为支撑,成功地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理论。

第六,高度重视战略净评估的地位作用,以更好地引领、促进和支撑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遵循“抓住战略枢纽部署战役”和“抓住战役枢纽部署战斗”的原则,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也需要从顶端做起、自上而下地进行。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易评估相关文章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公号内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大学排名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卫星 混合战争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