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学习,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知识传播摆渡人,专注推荐好文好书好资源——加油,研习人!
来源编辑: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公众号
书讯 | 《语言与性别》
《语言与性别》语言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
本书是一部导论性质的著作,主要研究性别与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实践与变革。以非技术性的方式解释了有关性别与语言的一些关键性概念。探索了性别、性身份、性别意识形态与人格变化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了这些性别变化所涉及的语言竞争与冲突。作者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以及文献资料,揭示了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是蕴含于社会实践之中的、深层次的、不断变化的。
佩内洛普•埃克特,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和人类学专业的教授,指导了斯坦福大学女权主义的研究项目。
萨莉•麦康奈尔-吉内特,康奈尔大学语言学名誉教授,负责指导妇女研究项目。
丁建新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UWTSD)客座教授。兼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创院院长(双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山大学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在世界著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著作Linguistic Prefabrication(2018)。专著《韩礼德研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合译著作《语言与性别》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沃尔夫理论体系》、散文集《那年我离开像朵云彩》、论文集《红叶集》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东亚学术研究》国际期刊和《外国语言文学评论》集刊。1973年,罗宾·莱考夫(Robin Lakoff)发表了一篇名为“语言和女人的地位”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两年后,她以同样的标题出版了一本书,书中包括那篇最初发表的文章和另一篇名为“像一个淑女一样说话”的文章。当时有些人认为这整个主题都无足轻重——不过又是一个女权主义偏执狂的愚蠢示威罢了,而另一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女人——开始加入这场争论,并支持莱考夫所发表的内容。这就是美国关于语言与性别研究的开端。解读莱考夫的这篇文章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因为它是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的一部分。1972年美国通过了《教育修正案第九条》(Title IX),确保女性拥有平等获得教育福利的权益。在1970年,虽然有39%的研究生是女性,但在研究类大学里女性教员所占的比例仅有18%。随着女性研究生越来越多地加入女权运动,她们开始认为奖学金的评选标准被狭隘的白人男性视角所限制,并表示对此难以容忍。如果社会理论总是被那些养尊处优又有局限性的部分人群书写,这意味着什么?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在女性们开始着手这类研究之前,性别学方面的严肃课题完全不存在。这充分证明了研究人口的同质化会给学术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由于性别学方面的严肃研究和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几乎开始于同一时期,因此这个领域经历了快速的变化,性别学理论中的许多理论斗争都在语言学战线上演。在下文中,我们将提供一个综述,在更广泛、更普遍的性别学理论语境和社会理论语境中,概括从“语言和女人的地位”的问世至今的主要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前期,社会科学领域的主流是结构学派理论——其根本观点为:社会是由各种社会范畴构成的一个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和其他部分相互关联,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系统整体也将受其影响。男性和女性被视为两个完全相反的范畴,其各自的角色是一种组织原则使社会保持在平衡的龙骨上(如:Parsons 1964)。结构学派理论(或者更具体地说,是结构功能理论)的观点无法对社会变迁作出解释,甚至还巩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个主张,称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那种社会变迁将会带来危害和混乱。由于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将女性压迫作为一个类别,因此她们倾向于接受固定性别范畴的理论地位以及这些范畴的结构性限制。不过她们既不接受这些范畴的定位方法,也不认同这种结构是良性的:她们承认,她们所渴求的性别规则改变是有重大破坏性的,但她们坚信这种破坏对一个合理的社会来说是必要的,且最终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虽然女研究生们所持的观点很难得到她们导师的认同,但随着60年代后期女性组织运动的频发,探讨女权主义理念的论坛也日益增加。同时,女权运动促进了女性教员的雇用,而这些女性教员中的一部分人恰好是曾经心有不甘的研究生,因此相关论坛的存在也获得了制度方面的支持。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心怀不满的研究生罗宾·莱考夫成为教授,开始了对语言和性别的研究。莱考夫在文章中指出,女人说话时的习惯与男人不同——这是一种既反映又引发其在社会生活中从属地位的说话习惯。她还指出,女人的语言中充斥着模糊限制语(有点、我觉得)、非必要强势词(真的很高兴、特别漂亮)、附加疑问句(今天天气真好,不是吗?)等沟通方式。她认为这样的语言使女人的言语显得踌躇、无力且琐碎,也导致她们失去了角逐权力与威信的资格。由此可见,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压迫的工具一一它是女人学习如何成为女人的一部分,它以社会规范之名强加于女人,从而把女人禁锢在她们的地位。这篇文章并非基于语言使用的系统观察,而是来自于莱考夫的直觉和印象,它引起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辩论。一些研究者对她的语言学主张进行了实证分析。比如,女人是否真的比男人更多地使用附加疑问句( 如Dubois & Crouch 1975)。另一些研究探讨这些沟通方式是否真的在现实中具有莱考夫所指出的那些功能(如Cameron等1988)。比如,虽然附加疑问毫无疑问地可以表现踌躇,但其同时也可以表明愿意接受其他立场,通过征求或强制他人发表看法的方式,使说话人和他人的联系更加稳固。莱考夫从女人的语言中看到了软弱,另一些人则开始用更积极的方式去解读它,提出女人的言语风格是一种更富协作性、支持性、共情性的风格。因此,在无权无势的女人和主导支配的男人的对立之中,又添上了协作性的女人和竞争性的男人这一对立。莱考夫也调查了谈及女人和谈及男人时的方式,比如说,她注意到 lady这个词语义的扩大,从最初只对高尚贵族使用,到(最近和绅士gentleman一起使用)可指任何女人。(她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英语中有清洁妇 cleaning lady,却没有#垃圾夫garbage gentleman。)她指出lady一词的广泛使用是一种空有其表的殷勤,是意图使女人保持举止优雅同时一无所长的一个语言表现。她认为,这种用法对于不淑女的(unladylike)女人是一种长久的威胁,这些人常常被称为泼妇 (bitch)甚至更糟。在调查了许多完全不同的男性-女性词对(例如:master/mistress)后,她总结道,分析谈及不同性别时的语言,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证据,证实了女权主义者们所主张的、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这类语言反映性别歧视的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持续(如:Spender 1980;McConnell-Ginet 1984;Penelope 1990),但主流研究还是集中在女人和男人在言语互动中的差异。就像我们将在随后几章谈到的,性别化的语言使用、性别化的内容和性别化的语言资源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归根结底,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以及其他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言语方式恰恰就出现在日常用法中。
图表
序言
第1章 性别概论
性与性别
学会性别区分
维持性别:性别的秩序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性别实践
第2章 语言与性别研究导论
语言与性别研究的发展
焦距变化
塑造自我
研究语言和性别
第3章 语言资源
前言
语言和方言
语言的层面
言语场景、事件和活动
语法中的性别
第4章 性别话语
进入话语
言语活动、事件和体裁
性别化的交谈语体?
第5章 言语友善的维护
礼貌
评价
称谓
第6章 自信与否
提问?
校准主张
表达影响力
第7章 常识从何而来又隐藏于何处
有争议的信息
背景信息
隐喻
命名
第8章 映射世界
标记争议和历史
类别边界和标准
类别关系
扩展有标记的概念
性别化话语:帝国主义类别
性别化过程
新标签,新类别
第9章 构建国家、构建边界
接触中的语言变体
性别语言的“选择”
语言和性别化工作
通过语言选择自我性别
跨越边界还是加强边界?
第10章 塑造自我
什么是风格?
淑女和男子汉
风格与社会变革
合理及不合理的表现
从风格到类型
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书讯 | 蒲立本《词库音系学中的声调》
书讯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六卷本)
书讯 |《汉译汉化十三讲》(黄忠廉 崔雪波)
书讯 | 叶斯柏森《英语的成长和结构》中译本
访谈视频 | 乔姆斯基:语言最大的用途并不是交流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研习君
人文社科各级别课题结项全攻略
推荐 | 肖桐、朱靖波著《机器翻译:基础与模型》
新书推荐
基础文献荐读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9.3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三连!