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18: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一位日本女学者的答案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闻道君 | 据公开资讯编撰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9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也是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日子。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的一支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轨道,并嫁祸于中国军队,随即以此为由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占领沈阳,随后又陆续侵占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随后,“满洲国”成立。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以及中日两国各自国内形势发展的背景。
国际方面,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而1930年代初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也令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于是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忙于“安内”之际,夺取中国东北,以实现其一系列政治经济意图。
中国方面,则先后爆发了皇姑屯事件,中东路事件,出现了国共对峙及国内混战,还遭遇了江淮水灾等等自然灾害。
日本方面,则在一系列政治经济困境的形势下出笼了著名的田中奏折,即主张日本应在中国实施进一步扩张战略的《对华政策纲要》。
虽然说存在这些背景,但是日本染指中国的战略意图由来已久。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其实是有日本国家及国民性格方面的内在逻辑的。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历史上这个邻居却多次化身敌人,给中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惨痛记忆。
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日本差不多每10年就经历一场大战。日本是如何将这一场场战争的理由正当化,从而获得民众支持的?

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日本人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答案会有残缺的遗憾。

一本畅销日本十多年的历史书《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近年被翻译引进中国出版。该书正面解答了所有关心战争与和平的人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作为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该书在日本出版时就曾掀起热议,时至今日依然常常被摆在日本书店历史类书籍的最显眼处。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的作者加藤阳子女士,是日本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战争问题研究专家。她坦言:“让中国读者们读到这本书,我颇感压力。”毕竟本书“场景”涉及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人尤其对最近也最惨烈的那场战争最为在乎。

说起写书缘由,加藤阳子于后记中写道,在日本书店里,她常常看到一大堆把“大谎言”“为了不再道歉”之类刺激性语言放在书名里的近现代史读物。这些书里的史料和史料中包含的潜在信息并没有被全面、公平地分析,根本消解不了心中的疑惑,甚至会影响当下日本人对现在和未来的判断。

加藤阳子常常扪心自问: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同样会被国家的那些说辞所欺骗。她说很怕自己可能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话。

过去,日本利用日俄战争的回忆,将“九一八事变”正当化;进而利用过去战争的观念与历史,为新的战争进行背书。加藤认为,这种行为值得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警惕。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作者加藤阳子教授

2007年末到2008年元旦,加藤阳子在日本荣光学园为高中部和初中部的学生进行了为期5天的特别讲座。《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这本在日本掀起热议的书,就是以该系列讲座内容为基础撰写的。

这本书保留了课堂问答的形式,一方面内容辛辣,所设置的问题,一个个直击要害;另一方面语言通俗易懂,照顾到了不同学识程度的读者。

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加藤阳子探究了当年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以及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等一系列问题,引导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的发生逻辑。

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典洋认为,加藤阳子能够获得第九届小林秀雄奖名副其实,因为她“不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左右,勇于将自己独立的判断发表出来”。

日本作家、评论家桥本治则这样评价《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本书“不是单方面地提出结论,而是指出通往结论之门的方向,也就是说,给了读者评论的空间”。

日本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它不仅从另一个维度解读中日战争背后的种种隐秘,而且还深入研究日本军人与文人政府之间的血腥角力,以及日本军部一步步走上全面侵华不归路的原因和过程;对中国人来说,可谓填补了以往抗战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

这本书为读者梳理出了日本近现代战争历史最接近真实的样貌,并且将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关注点拉回到应有的位置。

这本书有很多内容给读者醍醐灌顶之感。有人读完本书后留言道:“觉得自己12年的历史课,全都白费了。”可见本书所披露的事实和观点,对他的触动有多大。

读历史书,最怕“上当”。所以真正的好书可遇不可求。值此“九一八”事变92周年之际,对“日本人为何总是选择战争”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收藏下单。

人类的一切政治困境,都逃不出这四个难题
凡是远离俄罗斯的国家,都好起来了
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们”永远正确,“我们”永远正义
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
雷蒙·阿隆:作为公民,我只有心灰绝望
几乎所有冲突,都是文化与文明的冲突
93岁吴敬琏最新发声!(直击本质,入木三分)
真实的商鞅,不过是游荡在历史长河中的恐怖幽灵
每场灾难的背后,都站着6个撒旦
安·兰德:自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读不懂历史的人,也看不清现实
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
邓晓芒 | 忏悔与自欺: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
只论立场,不论是非:最常见的12个逻辑谬误
被遗忘的常识: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优秀的绵羊》:为什么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俄争霸世界五百年,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张维迎:市场经济让什么人受益最大
开学第一课:别让独立、责任、尊重成为口号
洛克|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让渡
我们对日本,一直都不算太了解
苏联解体前,克格勃的垂死一搏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刀尔登:我们为什么习惯于不讲道理
重庆谈判78周年: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什么
1784,中美相遇;2024,中美相离
萧功秦:我们的价值观,狭隘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谁能把他们从抢盐式愚蠢中拯救出来
立场VS.逻辑: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张维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问题
二十世纪的堕落:一战篇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邓小平诞辰119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1984》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易中天:为何历代开国皇帝多为流氓?(完整版)
钱满素丨为什么美国没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冷漠、愚蠢、欺软怕硬:鲁迅笔下的三种看客
两种“日不落帝国”的启示:后发国家如何走出“后发劣势”
决定一个文明能走多远的,是看待世界的认知模式
白规则、灰规则、黑规则:中国社会的循环魔咒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教育的浪费——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教育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在“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历史留给人类的教训——文明不是被设计出来的
人类最大的灾难,是坐视灾难的发生
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
自由为何如此命运多舛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吃人文化”:历史比“封神”更加惊心动魄
我们仍需一场理性的“洗礼”
王笛:洪灾背后的水利集权政治——方法的博弈也是权力的博弈
如何才能建立一个人有尊严的社会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许倬云:前所未见的巨变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包刚升:好政治的六个特征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张维迎:真正发达的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件事
孟德斯鸠:论“十恶”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帝国的覆灭:大清国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
俞可平:影响帝国兴衰的六大决定性因素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没有国家可以在孤立中存在和发展
萧功秦:中美关系或正处于“珍珠港”前夜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