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实的​商鞅,不过是游荡在历史长河中的恐怖幽灵

刘勃 槛外记 2023-11-30



除了历史爱好者和专业学者,我们大部分人的历史知识可能来自课本和电视剧,由此形成了一些坚固却又不无片面的印象。

比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严格的老师,而庄子则是个逍遥自在完全不care世俗标准的乐天派,商鞅是助力秦国一统天下“造福”后世的大功臣……

但历史还有另一面。这那另一面中,有着更复杂更立体的人物形象——

孔子其实是个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实在人”,认为对别人应该宽容一点,只要不突破道德底线……

而庄子看似逍遥洒脱的背后,其实却是相当苦涩的,是一种不想与时代同流合污的消极抵抗。

历史另一面也可能是细思极恐、黑暗残酷的真相——

商鞅变法的逻辑是人性本恶,法家“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基于这一前提设置种种严密的规则,从而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控制人民。

知名历史作家刘勃在他的代表作《战国歧途》中提出:真正能够代表中国传统底色的,不是儒家的思想,而是法家的主张。

“法家的人主张:人都是坏透了的。法家的人往往对人性有绝对阴暗的理解,像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韩非,他们的特点都是特别善于捕捉社会当中最阴暗的东西,然后说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商鞅变法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把原来民众的社会组织全部敲碎,把所有的普通人都变成原子化的个人,这样的话,人没有能力和国家对抗……”

以下内容选自刘勃与余少镭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的对谈,转载时有删节。(本文题图及插图均系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商 鞅 的 驭 民 之 术

刘 勃

 
中学历史书上对商鞅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商鞅变法”是什么内容呢?简单看看《史记》,概括了几条。
 
第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商鞅发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户籍制度。

中学语文课里有一篇课文,讲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很呆萌地问孟子说,孟老师,我对老百姓很好啊,河内闹灾荒,我就把老百姓迁到河东去,河东闹灾荒,我就把老百姓迁到河内来。我对老百姓这么好,别国的老百姓怎么还不来投奔我啊?
 
这里包含了很重要的信息。梁惠王默认的一个事实是,一个国家只要政策好,其他国家的人自然而然就会移民过来,根本不用办理手续。也就是说,原来中国社会的民众是非常自由的,可以自由迁徙。

而商鞅变法一个重大的发明,就是把人和土地绑在一起,从此你不能再随便搬家了。
 
有很多东西是相关的,人和土地绑在一起,有了户籍制度,谁和谁都是邻居了,就可以出台新政策了,叫作连坐。你邻居犯了法,你也要判刑——你为什么不监督你的邻居不让他犯法呀?如果人民可以自由搬家的话,那就不能连坐了。有了户籍制度之后就好办了。
 
还有一个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谁家要是有两个成年的儿子还不分家,那就要收双倍的税。分家的话就少收你一点税,不分家就多收你一点税。为什么?大家可以动用自己最邪恶的想象力,为什么一定要分家?让百姓分家是有道理的。
 
原因是这样的,假如你犯罪了,这个时候国家要过来抓人,派两个警察来敲门,开门,门一开,把你抓走了。如果你们不分家,世世代代不分家,国家还是派两个警察来抓你,结果门一开,几十条大汉走出来,还有那么好抓人吗?
 
抓一个罪犯可能得出动一支军队。三天两头出动军队是要花钱的,所以逼着你们分家,国家管理民众就容易了,行政开支就降下了,为了降下这笔开支我可以少收点税。商鞅的账算得非常清楚。

可以说,商鞅变法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把原来民众的社会组织全部敲碎,把所有的普通人都变成原子化的个人,这样的话,人没有能力和国家对抗,想抓人就随便抓。

商鞅变法之后,国家对人的管控变得比以前强得多。


接下来的政策叫“僇力本业”,用今天话来说就是重视农业打击工商业。

重视农业,这个很正常,任何一个大国都必须重视农业。美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全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中国无论如何要守住一条农产品能够自给的红线,这个思路是一致的。

重视农业是正常的,农业要自给,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要打击工商业?这就很奇怪。
 
我们要记住,法家对人性的假设始终是比较阴暗的。商鞅提出,“利出一孔”,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想发财,或者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想发财的,这个判断没问题吧?

既然如此,那就要做到让大家发财只有一个途径,即所谓的“利出一孔”——按照君主要你做的事情去做,一切听君主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发财,这样就把所有人控制住了。

商业有什么特点?通过经商,你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发财,这些靠自己能力发财的人,对于国君来说,就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你可能会不好管理。
 
今天我们会说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但商鞅的观点不是这样,在商鞅的眼睛里,他是旗帜鲜明地把人民和国家当作两个对立的概念。

 
商鞅的学生们写了一本书《商君书》,里面有几句话: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人民弱小,国家才能强大;国家要想强大,人民就必须弱小。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一定要千方百计削弱它的人民。因为地位越低,他就越在乎爵位;力量越弱小,他就越尊敬官员;生活越贫困,他就越在乎奖金。
 
为什么那么多工人愿意996,愿意加班?因为你本来工资就低,加了班,你才特别在乎加班的奖金;如果说你本来收入很高,你当然不愿意加班了。

因此,一个国君要有效统治住人民,平时就要把人民弄得地位低下、力量弱小、生活贫困,这样哪天他让你去打仗,你立刻就兴高采烈地去了,因为你会把打仗看作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机会。
 
商鞅就是这样,通过打击工商业,让你没有其他发财的途径。

那么,好,现在你知道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只有一个——去打仗。这就是商鞅制定的著名的军功爵制,让秦国人知道,你要改变自己命运就打仗,打仗的时候砍下敌人的一颗人头,你的爵位就可以升一级。

古代人头有一个称呼,叫“首级”,“首”是“头”,“级”的意思是,砍一颗头,你的爵位可以升一级。
 
在秦国人心里,能不能砍下敌方战士的人头和自己的待遇完全挂钩。所以说,秦国人后来一听说打仗就兴奋,古书上说,像恶狼见肉一样眼睛放光。上了战场看见敌人,对方脖子上都不是脑袋,一颗一颗都是金坨子,自己人生的改变、机遇就在那里。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商鞅实现了君主对人的完全的控制。大概可以说,商鞅、韩非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当中最黑暗的一部分。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五卷本刘勃作品集,包括《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以及最新作品《世说俗谈》。

从先秦到汉代的华夏古史,可谓奠定了中国未来气质的青春期。在此期间,中国完成了从列国纷争到大一统,从贵族统治到皇权专制,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

作为知名历史作家,刘勃没有采用常见的通史写法,而是选取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群体和个人,观照时代和国家的变迁。他擅长在史料基础上讲故事,重新勾画熟悉又陌生的古代中国世界。


与其他作者写春秋战国相比,刘勃最大的不同是:用诙谐的语调讲述历史,有点像郭德纲老师说相声。但他对史实却是严肃的,阅读过程“像看侦探小说一样过瘾”。

俞敏洪评价刘勃:他是少见的能给我带来极大启发的历史作家。

马伯庸说:刘勃的作品不做惊人之语,语气不疾不徐,阅读体验极佳。

还有一位名人如此推崇刘勃:他是读库各路写家里最让我高山仰止的一位。

感兴趣的朋友,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了解一下刘勃这套“历史侦探神作”,收藏并下单。

我们对日本,一直都不算太了解
苏联解体前,克格勃的垂死一搏
民国奇案:“弱女子”如何掀翻“大人物”,还能功成身退
郭嵩焘:需要三百年,才能走出秦汉以来累积的弊病
重庆谈判78周年: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什么
唐小兵:20世纪中国一个云南家族的历史、记忆和反思
休谟逝世247周年 | 不读休谟,不足以知人性
南渡北归的命运:是宿命,还是因果
被误解的鲁迅:“好玩”的人,在于懂自嘲,知进退
《1984》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肖斯塔克维奇的尴尬:一个苏联人在纽约
柴静: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
一百年前的老北京,美得简直不像话
《父与子》:不朽经典的背后,是一位漫画家不屈的灵魂
1700个年轻人集体赴死,平均23岁!他们的牺牲,中国人不能忘
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 她们的伤痛,不容忘却
梁启超:一个亡命者
49年以来最真实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坏
陈铁健:爱国与恶国——半生多误陈独秀
齐邦媛:来自云端的信——一个飞虎队战士的杀伐与救赎
在“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独木不成“林”: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书生报国终自毁:浊世里的清流,权力场的悲剧
北岛: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吃人文化”:历史比“封神”更加惊心动魄
《北去来辞》:从悬崖到旷野,两代人的精神迁徙之歌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